早知道,这太子府中可就只有三个阿哥,除了三阿哥弘时,剩下的两个小阿哥可都在耿意欢膝下养着。人家自己亲生的四阿哥—弘历还被皇上带进宫养,这不是暗示是什么?皇上正儿八经教养的皇孙可就只有废太子的长子弘皙阿哥以及弘历阿哥。
投注人可不只是府中妻妾,还有外头的各路达官贵胄。
这些太子心中有数,耿意欢心中也有数。
尤其是耿意欢同□□十三府都有接触,三府不曾避嫌什么,反而愿意同她接触。这就意味着,三府是更看好她的。
......
弘历也大了,自然明白耿意欢的苦心。
俩人宫内宫外各自忙碌,却都是为了他们的将来。
康熙爷愈发待见弘历,走哪儿都带着。
或许应了一句话,当你得势时,遇到的便都是好人。
弘历如今的境遇大抵便是如此了,就连弘皙都是处处帮衬,宫里其他娘娘也是熨帖得紧,都是轻易不肯做恶人的。他也晓得这一点,所以
太子向来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他一直想放十三阿哥出来,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如今做了太子,他便想着向皇阿玛进言放十三出来。幸亏有胤禩在,劝住了他。
胤禩直言道:“四哥若真是为十三弟好,不若私下里补贴些,皇阿玛便是得知了也只当是四哥友爱兄弟。哦,大哥和废太子那里最好也关照些。”
太子蹙眉:“你说的有理。”
好在有胤禩的提醒,太子也只是私下里补贴了兄弟,未曾明面上说什么。
康熙爷得知后,却是欣慰不已:“老四对兄弟确实有仁爱之心。”
他私下里提点了弘历许多,兄友弟恭是基础,但提升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势力才是得胜的基础。
新太子子嗣不丰,康熙本是忧心,但又觉得这样也好,他看中弘历但老四似乎看好长子弘时,纵然对耿侧福晋多有偏爱,却对弘时偏爱有家,他那样看中规矩的人,竟对长子屡屡破了自己的想法。
他怎么能不担忧呢?自己养大的孩子自然偏心些,弘历这孩子贴心又有能力,实是储君的好人选,康熙爷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为何老四看中弘时而非弘历呢?
还是梁九功提醒了一句,弘历阿哥常年在宫中,只怕同太子生疏了些。
康熙爷深以为然,故而频频给弘历创造机会,回府培养父子感情。
这倒是如了弘历的愿,倒不是为了阿玛,而是为了额娘。阿玛日日都要进宫,他总有机会见面,可额娘就不行了,额娘生性淡漠低调,从不高调行事,便是做生意也不曾借阿玛的势,弘历心里总惦记着,怕她受了李侧福晋的欺负。
弘昼也总被叮嘱,在家时细心些,多帮衬着额娘,若有解决不了的便进宫来说。
而康熙爷不知,太子不是看中弘时才这样做,而是心知这个儿子不成大器,故而对他宽容些。
因着弘历常常归家,耿意欢的心情肉眼可见的好起来了,身边的侍女如月、如梦自然也欢喜。
如意、多福前两年就被耿意欢配了人家,都是太子身边的侍卫,不说别的总能做个官夫人的。
有耿意欢、弘历、弘昼在,总能给如意、多福撑腰,俩人进门没多久就有了身孕,再加上耿意欢的补贴,她们的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
宫里的德妃娘娘也终于想明白了,开始示好了。
实在是宜妃、良妃待弘历太好,叫德妃这个亲玛姆都有危机感了,宫里的人总比外头多几分警惕。
她若是再这般同儿子置气,只怕太子登基后,会亲近佟佳氏、郭络罗氏甚至是卫氏,毕竟有耿侧福晋在那吹枕头风,她和十四只怕要吃亏啊。
这时候再劝说十四亲近太子有些晚了,毕竟胤禩三人早就围上去鞍前马后了,瞧瞧老四那一下朝就自然带着胤禩议事,而十四孤零零的模样,德妃娘娘心里就难受。
自家亲弟弟不亲近,偏同外头的走得近,老四怕是忘了以前胤禩下的黑手。
等等,胤禩都能偷看太子,胤祯怎么不能?
想明白后,德妃娘娘便着手给弘历送亲情,体贴太子送女人,劝慰十四低头。
过年时,康熙爷拍着弘历的肩膀,对着老王亲们夸赞起来。
一时间,大家伙都清楚怎么回事了。
老王爷们顺着康熙爷的意思夸赞起弘历来,甚至隐晦地向太子投诚。
李侧福晋气得不行,弘时自己也有些低落,心中想着幸亏阿玛心中偏向他些。虽说他从未想过那个位子,可男人嘛哪管自己有没有能力,总是有想法的。
直到弘历刚过十二岁生辰,康熙爷还是驾崩了。
第79章 登基
国有大丧,天下皆知。
当丧钟响彻京城,宫中哀声四起,四处都是缟素。毫无征兆,康熙爷驾崩了。
或许是有征兆的,康熙爷病了一两个月,就连奏折都是太子批阅的,只是这事近几年常有,康熙爷每次都挺过来了。
就连胤禩等人都觉得没什么大碍,老爷子还能再挺个十年八年的,哪成想老爷子真的没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胤禛悲切过后心底是说不出的茫然,其他皇子王亲更不必说了,康熙爷晚年很是仁善,待老一辈的王亲们很是亲厚,便是犯了什么错去求求情也是敢的,可新君就不一样了。
康熙爷才薨逝不过几天,外头的天就变了,旧臣们悲痛不已,既是为旧主也是为自己,一朝天子一朝臣,只怕一切都要打乱从来。
若说欢喜的,那就要属潜邸女眷了,李侧福晋就差眉飞色舞了,得亏是太子妃,不以后该当是主子娘娘了。主子娘娘向来稳妥,也沉得住气,当下就训斥了李氏。
先帝刚刚薨了,这边便露出喜色,岂不是叫人怀疑圣上盼着先帝死?这可关乎孝悌,并非小事,主子娘娘自然不会纵容李侧福晋,但这事也不能大肆宣扬。
其实李侧福晋倒也不是想犯忌讳,只是一时间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而已,今后她们就是后妃了,以她的侧福晋位怎么也该是四妃甚至是贵妃才对。她的弘时,可是长子!
先帝再爱重弘历,先帝也没了,依照王爷这不爱旁人指导的性子,弘历也得不了好,这几年在府邸里的气李侧福晋算是消散了。
前朝之事由皇上决策,她们这些府邸妃妾则是在主子娘娘的约束下老老实实待在府邸,等待宫里的旨意。
不同于妃妾,皇子皇孙们却是要第一时间入宫的,先帝的妃妾也是一样。
往日恢弘大气的紫禁城如今却是一片寂静,大雪纷飞,似乎是在为一代帝王的薨逝而可惜。
弘历身着孝衣跪在地上,神色哀戚,明明才十来岁的年纪倒像是历经沧桑一般,从前还带着点婴儿肥的脸颊如今消瘦多了。
皇玛法这次病得厉害,临终前交代给阿玛许多事,甚至私产都一分为三份,一份补贴给废太子、前直郡王,一份给胤禛,另一份留给弘历。就连梁九功等人也有所交代,若胤禛愿用就留下,若不愿用便让弘历接手,可以说康熙爷对这个孙儿是尽心尽力,就是最后时刻也在为他做打算,让弘历如何能够不动容?
身为皇子的弘时、弘历、弘昼三兄弟跪在地上,披麻戴孝,哀戚不已。
老一辈的王叔们心中却宽慰不少,也感慨不已,先帝爷子嗣丰茂,新帝的子嗣倒是羸弱些。
弘历垂头跪着,不禁想起康熙爷临终前戏谑说他不会在畅春园驾崩吧?当时弘历吓了一跳,不许皇玛法胡说。
哪成想,皇玛法一语成诹,竟真的驾崩在畅春园。按照大清祖制,胤禛为大行皇帝康熙爷治丧了二十七天,每日里穿丧服住庐居,之后才众人的恳请下成登基为帝,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正式登基后,雍正皇帝才正式入住乾清宫,只是他同先帝不同,他更喜欢养心殿些,多在养心殿办公。
有官员提议,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如以日代年,二十七天代二十七个月。
只是被皇上直接否决,他执意要为先帝守孝二十七个月,众人感慨其孝悌之余,又芥蒂于其执着。这位可不像先帝那般仁慈,新帝更有自己的主意,往日应对的法子得改一改了。
守孝这二十七天,皇上是严格按照规定来的,整个憔悴不已。他登基并无什么人跳出来找茬,毕竟他是先帝册封的太子,先帝驾崩太子继位合情合理,况且皇子们都认了,大臣们谁敢提意见,这不是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吗?皇帝尚且如此,皇子们更不必说了,一个个憔悴得不像样。
先帝驾崩,乃是国丧,不仅宫里要守规矩宫外也是一样。不管是嫁娶、生子还是分家、作乐等行为,都会被视为不孝,官员家眷若是不守规矩了还会被弹劾。
君不见先帝三子胤祉就因为敏妃丧事时剃头而被革除郡王之位吗?王子皇孙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旁人了。
府邸妃妾还未进宫时,主子娘娘就已经先一步进了宫,虽未正式封赏,但嫡福晋必定是未来的皇后,便暂时住在体顺堂,后挪居钟粹宫。
新妃未曾入宫,就有人主动提议搬宫,新太后娘娘倒是不太乐意,奈何死对头都这样示好了,她若是再不愿仿佛故意为难皇帝一般,只得不情不愿答应搬宫。
皇上松了口气,对宜太妃平添了几分好感,但对太后却是多了几分芥蒂,只以为是故意为难。
眼下有人起头是最好,太后娘娘自是住在慈宁宫,先帝其余妃妾全部移居寿安宫。
偏先帝妃妾众多,寿安宫倒晓得拥挤非常,皇上思虑片刻后算是给了恩旨,有子有女的太妃可去子女府中奉养。
如此一来,可算是拉拢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心,太妃们更是心花怒放。
有子有女的自然愿意出宫做个老封君,谁愿意在宫里守这么规矩,吃吃不好睡睡不好,出了宫在儿女府中日日得见孩子,那可不就是好日子嘛。没有子女的也欢喜,
或许是
对于妃妾们的封号以及住所,皇上与主子娘娘也讨论过,皇上甚至还私下里传了信给耿意欢,问她喜欢哪个封号。
裕、熹、明。
裕乃是富足、富饶、丰富、从容的之意,也是历史上她该有的封号。
熹乃是光明、炙热、天亮,也有前途光明之意,本该是过世的钮祜禄格格的封号。
明字象征光明,意为明亮、光明、清楚之意。
耿意欢斟酌了一下,还是选择了裕这个字,不管是为了给原主一个交代还是为了其他的,总觉得该是这个字。
入宫后,耿意欢便带着体己匆匆去了圣旨上若说的宫殿,景仁宫。
她不记得裕妃是否该住在景仁宫,只记得熹妃该住在永寿宫,不管历史上如何,眼下分到了景仁宫那便去景仁宫。
其他妃妾也是一样,先分了住所,还未曾定下名分,似乎皇上还在斟酌。
这事儿本该同太后娘娘商议,只是皇上同太后不算亲厚,除晨昏定省倒未曾主动去过太后处。
待皇上下旨接府邸妻妾们进宫后,李侧福晋、耿意欢安定好,才算是见到自己的孩子,叫她们心疼的不行。
两人或许有矛盾,但对自己的孩子那都是疼爱得紧,见到孩子们这般憔悴,额娘们心里可不就难受的不行。
孩子们本就要守孝,吃不得荤腥,穿得还是布衣根本抵御不了严寒,可不就是受了大罪。两个孩子本来就因为长个子抽条瘦了不少,眼下不过短短一个月的功夫就瘦了这么多。
景仁宫也才刚收拾出来,地龙没进宫前,主子娘娘就叫人烧起来了,各处也扫洒过了,还算是贴心。
只是换了新的地盘,总要熟悉熟悉,静玉院里的老人本就不多,偏她这皇子生母最少也该是个嫔位以上。毕竟她一进宫,就被分到景仁宫主殿,那自当是一宫主位。
时间匆忙,耿意欢只得叫董嬷嬷多盯着些宫里的宫女、太监,她最倚重的自然还是带来的几人。
如月、如梦如今也立起来了,同当面的如意、多福一般稳重,还带起来几个小宫女如星、从容、从琳、艾草,小多、小满如今也成了多公公,满公公,手下带的人可是比如月带的多,到底是老人了。
其实耿意欢晓得景仁宫对于皇上是不一样的,这里曾是孝懿仁皇后的寝宫,更是皇上长大的地方。后来孝懿仁皇后去世,这里就成了小佟佳贵妃的住所,倒是一应俱全,也没有什么需要修缮的地方
耿意欢让众人收拢好后,沉吟片刻,派人准备了一份薄礼送给佟贵太妃。
耿意欢收拾了一整天,才把景仁宫倒腾好,也就是今儿还能歇歇,打从明儿开始她们这些妃妾也得去正殿守孝。
夜里,景仁宫灯火通明。
宫道上的雪花也被扫洒干净,唯一就是开始化雪了,天愈发冷了。
正殿内,地龙烧的正旺,姜汤也煮好了,棉衣也备好了。
殿内只有静玉院的老人能进,原本景仁宫留下的宫女、太监则暂时在外头侍奉,由几个老人负责看管省得出了什么乱子。
今儿是皇上恩典,三个孩子才能各自来各自额娘的寝宫休憩,若是平日里总得留下一个人守夜,剩下两个去阿哥所休息。
虽说阿哥所弘历已经很熟悉了,可名正言顺与暂住总是不同的,再一个能见见额娘也好。
弘历、弘昼带着一身寒气进了景仁宫,上上下下都迎了上来,两人进屋后才算是缓了缓神,耿意欢准备好的姜汤、汤婆子可算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