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刚到家,家里就来了不少人,还都是熟人。
第195章 高考恢复
他们是来抗议的, 当然明面上他们说是来找厂长仪事的。
沈新乾和李招娣虽然觉得他们找到家里有些不寻常,毕竟他们三柱子大多数时间都在村里,要仪事, 他们犯不着大老远找到县里来。但是老家来人了, 看着都挺和气的,他们也没说什么,好茶好水的招待着。
就是没想到这正说着话呢,院子里一传来老儿子的声音, 他们立刻站起来迎了出去。沈新乾和李招娣对视一眼,不明所以跟上去。
明天星期天, 沈卫民答应沈彦军小朋友明天带他去图书馆, 所以今天和赵琪提前回来了。刚才进门的时候, 家里还挺安静, 停完车从后院回来就被一群人围住了。
不过他也不慌, 看到是谁的时候, 他就知道他们为的是什么事了。
果然, 还没等他开口, 一群人就开始说开了。
这个说你这样可不公平。那个说我为工厂奉献了十几年, 难道还顶不上最开始的那一两块钱?
沈卫民耐心听他们说完, “大家说的这些,今天在工厂已经再三强调过了, 我和七叔也给大家解释清楚了,你们来我家里,我也没有二话。”
“厂长,你这样可不行,我们大家是来解决问题的,你还拿之前的套话搪塞我们, 难道我们这些十多年的工人不配你沈大厂长好好说话。”
说话的是沈卫民的长辈,按辈分该喊叔叔。
“你现在不得了了,不是以前的三柱子了,但是听厂里工人提意见还不应该吗?”
沈卫民没说话,他们更上头了,说到最后已经成了指责。
“嘭”的一声,院子里的吵嚷的骤停。
一时间所有人都看像声音发源处,——脸色铁青的沈新乾,此时正举着斧头劈柴。
“几个老家伙围着个小辈倚老卖老,你们还有理了?”
“他做的再不对,也有我这个做爹的在这儿站着,什么时候轮到你们指手画脚了?我说一个个来到家里咋连大气都不敢出,在这等着我呢?有意见,可以提,前提是你们自己也得听的进去劝,就你们现在都钻牛角尖里去了,能听得进去谁说话?撒泼撒到我家里来了,一个个的都能耐了是不?”
沈新乾一顿夹枪带棒,他是真气着了,他老儿子从小就没受过气,组织办工厂造福乡里。为了这个沈家沟食品加工厂,老儿子常年累月不在家,他们两口子是成天担心。现在反倒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今天这事,工厂就老儿子一个主事人?他们舍近求远,后脚跟着就到了县城,都是他和招娣这些年太好说话,才让他们以为自己全是道理。
谁都没想到一向好说话的沈新乾会发这么大脾气。
但是他们有啥办法,沈东林是个人选,但是只他自己根本拿不住主意,再说他兄弟七个,村里有谁敢轻易得罪?
伸头一刀缩头一刀,他们索性就跟着沈卫民来了。
“二哥,这事也怨不了我们,你看三柱做的这叫什么事儿?”
“做的什么事儿?做的是为咱全村人好的事儿,要不是念着咱村里人他犯得着给自己揽这差事?”沈新乾虽然不知道儿子在干啥,听了这么久也是云里雾里,但是他知道要论见识村里就没有几个能比上他老儿子的。
“那也不能用完就把我们扔了啊,是当初建厂的时候我们出力不多,但这些年我们不也出了很多力,这工厂要建房,凭啥优先他们?”
“是啊,再说这工厂是生产队的,又不是三柱子一个人的,他说了不算。”
“他一个人说了不算!”
“他说了不能算!”
要是其他事情都好商量,但牵扯到利益,刮到谁都跟刮肉似的,当着沈新乾和沈卫民的面儿就激动起来了,你一句我一句的,就跟喊口号似的。
沈新乾想说话,沈卫民上前一步,挡了把他爹,老人家再气出病来,没看到后面还有一个更气的吗?李招娣同志在后面跃跃欲试呢。
自从有了孙子,李招娣同志就发话要做一个和蔼的老太太,那之后果真就没当着沈彦军的面发过脾气,现在孙子在旁边站着,她都能气成这样,可见是真气着了。
沈卫民当然不能让爹娘动气,其实他们的抗议,他早就预料到了。
“工厂内部召开会议,已经通过了这项决议。各位比我年长,不服气此项决议可以上报,但是道理我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要还是不能理解,不想听的就只作听不懂听不见,我也没有办法。”
“大家对食品加工厂的贡献,我清楚,各位清楚,大家都很清楚,但是也请看看周围。想当初刚办厂的时候,工厂处境多么艰难,各位都看在眼里,我和七叔以及家人几乎可以算是倾家荡产,把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之后十几年也全部奉献给了工厂。很多乡亲也是如此,难道他们不值得占个先?”
“其实,工厂列出的那份名单,不管按照什么标准,他们都会在列内。就比如我家,能分到不止一套房,但肯定不会办。所以各位放心,工厂会在考虑更多工人利益的基础上办事的,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这样。”
沈卫民察觉到听到他所说的这些话,有几个人脸色都变了,于是就说:“这样吧,名单正在公示期间,但凡各位能寻出一个例外,认为他不如你更有资格,可以到办公室进行抗议,如何?”
谁为工厂尽心尽力,这些年做了多少事,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还没有个数?乍听见沈卫民这样说,心里不由得先生出几分心虚。
说起这事来,其实也怨不得他们。沈卫民突然说要拨公款划地建工人房,而且据说还是独家独栋独院的楼房,他们还没高兴起来,接着就告诉说他们不在名单之中,这样他们还能保持淡定就怪了。
都想分一杯羹,大家都是沈家沟人,三柱子不是经常说食品加工厂是生产队的吗?为什么他们就享受不到这独一份的待遇?几个人被愤怒冲昏头脑,直接就奔县里来了。
说到底只是眼红罢了,也不想想当初建厂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奚落沈卫民和沈东林的,还预测这个工厂不能存续超过三个月。但是,现在他们生活的本钱都来自于此,所以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最终,几个人灰溜溜的离开了。沈卫民怕他们路上不好走,让李家康送他们回去。
沈新乾和李招娣的气却还没消。“一个个的越活越回去了,当初就不该让他们进工厂,也省的他们以为自己做了多了不得一样。还有,咱凭啥就要一套房?当初咱们一家人可都是分开出款的,咱也不比别家贡献小。”
“娘,算了,咱们又不缺住的地方。”赵琪温声劝道。
“凭什么算了?他们忒气人。”
“咱家通共才几口人,一家子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不是很好?到时候我先选房,肯定选个能让你们种菜的院子。”沈卫民笑着说道。
他们村背靠池山,他划出来的那片地儿背风朝南,依山傍水,风景很好,非常适合养老。沈家沟食品加工厂以后肯定会到祖国各个地方建厂,但总厂他不会挪,这是他的根。
老两口果然不再表示反对了,不过还是叮嘱了一句:“事情你们商量着办,别总是你自己拿主意。”
这事在他们看来千好万好,也占着理,但别人可不这么想,刚刚他们不就找家里来了,这就说明一定的问题。所以还是小心为上,别到最后叫他们得了好处老儿子还不得句好。
“我知道的。”
“不行,”李招娣还是憋不住那口气,她转头吩咐孙子:“后儿,等你弟上学去,你拉奶回村,我倒是要和他们好好评评理。”
李家康立刻答应,“好嘞。”
赵琪想劝,被沈卫民阻止了,他娘心疼他呢。再说,这心里有火气,还是发出去好,憋在心里再憋坏了。
……
这个事情沈卫民没瞒着,前有李家康送了一车人回村,后有李招娣在村里发了一顿火,这些村里人不想知道都知道了。
一时间,议论纷纷。
大多数人都站在沈卫民这边,这也有小部分依然不服气,但都没掀起风浪。
建房项目就这么确定下来了。
沈卫民当机立断,请了专业人士来勘察宅基地以及出正式建筑方案,这是建房重头戏,花费了好长一段时间。
等他们开工打地基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阳历十月底。
同一时间,一个消息传遍了全国。
——停止十年的高考恢复了!
在沈家沟,普通社员和工人倒没什么感觉,但是知青内部都沸腾了。大队部看书室每天都挤满了人,电灯整夜不熄。
沈卫民之前拉回来不少书,他空间里面的也掺和在里面,现在终于都派上了用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忽视另一件事情。知青中不少人都在工厂帮忙,他们忙着复习去了,不可避免的就会耽误工作。
高考,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沈卫民不会阻止他们复习,现在浪费时间就是坏人前程,要结仇怨的。他只是让人弄了张签到表,早中晚都要签到,他没强制谁签,也没说不签的后果,就只是弄出了个制度。
弄好这些事情之后,沈卫民回县城,接着就知道了一个天大的消息。
“你要参加高考!”
沈卫民一口水差点喷出来,心里只剩下俩字——
为啥?
第196章 家康的决定
“你说你要参加高考?”
沈卫民勉强镇定住情绪, 看向笑眯眯的李家康。
虽然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国家重视,含金量奇高。毫不夸张的讲, 这届学生毕业之后, 都被分派到好单位,成为日后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家康的情况不同,他现在就是国防大学少年班的学生, 主修经济学,就算现在休学养病一年, 也比将要考的大学生早毕业。
不过, 沈卫民向来是个民主的家长, 他心里有这那样的疑惑, 也只是适当表现了出来, 并没有反对、责怪的情绪掺杂其中。
李家康非常高兴, 心道果然是小叔, 绝对不会不分缘由责怪他。在他们家, 像爷爷奶奶, 因为知道自己见识浅短, 所以不再过问子孙的前途,但听到他要重考大学生, 还是表现出了怀疑和不解。
李家康自己也很清楚这个决定难以让人理解,在这个年代,他能有书读,还进入国家级重点大学深造,照一般人来看应该知足,赶紧学成为国为家, 不应该瞎折腾。
不是他夸张,在国防大学坚持到毕业,就算以后不当兵,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脉也不同寻常,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他不想走这条路了。
李家康这个决定不是突然有的,在休息的这小一年里他想了很多,他开始动摇了,如果他从事的职业让家人感到提心吊胆,甚至会给他们带来危险,他宁愿放手。
一个军人应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自己的信念,一旦改变就证明他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李家康明白自己这种心态,不管是站在战场上还是出任务,都只能成为拖累战友的存在,他不想发生那样的事。
而且近来他培养一个新的兴趣,小叔带回来的那堆杂书书,虽然破旧,有的书页还发黄了,但他看的有滋有味,竟然也有想自己动手的冲动。
“嘿嘿,小叔,我突然发现自己在写作上有几分天分,所以决定试试,我想考京大文学系。”李家康笑着说道。
沈卫民已经很多年没看到侄子这么笑了,贱兮兮的,却非常真挚,不过……
撑到一把把李家康搂过来,“京大文学系?你这口气不小啊,好,你就考,考上了你小叔我在村里摆大席,到时候全家都给你陪读去。”
“不用不用,没有小叔你说的那么夸张。”李家康连连摆手,本来以为要费一番口舌,小叔这么简单就答应了,还扯大旗,就是胆大似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明儿我好好和大家说说,让大家都知道我侄子志存高远,让他们也参考参考。”
李家康身体一僵,“小叔,你不要给我太大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小伙子,好好学吧。”沈卫民拍拍侄子的肩膀。
“呃,”李家康早就预想过,小叔肯定会答应,却没想到过程这么顺利,顺利到他觉得不可思议。小叔看来起比他还上头是怎么回事儿?
沈卫民当然上头,年少无知的时候谁没肖想过京大,他说要通知大家也不是全在说笑,要高考没参考资料怎么能行?
于是,李家康在一天的时间里先后接到了程振华、程淼、杨文也和夏扬州的电话,鼓励他好好考,还说他们专门找人整理了复习资料,会让运输队给捎回来。
另外,叶聪还表示会请假回来陪他复习。
李家康想拒绝都没办法,只能含泪答应。
他实在没想到事情最后会演变成这样,不过他也没时间多想,惊动这些人,这要是考不上,他丢不起这人。
得了,回屋复习去吧。
李家康参加高考可以用兴师动众来形容,村里人知道的却不多,就算知道可能也不会太在意。沈卫民这俩侄子从小就和沈家沟的孩子格格不入,村里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人家已经进城了,在他们心里,这俩就是典型的人家孩子,干啥成啥,别人根本比不上。
当然,他们也是被其他事情占据了心神,近来新房打地基,一村人都忙得热火朝天。虽然建成可能要等到年后了,但开土动工总能给人带来希望。
……忙忙碌碌到十一月中旬,沈卫民陪着赵琪去省城参加绣艺交流会。
出席交流会的都是各家传人,刺绣这种人类艺术的瑰宝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传承下来,连绵不绝。按照身份履历,赵琪只能算是业余选手,不过技术却得到了很多大家的认可,一进入会场,就有不少人上来讨教。
赵琪从来不是好为人师的性格,但是说起自己忠爱的刺绣,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与人讲解绣艺通俗易懂,期间还夹杂着自己的理解,周围人听了连连点头,若有所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