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熙和刚开始录制,老板就显得有些紧张,连给客人往卷馍里夹菜时,动作都比之前僵硬了不少。
还有一回刚夹起卤蛋,没等放在馍上,就手一哆嗦,让蛋又掉回了卤汤里,差点把汤汁溅到顾客身上。
丁灵让他忽略镜头,和他随口闲聊,“您这卷馍,一天能卖多少个?”
“多的时候两三百个吧,要是学校放假,人少的时候,可能就只卖几十个。”最近刚开学,显然是属于人多的时候。
光是这会儿,就有十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买,有的一买就是两三个。
还有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过来买,买完以后,直接拿在手里,边吃边往家走。
“爷爷,我要一个加把子肉的。”刚放学的小姑娘把零钱投进窗口旁的零钱筐。
“好嘞。”老板应了一声,立马开始制作起来。
先将四张春卷皮错落着铺开在案板上,之后掀开柜台上那口持续加热的大卤锅的盖子,依次夹出豆芽、面筋、豆腐皮和把子肉,又往里加了些香菜、豆角丁和擦成丝的黄瓜,将这满满当当的馅料用饼皮包裹住,卷成圆锥形,最后再用尖的那一头,蘸一蘸卤汤,染上漂亮的红褐色。
“拿好了。”老板将做好的卷馍装在小袋子里,递给学生。
又陆续做了几个,他渐渐忘了还有摄像头再拍,动作越来越麻利,不一会儿就将排在窗口前的几位客人都招呼完了。
学校里的学生也都走得差不多了,来买卷馍的人少了起来。
老板抽出空来,问丁灵一行人:“你们要吃夹什么的,我给你们也做几个尝尝吧?”
不一会儿,八个人手里,就一人多了一只卷馍。
场务小祝手里的,是个加辣版本,特意让老板多加了从辣卤汁里捞出来的海带和豆腐丝,最后卷馍的尖尖还在辣油里蘸了一下,染上一片鲜亮的红色。
丁灵手上这个,是加了卤蛋和把子肉的,卷馍里加的东西很实诚,这样一个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普通胃口的成年人只要吃这么一个,就能顶上一顿饭了。
馍的口感清爽丝滑,里面加了蒜泥、辣椒油,还加了一点芝麻酱,味道鲜辣中带着醇香。
再往下咬第二口,就能品尝到更丰富的内容。
这馍里加的食材着实不少,丁灵数了数自己这个卷馍里的食材,统共竟有八样之多。
由于卷馍包成了圆锥形,先从圆锥尖那头咬起,越往下吃,就越觉得内容丰富,颇有一种“越吃越多”,怎么也吃不完的感觉。
馍里加的把子肉更是点睛之笔,肉是肥瘦相间的,肥的部分不算多,肥油早就炖了出去,吃着一点不觉得腻,瘦的部分也炖得很软烂,丝毫不柴。
丁灵最喜欢的除了把子肉外,就是里面加的面筋,据老板说这面筋也是他自己家做的,每天一早都要花大量时间准备食材。
丁灵:“那我们明天一早,可以来拍一下您准备食材的过程吗?”
“可以啊。”老板答应之后,有些不解地问:“姑娘啊,你们怎么想到来拍我这里呢,美食街那边那几家卷馍,生意不是比我这更好?”
他又说了个火车站附近的卷馍店,“那家更火!我听人说,那种叫什么网红,对,网红店,你们怎么没拍那家呢?”
关于这点,丁灵还真是做过功课的。
在来之前,她就大致确定了,每个地方要拍哪几样食物,比如在阜市,卷馍她是一定要拍的。
在查阜市哪家卷馍最好吃时,一开始搜到的,也是老板刚才提到的那几家,尤其是车站附近那一家,人气特别高,店面也装得漂亮,下面一串的好评,还有不少网红特意去拍照打卡。
可丁灵总觉得,那店看着太不接地气了点,营销的噱头大过食物本身。
她想寻找的不是网红店,而是那种藏在人们记忆里,可以勾起对这样食物美好回忆的店铺。
丁灵特意在粉丝内部做了个小调查,有很多阜市的粉丝,都提到了老城区校门口这家“老杨卷馍”,说小时候经常会去吃。
价格很实惠,用料也实在,放学饿了买上一个,顶饱又解馋。不少人现在已经离开了家乡,在外面工作,还是经常会想起这一口。
听了丁灵说的,老板不禁感慨:“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着我这个小店啊。”
他这小店,十多年没改过位置,一开始其实还不是店,就是个小推车,在学校门口卖,因为用料实在,食材也新鲜,不少学生家长给他捧场。
攒够了钱,他才在这开的店,靠着这间卷馍小店,他供出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还资助了几名山区贫困生。
“其实也有人建议过我,花钱请人做做推广,或者重新装修一下,搞点噱头,布置成网红店。”
老板说:“但那样成本就上去了,我不想让顾客为那种无意义的噱头买单,就想实实在在地买东西,让顾客吃得踏实,吃得安心。”
像这样凭良心做生意的店家,还有很多。
第二日一早,拍摄完卷馍之后,他们又去到一家专卖格拉条的小店。
其实也能理解成拌面,因为在阜市的方言里,搅拌就是“咯啦”,所以才有格拉条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
店里有一个压面条的机器,机器直接架在大锅上,老板娘拿着菜刀在边上守着,压出来一部分后,就拿刀切断,让面直接落进锅里。
煮熟后再过一遍水,沥干水分,放上豆芽和黄瓜丝,淋上一勺芝麻酱,用力搅拌开,就可以开吃了。
老板娘直接给丁灵拌了一碗,吃着是咸辣口的,面条特别筋道,比平时常吃的手擀面要更有嚼劲。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大碗好吃的格拉条,竟然只要六块钱。
丁灵他们在这家店停留了一天,详细拍摄了从和面到配制酱料的每一个步骤。
之后又在阜市停留了两日,除了一开始计划好要拍摄的美食,又临时新添了几个,都是从当地人口中打听到的。
有鲜香滑嫩的粉鸡,还有咸麻糊、淡麻糊,和并没有鱼的面鱼茶。
丁灵将这些美食,剪辑了一个一分钟的短视频,作为花絮上传到D站和V博。
很快便有粉丝询问。
【铃铛这是去哪里了?】
【视频里的食物看着都好美味啊,不过有好几种我都不认得,这是哪里的美食?】
【今天的视频怎么这么短,铃铛什么时候可以来一条二十分钟的长视频啊!我想看着下饭,一分钟真的不够看啊!】
下面也有不少粉丝猜出了丁灵的行程。
【铃铛是不是在徽省?我记得铃铛上周发过好几个调查问卷,问的好像都是徽省那边的特色,有没有徽省的粉丝来回答一下呀?】
【来了来了,我填了那个问卷!铃铛现在应该是在阜市,视频里那家“老杨卷馍”我还在问卷里推荐来着呢,没想到铃铛真的去吃了,这也太惊喜了!】
【我也是阜市人,不过现在在海市工作,铃铛去吃的那家格拉条就在我姥姥家附近诶,小时候老去吃,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了价格还是那么实惠。这要是在海市,价格翻五倍都不夸张。】
【所以铃铛现在是在录什么,刚刚那个短视频是预告吧,应该还有正片?什么时候可以上正片呀,孩子等得口水都流下来了……】
最后这条评论下面,跟了一串的求正片。
宋熙和说:“其实也可以单独剪辑每家餐馆的视频,和纪录片的内容不相同,主要剪辑你吃东西的部分。毕竟纪录片里每一部分截取的镜头很短暂,剩下的素材不用也有点可惜。”
但丁灵觉得,这样的话内容有点重复,如果将每一家餐厅都单独剪辑成片,提前展示出来,无形当中就降低了大家对纪录片的期待感。倒不如在徽省的视频全部拍摄完后,单独将她吃东西的镜头都剪出来,拼到一起,作为纪录片的花絮呈现。
只是这样一来,最近上传视频的频率,就大大减少了。
她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一群“嗷嗷待哺”的粉丝。
明天的行程已经确定,他们将前往位于阜市东南方向的另一座城市,在那品尝一桌当地特色的豆腐宴。
丁灵:“要不明天开一场直播,带大家一起品尝豆腐宴吧?”
正好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和粉丝们预告一下纪录片的事情。
…
第二日上午,他们便来到了位于郊外山脚下的一座度假山庄,豆腐宴就是这座山庄提供的,他们将在这里住上两晚,详细拍摄制作豆腐、豆皮的流程。
“这里环境真好。”丁灵跟着服务员从住宿的地方,走到餐厅。
一路上满是绿植,呼吸间都是清新的味道。
头一晚,丁灵已经预告过第二天十一点要开直播。
直播间一开,里面就有近十万观众,已经提前蹲守在里面,等着观看。
不用提醒,大家自觉汇报:
【机智的我,已经提前去食堂打好饭了,今天有孜然羊肉、番茄大虾、韭菜炒豆芽和手撕包菜,我还打了一大碗米饭,现在就等着铃铛开吃,边看边吃了~】
【我这里有时差,平时这时候都还在睡觉,今天特意定了个闹铃,烤了个披萨,又拌了个牛油果三文鱼沙拉,和铃铛一起吃饭!】
【嘿嘿,我们一整个办公室都是铃铛粉丝,大家都想看铃铛直播,就决定不出去吃啦,一起点了外卖,有烤鱼和黄豆焖猪蹄,还有一份什锦冒菜,都特别下饭。】
直播间里不单只有丁灵的粉丝,还有一些注意到直播间热度,意外点进来的陌生游客。
看到这些跟报菜名似的刷刷闪过的弹幕,不禁感慨。
这就是美食主播的粉丝吗?
…
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黛妮和伊莎贝拉,在闹铃声中艰难地爬起来。
她们是在D站上看到的那条直播预告,睡觉前特意请隔壁公寓的华国女生,帮她们下载了看直播用的“V视”。
感谢V视,竟然还有海外版,点开以后,界面是她们熟悉的文字。
弹幕上飘过的内容,旁边也有翻译按钮,可以点击一下,一键翻译。
虽然翻译的不太精准,但也大致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
这会儿直播才刚刚开始,镜头里还没有美食,只有主播一张漂亮精致的小脸。
黛妮:“她好漂亮,我还以为那个大唐视频是精修过的,没想到真人也这么好看!”
伊莎贝拉的注意力,则完全被弹幕吸引去,她刚才点了好几下“一键翻译”,这会儿看到了很多陌生的菜名。
磕磕绊绊地读出来:“黄豆猪蹄、番茄大虾、啤酒鸭、可乐鸡翅……”
“哦,天呐,这些都是什么,听上去就很美味?”
黛妮看了眼时间,这会儿餐厅早就关门了,只能等明天中午,再去唐人街寻找这些弹幕里的美食。
…
“大家好久不见。”丁灵对着镜头打了个招呼。
【铃铛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年后的新视频好少,铃铛要多多营业呀!】
【视频少其实也没关系啦,可不可以发长一点,一次二三十分钟我们不嫌长!】
丁灵:“再过一阵,就会有新视频和大家见面的,不止二三十分钟,至少是一小时往上。”
【一小时?那就不是D站视频了吧,铃铛你坦白告诉我们,你是不是要拍电影呀!】
【呼叫宋导,宋导在不在?直觉告诉我,你们好像要搞大动作!不会真的是拍电影吧?】
“不是拍电影啦。”
丁灵敛去中央台那部分,简单解释了一下自己在拍美食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