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咸鱼被逼考科举_分节阅读_第138节
小说作者:清涴   内容大小:852 KB  下载:咸鱼被逼考科举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1-04-03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8/14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本系统是一般的院士能做出来的东西吗?主人破解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奥秘,就算那个时候天才层出不穷,犹如满天繁星,那主人就已经到了太阳的阶段,所到之处,无人能掠其锋芒。他就是有史以来,最惊才绝艳、最耀眼、最天赋卓绝的天才,在他面前,其他的天才,都不敢称自己是天才。在我看来,这世上的人分两种,主人和其他人。他就是无可争议的古往今来第一人!】

  一提到主人,系统就开始疯狂彩虹屁输出,把主人吹的天上有地上无,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赞美人的词语都给他用上,听得虞衡忍不住心生感慨,这辣鸡玩意儿成天在自己面前叭叭叭,嫌弃这个,看不上那个,自己还以为它天生就是这样的,被创造出来时可能哪个地方搭错了,产生了某些奇奇怪怪的变异,这才变成了个毒舌兼吐槽担当,傲娇得要死。

  结果,虞衡到了现在才发现,辣鸡系统竟然还会有两副面孔。好歹也是同一个人,四舍五入一下自己就是系统的主人,那辣鸡系统怎么就这么百般看不上自己呢?

  大概就是天生的气场不和吧。

  系统对虞衡百般看不上,对虞衡的工作还是非常支持的。只要虞衡干正事儿,系统空间随时随地都能为他打开。走地鸡的想法是好,但虞衡也要面临一个难题:他没养过鸡。

  虞衡先前种过地,还被辣鸡系统逼着在系统空间里种了好几亩地,学了一肚子农业知识,理论知识一大堆,站在田埂上就能激昂文字指点江山,连着说俩小时不带喘气儿的。但养殖业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虞衡就没养过家禽。

  养殖业和种植业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就算虞衡有一肚子农业知识,对养殖业,也无从下手。

  心里知道走地鸡好,但怎么养,那可是个严峻的问题。

  养殖业不比种植业,坏了一两株植物根本不碍事,及时根据作物情况进行有效性改进就行。养殖业就不一样了,动物们会生各种各样的病,还会影响到其他动物。别说现在了,后世科技吊打大宣,每年都还能听到各地爆发鸡瘟猪瘟的新闻,一爆发,那家禽可就全部都没有了。

  先前投进去的钱,全都打水漂了。

  所以,虞衡想搞养殖业,那必然得先把黎阳府那边的气候,植被情况以及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

  养殖业,只要不碰上灾祸,基本还是能赚的。实业才是硬道理,只要形成了当地特色,再请一帮说书人戏班子到处宣传宣传,准保岐州立即成为当红地方,有那么些家里拘得不紧,又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家伙,会在虞衡的有意引导中觉得天下那么大,他们该出去看看。最好去看看岐州的橡胶厂,再参观一下天然养殖的走地鸡,味道鲜美,精瘦有劲儿,不像有些鸡,剖开后就是一堆肥肉,腻得慌,口感也不好。

  再搞点水果,弄几个果园,大棚也可以准备起来,让游客体验一下采摘新鲜蔬果的快乐,还能来上一场农家乐。以现如今权贵们的生活方式,能弄个休闲娱乐的地儿,基本上生意就不会太冷清。人来了岐州,衣食住行都要花钱,顺利拉动了一波岐州经济增长,各类衍生产业都能跟上。到时候,虞衡再引导一下,搞一下营销,用最简单的广告词给岐州做宣传,洗脑效果肯定一级棒,绝对不愁没客人。

  这名声一传出去,那些想出去看看的人们,不来岐州看看都不好意思。

  那核心竞争力不就有了吗?

  就算别的州跟风一起搞走地鸡,岐州这边也占了个先,第一个做某个行业的人,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人看成是这个行业的标杆性人物。只要大家都认定了岐州走地鸡,其他地方的走地鸡,也分不去岐州的风头。

  到时候,说不准大家还能携手合作一起赚银子嘛。

  虞衡心宽得很。在系统空间里开开心心地学了一肚子的养殖知识,不仅是如何养走地鸡,各种家禽牲畜的喂养,系统都按着虞衡的头让他认真学。学完走地鸡的养殖方法后,虞衡重点学了如何预防家禽牲畜生病以及如何治疗各种家禽牲畜的常见病。到后来,虞衡更是一边背着《母猪的产后护理》,一边上手给母猪做护理。

  那场景,真是男默女泪,昭宁帝见了都要潸然泪下,而后立马给虞衡颁一个感动大宣年度人物。

  充分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虞衡才让黎阳府知府开始着手养殖走地鸡的一系列事宜。

  地是先前就规划好了的,人手方面,黎阳府知府也提前做了准备,就是一下子买不到那么多鸡,采购方面颇是花费了一点时间。

  在这期间,岐州的第一家绝味居分店已经开起来了,生意爆好。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岐州的百姓比京城百姓更爱吃辣,也更能吃辣。这些鸭脖鸭架等卤制品,确实是对了他们的胃口,每天,绝味居店内都是座无虚席,甚至还要排队,为了最后一份鸭脖鸭架打起来的事儿每天都有发生。

  为此,岐州境内的鸡鸭身价暴增,养殖户笑裂了嘴,数着银子晚上睡觉都能笑出声来。

  能孵出小鸡仔小鸭仔的鸡蛋鸭蛋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几乎是寻常价格的五倍。

  这个价格确实有点高,越高,百姓们就一股脑地跑去养鸡鸭。要不是虞衡新学了一堆理论知识,又有医术在,还有绝味居这个能吃下所有货的大酒楼在,虞衡也不敢放任百姓们大肆养鸡鸭,不然的话,赔本真是分分钟的事儿。

  为此,虞衡直接把附近农户的鸡鸭全都归整到走地鸡养殖场,这一座山头都是走地鸡养殖场的地盘,给的人手还不少。一是为了关注鸡的动向,免得丢了鸡鸭,二则是防止泼皮无赖过来偷鸡鸭,又在给鸡鸭的吃食中拌了虞衡做出来的药粉,走地鸡养殖场慢慢便步入了正轨。

  虞衡又从系统那儿坑来不少水果的种子,在农庄种了下去,还准备想办法搞些大棚出来,到时候,岐州的蔬菜水果和卤制品,那都是大宣境内响当当的好货。虞衡就不信,这样多管齐下,岐州还不能脱贫致富!

第117章

  岐州这边搞建设搞得如火如荼, 京城那边,胡尚书已经把虞衡骂了八百遍,“混蛋玩意儿, 花钱没个数, 整个州都修路,还到处建厂房, 他这是要上天啊!”

  作为户部尚书, 胡尚书的算账能力绝对是杠杠的,还因为经常被巩尚书要经费做工程,锻炼出了一身估算项目款项的技能,基本不会差的太远。

  虞衡在岐州各种搞建设,胡尚书职业病发作, 稍微估算一下岐州这段时间所用去的花费, 就心疼得觉都睡不着,恨不得骑马狂奔至岐州, 抓着虞衡好好训一顿, 顺便控控他脑子里进的水。

  京城还是天子脚下,都不敢像虞衡这么大手笔的搞建设,虞衡心里真是对银子一点数都没有!

  当然, 胡尚书身处要职, 特意出京到岐州就为了骂虞衡一顿,自然是不可能的, 气急之下写了一封信命人快马加鞭送去岐州,必定要亲自交到虞衡手上。

  虞衡多了解胡尚书啊,听说这是胡尚书特地让人送来的信,虞衡不用猜都知道,胡尚书在信里肯定没有说什么好话。

  果不其然, 胡尚书根本没有对虞衡留半点情面,就连最基本的道好都没写,开头就是“小王八蛋,败家子,你又在瞎折腾什么?”

  由此可见,胡尚书这回是真的愁得不轻。

  这不巧了嘛,胡尚书会估算,虞衡的数学也不差,毕竟上辈子学的是理科,又有系统这个作弊器在,真比起估算能力,胡尚书指不定还比不上虞衡呢。胡尚书能估算出虞衡这段时间花了多少银子,虞衡也能估算出来国库大概还有多少存银。

  这么一算,国库这几年分明又进了一大笔银子,存银只多不少,而且多的还不是一星半点,胡尚书到底是哪来的危机感,总觉得大家会败掉这份存银的

  为此,虞衡还仔仔细细地给胡尚书回了封信。对胡尚书,虞衡自然不会像对待御史大夫一样,贱兮兮地给人画小人儿还略略略,他要是敢这么干,怕是胡尚书立马就要提着刀冲到岐州来,把他揍得亲妈都不认识。

  但是,胡尚书收到虞衡这封信后,还是被气得不轻。

  天地良心,虞衡在写这封信的时候,绝对没有半点想要气胡尚书的意思。对于胡尚书,虞衡还是很敬重的,开头就写道:“亲爱的胡阁老: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胡尚书虽然被肉麻出了一身鸡皮疙瘩,脸上却露出的灿烂又满足的笑容,心下觉得虞衡这小子肉麻是肉麻了一点,但心里还是清楚谁最心疼他。反正工部那个秃头肯定没被虞衡这么亲昵的称呼过!

  胡尚书想到这儿,脸上更添几分得色:就算你成天带着虞衡来我这儿骗银子,瞧着你俩倒像是一伙的又怎么样?人孩子心里拎得可清了,老夫才是他最亲近的人呢!

  不然的话,就这肉麻兮兮的问候,一般人谁能说得出口呢?

  胡尚书心下高兴,哼着小曲儿继续往下看。虞衡问完好后,就开始向胡尚书汇报自己目前的工作进度。各个府的修了多长了,橡胶厂那边又多招了不少人,钱铎又新追加了好几笔大订单,想来是挣银子挣到了手软。这一笔一笔的进账,自己都记着的,想来今年朝廷收上去的商税又要再创新高。

  看到这儿,胡尚书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笑骂了一声,“混小子还挺能耐!”

  一边笑,胡尚书一边麻溜地翻了页纸。而后,胡尚书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恨不得把虞衡揪过来暴打一顿。

  摸着良心说,虞衡给胡尚书的提议真不是在坑他,而是长期坚持下来能有收益的好事儿。然而胡尚书一看就还是翻了脸。

  因为虞衡在信中写道:“岐州地处偏远,百姓生活远不如江南一带,又因常年困苦,只得温饱,略有不适,都舍不得去看大夫,只想自己扛过去。身为岐州百姓的父母官,我实在不忍心见他们节俭若此,所以想等养殖场办起来后,在医药上给百姓们一些便利。

  家中实在太过贫困的百姓,鳏寡孤独废疾者,或因人祸而生计艰难的百姓,若有病痛,可去官府进行困难认定,层层认定审查后,确定他们为贫困户后,官府进行存底,并给当地医馆贫困名单。贫困百姓去规定的医馆看病,问诊吃药的花费,朝廷给他们分担一部分,以示陛下仁德。

  我粗略算了算,目前国库的存银应该有一千五百万两左右,很是宽裕。您若是有意,可以上书陛下,在京城试用,觉得不错,便在全天下施行,不是更好?

  您别看到需要朝廷出银子就跳脚,实际上,这事儿长时间办下来,肯定是赚的,”

  胡尚书看到这儿,笑容已经全部消失,忍不住破口大骂,“岐州虽是下州,整个州也有几十万人口,虽说这几年百姓生活慢慢变好了,穷困之家还不是一大堆?这些人,每个人看病的花费,朝廷都给他们承担一部分,朝廷哪儿来那么多钱!”

  那兔崽子又做的什么白日大梦!

  胡尚书简直想打人。尤其是想到虞衡这人自有一股轴劲儿,打从他崭露头角那天起,他要办的事儿,就没有办不成的。这事儿就不能细想,一想胡尚书就觉得脑门儿一鼓一鼓抽抽的疼。

  真要被虞衡干成了,岐州那边橡胶厂的进账,别说交给国库了,胡尚书都担心,到时候那小王八蛋把岐州的家底儿给败光了后,会不会找朝廷要银子去填他那儿窟窿。

  那画面太美,胡尚书简直不敢想。国库亏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特么把一个州霍霍成那样儿,还想入阁?不被御史喷死,被史官口诛笔伐遗臭万年就是你老虞家祖上烧高香了!

  这破孩子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胡尚书这回是真的愁得睡不着觉了。

  关键吧,这事儿还不能对别人说。虞衡现在正是风头正盛的时候,或者说,自打他出名以来,风头就没下去过。就算远离京城前去岐州任职,离京千里地,还能时不时搞个大新闻出来,让京城众人都震惊一回。

  别看胡尚书嘴上骂虞衡败家,实际上心里可骄傲了。就虞衡在岐州做的那些事儿,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只等任期满,调他进京,入阁就基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不是谁都有那个能耐能把一个穷乡僻壤的下州治理成现在这样儿。虞衡去了岐州三年,这三年,岐州的发展就像是骑了千里马似的,一日千里,咻的一下就戳了不少州的屁股,排名蹭蹭往上窜。虽然还不能和有名的富庶之地相比,但按岐州现在的情况,一个中州是跑不了的。

  三年时间就能把一个排名倒数的下州治理成一个中州,这本事,金銮殿上站着的那些人,谁能拍着胸脯保证说自己能做到的?

  反正胡尚书自己是不敢夸下这个海口的。

  这样一份毋庸置疑的政绩在,即便虞衡回京时年纪还不到三十,但昭宁帝要是想让他入阁,其他官员也反驳不了。

  就算是最为严苛的御史,在这方面都挑不出虞衡的毛病来。

  当年虞衡自己主动请缨去岐州,其他人嘴上虽然不说,心里难免会嘀咕几句他怕是脑子有病,放着这么多个好地方不选,傻不拉几地选了岐州。这不纯粹就是给自己添堵吗?

  有简单模式不走,偏要给自己开个地狱难度,这不是脑子有病是什么?

  结果呢?短短三年,当初吐槽虞衡脑子有病的人啪啪被虞衡打脸,这才不得不捂着已经被打肿的脸承认:对虞衡而言,岐州还真是最好的选择。

  地狱难度又怎么样?人家虞衡有真本事,凭自己的能耐愣是把一个州都给盘活了,政绩哐哐砸人一脸。就算再讨厌虞衡的人,也得摸着良心说一句:虞衡是个有大本事的人。

  甚至可以说,在离开京城后,他的治理能力才得到了充分地施展。哪怕是用最挑剔的目光去看虞衡的所作所为,也无从指摘。

  除了费银子,没毛病。

  但这银子,又是虞衡凭自己的本事为岐州创的收,别看现在虞衡正带领着整个岐州搞建设,实际上,岐州财政还真不像其他人想象的那样,快被虞衡给霍霍完了。相反,虞衡的日子过得还挺滋润。

  主要是岐州百姓太爱戴虞衡了,看到了风碣县的变化后,岐州境内所有的百姓都成了虞衡拥趸者,对虞衡有着盲目的信任,虞衡做任何决定,他们都支持。这支持还不只是口头上的支持,岐州百姓的行动力还特别强,虞衡说要修路,那边官府的消息刚下去,这边百姓们就自发成群结队过来干活,都不用官府操心,百姓们就自发排了个班,什么时候干什么活,哪些人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不肯收工钱。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有官府强行征民夫干活,以至于百姓怨声载道的,也有如岐州百姓一般,自动自发为家乡做贡献的。修路那边,真没花多少银子。大头除了材料费,就是伙食费。

  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百姓们这般赤诚,官府也不能小气。人家积极干活不收工钱,好歹给人安排一顿丰盛一点的吃食。

  又有建养殖场的事儿,这事儿都是虞衡一手操办,主要是其他知府也干不来这事儿,他们哪里懂怎么养家禽牲畜呢?还得是虞衡亲自来,还要亲自给养殖户们上课,教他们怎么伺候牲畜。

  虞衡这个刺史都忙得脚不沾地,岐州其他官员哪还敢闲着?装都要装出一副忙得团团转的样子。更因为虞衡喜欢实地考察,逼得其他官员不得不向虞衡看齐,纷纷放低身段,走进百姓中,努力彰显自己平易近人那一面。

  所以岐州的百姓们也是这一年来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母官长这样,每个县有几个官,每个府又有几位大人。

  后来,实地考察还成了岐州官员的传统作风,哪怕虞衡已经离开岐州,但他的行事作风,一直延续下去。在他之后,历任岐州刺史,上任后必将深入到寻常百姓之中,充分了解百姓需求。

  史官也为此特地记了一笔:“大宣官员下乡走访之风,自嘉国公始。”

  而后,终大宣一朝,官员实地考察之事再无休止。即便许多许多年后,大宣朝已然灰飞烟灭,还有无数慕虞衡做派之人,身体力行地成为另一实干者。

  虞衡给胡尚书那封信,可以说是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又恭敬地给他回的。

  考虑到以胡尚书的性格,估摸着信还没看完就要骂自己败家,虞衡还贴心地给对方寄了一罐菊花茶,清热败火,正好合适。

  医保,多好的事儿啊!毋庸置疑的利民壮举。

  这种既给了百姓方便,又能让朝廷获利的大好事,胡尚书不答应,那才是撒!

  虞衡都想好了,基础设施搞好了,关心贫困户活动便可以提上日程,再抓一波生产,有盈余后,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搞一搞教育问题了。

  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百姓们日子过得好了,总不能还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当文盲吧?

  不过这事儿,还真不是虞衡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就算他是一州刺史,朝廷不点头,他也不能瞎瘠薄干。认真说起来,虞衡拿着橡胶厂的收益搞养殖场,修路,本来也算是略微有些僭越的。但昭宁帝点头了,虞衡又干得不错,其他官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虞衡想要搞贫困户看病福利,那就不是他一个人能做主的事情了。收到他的信的,除了胡尚书,还有其他大佬们,更是给昭宁帝去了一封密折,上面仔仔细细地拿岐州所有贫困户为例,又提到怎么和药铺合作,朝廷大量购入某些常用药材,纳入官府所开的公益医馆报销种类中,还有一套审计查账方案。

  其算法之复杂,再加上虞衡罗里吧嗦的解释,满满当当十多页纸都写不完,昭宁帝拿着那厚厚的一沓信,纠结了许久,一时间竟不敢轻易下决断。

  直觉告诉他,让他万古流芳的机遇似乎来了,但这种关乎国库存银大事的,不得不慎重,万一崩盘,其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昭宁帝也要愁得掉头发了,又郁闷虞衡现在不在京城,不好亲自给他诊脉,而后再开上一副防脱发神药,只能委委屈屈地让得了药方的太医院院判过来给他开药。

  连着灌了几天苦药,昭宁帝还是没办法做出决断,踌躇许久,最终仔细将信封放进自己衣襟里,跑去行宫找亲爹去了。

第118章

  景隆帝这几年在行宫过得顺心得很, 他到没有退休后大权旁落的失落感,每日在行宫也能寻得新乐趣,又有诸位皇孙每天排着队过来讨他欢心, 子孙孝顺, 朝政也无大事,不必他过多忧心, 景隆帝便将自己当成一普通的富家翁, 不仅在行宫玩,还拉着太皇太后和太后,乔装打扮去逛街。

  这三个天底下最尊贵的人,以往几十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宫中, 即便手握生杀大权, 坐拥四海,依旧不能随心所欲地出宫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景隆帝还好, 每年有秋狩, 可以去围场打猎,也算是散心。当皇子时,也曾去过边疆。后来登基, 景隆帝还带着母亲妻儿下了一趟江南。

  太皇太后和太后二人这辈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就是那次和景隆帝一起下江南,回京后, 还是在宫中居多。尤其是太后,她当初中宫之尊,执掌凤印,后宫一应事务皆由她处理,基本走不开。太皇太后能借口礼佛去佛寺里住上一段时间, 景隆帝能带着后妃臣子前去狩猎,太后就只能留在宫中处理一应事务,还得贴心地安排好伺候景隆帝的人,很是累心。

  如今得了闲,太后反倒生出了几分少女的活泼来,瞧着什么都觉得新鲜,还都想试一试。同景隆帝出去逛了一次街后,太后甚至还建议景隆帝,“反正朝中无甚大事,孩子们都有能耐,不需要我们操心。我们久居深宫,虽知天下之大,却不能亲眼去看看。如今得了闲,身子又还硬朗,不若一起结伴出去走走。其他妹妹们心里未尝不想出去看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5页  当前第13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8/14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咸鱼被逼考科举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