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聂这一生,最不喜和那些诸侯贵族扯在一起,偏偏师弟和徒弟都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实在让他想要叹气了。
“师傅放心,我自会谨慎。”明夷微笑道。
盖聂微微点头,没说什么保重的话。
这个徒弟打小心眼极多,最擅长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若无滔天之祸,绝能保全自身。
明夷这才抽出时间问起师傅和师叔怎么会来秦国。
龙阳君就大概解释了一下这两年他们的游览。
魏王被秦王派士兵看管流放,他只救了两个小公子——魏豹、魏咎出来,然后送给了安陵君抚养。
安陵君是魏安厘王的弟弟。
当初秦军攻打魏国时,安陵君连抵抗都没有,干脆利落向秦王投降,虽然令人不齿,却也因此在战后保下一条命来,没有像其他宗室一样被贬为庶人流放囚禁,甚至因为主动奉上封地有功,而折了不少土地钱财重新赏还于他,当上了一个乡间的富家翁。
因为燕赵之地的战乱,乡间多有盗匪作恶,之后他们就盘旋在那里诛杀盗贼。
至于这次来秦国,主要是因为徐夫人前来投奔长安学宫,因此护送一程。
“那师傅师叔接下来要前往何处?”明夷问道。
“齐国——稷下学宫。”盖聂说道。
“如今秦国的长安学宫也已然颇具规模,师傅师叔不如留在此处?”明夷提议道。
空气瞬间安静一秒。
紧接着,盖聂、龙阳君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嫌弃神色。
“不必,兴奋许多年后吾年老体衰时,愿居住在秦国之地养老,至于如今,吾绝不愿待在秦国。”盖聂冷淡的说道。
龙阳君在旁赞同的点点头,表示持有相同意见。
“……”明夷疑惑道:“秦国何处不好?”
好歹如今已经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当世霸主了,咸阳也算得上繁华,长安学宫也汇聚了不少有才之士。
有必要嫌弃到这种地步吗?
“使民无得擅徙。”盖聂厌恶的说道。
“天下各国我都游过,从不见有一国能如秦国这般,连无事在道上行走都是犯法之国。”龙阳君同样嫌弃道。
明夷懂了。
在秦国律法里,哪怕是没有一份工作,在街道上游荡都属于“将阳”罪,每到一地都要查录清楚验传,这对于天性放荡不拘的游侠来说,简直是方方面面都适应不了。
至于生死决斗,一剑快意恩仇什么的,那更是想都别想。
看在徒弟的面上,盖聂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抱怨了一句,“燕国赵国灭亡以后,游侠受不了秦国律法,大多南下或去了齐国之地。”
燕赵之地多豪侠。
但现在,他等游侠的最后一块乐土,也被秦国压迫毁灭了!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关于这方面,明夷还真是无话可说,连忙转移话题。
“天色已晚,我也该回宫了,改日再来拜见师傅师叔。”明夷站起来说道。
龙阳君点头,扭头叫那个不过十七八岁的少年提灯送她出去。
少年殷勤的应了一声是,紧接着出门去拿提灯。
见他从刚才就一直站在室内,明夷问道:“这是……?”
师叔新收的徒弟?
“不是,他是楚国人,因为仰慕信陵君而千里迢迢赶到魏国……”龙阳君缓缓握紧酒杯,“……可惜路途遥远,赶到时信陵君已然病死。”
后来魏国战乱,龙阳君就暂且收容于他。
天色已然完全漆黑,少年殷勤的在前面提了一盏灯给她引路。
这个少年虽然面貌寻常,但一双眼睛活泛至极,短短的一段路程里,以不惹人厌烦的口吻飞快地介绍着自己。
自己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裔,颇为通晓文字,也会些许剑法,四处周游想求一前程。
明夷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
等走到长安学宫门口后,来时乘坐的车架已然等待在那里,马夫正打着瞌睡,听到响动后连忙跳下行礼。
“不必相送了。”明夷对那少年说道。
见她丝毫不感兴趣,少年心中一阵失望。
就在这时,远方的渭水长桥上,突然传来一阵车马震动之音,嗡嗡响动的声音之大,连桥面这一端的明夷都有所感觉。
伴随着声音,一队马车行驶而来,停在了长安学宫前。
虽然犹在深夜里,却也依旧掩盖不住车队的旌旗招展、仪仗威仪,不管是马夫还是周围护卫的武士,都高傲威严至极,数十辆属车华盖招展、五时副车团团围绕。
由六匹洁白千里马拉动的“金根车”就在众车包围下,缓缓停止驾驶。
这一幕简直看得那少年目瞪口呆,他长这么大,从未见过如此气魄非凡的出行场面。
紧接着,少年便心生艳羡,忍不住小声喃喃道:“大丈夫当如是也。”
明夷几步走在六驾马车前,问道:“陛下怎么深夜出宫了?”
车厢门打开,从中走出的俊朗青年目光冷淡,不悦说道:“为何子时不归?”
明夷抬头看了看天色,发现已经月上中天。
今天出宫前,似乎向嬴政说过戌时即归。
想到这里,明夷有些尴尬的握拳在嘴边轻轻咳一声。
“今日我师傅来了咸阳,所以多聊了几句。”明夷解释道。
嬴政顿时不快的皱了皱眉头。
明夷突然又想道:“我师傅盖聂月余前已来咸阳,陛下可否知晓?”
嬴政沉默一瞬,平静说道:“知晓。”
他没有特意隐瞒,但也没有特意告知。
听见嬴政这么说,明夷心情很是微妙。
秦王目光一瞥,看向明夷身边的提灯少年。
这只是随意一瞥罢了,但从刚才听到“陛下”二字,就呆在原地的少年顿时浑身一激灵,回过神来。
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少年立刻向秦王弯腰跪拜,以求留下一个印象。
“沛县刘邦,拜见秦王陛下。”少年掷地有声的说道。
作者有话要说:
——在上一章里面,嬴政与明夷争执的重点不是科举制,而是要不要提高庶民的识字率。
嬴政的想法:庶民就应该安心种田的,种田打仗了打仗,不要有什么其他的治国或经商的念头,至于学会文字数学的,有秦国底层的小吏懂得就够了,庶民们不需要明白。
明夷的想法:要提高识字率,促使秦国一些家境好有能力的人家去学室学习文字数学,慢慢进行扫盲。
这才是矛盾的原因。
至于科举制:因为识字率的不高 这个此时确实还不成熟,所以秦王的想法是,最开始要举孝廉和科举一起用。
在大宇宙(作者)的观念:至于此时科举制有点推行过早,那就先小规模推行取士,但绝对不能荒废,等到一两百年后再用。
因为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也迫于压力允许了一部分土地买卖(黔首自实田),所以地主还是产生了。
而地主再做大下去,就极有可能产生世家,没有人确定一两百年后是什么情况,所以如果现在不推行,等到将来识字率提高以后再推行,到时候后代的君王必然要面对世家的压力。
第156章
明夷想,如果自己现在正坐着喝水的话,那一定会呛着。
左手边一个重生版的秦始皇,右手边一个少年版的汉高祖,这是什么样的孽缘?
本来现在楚国还存在,她也就不必特意提这件事,免得适得其反,反倒让嬴政记恨上,等回头攻打楚国以后,再趁机求求情。
没想到刘邦竟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送人头来了!
秦王掩藏在袖中的手指骤然握紧。
昏暗的夜色里,刘邦只能看得见秦王大概的五官轮廓,却看不清具体神色,只听见低哑的声音平静说道:“……刘邦。”
这声音实在平静的异乎寻常,说是询问又有些不像。
刘邦本能的感觉到有哪里不对,但这大好良机岂可错过,紧接着就双手抱拳,殷勤说道:“是,正是小人名讳,家父为楚国人,共生有四子,以伯仲邦交排名,我排行老三,因此名唤作刘邦,还有个小名叫刘季。”
听刘邦自我介绍的这么详细,明夷不忍直视的闭上了眼睛。
哪怕说个谐音字不同也好啊,这简直就是死亡介绍函,分分钟填了兵马俑的节奏!
秦王将这两个字在口中反复咀嚼几遍,紧接着意味不明的一声低笑。
就这么一个寻常至极的男子,却在几十年后带兵攻破了他的关中天险,将大秦帝国取而代之?
这刘邦何德何能!
“你之名讳,朕倒是听闻过。”嬴政平静说道。
刘邦一瞬间又惊又喜,暗暗猜度着自己这无名小卒,什么时候竟有幸传入秦王耳中。
莫非……他翻身而起、一跃冲天的时机来了?
“是小人之幸。”刘邦灵敏的接话道。
居高临下望了那刘邦数息,秦王漠然说道:“来人,将此人……”
下一秒,斜下里横插出一只手,伸手挽住了秦王的黑色丝质衣袖,同时打断了嬴政下半句话。
明夷笑盈盈的柔声说道:“陛下,你记不记得当初同我说过什么?”
——未做之事不足以问罪,暂且不会杀戮于他们。
虽然猜的出嬴政当时说这话不过是骗人而已,但希望他还要点面子,不会光明正大毁诺。
嬴政微微蹙眉,转头与她四目相对。
明夷声音温柔,唇角微弯,笑意却未达眼底,丝毫没有退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