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芳一怔,为什么齐修文也是这个态度,这是怎么了,大家为啥对她都非常不友好?她疑惑地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齐修文啪嗒一声扣上钢笔帽,把面前的稿纸推到一边,神情冷淡:“知青点的人说你带着一饭盒红烧肉出去,我很好奇你要拿去送给谁,于是我跟在你身后,发现你去了牛棚,怎么红烧肉没送出去吗?”虽然知道知青点的人特意来说这个事情是挑事,可齐修文没有战胜自己的好奇心。
“别人不要的来拿给我,你是怜悯我,可怜我,打发要饭的?还是想让红烧肉发挥它的价值,博得我的好感?”齐修文的话很尖锐,完全不留余地。
“齐修文,你非要这样说话!”
周时芳像是寒冬腊月被人兜头浇了一瓢凉水,来了个透心凉。明明大家都不知道她爸落难的事情,可她的处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抱着饭盒浑浑噩噩走出齐修文的小屋,最后把一饭盒红烧肉都倒在了路边草丛。
苏慢一夜好眠,第二天刚起床,看到苏向东背着蛇皮袋子,扛着锄头准备出去。
“你这是去哪?”苏慢问。
“去自留地把玉米种上。”苏向东说,蛇皮袋子里装得正是玉米种子。
苏慢这才想起她家自留地有二分地,种了一半红薯,另外一半本来应该在去年冬天的时候种冬小麦,因为自留地的事儿跟大房、三房的人扯皮,也没种上,一直空着。
苏慢拦住他说:“你先别去种,下半年雨水多,我去种子站看看有没有抗倒伏玉米种子卖,要是有咱们就种抗倒伏玉米。”他们现在种的玉米都是高秧的,特别爱倒。
她不可能去种子站,想去淘宝看看有没有卖的。
苏向东点头答应了她,吃过早饭,兄妹三人一个去听廖红规开会,一个上学,一个去挖蚯蚓喂小鸡,苏慢开始忙活起来。
仔细浏览介绍,苏慢选了一家她们当地气候适合种植,抗倒伏,顾客口碑好的玉米种子,一袋需要二十块钱。
种子是选好了,可她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苏慢赶紧去看那些蔬菜,茄子、倭瓜、小白菜可以卖,赶紧上架,还是各五斤,三元一斤。上架完蔬菜她又把目光投向墙角那袋玉米面,还是大伯苏远山背过来的,不如卖一些换大米吃。
上架完玉米面,苏慢开始等着订单,结果订单没等来,那块崖柏原木卖出去了。价格是二百八,扣除十块运费,还剩二百七。苏慢赶紧购买了玉米种子,然后她惊喜地发现,竟然有了提现功能。
那还犹豫什么,申请提现!刚按下提现按钮,跳出来的提示信息让苏慢整个心都凉了。
第15章 修葺旧庙
提示信息写着:根据年代货币兑换汇率,二百五十元可以兑换二点五元。下方还有两个按钮,继续兑换按钮和退出按钮。
苏慢简直是大跌眼镜,把兑换须知又看了一遍,没错,二百比一的兑换率,简直是太不划算,为了避免误点,她赶紧点击退出按钮,关闭页面。
两块五在这个世界可以买五斤大米,可二百五十元在淘宝上可以买一百斤大米,她是多想不开才会换成纸币!还是留着买东西用比较好。
要是她在这个年代想成为万元户,她的账户里要有二百万,才能兑换成一万元,可她无论如何都卖不掉二百万的东西。
也就是说,苏慢可以通过买卖东西混个温饱,想要在这个年代成为有钱人不太可能。
她花一百五十元购买了五十斤大米,剩下一百元放在账户里随时用,只是刚收到货,淘宝又灰屏了。已经两次灰屏,苏慢觉得这大概是限制使用,不过她不急,肯定还会再次恢复功能。不过苏慢还没有摸清楚限制使用的规律。
她把大米倒腾到自家的蛇皮袋里,把原来的包装烧掉,藏在炕和墙壁之间,上面搁上棉被。
忙乎完这些,已经到中午,苏慢蒸了锅米饭,菜就做萝卜干炒咸肉,暖黄色的萝卜干吸足了油,劲道、脆又爽口有嚼劲,咸肉肉香四溢,油而不腻,是一道下饭菜。
苏向东和苏向南两个半大小子各吃了两碗米饭,连糖包都吃了满满一小碗。看着他们吃得香,苏慢这个投喂员特别有成就感。
吃过午饭,苏向南去上学,苏向东去开会,苏慢带着糖包休息,到下午两三点钟,她才带着糖包去自留地种玉米。
连身体不好的老人都要去开会,只有苏慢这个带伤人员留在家里,除此之外就是糖包这么小的孩子。路上苏慢基本没碰到人,她观察别人家的自留地,一部分人家的玉米已经种上,一部分人家大概是因为生产队的玉米还没种,再加上整天开会,没什么紧迫感,还没种上,种得越晚等刮风下雨倒伏越厉害。
苏慢刨坑,糖包撒种,一分地很快种完,到傍晚的时候,苏向东和苏向南又提水浇了一遍。
种玉米的时间整整拖后了二十天,廖红规估摸着时间耽误得差不多,才放社员们去生产。社员们紧赶慢赶,用了三四天时间,总算把玉米都种完。苏建党一点时间都没耽搁,组织了十个有建筑经验的社员来修葺旧庙。
所需的木料和瓦片都是生产队出,社员们知道修补旧庙是给苏慢他们几个孩子住,也有公分拿,对这项额外的活计也没怨言。
苏慢被社员的淳朴打动,准备这两天管他们吃饭。一大早社员们开工之后,她让糖包在家附近挖蚯蚓,摘野菜,自己准备去趟县城,先去黑市买肉票再去买猪肉。出发之前,她先看了看淘宝,惊喜地发现淘宝又可以用了,她赶紧买了两斤猪肉,一共是六十元。账户里本来有一百元,还剩四十元。
之后,苏慢去附近做粉条的人家花五毛钱买了一小捆粉条,回到家,把粉条和木耳泡上就去了旧庙。
旧庙里很热闹,苏建党带着人在四处检查,有人在修屋顶,有人在修门。
“大家伙中午在我家吃,玉米饼子和猪肉粉条加茄子土豆乱炖,肉不多,大家可别嫌弃。”苏慢笑着说。
一听说有肉,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猪肉的社员眼睛都亮了,有社员说:“不用,大侄女,别忙乎了,我们回家吃。”
苏慢知道他们只是客气一下,即便是给人家修新房也是要给工钱还要管饭,她笑着说:“管顿饭应该的,就是我家碗不够,得麻烦大家回趟家拿饭盒跟筷子。”
这话一说完,笑声一片,眼看着社员们干劲更足。
苏远山本来不在修旧庙的队伍里,主动到这边来干活,有人问他:“听说你家树林订那媳妇给五百块钱彩礼呢?”
苏慢一听这话题她感兴趣,本来想赶紧回去做饭,就留下来不远不近地站着,竖起小耳朵听。
能出得起彩礼钱,这本来是件骄傲的事,可苏远山并不想聊这个话题,只说:“是啊。”
那人接着问:“听说姑娘是城里的,能把你们家树林弄钢铁厂去?”
苏远山:“是啊。”
有人解释说:“姑娘家条件好,可不得多要点彩礼钱。”
众人一阵羡慕,接着换了一个人问:“你家咋那有钱啊,又出那么多彩礼又要盖房,大家都是庄稼人,你也没额外进项。”
苏慢也很好奇,为啥她大伯手头那么宽裕呢?
苏远山有些不耐烦:“孩子他妈的娘家给的。”
“你媳妇娘家也不富裕吧,家里好几个兄弟呢,舍得给外嫁的闺女钱?”有人质疑。
说来说去,苏远山也没对为啥手头有钱拿出个有说服力的说法。话题又转换到:“你们家那三间大瓦房还有东西厢房够住吧,咋让你侄子侄女住茅草屋?茅草屋扛不住下雨,咋还要住这破庙?”
苏远山脸上挂不住,脸色变得黑红黑红,把责任甩到王麦穗和苏老成身上,阴着脸说:“我们家是二老做主。”朝四下看看,看锯木头那儿缺个人手,远离这群人去锯木头。
身后有人继续说:“那也没有你这样当大伯的,这要是寒山回来,看到闺女儿子受罪,可得跟你们好好说道说道。”
苏远山本意是树立个爱护侄子侄女的好形象,没想到大家拿这件事出来说,让他特别没面子,后悔来这儿帮忙,又不好甩袖子走人,只能咬牙坚持。
第16章 搬家
苏慢见继续听也听不出来啥,就往家走。到家时,糖包也回来了,小跑着跑到苏慢身边,指指鸡窝,又指指自己。
“糖包的意思是已经喂了小鸡,对不?”苏慢笑着问。
糖包点点头,又用小手比划。
“你的意思是小鸡长大了,对不对?”苏慢说。糖包最近吃得好,脸色比以前白,脸颊上长了肉,下巴也变得圆润,配上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越看越可爱。
看她点头,苏慢摸摸她的脑袋:“去洗自己的衣服,中午有肉吃。”
糖包蹦跳着去洗衣服,苏慢也处理好了各种食材,把切块猪肉放进锅里煸炒。
煸炒出好多猪油来。先把土豆和茄子过了一遍油,保证不会炖烂在锅里,然后放入热水炖煮,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褐色的浓汤在锅里沸腾,大肉块上下翻滚。炖差不多再依次放入木耳、土豆、豆角等食材。
这是真正的农家炖菜,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正巧苏向南吸着鼻子进院:“姐,真香啊,你手艺比以前好了啊,是不是挨了一棍子开窍了,要是我学习能开窍,我也愿意挨一棍子。”
他把书包吊在胸前,看着吊郎当的模样。苏慢皱眉看他一眼:“熊孩崽子,胡乱说些什么。”
另一个锅里的玉米饼子也熟了,苏慢招呼他:“快去旧庙那儿把你二哥跟大家伙叫过来吃饭。”
修葺破庙的人陆续拿着饭盒或者大碗赶来,本来有点疲累,闻着香味疲倦一扫而空,香味飘进鼻端,仿佛五脏六腑都在叫嚣。
苏慢笑着给大家盛了菜,每人给拿了两个玉米饼子,又说吃完了还有。
这个炖菜是在太好吃了,滋味浓郁,不光是肉好吃,每一样蔬菜都吸足了猪油,香得要命。
大伙吃得欢畅,看到苏远山在远离人群的树荫下蹲着吃饭,苏慢端着自己的碗走了过去。
“大伯,”她笑着打了声招呼,找了块小石头坐下。
苏远山见附近没外人,便说:“咱们家那老房子住的人多,一屋里住好几个人,其实不如这旧庙好,要不是你们四个,生产队也不会特意修这庙给人住,这里宽敞又清净,比住家里好多了。”
这旧庙破损并不严重,苏慢愿意住这样的地方,确实宽敞清净,只是她们是被从老宅赶出来的,没有选择只能住在这里,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她只笑笑,不答话。扒拉几口饭,转移了话题,她问:“大伯,我爸当时在部队表现咋样?按理说应该专业分配工作,为啥他没工作?”
这是苏慢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当个几年兵回来都会分配工作,更何况苏寒山是个营长。
苏向东也端碗走了过来,他听到了苏慢的问话,好像是专心吃饭,其实也竖起小耳朵再听。
苏远山想了想说:“你爸可能是当兵太累,回来也不想上班,只想瞎混日子。”
苏慢对这个答案不置可否,说:“那大伯知道我爸为啥到处借钱吗?”
苏远山这次回答的倒是很快,干脆利落地说:“他就是不学好,他连工作都不愿意要还能指望他好好做人?”
看来大伯对她爸的印象不太好。苏慢不语,气氛顿时有点尴尬,她朝苏向东看了一眼,见对方正朝她看过来,眼中同样有质疑的神情。
本来想着从苏远山的话里推断一些可能性,现在看来不可能。这对话再继续下去也没必要,苏慢客气地说:“大伯你慢慢吃,我去给大家盛菜。”
晚上睡觉之前,确认门窗都关好,苏向东问苏慢:“你不会是认为爸借的钱给大伯了吧。”白天苏慢跟苏远山的两次对话他都听见,他爸借钱,他大伯有钱,所以他有了这样的推论。
苏慢认真想了想说:“爸又不是个愚孝的人,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不过我觉得大伯有点奇怪,他想尽力表现出很关心我们四个的样子,可实际上,对我们几个非常忌惮。至于原因,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
苏向南插嘴:“其实,大伯对我们挺好的,比爷、奶三叔强多了。”
苏慢屈指弹他的脑袋:“行了,你就别插嘴了,也别到外面说,知道不?”
苏向南吐了吐舌头说:“知道了。”
这些疑问只能暂且搁置。下午的时候,苏慢发现店铺里的蔬菜又全部卖掉,赶紧发货,账户里多了四十五块钱。之后看地里芹菜、黄瓜、油菜长势不错,又上架了这几样蔬菜。
第二天苏慢用剩下的咸肉做了乱炖管大伙吃饭,两天时间下来,旧庙已经修葺好,可以入住了。
第三天五点多钟天刚亮苏慢就把几个弟妹叫起来去旧庙打扫。
旧庙在山脚下,跟生产队的其它人家离得比较远,所有建筑、围墙都已经修好,他们要住的这部分本来就是三间禅房,有玻璃窗,太阳能照进来,并不像苏慢原来想得那样潮湿阴寒,反而明亮干燥。
禅房前面有个自成一体的小院,有口水井,打上来的水干净清澈,没有漂浮的藻类和微生物。苏慢对这个地方满意极了。
他们先把禅房能用的桌椅留下,其它杂物搬到别处,接着做了分工,苏向东清理房顶的蛛网,苏向南打扫院子,苏慢清理灶房,糖包用抹布擦桌子擦玻璃。
等到六点多钟,不大的院子窗明几净,他们四个马上返回搬东西。东西不多,一个立柜,一个橱柜,两个藤箱,比较重的是水缸。
正搬着,他们久不照面的堂兄□□来帮忙,跟苏向东一起把水缸放在推车上,用绳子绑好,往旧庙的方向运。
再把柜子运完,苏慢说:“行了,大哥,你去忙吧,剩下的零碎东西我们自己收拾就行。”她藏了面粉和大米,虽然不多,但要是让外人看到真不好解释。
□□看着空荡荡的房间里也没啥东西,就说:“咱们是一家人,以后需要我帮忙的事情,尽管开口。”
苏慢点点头说:“嗯,我们不会客气,谢谢大哥。”话虽这样说,还是觉得□□也很奇怪,这话说得刻意一点都不自然。
第17章 看家护院
把东西都搬到旧庙,哥俩把水缸里打满水,就一个去上工一个去上学,苏慢带着糖包收拾东西。
三间房,两兄弟一人一间,苏慢跟糖包住一间,每个屋外都有灶间可以烧火,这样她们冬天就不会冷。最右边那个屋炕看起来有整面墙那么宽,其实半截炕是空的,正好可以把粮食藏进去。苏慢决定就带着糖包住这间屋。
等把东西都收拾完,苏慢对这里非常满意,不过只有一点不太好,离生产队的其它人家远,她打算养几只鹅再养条狗看家护院。
今天正好是公社大集,苏慢想去大集看看有没有鹅卖。要是没有,就在淘宝上买小鹅崽慢慢养大。
出发之前,苏慢想能带点什么东西去卖,想了想,她下单了四斤爆裂玉米,花了十六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