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全家穿越到古代(种田)_分节阅读_第41节
小说作者:荼蘼夫人   内容大小:302 KB  下载:全家穿越到古代(种田)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02-13 02:55: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6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一听辛勇说到这个,李和豫就来了精神,他笑着说道:“要说起这个,还得感谢辛兄你。”

  辛勇一头雾水的问道:“感谢我?我什么都没有做呀。”

  他只租了几百亩地,和李和豫的所做的事情比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李和豫摇了摇头,也不和辛勇卖关子,直接解释道:“怎么就没有关系了,辛兄你是不知道,那几船粮食可不是我花银子买回来的,而是我用两瓶酒换回来的,要细说起来,买那些粮食,我不但没有花银子,还赚了些银子呢。”

  这几大船的粮食,细算起来价值确实是超过了上万两银子,然而这些粮食李和豫只投入了一千六百两银子,因为他拿出去换粮食的那两瓶酒是最便宜的xx大曲,而且这处换粮,他的随从和县衙的衙役不止是带回了粮食,还带回了一笔银子。

  当时乌长他们带着酒到了隔壁的府城后,也没多停留,直接花银子找了一位中间人,然后带着酒见了府城最有钱的几位富商。

  这酒有多好已经不用多赘述了,富商们能够把生意做大,眼光自然也不错。

  乌长他们手里就只有两瓶酒,这能出得起价的人却有好几位,那竞争自然是不能避免的。

  乌长他们目的明确,不要银子,就要粮食,谁给的粮食多,谁就能把这两瓶酒带走。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价后,一位盐商以十万斤粮食、五千两银子的高价把这两瓶酒收入囊中。

  当然了,这十万斤粮食并不都是细粮,细粮只有六万斤,剩下的四万斤是高粱、粟米和大豆。

  因为乌长他们只要粮食,所以所有对酒有意思的富商都在购粮,所以整个府城的粮食都分散了,最后还是这位盐商家里的存粮多,才让他得了这个机会。

  夏收已经结束,眼下除了丰昌府缺粮外,其他没遭灾的地方都是一年中粮食最充裕的时候,熬过这段日子,粮价肯定会跌,丰昌县受灾缺粮的消息毕竟不是什么秘密,有些头脑灵活的商人已经在筹措粮食,准备运到丰昌府来卖了。

  到丰昌府卖粮食的商人越多,那粮食的价格就越低。

  丰昌府的老百姓也没想过粮食能便宜到哪里去,只要着粮食能够回到以前正常的价格,他们就得烧高香了。

  对着辛勇,李和豫也没隐瞒,辛家这酒这么值钱,他就是想瞒,那也是瞒不住的。

  见李和豫神色异常,辛勇也猜到了他心里在想什么,当即主动说道:“这酒我既然已经卖给了大人,那就是大人的了,大人有本事,有手段,那些酒才能这么值钱,要是在我手里,别说是高价卖出去了,不惹火烧身就是好的了。”

  李和豫靠着自家的酒赚了这么多银子,辛勇的心态也很平和,对于他们来说,一瓶酒能卖一千两银子,就算是买了一个高价,至于买家买了酒后从中得到了多少收益,那确实不管他的事情,也犯不着心里不平衡。

  辛勇发自内心的赞道:“能有您这么一个好官,是我们的福气。”

  穿越之后,辛勇可没少听林老爹他们说起这里的官吏有多腐败。

  通过之前的赈灾银子被贪污的事情,就能看出来林老爹他们确实没有说错,和那些贪官相比,李和豫确实已经算是难得的好官了。

  听辛勇这么说,李和豫叹了一口气:“辛兄你不知道,我来常县上任之前,我的先生送了我一幅字,字里一共就八个字,为官一任,照拂四方,先生的这句教诲,我是一日都不敢忘。”

  李和豫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好官,他做的这一切,求的只是无愧于心罢了。

  李和豫说这话的时候表情实在是太认真,就连辛勇,都有些被他这话给震住了,不由得愣了愣。

  此情此景,辛勇也不好说那些大道理,毕竟这和他山民的人设不符,最后他只能干巴巴的朝李和豫竖了竖自己的大拇指,以示赞扬。

  家了就只有辛芷和田冬秀,辛勇不放心,也没在县衙多待,正好李和豫还要去西市,又聊了几句地里的种子后,他就主动提了告辞。

  这次下山,辛勇他们并不急着回去,等他们再上山的时候,就该收地里的红薯,到时候一时半会儿的肯定是没时间再下来了,所以他们打算等东山村的玉米苗和辣椒苗移栽过后再回去。

第65章 第六十五章、 自此,辛家的家庭式棋牌……

  眼下需要辛勇打算的事情很多, 东山村育的那些苗子暂且不说,新买下来的那个庄子,现在大部分的地都还空着。

  这次的洪水,潞村自然也没有躲过去。

  富商家的庄子很大, 养活着的佃户也多。

  通过牙行老板的介绍, 辛勇他们对那位富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位富商也算是个厚道人, 庄子上的地他每年都是租给潞村里的佃户种的。

  潞村和东山差不多, 都靠着山,不过潞村背靠着的鸡鸣山可不是个好地方。

  鸡鸣山虽然连东山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只是一座小山,但是山上灌木从多,野鸡也多, 所以才得了鸡鸣山这么一个名。

  在前朝,鸡鸣山是有名的土匪窝,天华建朝后,鸡鸣山上的土匪都被抓起来砍了头,剩下的土匪家眷都被朝廷打乱安置在了鸡鸣山附近的几个村子里。

  潞村里生活的村民大多都是当时安置的土匪后代。

  辛家人买的这个庄子,前面的主人是富商,再前面的主人是一名乡绅, 这宅子历来就是乡绅家的祖产,也是前些年乡绅家的孙辈染上了赌瘾,才把家里的祖产输了出去, 富商买下庄子也不过四、五年, 如今也得靠变卖钱财来维持生计。

  潞村虽然是个村子, 但是村子里一大半的土地都不属于村子里,长期是别人的私产。

  潞村拢共有四十几户人家,虽然和那一两百户人家的大村子没法子比, 但也算是个不小的村子。

  村子里就那么点地,家家户户分下来,一家就几亩地,自然是不够维持一家生计的,所以这几十年里,潞村的人都是靠在庄子里租地种过日子的。

  在卖掉庄子之前,富商和佃农们每年商定好的分成是三七分,地里的庄稼收获了后,富商得七成,佃户得其中的三成。

  辛勇听后,觉得这个分成比实在是太苛刻了,庄子的佃户们刀耕火种,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最后只能得到三成的回报,古代种地产量又不高,佃户们租种一亩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就只能得到几十斤粮食。

  在辛家人看了,这个分成比对佃户们来说,绝对是一种压迫和剥削,这要是放在五十年代,那是绝对的要被□□的地主老财。

  然而这是天华国,所有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就富商的三七分,都算是比较仁善的了,听牙行的老板说,再苛刻一点的还有二八分的呢。

  古代的人力不值钱,很多穷苦人家自家没有地,只能租种别人的地,佃户的日子大多不好过,就拿潞村的佃户们来说,潞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靠租种庄子上的土地为生,往往都是一大家子从年头在田地里忙活到年尾,半点都不得闲,就这样,一年之中还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吃不饱的肚子的。

  今年丰昌府遭了灾,别的地方不知道,常县作为重灾区,地里的庄稼真是颗粒无收。

  地里的庄稼被淹了,结果就是收不上来粮食。

  这其中,佃户的日子那是最不好过的,在天华国,所有的佃户都是要和主家签订起诉的,契书里得保证自己租了主家的地后,夏收、秋收的时候只是要保证地里的产出达到多少斤。

  保证的这个数量一般来说都不会太夸张,当然了,也有些佃户为了能够顺利租到主家的田地,在签订契书的时候会故意多报一点产量,要是不够的话,就从自己的分成里面匀点出来补上。

  洪灾过后,田地里的粮食虽然毁了,但是这契书依然是有效的,这遇到宽厚的主家,再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免了大家的租子了,卖庄子给辛家的富商就是其中之一,在自己已经快走投无路的时候,也没想着去剥削佃户们,硬要他们把之前保证的粮食拿给自己。

  有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在这种时候也不愿意放过佃户,拿之前立下的契书说事,非让佃户拿粮食出来,没有粮食就打欠条,再极端一点的,拖佃户家的妻女去抵债的事情,以前也是出现过的。

  这种事情虽然说出去名声不好,但是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也有那为了银钱而不要银钱的人。

  在大环境之下,辛家人就算在现代的思想熏陶下,不想压迫剥削佃户,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调高分成比。

  原本辛勇倒是想把庄子上的分成调成四六分,不过这个念头刚生出来,他自己就先否决了。

  调整分成这种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眼下大家都是三七分,他们要是调成四六分,那无异于是在扰乱行情。

  到时候佃户的日子倒是好过了,但是其他乡绅和富豪怕是会把辛家视为眼中钉。

  保险起见,这分成比辛勇还是没有改,还是三七分。

  庄子里那么多的地,也不能一直空着,辛勇他们去东山村看了一下,确定地里的各种苗子供应完租的那些地后就没什么剩余了后,也就死了在自家的庄子上种玉米和辣椒的心思,改让佃户们把地翻出来,等时节到了后,直接拿一半的地来种冬小麦。

  眼下离种冬小麦还有两个月多月,在这之前,佃户们的工作就是先把地给翻整出来。

  到底不是自家的地,佃户们对庄子上的地也不怎么上心,大部分地里都还盖着一层淤泥,就这样肯定是种不了小麦的,得把原本的地表层翻出来,再把淤泥盖到土层下面,说起来淤泥的肥力也不错,这地翻好后晾上两个月,到时候再种冬小麦,那麦子的长势肯定差不了。

  至于剩下的一半地,空着也是浪费,所以辛勇计划着种上油菜,这油菜也适合在冬季种植,油菜和冬小麦在十月份播种后,都是在五月份的时候收获,到时候再种玉米、红薯和土豆正合适。

  庄子换了主人,和佃户们的契书也得重新签订,为此辛勇又在外面跑了一天。

  这次李和豫大出血,几大船的粮食,他自己一点没留,全都分给了老百姓,只要是常县的居民,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是人到了西市的,一个人就能领十斤粮食,遇到了家里人口多的人家,这就是一百多斤粮食,省着点吃,又能撑上一段时间了。

  听说朝廷又拨了一笔赈灾银子下来,银子已经在路上了,这一个个的好消息,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大家都盘算着,等赈灾银子下来了之后,再去买上百来斤粮食,地里之前补上去的粮食和蔬菜大多长得不错,在入冬之前,多少也能有点收获,这日子过紧一点,总归是饿不死人了。

  也是古代的老百姓很容易满足,尤其是刚刚经历过天灾的老百姓,他们都不奢求能够吃饱穿暖,平常只要能够吃个半饱,他们就能踏踏实实地把日子过下去。

  相比之下,辛家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辛勇在外面跑来跑去的时候,田冬秀已经在家里把她的麻将桌子给支起来了。

  县令夫人刘氏算一个,林远志的妻子田氏算一个,加上田冬秀和辛芷,正好四个人。

  辛芷对打麻将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奈何田冬秀刚在状元巷住两天,还没融入群众,找不到别的牌友,硬要拉着她凑数。

  刘氏作为官太太,平常空闲的时候很多,田冬秀只是试探性的让辛勇去县衙请了刘氏一次,让她到家里来做客,刘氏在常县认识的人也没几个,她本人也愿意和辛家人打交道,所以她当时就答应了。

  田氏则是两个女儿都懂事了,家里的那点事也能撒开手了,所以田冬秀来请她去家里玩的时候,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自此,辛家的家庭式棋牌室就算是开业了。拉赫

第66章 第六十六章、 哪里都不突出——就腰椎……

  这几日因为分发粮食的时候, 李和豫忙得是脚不沾地,现在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了县衙,一直到完全黑下来后才有空回后院。

  虽然朝廷补发的赈灾银子已经在路上了,但这并不代表整个丰昌府的人都能在家里躺平等着领银子了。

  昨日从府城来了信件, 要求丰昌府内所有的县城, 务必得官民一心, 赶紧补种粮食。

  这离入冬且还有些时间呢, 那地决计是不能就这样空着的,无论如何都得种上粮食。

  整个丰昌县十几万人口, 总不能全靠着朝廷的赈济过日子。

  冬日那么长,要靠着朝廷拨下来的那点银子,都不用得到年关, 一入冬就得饿死好些个人。

  虽然大部分庄户人家在洪水刚退下之后就已经补种上粮食了,但也有那些看着天热,舍不得白白浪费那几斤粮种的人。

  眼下府城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得补种粮食,府城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得把这事当成头等大事看待,要是有谁不把补种的事情放在心上,入冬后要是哪个县饿死冻死的人超过了正常数值, 那当地官员的乌纱帽就别想再戴了。

  李和豫也不想常县的老百姓入冬后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所以这两天他和县衙的衙役一直在常县下面的村子里跑,为得就是了解村民们地里的补种工作。

  因为辛家人租下了东山村附近好几个村的土地, 东山村那边李和豫就没去了, 东山村的地里育了那么多的苗, 那几个村子里的地肯定是没有空着的。

  毕竟连最下等的地辛勇都愿意花一两银子租下,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附近几个村的人, 各自登记自家要租出去的地是,那真是恨不得把田坎和自家的院子都给租出去换成钱。

  县衙大半的人力都在外面跑,常县拢共就那么几十个村子,忙活了两天口,各村的补种情况总算是登记完了。

  这天李和豫难得有空,想着自己这一两个月买酒、卖酒,又换粮、发粮食的,各种事情乱七八糟的忙活着,已经很久没有和妻子好好的聊聊天了。

  为了讨妻子欢心,李和豫还特地让乌长去点心铺子买了刘氏最爱吃的枣泥糕回来。

  这段时间妻子辛苦,他忙着顾不上家里,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的,前段时间为了卖酒,还一个人大包小包的,在路上奔波了大半个月回昌都卖了酒。

  李和豫提着随从买回来的枣泥糕,兴致勃勃的回了后院,准备和妻子坐在一起好好的品品茶,吃吃点心,再聊聊家常。

  然而让李和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高高兴兴的回了后院,刘氏却不在家。

  刘氏不在家,她的随身丫鬟也不在,李和豫把点心放在桌子上后,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一头雾水的开口叫人。

  李和豫作为常县的县令,家里拢共也没几个下人,他自己就乌长一个随从,出门在外,有什么琐事都是乌长打理的。

  刘氏倒是有两个陪嫁丫鬟,都是在娘家就磨合好了的人,不过他们来常县的赴任的时候,她留了一个丫鬟在昌都照看儿女,自己就只带了一个丫鬟在身边。

  到常县后,李和豫又从牙行买了几个仆人,一个厨娘、两个干杂事的婆子、还有一个看门的门房,至于马夫嘛,乌长就是,出门的时候,都是他赶的马车。

  像李和豫这样的小官,身边有这么几个人伺候已经很不错了,李家只是小富人家,和别人没法比,有的地方官员赴任的时候,丫鬟、小厮、厨娘什么的,乌泱泱的带上十几、二十个,排场倒是有了,不过每个月光是要给下人们的月钱,那就不是一笔小数目。

  说起来李和豫现在靠着辛家的那些酒也算有钱了,不过那些酒值钱虽然很值钱,但是他还没有拿去变现,如今手头上的现银也没有多少,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乌长他们换粮食时带回来的那五千两银子。

  李和豫也不是铺张浪费的性子,手头宽松了后,他也没有再添置下人,主要是县衙就他和刘氏两个主子,事情不多,就现在的这几个下人已经够用了,也用不着再添置下人。

  这会儿听到李和豫的呼喊,正在隔壁收拾的屋子的粗使婆子连忙跑了出来。

  李和豫皱着眉头问道;“陶妈,夫人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页  当前第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6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全家穿越到古代(种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