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够了。
他不需要一个麻烦的妻子,宣儿也不需要一个麻烦的继母。
陆氏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
徐国公拍了拍她手背,对她摇了摇头。
*
温府。
温叶没让沈氏等太久,只隔一日便给了沈氏自己的选择。
沈氏微诧,道:“想好了?”
温叶点头:“想好了。”
沈氏没再说什么,只道:“回去准备准备,等些日子,徐家便会过府下聘。”
温叶起身,朝沈氏行了一礼:“多谢母亲。”
近些日子为了温叶的事,沈氏神色疲惫了许多,她挥手道:“回吧。”
蘅芜院。
自从温叶说要选徐家,常姨娘便不太赞同。
此刻温叶从正院回来,满脸写着好心情,常姨娘瞧清后,心底咯噔一下,忙将人拽进屋子。
“真和你母亲说了要选徐家?”常姨娘紧张问道。
温叶坦然道:“自然。”
她躺回窗下的长榻上,拿起罗扇轻轻挥动,吃着糕点,颇为惬意道:“徐家不好吗?”
她觉得比沈家表哥、寒门吴家都要好。
常姨娘一对眉皱得死紧:“好什么好!你嫁过去就是继室,是要做人后娘!叶儿啊,这年头继母难做,你这是何苦呢!”
“还不如那新科进士,嫁过去就能当家做主。”常姨娘可打听清楚了,那吴姓仕子的母亲老迈,早已管不了家宅后院。
温叶咽下最后一口绿豆酥道:“这位新科进士老家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嫡亲表妹。”
常姨娘:“......你从哪得知这些?”
她都没打听到......
“姨娘你猜?”温叶撇撇指腹的残渣,悠声道,“姓吴的母亲是不管家,那是因为有他小表妹在管呢。”
这些都是她昨日吩咐桃枝出府特意打探回来的。
一位父母健在的表妹却在表哥家久住十余年之久,啧啧......
温叶倒不是介意未来郎君纳妾,她只是不想处理麻烦,这样一位青梅竹马的表妹纳进来,后院能安静才怪。
这与她预期要过的日子明显不符。
常姨娘也听明白了其中不妥之处,她噎了噎又道:“那还有你嫡母娘家表哥......”
温叶又喝了一杯茶道:“家里人太多,光是婆母就有两个。”
沈诚的姨娘可活得好好的,而且沈氏兄长的妾氏也忒多了,沈诚似乎也遗传了他爹这一点,还没娶妻呢,屋里就有足足四个通房。
又是通房又是小妾姨娘的,温叶懒得应付。
且都不知道她嫁过去,住不住得下。
常姨娘:“......”
温叶放下茶盏,躺回去,继续道:“这位刑部侍郎就不一样了。”
常姨娘:“哪里不一样?”
温叶啧声:“父母双亡,出门有轿,府宅够大,上有兄长和嫂,下有儿子,我嫁过去既不用主持中馈,又不用繁衍后嗣。”
“至于小崽子嘛,就更不用我操心了,俗话说得好,长嫂如母,那位国公夫人陆氏怎么说也算小崽子半个祖母。”
“有她在,定能教养好小崽子。”
嫁去徐家,对温叶来说,就是换个地方继续躺着当咸鱼米虫,如此完美的馅饼砸她头上,为何不选。
常姨娘:“.......”
第8章 定亲
温父对温叶这个女儿的最终选择比沈氏诧异多了。
晚间,他留宿正院。
和沈氏说道:“我以为叶儿会选吴家。”
沈家情形复杂,不适合嫁,徐家呢,门第又太高,一朝进门怕是日日都要小心谨慎着过。
温父有仔细观察过吴家子,有才情,脾性温和,人也孝顺。
沈氏除了刚知道时的那点讶然外,如今已渐通晓温叶的心思。
她这个庶女,一向心思与他人不同,别人介意忌惮的,譬如继室名头、譬如继出子女,于她来说都是有利之处。
就算温叶将来对待继子与亲子一样真心,国公府的人怕是也不会全然相信,这对温叶来说,却是正合了她的意,能多晚生就多晚生,最好一辈子都不用生。
沈氏瞥了一眼温父,道:“吴家儿子虽不错,但到底还是徐家更好些。”
寒门仕子与国公府二爷,到底选谁,显而易见。
沈氏没说的是,他那位在家住了十多年的嫡亲表妹始终是个麻烦。
表妹与普通的妾氏,到底还是不同的。
若温叶嫁过去,单是这一个麻烦就够她好好费一番脑筋。
至于为什么不和温父说这些,很简单,这种事,世上的男人都不会理解,在他们眼里,纳家道中落的表妹为妾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纵观整个盛京城,单沈氏知道的就有三四家。
他们只需要享受妾的美貌和温顺即可,其他自有当家主母去管理,若处置不妥,便是主母的错。
沈氏再次瞥了一眼垂眸深思的温父。
比起那些爱好风流的男人温父已经算是高出好一截,可即使这样,沈氏也仍清楚,温父除了这一点外,与世间其他男子别无二致。
好在少女时,家中有个喜新厌旧沉迷女色的兄长,多年耳濡目染,以至沈氏从未对男女之情有过丝毫期待。
出嫁前一晚,母亲教导她日后要对公婆恭敬,对夫君温顺,善待庶出子女,她一一照做了。
此般几十年过去,却碰到温叶这根软刺头。
可无论刚开始多么震惊、气愤、恼怒,最后都会归于寂静。
沈氏眸色微暗,究其根本,或许是也曾过有一丝向往划过心底吧......
温父想起下职时专门过来与自己‘偶遇’的徐国公,即便再无巴结攀附之意,可得知要与国公府做亲家,温父心中多少还是有点激切之感。
他是已无往上之心,可他还有两个儿子在朝为官呢。
有这样一位能力脱俗的妹夫,日后在官场的路总是要比现在顺些。
因此温父点点头:“那就这样吧,回头多给叶儿添点嫁妆,毕竟对方是国公府。”
国公府显赫,兄弟俩感情深厚,府中老国公夫妇去世多年,徐国公却从未动过将亲弟分出去的念头。
这也是许多世家夫人愿意将嫡亲女儿嫁给徐月嘉做继室的原因之一。
沈氏道:“二姑娘三姑娘出嫁时,都是按照一般庶女出门的份额准备,温叶这边,就按双倍吧。”
不过即使是双倍,也越不过嫡女,否则规矩乱了,会让外人看了笑话。
温父对此没有意见,只道:“夫人看着安排。”
*
温、徐两家私下就婚事有了默契后,国公夫人陆氏便安排了一场去郊外普庆寺上香偶遇携儿媳庶女一同前往普庆寺的沈氏的戏码。
结果自然是俩人‘一见如故’,从普庆寺回来没多久,有关温、徐两家正在议亲的消息便流传了出去。
这一消息透出,可谓是惊住了盛京许多世家夫人。
这国公夫妇到底是如何想的,徐月嘉元配已算出身不高,听说是老国公一旧将的女儿,幼时在徐家养过几年,与徐月嘉有过一段总角之谊。
这位元配夫人齐氏嫁入徐家后,极少出门,说是身子骨不太好,果然不到一年便撒手人寰,只留下一子。
曾嫉妒她的人又暗暗开始幸灾乐祸,在爱慕徐月嘉的有些女子眼里,这就是齐氏没福气。
若嫁的是她们,当不会将日子过成这般,能让旁的女子有机会做自己儿子的继母。
也有旁的人家,见不得国公府和睦,很是阴暗的想,或许就是国公夫人不想家中弟妹越过自己,故意为之,第一回 借着幼时的情谊,让小叔子娶了出身不高的武将之女,第二回虽选了太常寺卿温家的女儿,但却是个庶出。
唯有永诚伯夫人知晓后,一脸讳莫如深,她对陆氏最终选了她儿媳娘家的庶妹只微微惊讶一瞬便很快了然过来。
她是相信陆氏的品行,定安侯府的嫡长女,心胸哪会如此狭隘,选温家庶女,大概是为了她那不到两岁大的侄儿考虑,怕继室出身太高,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会容不下徐玉宣这个元配所出的嫡长子。
无论外间如何议论,温、两家的亲事终究还是在炎夏结束之前,定下了。
顾及温叶的年岁,婚期没有定在年后,而是在秋末初冬时节,满打满算不到三个月。
好在给温叶的嫁妆,沈氏早在另外两个庶女出嫁时就一同备好了,眼下只需添减一些物什便可。
给二姑娘和三姑娘的压箱底银都是三千两,温叶这边沈氏添了一倍,六千两,其他一应嫁妆亦如此。
六千两,温叶拿到手后,总觉得有股不真实感。
她两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在这里,普通百姓家里一年的嚼用也不过两三两。
六千两,普通人家要得赚多久。
温叶粗略一算,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投胎进温家,一辈子都不用为吃喝穿用发愁。
有了沈氏给的六千两压箱底银,温叶便将本来要在出嫁前才还给姨娘小妹的三百多两银子还了回去。
常姨娘极力不愿,温叶劝说道:“姨娘,你全为我考虑,小妹怎么办?她读书好,少不得要经常去书坊买书,那儿的书有多贵,你我都知晓,而且母亲已经给了这么多,足够我用了。”
她没说完的是,等嫁去国公府,她的月例铁定比现在多,所以根本不愁没银子使。
见温叶坚持,常姨娘说不过她:“可你即将出嫁,除了这些银子,姨娘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给你添妆。”
说着说着,眼圈一周又红了。
温叶定定地望着眼前的女人,这是她这辈子的亲母,真心实意爱了她二十年,若说心中没有动容和感情,那肯定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