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贫家子的科举路_分节阅读_第220节
小说作者:小桂花婆婆   内容大小:818 KB  下载:贫家子的科举路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3-09-08 10:54: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0/221  →  尾页  转到:

  彼时躺在榻上,消瘦了不少的景康帝,在看到大皇子和一身戎装的陆统帅走进来后,一时还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虽已听到外头乒乒乓乓的打斗声,也知道定有状况发生,可陆统帅会参与其中,景康帝是怎么都没想到的。

  果然问鼎之功吸引人啊。

  看到大皇子手里递过来的禅位诏书,景康帝当即明白,他的大儿子这是准备取而代之呢。

  虽此时景康帝已没有力挽狂澜的实力,不过就这样听凭摆布,可不符合他的性子。

  “朕平日就是教你这般大逆不道的?”

  气色不佳的景康帝,却依旧中气十足,斥责声不说在整个养心殿回荡,就是守在外头的兵卫都听了个一清二楚。

  如同雷鸣般的一吼,让毫无防备的大皇子顿时心中突突,一时竟有些不敢吭声。

  见状,景康帝心下摇头,就这样的胆子,自己真要把江山交到他手上,日后肯定基业难稳。

  相比起大皇子的迟疑,陆统帅就要果断了许多。自己可是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从龙之功上,若此次功成还好,否则迎接他和家人的只有万劫不复。

  所以,陆统帅是绝对不允许自己往后退缩半步的。

  只听他口里说了声“微臣得罪圣上了”,然后就不由分说的举剑上前,准备来硬的。

  没等陆统帅把剑比到景康帝的脖子上,一只箭羽很快从身后射穿了他的胸膛。

  许是速度实在太快的缘故,中箭后的陆统帅不受控制的往前趔趄了好几步方停下,他忍痛转身,就看到那个他吩咐守在外头,不许靠近养心殿半步的钟校尉,此刻正站在门口,手里有一把弓拿着。

  陆统帅用尽最后一口气在想,自己心口插着的箭,应该就是钟校尉所射的吧?

  钟荣不是傻子,从陆统帅率领他们出了兵营,而后与大皇子会合,他就发觉了不对劲,心里也对陆统帅的护驾之说产生了怀疑。

  等到了皇宫门口,听到陆统帅突然下令与御林军对抗,钟荣就基本确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这哪是去护驾啊,明明就是冲着圣上去的好吗。

  至于大皇子想对圣上做些什么,除了争夺皇位,钟荣不做别的猜想。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们钟家向来只效忠当今圣上,自然不会做出犯上作乱的事。

  想到这里,钟荣准备伺机而动,随即他朝身边的钟锦安和钟锦华眼神暗示。不愧是父子,三人立马有了会意,是以钟荣走向养心殿时,钟锦安和钟锦华是打了掩护的。

  都说擒贼先擒王,没了领头的羊,剩下的羊群就是一盘散沙。

  见陆统帅毙了命,在场兵卫纷纷扔了手里的刀枪。他们当中本就有好些人跟钟荣一样,也是被陆统帅的护驾之名给骗了的,这会儿知道了真相,自然是巴不得能快点撇清了。

  也正因为如此,大皇子的近身兵随很快都被制服。

  是以,前一刻钟还抱着荣登宝座美梦的大皇子,此刻已成了大势不在的光杆一个。

  ······

  许是被气着的缘故,原本就已油尽灯枯的景康帝,第二日竟是连地都下不了了。

  太医看过之后,除了说微臣无能的话,其他已无办法。

  这是药石无医的意思。

  众朝臣听闻后,难免心中悲伤。特别像秦遇这些老臣,得知圣上病危,顿时泪流满面,君臣共事多年,怎可能不难受。也有善于钻营之人,很快盘算起变天之后的事。

  虽景康帝还未立下太子,可大皇子被囚禁,二皇子早在兵部尚书仇有业被斩首的那一刻就已经出了局。

  而从三皇子代为处理朝政这件事来看,大家都明白,若无意外,那么接下来他们要效忠的主子便是三皇子了。

  相比起朝臣的难以接受,景康帝却是淡定。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己虽被人称作万岁,可谁人不知,这世间哪有真正活到万岁之人。

  景康帝想到自己当政四十余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也算不负先帝所托了。

  对了,还有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景康帝很快想到了今年的稻谷收成,也不知此次全面采用新的种植方法,效果如何。

  ······

  朝臣们只以为圣上不日就要大行,可一连半个月过去,那让众人挂着心的丧龙钟却一直都未响起。

  这下,大家都忍不住往好了思忖,想着圣上的病体是不是有所好转,只有三皇子知道,父皇这是在等着各地上报的粮食奏折呢。

  只是随着各州府的奏报陆续送达京城,三皇子也是第一时间就念给病榻上的景康帝听,可三皇子发现,父皇听到各地的粮食都超出以往的丰收后,虽脸上带着笑,可眼里依旧有着期待。

  彼时景康帝已滴水未进三日了,而从昨日开始,所有皇子和皇女都已经寸步不离的守在养心殿这边了。

  看到父皇强撑着一口气的模样,三皇子突然想起,石洲府的奏折还未送来,所以,父皇不会还在等着那边的奏报吧?

  果然,像是为了印证三皇子的猜测一般,只见榻上的景康帝嘴角动了动,三皇子凑近去听,就听到“林修撰”三个字。

  李祯顿时泪目,他记起年初父皇与自己说的话。父皇说,期望今年石洲府的稻谷收成能再更上一层。

  当时李祯想的是,如今这般的好收成已是前所未有,要想再超过,怕是很难吧。

  可景康帝却不这样认为,都说一回生,二回熟,越是往后,种植经验越精进,能超过先前不是没有可能。

  九月二十九这日,石洲府的奏折终于送了过来。

  接过吴公公手里的奏报,三皇子很快去了榻前,此时的景康帝已是弥留之际,在听到“石洲府”三个字时,他动了动眼皮。

  见状,三皇子也不耽搁,展开奏折后就高声念了起来,“微臣石洲知府林远秋启禀圣上,今岁谷稻已收割完成,田税也已征收入库。禀圣上,石州府两千三百七十顷水田,共收稻谷一百零六万六千五百担,比去岁多收一千三百二十担。禀圣上,微臣甚喜,常言年丰时稔、盈车嘉穗,食粮之丰,即百姓之福,亦能乾坤稳固,大景江山定万代可昌啊······”

  景康帝嘴角带笑,眼睛缓缓闭上,宛如睡着了一般。

  ······

  景康帝驾崩的丧钟终于敲响,连着四十五记的铛铛声,寓意着帝王的九五之尊。

  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城中家家户户的大门口就挂上了白布,百姓们都自觉的穿上素衣,家里的灯笼也都换成了白色。想到景康帝的勤政为民,众百姓都忍不住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登遐,确定典丧官,文武百官身着素服进宫吊唁,帝室哭踊如礼。典丧官开始料理太宗皇帝的后事。太宗正是景康帝的庙号,有发扬光大祖宗基业之意。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殡天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对于大景朝的朝臣来说,此刻并不是悲伤痛哭的时候,当务之急自是扶持新君继承大统,以安天下。

  太宗皇帝的遗诏很快在内阁大臣的见证下,昭告于天下,和众朝臣猜想的一样,新君人选正是三皇子李祯。

  朝臣们当即朝新君跪地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于登基的日子,要等钦天监选了吉日。

  新帝很快下了第一道圣旨,命钟荣接手京郊大营统帅一职,并负责先帝丧礼期间的京城治安。

  对于这样的安排,众朝臣并不惊讶,他们还记得大皇子篡位那日,全赖钟校尉化险为夷呢,所以新帝对他委以重任实属正常。

  只是不知钟校尉是何时为圣上所用的。

  对于旁人的猜测,钟荣并没理会,他还跟先前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只效忠当今圣上。

  ······

  林远秋是在景康帝驾崩后的第三日得知消息的,虽有思想准备,可当这事真正发生时,他还是觉得有些突然和难受。

  府衙很快贴出了国丧告示,在这期间,不管是官员还是平头百姓,一百天之内不许作乐,七七四十九天不准屠宰。在国丧期间,也不可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至于嫁娶之事,只能延期到百日之后进行。

  如今已是十月,百日的时间正好包含了除夕和来年的整个正月,所以今年的过年,林家难得没有喜庆的气氛。

  ······

  二月初八,李祯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景昌。昌有兴旺、兴盛之意,寓意着大景朝日后的繁荣昌盛。

  在众朝臣看来,新帝登基,自然少不得一番动作,比如清除其他几位皇子的势力,然后大肆嘉奖和恩封亲信,好巩固自己的政权。

  可让人意外的是,景昌帝并未这样做,除了大赦天下和开恩科,景昌帝只恩封了一公一伯,其中“公”自然是皇后娘娘的娘家,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被封为承恩公。而被封了靖远伯的这位,就实在太让人意外了,也是到了今日,朝臣们才知道,原来在永宁州时,钟统帅竟然救过当时还是三皇子的圣上。

  不得不说,这人还真真是好命啊。

  ······

  这几日,林远秋一直都纳闷自己回京述职的文书怎么还没收到。

  任石洲知府已满三年,按理述职公文在年前就该下达到他手上才是。

  林远秋心想着是不是因着忙碌先帝的丧事,才致使述职的事往后延了。

  哪知没过两日,京中突然来了圣旨。宣旨公公正是小桂子,当初三皇子来塞北时,林远秋就见到过他。

  不过这会儿林远秋的心思全在圣旨上,因为他升官了,圣上给他升了两级直接任命了户部尚书一职,且到任时间就在两个月后,所以,他马上就要回京城了。

  想到回去时,他们又是全家齐出发的那种,林远秋也没耽搁,待送走宣旨公公,就很快回到后衙,把此事告诉了爷奶和爹娘,还有钰柔。

  对了,想起小桂子告知他的喜讯,林远秋忙对妻子说道,“钰柔,圣上给岳父封了靖远伯。”

  听到父亲竟然被恩封了爵位,钟钰柔一时没反应过来,等看到相公确定的眼神后,钟钰柔忍不住红了眼眶,她还记得父亲在泾州大营时的不易,如今父亲总算有了成就。

  而林三柱,原本因为自家狗子升了大官就已乐得飞起,这会儿再加上亲家的大喜事,所以笑着的嘴就没合拢过。

  冯氏也是满脸喜色,为自家儿子高兴,也为两个小孙孙,她家墨逸和墨衍可有个当着伯爷的姥爷了呢。

  老林头和吴氏自然也笑得见牙不见眼。

  可片刻之后,吴氏就忍不住心急了起来,“哎呦,你说都咱们要回京城,那作坊该咋办啊?”

  一听这话,冯氏也立马跟着着急了起来,“对哦,咱们的绣坊可咋办,前日才又招了十来个绣工呢,总不好让她们全都回去吧。”

  再说,如今绣坊里可雇了不少人在做绣活呢,要是突然关门了,想来这些妇人会很难过才是。

  想到每次发工钱时,妇人们一张张笑脸,钟钰柔也觉得把作坊关了不是个事儿,可她一时又想不到好的法子出来。

  对于作坊的安排,其实林远秋心里早有了盘算,所以这会儿他很快给出了自己的主意。

  等听到竟是把作坊交给秀娥她们经营,吴氏和冯氏,还有钟钰柔都忍不住点头,对哦,这么好的主意她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如此,她们就不用担心女工们失了挣银钱的活计。

  先前秀娥她们跟着学了不少绣品花样,要打理好作坊自是不难。

  何况做好的绣品会有客商直接上门来收,秀娥她们只要带领人把绣活做好就成。

  既然拿定了主意,吴氏也不耽搁,很快让婆子去请秀娥这些人过来,好一起商议作坊的事。

  而老林头,则派家丁去告知大老爷二老爷家里马上要回京城的事。

  ······

  对秀娥她们来说,能接手作坊,也算是意外的大喜事一件了。

  虽如今日子过得美满,可包括秀娥在内的二十七位曾经的山妻,永远都忘不了在巫山时的那段悲惨经历。所以她们希望自己能接手老夫人她们的善行,也去帮扶穷困的妇人们。

  至于打理绣坊的人手,自然是不用愁的,算上嫁到定胡县的桃花,她们可有二十七人呢,再加上各自的夫君,那就是五十多人了,有这么些人手,哪还用担心打理不好作坊的道理。

  于是,不出三日,石洲府和永宁城,还有定胡县的三家作坊,就完成了交接。

  关于石洲知府的下一任人选,景昌帝并未另派官员过来,而是直接把高同知提到了知府的位置,贺通判也往上升了一级,如今已是贺同知了。

  高、贺两人知道,此次他们之所以也跟着升了官,全因稻谷的新种植法,也就是沾了林大人的光。

  此去京城路途遥远,担心爹娘吃不消路上的奔波,与之前一样,林三柱又去药铺买了人参回来,除了家中的孩子,其他人都炖汤喝了几回,包括秦秀才也都没落下。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1页  当前第2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20/221  →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贫家子的科举路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