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爷子倔,让他主动开口请医问药那是不可能的,这事还得落在顾大伯身上。
四娘子五娘子来了之后,三娘子也追着过来了,听说要染指甲,让自己的丫头紫缎把小臼取来,四娘子的丫头蓝绸去后院的厨房取了一小包木炭一块明矾,一小瓶米醋。东西一取来,就按着比分量分开,并着五娘子掐回来的凤仙花一同放入小臼,笑嘻嘻的轮番捣着玩儿。
捣出的花泥,黑中带紫,颜色不怎么好看,几人犹豫的看着玲珑,这颜色可不像是正经的指甲泥能有的颜色。
玲珑不慌不忙往里滴了几滴米醋,又捣了几下,这才把花泥取出来,果然已变成嫣红色了。
这确是奇怪,一众小娘子围起来看变了色了花泥,各自伸出指甲,让自己的丫环用树叶裹上花泥,给自己的指甲包起来,用细绳儿缠住。
打发走了几个小娘子,玲珑又坐着陪老太太说了一会儿,也捧着包裹的奇奇怪怪的手回去。
下午的饭是分开吃的,男人们在前院儿,女人们在后院儿,后院儿又分了几拔,几个小娘子跟着她们的亲娘在一块儿吃,四娘子不算小,也是跟她亲娘一起吃的,邹氏一个人在屋里吃,玲珑和二娘子三娘子去中院和老太太一块儿吃。
今天包了指甲的几个人手上都不利索,筷子使的笨拙,吃着不甚方便,索性扔了筷子用勺子臽着吃。今儿吃的还是烩汤饼,汤里烩了豆腐,韭菜,葵菜芽,还打了蛋花,再加上宽面片,白白绿绿又糊糊沌沌的,另外多一盘硬面馍,三四样时令小菜佐餐,在如今这个时代,绝对算是好饭食了。
老太太心里存了事,吃了半碗汤饼就再不吃了,硬面馍好吃,但老太太牙口不好了,上午还会用汤泡着吃,下午是绝对不吃的,吃多了夜里睡不好。
这阵子本来也没睡好,老太爷一晚上要起几次夜,油灯亮了又熄,熄了又亮,两人相伴了一辈子,一个人睡不好,两个人就都睡不好。
玲珑上午说搬过来同老太太一起住,老太太一口就拒了,不为别的,还是为着老太爷那里不方便。提尿壶,换亵裤,这都是极私密的事,老爷子连丫头都不爱用,就只肯让老太太帮忙,这么大的孙女要是住过来,老爷子还不知道怎么不自在呢,怕是会硬憋一夜。
玲珑于是将话题拉在老太爷身子不舒服但又不想让儿孙知道上,三娘子的确是个神助攻,没说几句,就急忙忙的去找邹氏了。二娘子到底稳妥些,问了玲珑几句,知道老太爷对自己的病症比较忌讳让人知道后,也匆匆去了上屋。
这大夫,邹氏是不能请的,必得顾大伯请来,老爷子才肯看病。
两个小娘子都走了,老太太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怕儿媳妇真把大夫请来,再惊动了一大家子,如果真这样,老太爷不被羞死才怪。
不由的用指头狠狠戳了玲珑一下,这遭心孩子,惯会冷不丁给人来一下。
干脆打发玲珑出来,顺便叮嘱,这阵子,别领着姐妹们一劲儿的往中院来,好歹避过这几天,让老太爷顺顺当当的看了诊吃了药再来,省的老太爷心里不自在。
玲珑压下嘴里的“矫情”没说出口,这时代的文人讲究就是多,尤其讲究讳疾忌医,只要得了个说不大出口的病症,那定是宁死不愿请医的。读了孔孟之道的圣贤书,偏偏得了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病,心里必然想着定是自己辱没了圣贤,要不,怎么能得这样的病呢?让人知道,索性连脸面都要丢了,还不如就此瞒下来体面些。
就这思维观……难怪古人都不怎么长寿,的确是体面大过性命。
性命可轻抛,尊严不能有瑕。
第二日下午,顾大伯果然带回来一个大夫,玲珑和二娘子两人拘了一院子的姐妹不叫她们去中院打扰两个老人。
小娘子们也闹着要染指甲,但凤仙花就在中院,这两日必是不能去的。听说后院墙角那里,也长了十几株凤仙花,没奈何众人闹的利害,二娘子只能叫红绫去摘一些回来,暂时哄住几个上下闹腾的妹妹们。
三娘子和四娘子教她们捣花泥,最后学玲珑给妹妹们表演变颜色,见三个小妹妹惊讶的样子,三娘子不免有些洋洋得意。
四娘子却是瞄上了玲珑的头花儿,听说这头花是玲珑姐妹三个自己做的,就想让玲珑也教她做这种头花。
横竖是将她们拘住,怎么拘都行,做头花也好,这里七八个小姑娘,就算一人只做一支,按她们的速度,估计也得大半天,花样给的再多些,那么花费的时间更长,等她们全做过一遍,中院的事也就过去了。
万万没想到的是,也就五娘子的手稍巧些,其余的女孩子……唉,还不如茹婉呢,难怪老太太睡不安稳了,她要是有这么一群孙女,她也着急。
邹氏自己的针线活儿不怎么样,自小的教养上,家里就没让她在针线上花心思,出嫁到顾家,生了女儿后,也没让她们在针线上花心思。生大娘子二娘子时,尚有精力细心教养,生三娘子后,家里孩子像结西瓜似的,嘀哩嘟噜结了一大串,每个都看顾一二,结果就疏了三娘子的教养,然后就养成了三娘子眼高手低的毛病。
这么说呢,是因为三娘子觉的玲珑教给她们的五瓣梅花的头花,太简单,而且大家人手一支,就显不出她自己的与众不同。三娘子看中了牡丹花钗,想做牡丹花钗,开口让玲珑教她这个,且理直气壮。
梅花发簪才教了一半,大家都在笨拙且认真的捏着花瓣,二娘子见此,硬压下了三娘子的念头,哄着她和大家一起做梅花簪。
五娘子紧张的手心都出了汗,就怕一个不小心,把花瓣掐歪,她是个略带强迫症的女孩子,惯常不言不语,但做事极其认真仔细,但凡有了小瑕疵,她宁愿弃了重做。第一次捏花瓣,别人的花瓣都歪歪扭扭,就她一人的完全复制了玲珑的花样子,丢弃的花瓣,够做好几支梅花簪了。六娘子实在做不来这种细致活儿,她和七娘子虽是双胎,但论相处,她更喜欢和五娘子在一块儿,因此,她专管剪绡,然后捡了五娘子弃之不用的花瓣,双手很快的沾出了几支不算太好看的梅花,然后把花支拢在一起,缠出一支很壮观的捧花式的发簪。
大家看着这支壮硕丰常的花簪哈哈大笑。
四娘子指着五娘子正做的花簪给六娘子看:“梅花,该是疏落有致的,你这个,不能叫梅花簪。”
六娘子很不服气:“谁说梅花就不能开的紧簇簇的?我的梅花就要这么开。”
二娘子说:“梅花被称为四君子之首,便是因着它能凌寒而开,且花枝嶙峋,花瓣疏朗美观而得名,梅有风骨,花瓣不会开的紧簇簇抱团团的。”
反正就是说她这个花簪做的不好呗,六娘子心知大家嫌弃她的花簪,但她就是觉得花要开的紧簇簇才好看,一枝上面东一朵西一朵的,未免太孤伶伶了。
瞄了一眼三娘子正做的一枝,顿时笑了:“三姐,你是要给花过家家么?分的这么匀称。”
可不是,东一朵西一朵,东一朵西一朵,沾的可匀称了,看起来完全不像梅花。
三娘子将手里东西一扔:“我就说我做不好这个,小小一枝分的远远近近歪歪扭扭有什么意思。”
二娘子把她的花簪给三娘子,又拾起三娘子扔了的花簪,拆了几支,重新沾合,再将细铜丝扭了几扭,这样子倒也别致。
玲珑见此情景,就开始想念茹婳,又念着茹婳定也是想她了,思量着晚上就给茹婳茹婉两个写信,让她俩知晓一下堂姐妹们的性子。
八娘子年龄小,最后也没做出个样子,见她泫然欲泣,玲珑忙把自己做的那支给了她。虽然八娘子长的很可爱,玲珑依旧不喜欢哄哭起来的小孩子。
二娘子低声说:“二妹妹,自你来后,我觉得下子轻松了许多。”
玲珑笑着摆手:“可不能这么说,我是年纪小,能和姐妹们玩在一处,我也只会玩而己,正经本事却实是没有的,姐妹们还需二姐姐费心的。”
二娘子又问:“听祖母说,二妹妹读过书?”
玲珑摇头:“读什么书?就是认得几个字罢了,我连《幼学》都没见过,祖父不许我们姐妹读书,只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行了。”
二娘子又说:“妹妹太过谦了,论稳重知礼省事灵巧,家里一众姐妹都不及你的。”
玲珑不由赧然:“快别夸我了,说起来怪让人羞的,这也是装样子罢了。我幼时太过顽劣,总让母亲气恼不已,父亲也难过,祖父因而训斥我母亲对我太过溺爱以至于没了体统,便将我交由祖母教养……我是跟着祖母捡了整半年的豆子,才把性子磨下来的。后来学着做针线,一做就是一整天,这么个磨法,纵是爆炭性子也能磨平。家里没针线上的人,我们姐妹三个自小跟着祖母做惯了,这才有了如今的手艺。这本不是多让人骄傲的事,因家里拮倨才不得已学会的东西。”
说到这儿,二娘子再不便往下探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顾二叔家虽不算穷,但官职低微,家里进项少孩子多,为生活计,家里人必是要比别的官家多做一份活计的。
二娘子心知玲珑说的确有其事,小时确是闹腾过的,但如今这性子可不是磨出来的,她见过真正磨平了性子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活死人,眼里丁点儿鲜活气都看不见。
但玲珑又确是老太太亲自教养出来的。
二娘子忍不住叹息,难怪母亲说祖母是个有智慧的人,若是早几年将祖母接来,三娘子四娘子是不是和如今的玲珑一样?
二娘子又问到茹婳茹婉性子如何,玲珑眼中满是笑意:“姐姐比我更好些,只是有些柔善,惯会护着弟妹们,自己吃的亏更多,她总不放心上。妹妹性子乖巧伶俐,也黏人,还爱美,我做头花的手艺都是给她磨出来的。”
唉,现在指不定在院里想她正哭着呢。
日子长,车马慢,两厢一分别,聚首之日就会变的遥遥无期,所以思念才来的真切又浓稠。她们姐妹三个从来没分开过,冷不丁这么一分开,玲珑总觉得身边虚的很,心里也空落落的。做头花的时候,会习惯抬头向左看,那里常是茹婳的位置,入目却是笑的明艳的四娘子……玲珑忍下心里的怅然,微笑着将难过掩在眼底。
8. 二娘子的亲事 攀高门的必备条件
虽说玲珑来冀中的目的是为了她的婚事,但大伯家尚有三个年岁比她大的女孩儿还没订下亲事,邹氏在遇到好人家的时候,定是先肯着自己的女儿来,所以玲珑的事,其实不急。
这倒是好事了,玲珑自己也不想被再次早早订婚。
但二娘子的年龄确是不能再耽搁了,同龄的茹婳早就订了亲,二娘子这边还是没动静。
老太太跟玲珑说:“你伯母心气高,估计是要让你二姐姐高嫁的。我以前只听说过高门嫁女低门娶妇的话,但谁家能狠下心将自家娇养的女孩儿送到别人家受搓磨呢,你伯母定也是不愿娶个低门妇做儿媳的,若是真娶过来,必有法子调l教,人同此理,你二姐姐若真去了大户大家,最先必得在婆婆那里受调理……所以才说门当户对很要紧。”
这年头,婆婆想搓磨儿媳妇,有的是法子,三个月都用不了,就能把个水灵灵的女孩儿搓磨的人不人鬼不鬼的。
老太太以前是绝对不会跟玲珑说这些的,现在说了,就是告诫,不能好高骛远,二娘子将来的日子,很是说不准好坏。
其实玲珑对这个时代的男人根本不报能相亲相爱希望,她只希望,日后的婆家与顾家一般和善就行,多的再不强求了,她也强求不来。
这个时代,她只能选择活着,却没办法选择如何活着。
她相信顾家会给她挑个好婆家,她也相信,只要对方不那么糟糕,她就有法子把日子过好,别的,她一概不能自己做主。
比如,未来的丈夫一定会纳妾,如果不纳当然好,但这时代,没有这样的人,而且若是不纳妾,会被人诟病。不纳妾的后果,比后世出轨还严重,丈夫会被人称为惧内或是溺于妇人之情,那就意味着没出息,整个人的社会评论大打折扣。妻子会被人称为悍妇,牵连的家族的女孩子都找不到好婆家。
这种操蛋的社会规则,简直没法儿说。
除非嫁到寻常人家,日子清贫到家里养活不了妾室,但这种情况落不到玲珑头上,顾家绝对不会将她嫁入这样的人家。
那可供选择的区域就可以圈出来了,要么家境殷实人家的举子,要么官员家的嫡子,这二者还要附加个条件,举子懂得上进,为人得端方,德性也要上佳;官员得高不过四品,不能低于七品,嫡子的品行也要过关,不能是混帐纨绔。还有最重要一点,对方家风必须清正。
顾大伯心里有数,既然一心想改换门庭,就不可能和家风和品行都不好的人家结亲,要不对方犯了事,很可能会牵连到顾家,所以,最要紧的一点,掌家人头脑得清明。
综合这么几点,玲珑不担心以后会嫁到糟糕人家,但是,也说不准,掌家人头脑清明,不代表家中亲眷也都是清明之人,每家里,总有那么两个扯后腿的人,但这,就不在顾大伯的考虑之中了。
他已经为你规避了最大的风险,接下来遇到什么事……谁家能事事如意呢?大家都一样,熬着吧,熬出来就好了。
谁不是这么熬过来的?
老太太说:“神仙还要熬个九劫十八难的,这世上人,又怎么敢过的轻轻松松万事顺遂?过日子么,把心磨平和了,什么事都能扛得住。”
是,既能吃饱,还能穿暖,也没被天灾人祸牵扯的家破人亡,也没沦到狼环虎伺的境地,世上千般人千般命,人只留一口气都想挣扎着活下去,性命之外,万般都不算重。
老太太说:要惜福,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了,再不能使你牛心左性的性子了。
玲珑也觉得她挺满足的,从徽南到冀中一路,她已经将世上最不得已之事都看遍了,庶民活的如兽一般,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活着。若她还有心思想七想八那些不合时宜的事,那就是矫情。
于是玲珑给老太太吃放心丸:“您放心吧,大伯无论做什么决定,我都会遵从,不会再闹的。”
六岁时得知与平二郎订婚后,她狠狠闹了一场,老太太现在说来都心有余悸,就怕她再闹一场。冀中不是徽南,亲大伯更不是亲爹,她要是闹了,就真的没了下场。
老太太慢慢的劝:“嗯,不急,你上头还有几个姐姐呢,要是闲的话,就跟你姐妹们做些针线,手上的活计不能生疏了。”
都是一样的孙女,但论情份,肯定是与一手教养大的孙女更亲。玲珑在二娘子眼中已是百般稳妥之人,在老太太眼中,她仍是比三娘子让人操心的孩子。
来冀中后,老太太一心认定大儿媳心冷,对亲女儿尚且都不尽心,对隔房的侄女的教养会更稀松,她好不容易才把孙女养成如今这番模样,可不能被放养着又松懈成三娘子四娘子那般样子。
大家子姑娘们都能读书识字,就连玲珑姐妹三都念过女书,会写字,还知理明事,偏偏大儿家的几个女孩子竟没念过女书,字也不识几个,唉,邹氏这个儿媳呐……
偏大孙子还未成婚,若是大孙子成婚,这些孩儿们有长嫂的管束,也好过如今完全散养的模样。
除了这一点,邹氏身上再无可指摘之处,为着这个原因,老太太也不会开口让邹氏对庶女们多上几分心,若说了,就是伤儿媳妇的心,给婆媳间夹隔阂。
老太太无法,就思量着将小些的那四个拘在身边做针线,但那四个都听亲娘的话,觉的老太太的做法只是没见识的妇人做法,官家的女儿,何必整日的做针线,好好一个女孩儿,做针线都做傻了。
几个小娘子说:“家来的二姐姐的针线就好,还会做头花,缝衣裳绣花。”
几个姨娘说:“你们二姐姐会这些是因为你们二叔官职不大,俸银不多,她娘们几个不得不做活儿节省家用。你爹爹比你二叔的俸银多,官职也大,以后你们必也是要嫁到官家去的,正经官家女眷,谁会天天拿针线活儿当消遣呢?”
小娘子们又不知事,哪能分清楚亲娘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再加上和老太太的情份不深,便不愿意常去老太太那里了。再说,都是自由惯了的,哪个能坐住不动呢?
老太太也知道孙女们没定性,就只盼着玲珑做针线时带带那几个小的,好歹学些简单的活计,以后再捡起来学的时候,也比新手更容易些。
这老太太是好心,但人家不领情也是白搭。
六月热的什么似的,蝉子在树上叫的声嘶力竭,中午天白光光一片,出了屋子就像要把人晒糊了,家里的婢子们都黑了几个度,姑娘们倒还是白生生模样,从早到晚摇着扇子纳凉,懒洋洋的连饭都没胃口吃。
冀中今年夏天少雨,入夏一个来月,才下了两场雨,夏粮必是要减产的,听说夏粮己入库,但数目完全对不上应缴数额。作为监管钱粮税收的佥事官,顾大伯又忙的全天候见不到人影,有时吃住都在衙上,要和其他同僚们商量关于今年粮税要是收不足后应该怎样补出缺口的法子。
加税是不能加的,本来今年的夏粮就欠收,要是再加收税赋,一个不好是要闹起民乱的。
那就只能想别的法子。
日子忽啦啦进了七月,玲珑已寄过两次信,也收到过两封,父亲在信中说要她多在祖父母跟前尽孝,母亲说让她多和伯母亲近,多听伯母的教诲,伯母是高门女,若肯指点她一二,便能受用终身。茹婳茹婉也说让她别调皮,好歹耐住性子忍两年,待父亲接她回家就好了。
这让玲珑无比惆怅,又觉得亲人们含蓄的叫人心冷,父母亲人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说一句想她,不说一句“别受委屈”,大家都让她忍耐,说寄人篱下,须忍一时之气,纵受了委屈,也不能言语。
这些信件,让玲珑回信的念头变的疲懒,复又不言不语的闷了两天,老太太知道她有这个牛性子,索性不理,扔给她一块布,让她给老太爷缝袜子。
老太爷得知后,也是发愁,这个孙女好的时候千好万好,一旦犯了牛性子,那是谁都没法子的,非得她自己消了那股牛劲儿才行。这要是去了婆家,万一给婆婆丈夫使了性子……唉呀,头疼。
许是为了安抚玲珑,老太爷故意给儿孙去了一封信,训诫了儿孙的刚直无趣,女儿妹妹去了那么远的地方,怎么能不说几句想念牵挂的话呢。
玲珑看了一眼信里的内容,心里很满意,不动声色的给顾老太爷的袜子上绣了两大丛绿竹。
顾老太爷:……好看是好看,但穿着太硌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