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花摇摇头,抹了一把泪:“你也不容易,妈不怪你,你离开的这几年,家里人都想你。”
黄翠翠看到田馨带来的东西,眼睛都直了,她一直在农村生活,嫁人也是从隔壁村到了北淀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哪里见过这么多好东西。
田馨把点心和大白兔糖往她手里塞,黄翠翠也不敢接,这么精致的包装,一定特别贵。
田馨长得也好看,比林家人白净,杏仁眼水汪汪的,穿着掐腰的大衣,黄翠翠还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女同志。
黄翠翠身边的小男孩扯扯田馨的衣角,奶声奶气的喊道:“姑姑。”
黄翠翠连忙把孩子拉走:“铁蛋,别摸脏了姑姑的衣服。”
这时候田馨才知道,每年林家人都给田馨写信,但是没收到过回信,后来林军按照田家人当时留的地址去省城找,发现地址是假的,就这样,和田馨彻底断了联系。
再后来,兄弟两个又去省城寻了几次,但这么大的城市,想找一个人可太难了。
田馨叹气,养父母一家对自己是实心实意的好。
林家在院子里又盖了两间房,给老大林军一家住,日子比前些年也宽裕了一些,当然比不上城里,但在村里,林家过的还算宽绰。
田馨这次回来,出乎林家人的意料,李梅花攥着田馨的手问了不少事情,听说她下乡做了几年知青,眼中闪着泪花:“大西北那个地方条件艰苦,还不如咱们这边,可真是遭罪了。”
黄翠翠挨着板凳边坐了下来,她绞着手指头,也不吱声,早就听说家里早年间收养过一个闺女,后来被城里的亲生父母接走了,全家人都不怎么提,一提起小闺女,婆婆就叹气,没成想,小姑子回来了,还带了这么多好东西。
田馨拉着黄翠翠往炕边坐,笑道:“大嫂,咱们是第一次见面,妈刚才还夸你勤快孝顺呢,我大哥娶了你,是他的福气。”
黄翠翠腼腆的笑了:“咱们乡下人也不太会说话,妹子,以后有用得上嫂子的,尽管吱声。”
田馨很开心,大嫂是个好相处的人。
黄翠翠也开心,田馨带回来的东西不少,李梅花舍不得吃,都藏在了柜子里。
麦乳精在供销社可是紧俏货,价格贵不说还难抢,铁蛋之前嘴馋别人家的孩子喝麦乳精,看的怪让人心疼,这下好了,满满一大罐,李梅花都给了她,说留着给孙子慢慢喝。
田馨给林家人留下了自己的地址,李梅花小心翼翼的放好,田馨说:“爸妈,以后咱们常走动,我还跟你以前一样,是你们的亲闺女。”
望着林家人真诚的脸,田馨想起了书里,林家人对自己真心实意,后来二哥到省城上门找到了她,田馨一顿讽刺,说林家是打量田家人条件好,想打秋风,气的二哥转头就走,说要断绝关系,可即便如此,后面自己落魄的时候,林家也暗自接济了几次。
田馨现在没工作拘束着,在北淀村住了好几天,铁蛋开始认生,到了第二天,就追着姑姑跑,晚上要不是黄翠翠拦着,还嚷嚷和田馨一起睡。
在家门口,田馨遇见了自己的两个发小,徐忠和杨彩萍。
杨彩萍从小就爱和田馨攀比,她生的也俊俏,但比田馨差着一点,为了这个,没少暗自生气。
杨彩萍瞧见田馨回来,揉揉眼睛,随后阴阳怪气的说道:“哎呦,咱们城里人回来了?”
田馨离开北淀村音信全无,村里人没少说闲话,说林家养了这么多年,养了个白眼狼出来,攀上了城里的亲生父母,养父母问都不问,说田馨没良心。
田馨淡淡道:“回来看看家里人,什么城里农村的,我也是北淀村的人。”
杨彩萍心里得意着,田馨回来好几天,关于她的情况,村里也大概知道一些,去城里也没享福,赶上上山下乡,不照样去农村待了好几年?回了城连工作也没混上。
可杨彩萍就不一样了,她今年中专毕业,学校包分配工作,工作安排的地点是省城的五金工具厂,铁饭碗,正式工,在北淀村来说,她这学历这工作也是独一份,很快,她就可以成为城里人了,比田馨还高一个档次。
杨彩萍还有点可怜田馨,早早嫁了人,听说嫁的条件还不好,丈夫连家都不回,从小攀比的心气儿少了点,对田馨的怜悯更重了几分。
田馨自然不知道杨彩萍的心理变化,杨彩萍语气和缓些:“咱们从小长大的,以后我也去省城工作,你还不知道吧?我毕业包分配,铁饭碗。”
对于杨彩萍,田馨有印象,在书里后面的剧情,她和田静认识成了朋友,没少阴阳怪气的给田馨使绊子,对于这样的人,还是离得远远的好。
杨彩萍热络异常,最后打听田馨的地址,说以后有机会在省城见面,田馨编了一个假地址留给杨彩萍。
黄翠翠和林军夫妻俩上了一次山,带回来山上的野果野草,林军记得田馨小时候最爱吃山上的野果子。
李梅花满院子寻摸,想着给田馨带点啥,家里养了几只鸡,李梅花杀了两只肉鸡,褪毛收拾干净后,打算给田馨带上。
肉鸡是留着过年杀了改善生活的,田馨不要,李梅花道:“馨馨,爸妈也没啥给你带的,这两只鸡是家里人的一番心意,你不能不要,不管你是林馨还是田馨,你永远是妈的闺女,以后有时间了,常回家看看。”
李梅花大字不识,但她明事理,懂是非,对田馨这个养女一向视如己出。
田馨临走前,铁蛋抱着她的大腿哭着不撒手,黄翠翠哭笑不得:“铁蛋,你姑家在城里,人家要回家。”
“姑姑不能走,我要和姑姑在一起。”
好不容易安抚好铁蛋,林军提着东西,把田馨送到县里去坐火车。
现在改革开放,农村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听说徐忠他哥去了广东发展,赚了不少钱,好像是做什么服装生意的,田馨听林军提了几句。
田馨是知道一些未来变化的,现在还只是开始,只要能抓住机会,就能改变贫困的生活。
田馨记得,林家上一世日子过的不错,八十年代,林家开始办砖厂,还作为先进户被表彰过,现在农村很多人家都是土坯房,后面条件好了,家家户户开始盖起了砖瓦房,以后对实心砖的需求会很大。
距离林家开始办砖厂还有几年,田馨打算提醒一下林军,早点办砖厂,少些观望,就能早点赚钱。
两个人在颠簸的客车上,田馨提起了砖厂的事。
林军惊诧道:“小妹,你咋也对砖厂感兴趣?这些天我一直琢磨砖厂的事儿,去年我去县城的砖厂干过,毛利润不低,不过就怕政策有变化,做买卖有个啥变动……”
田馨明白林军的意思,现在大家都观望着,毕竟前些年的教训还在,万一被安上一个投机倒把的罪名就不值当了。
田馨耐心道:“现在国家的政策我也在关注,改革开放后鼓励个体经济,这个政策是不会变的,大哥,我觉得你可以放开胆子干。”
第七章 茶水摊
回到省城,田馨把从林家带来的东西和两只褪了毛的肉鸡一起交给了赵桂芬,赵桂芬连忙摆手:“这两只鸡你留着,要不要给你妈送一只去?”
赵桂芬问的小心翼翼,关于沈红缨,田馨不想跟苏家人说太多,淡淡道:“我娘家条件好,也不差这只鸡吃,妈,这两只肉鸡交给你,怎么吃你定。”
赵桂芬重重的点头,家里院子也养了几只鸡,下蛋的鸡和过年吃肉的鸡都有,现在不像前些年,养鸡养鸭不限定数量了,可老百姓家里条件都一般,也没有太多额外的粮食喂鸡,所以家家户户鸡养的也不多。
现在这会又不是逢年过节,谁家也舍不得杀鸡打牙祭,这可是两只肥美的大肉鸡,赵桂芬心里琢磨着,打算晚上先炖半只鸡给孩子们改善伙食。
赵桂芬厨艺好,田馨在厨房帮忙打下手。
厨房的窗户是拿塑料糊上的,现在已经有了几个破洞,冷风一吹,站在厨房忍不住打个冷战。
罐子里还有一点白糖,赵桂芬挖了一点出来,倒了点荤油炒糖色,鸡肉早就焯了水,白花花的鸡肉盛了小半盆,家里没什么调料,只有一点干辣椒。
葱花炝锅放点辣椒炒出辣味,赵桂芬手忙脚乱的把鸡肉下了锅,没多久就能领上供应,窗台上的酱油瓶还有小半壶,赵桂芬看了一眼,踏实不少,调料怎么用得精打细算着,一家人的供应有限,不计划着吃都挺不到年底。
现在好了,田馨主动把供应本交给了赵桂芬,说以后全家人囫囵在一起用,虽然赵桂芬不明白田馨为什么突然转了性,但总归是好事,她也没有深究,一家人和和气气是最美满的。
鸡肉的香味飘了出来,隔着老远都能闻到,刚放学的苏蔚兰像兔子一样窜到厨房,惊喜道:“妈,今天吃鸡?”
赵桂芬抹了抹汗:“你嫂子带回来的肉鸡,晚上咱们炖半只吃,快回去写作业,往厨房扎干啥?”
轰走了苏蔚兰,赵桂芬又问:“真不用给你娘家妈送点?”
田馨嗯了一声:“咱们自己吃,我都结婚了,哪有整天往娘家送东西的道理。”
听到这话,赵桂芬心情爽利,儿媳妇终于想通了!
晚饭十分,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唯一的一个大鸡腿,赵桂芬夹到了田馨的碗里。
田馨望了望舔唇的弟弟妹妹,又把鸡腿夹到苏蔚兰的碗里:“蔚兰吃吧。”
苏蔚兰小声的说了谢谢,又把鸡腿夹到弟弟碗里,一家人吃饭的功夫,听到外面有人说话:“馨馨在家吗?”
田馨抱着饭碗迎出门,一看,是她妈沈红缨。
沈红缨从大老远就闻到了飘香的鸡肉味,她努着鼻子,一眼瞥到了饭桌上的半碗鸡肉,凉凉道:“哎呦,我不赶巧,你们吃饭哪。”
沈红缨咬着后槽牙,苏家人吃的条件不好,远远不如他们家,今天竟然吃上了炖鸡肉,她都好几个月没咂摸过鸡肉的香味了,她瞅瞅田馨,田馨放下碗:“我吃完了,妈,咱们出去聊。”
沈红缨盯着碗里的鸡肉恋恋不舍,被田馨挽着出了门。
“我婆婆杀了一只肉鸡,说给我们补补身子。”
“哎呦,你婆婆也太不会过日子了,又不是逢年过节,鸡说杀就杀?这什么人家。”
“妈,你找我啥事?”
提到正事,沈红缨敛了情绪,道:“我听同事说,知青办已经开始安排工作了,通知你了吗?”
“没有,我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沈红缨跺跺脚:“你可得盯紧了,你们下乡的人多,城里就这么点工作,可别到时候安排不上。”
沈红缨又道:“我找你妹妹的班主任谈话,她成绩不好……唉!”
“妈,到时候再说。”
田馨的态度有松动,沈红缨高兴,田静要是考不上学,铁饭碗也有着落了!
第二天,田馨又去了一趟知青办,沈红缨说的没错,下乡知青的工作已经开始安排,已经有知青做了体检定了工作单位,下个月就可以去上班报到。
田馨隔着玻璃窗问,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不耐烦道:“等通知等通知,我们说了多少遍了?工作安排没那么快!”
“同志,我已经回城半年多了,工作多久能安排?”
“不清楚,等体检通知。”
田馨还想说什么,后面有人拉拉她衣袖,田馨回头一看,是郑小梅。
“田馨,别问了,几个月轮不上咱们。”
“冯耀庆和孙秀云都有工作了,好像家里安排的。”郑小梅又说道。
田馨叹口气,想找个工作,怎么那么难。
郑小梅的工作也快有了着落,在供销社当售货员,这可是抢手工作,谁家有个售货员,走路都能挺直腰杆,田馨着实羡慕。
先端上一个铁饭碗,后面想办法考大学,这是很多年轻知青的想法。
郑小梅说,她不打算参加高考,上学期间她学习成绩就一般,有了稳定的工作,她就知足了。
两个人提起了郑小梅的大碗茶生意,郑小梅叹气:“田馨,我真佩服你,我可没你那么多想法,我就想有个工作,结个婚生个孩子。”
知青办的工作还是没着落,田馨已经死心了,工作指望不上,她还是需要抓紧赚钱。
大碗茶的生意成本不高,一点茶叶,一点热水,支个摊就行,大不了赔点钱。
说干就干,田馨已经在省城晃悠了好几天,研究好了人多的位置,就在景点附近,周围还有热闹的商业,平时人很多。
现在天冷,伸出手都冻手指头,在街上的饭店食堂消费都需要各种票据,可田馨的大碗茶不一样,三分钱一碗价格不贵,另外什么票都不用拿。
关于田馨做生意,赵桂芬心里是不乐意的,她是传统思想,觉得儿子每个月寄钱回来,儿媳妇踏踏实实在家就行了,出去抛头露面干啥,既辛苦还赚不到钱。
不管别人怎么想,田馨是打定主意要做生意。
最后的蜂窝炉让田馨犯了难。
冬天的热茶需要烧水,那必然离不开蜂窝炉子,蜂窝煤每年冬天都有供应,虽然紧巴,但从家里挪点出来就行,可蜂窝炉可没有多余的,家家户户冬天只怕不够用。
苏蔚兰给田馨出主意:“咱们东边的陈奶奶是孤寡老人,她家一整个院子,没准就有多余的蜂窝炉子。”
陈奶奶?田馨对她有印象,陈奶奶出身不好,好像是什么大官家的女儿,儿子丈夫已经去世了,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论起住房条件,陈奶奶是方圆几里地住的最好的,坐北朝南的大院子,里面有好几间屋子,听说侄子外甥都指望呢,就等着陈奶奶咽气了抢房子。
陈奶奶今年七十多岁,身板还很硬朗,听到田馨要买蜂窝炉,她带着田馨去了里间房:“我一个老太太,冬天烧一个蜂窝炉就够了,这有俩闲着的,你拿一个去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