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说实话不是杜院士您研发出反重力技术,我们根本不知道切磁运动这种方式,可以表达出特殊的电磁力量。”
“反重力技术如果技术深层次挖掘,一定可以解密更多粒子物理上的本质,我认为也许通过它,可以解决引力相互作用的形成。”一名老专家说道,“杜院士,你是物理专家,你认为这个技术深挖的话,是不是可以会与引力产生交集,从而推断出一些理论来?”
杜恪说道:“反重力技术是我的意外发现,具体的粒子层面如何解释,暂时还有待研究,不过是不是与引力有交际,很难说清楚。如果真的有交集,那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说不定会颠覆整个物理层面的认知……但我认为并不是如此,应该是另一种力量。”
“另一种力量?”
“暗物质、暗能量,也许切磁运动沟通的,是这种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与能量。”杜恪也是大胆的猜测,他亲眼看到奇幻世界神奇的本质之力,早就怀疑这些力量源自于何。
而地球上的认知,除了已知的力量之外,就是暗物质、暗能量可以解释了。
或者说暗物质、暗能量只是一种称呼,最早是爱因斯坦提出,当时叫做爱因斯坦常数,不过后来爱因斯坦觉得这玩意不对劲,就把它剔除掉了,后来兜兜转转,成为了现在的暗能量。
众人正讨论着,田澜敲门打断了会议:“老板,瑞典斯德哥尔摩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诺奖获奖委员会秘书长,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你。”
------------
第283章 连线提问
“确定了?”杜恪并没有意外。
昨天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他就知道外界已经在热炒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超导实在是太热门,而杜恪晶阵又直接改变了超导格局,这一点上无论如何,诺贝尔奖都避不开。
不给杜恪,那以往那些靠着超导拿奖的诺奖得主,又算什么呢。
所以不出意外他今年稳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只要诺奖委员会不出幺蛾子,就是百分百的。
“电话已经确定了,那边已经开始直播了,我们有记者在现场,确定了真实性。”田澜解释道,“秘书长打来电话一是通知你,二是希望你做好准备,一个小时后公布获奖时,希望能与老板你进行一次视频连线,现场问答。”
“行,这个我答应了。”
去不了诺奖颁奖典礼,现在有机会露露脸,还是很好的。
和助理田澜沟通完后,会议室里众人已经了解情况,齐刷刷鼓掌,恭喜杜恪再下一城,第二次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诺贝尔奖已经不再有神话色彩,但是依然是科学界最高殊荣,尤其是理化生这三项,依然是世界公认的最权威奖项,对一位科学家的最高嘉奖。
“杜院士,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杜院士斩获第二座诺贝尔物理学奖!”
“世界物理学第一人!”
面对众人的恭维,杜恪保持着微微笑容:“淡定,只是一个奖项而已。”
“杜院士,对您来说只是一个奖项,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辈子都渴求不到的荣誉。”一名年轻总工,充满艳羡的说道,他得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都让他没有机会获得国际奖项,更别说获得诺奖,然后被历史所铭记。
军工序列的很多科研人员,一生奉献给国家,自己却是籍籍无名。
或许他们对荣誉并不追求。
但是能如杜恪这样,两者兼得,又何乐而不为。
因为要视频连线,所以杜恪很快离开会议室,去了一处可以上网的非保密地方,等待着诺奖委员会的视频连线。同时也在看直播,很快委员会秘书长和皇家科学院的院长,就一起到来,然后由两人共同宣布了202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杜恪,以表彰他在固体物理中发现杜恪晶阵的巨大贡献。
一人宣布杜恪获奖,一人念出杜恪的获奖成果。
这一刻“杜恪获得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就通过互联网传遍了世界各地,早早就准备的通讯稿也在第一时间就被各大媒体发出。
杜恪晶阵是公开的科研成果,这是对全人类科学事业的贡献,因此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媒体,此次报道杜恪获奖都是以正面的新闻发布。
而杜恪年仅27岁,却已经斩获两座诺贝尔奖,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他的年纪,他的成果,以及他来自华夏,都成为让全世界吃瓜群众热议的题材,让他本就家喻户晓的名字,渐渐有了超越爱因斯坦、牛顿的架势。
至少“当世第一物理学家”、“现代第一科学家”的头衔,已经成为公认。
距离“历史第一物理学家”、“历史第一科学家”的头衔,也已经不远了。不过要跨越这一步,除非杜恪带领人类升空,或者统一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否则还公认不了。
“接下来我们会视频连线诺奖得主杜恪……”秘书长示意可以连线了。
不过杜恪等了老半天,视频直播中也等了老半天,才终于连上视频,杜恪的帅气脸蛋出现在了直播现场的大屏幕上,风采不减当年。
“杜恪博士,你好,我是莫尔斯,一个小时前就是我打电话给您的。”秘书长面对着视频镜头,笑着说道,他说的是英语,杜恪听得懂。
不过杜恪已经提前说好,他会用汉语回答:“是的,我听出了你的声音,而且我也认识你,莫尔斯博士。”有同传翻译,沟通并不是问题。
“很抱歉占用您一些时间。”
“没关系,事实上这个时刻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那就好,我们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现在这里有很多记者,他们希望提问您几个问题,您准备好了吗?”
“当然。”
很快就开始了记者提问,首先是一名瑞典央视的记者:“下午好,杜恪博士,我想提问的是,杜恪晶阵掀起了材料学的革命,直接促使了250K常压超导的诞生,现在全世界都在跟进研究,您认为我们很快就会迎来室温超导了吗?”
“我想是的,因为我们目前对杜恪晶阵的研究还很浅薄,而仅仅只是初步阶段就已经有了良好的超导体,那么继续摸索下去,室温超导绝对距离我们不远。而且即便是目前的250K常压超导,也已经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超算、特高压、磁悬浮等等都在进行跳跃前进。”
杜恪说的自信,说实话当初研究出杜恪晶阵,他只是认为能找到点特殊的材料,没想到会在半导体、超导体展现出如此巨大的价值。
但既然出成果了,当然要支棱起来。
另一位女记者提问道:“我来自瑞典TV4台,我必须要问您一个最基础的问题,您认为室温超导实现后,我们的科技会有那些变化?”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因为室温超导带来的能源无耗损,这意味着太多。输电这方面就不用多说了,量子计算、超算领域实现零耗损后,我们的计算力会得到空前提升,而计算力提升又意味着在方方面面的科研都提升……这个话题我可以说上两天两夜,但我觉得以后大家可以来听我的专座。”
现场记者和科学院的人笑了起来,算是个冷笑话。
随即换了一个站在摄像机后面的记者提问:“非常感谢,我是来自米联社的大卫·基顿,杜恪博士,我非常想知道,今天接到委员会的电话时是怎样的心情?杜恪晶阵是理论,超导是实践,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
杜恪想了想,才在视频连线中回答道:“心情很好,不过我大概知道杜恪晶阵会获奖,所以并没有很激动。”
顿了顿,他说道:“至于理论和实践,我算是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成果的一名科研人员,我认为两者之间的互动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是科技的发动机,实践则是科技的汽油,发动机可以设计很优良,但离不开汽油燃烧,但若没有优良发动机,我们只能一辈子烧汽油,就不会有现在的电池革命。”
拐弯抹角,还是自夸了自己在电子流电池革命上的重大贡献。
------------
第284章 再见橘子
“杜恪博士,我来自《北罗时报》,您是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并且两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您有想过自己的研究内容会再次得奖吗,如果可以,你会给现在的年轻科学家一些什么建议,让他们在物理学、医学或者任何方面有更多的突破?”
“当我开始做杜恪晶阵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它是否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自己是源于热爱才进入科学研究这个领域。所以我对年轻科学家的建议,就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为了寻找真理而投身其中,你会感受到无尽的乐趣,而不是成为科研的奴隶。”
顿了顿,杜恪继续说道:“当然,奖项和荣誉是迷人的,我们不应该羞于说出对它的追求,但那绝不能成为你投身科研的一部分,你进入科研必须是因为你喜欢科研本身……我就是这样的。”
杜恪的回答,获得了记者们的掌声。
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真的这么伟大,因为热爱才始终留在科研界,但仔细一想,貌似当初搞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出一点成绩,然后申请专利发家致富。
久而久之……
总之这不妨碍他将自己当初的动力美化一番,然后以鸡汤的形式灌输给现在的年轻科学家,总是要对年轻人鼓励一番,才能有更多人投身科研么。
就这样,记者连线提问了足足一个小时,杜恪也耐心的回答了一个小时的问题。
最后结束连线。
而关于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世界震动,二十七岁年纪便两度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杜恪,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礼。甚至各国的领导人,都对他发来了祝贺,可见他已经脱离了普通科学家的范畴,晋升为整个人类的伟大科学家,格局更大了。
“物理学界最闪亮的巨星,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杜恪。”——路边社。
“华夏殿堂级科学家,无可置疑物理学之神,世界为之折服!”——《朝日新闻》。
“据考证,2023年度、2025年度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杜恪,母上祖籍可能是棒子。”——棒子某媒体。
“米利坚国家科学院院长,认为杜恪获奖实至名归,表示衷心祝贺。”——《扭腰时报》。
“热烈祝贺我国杰出科学家杜恪,再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旧华社。
“震惊世界,华夏物理学魁斗杜恪再或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头条新闻。
“电浆炮之父为何能再度获得诺贝尔奖?”——CNN难得一见,标题可能有问题,但内容竟然是盛赞杜恪的科研成果杜恪晶阵对全人类的提升。
“杜恪晶阵!超导!祝贺我的朋友!!!!!!”——米利坚前大统领,在推特上留下一连串的感叹号。
新闻铺天盖地,只是已经很难影响到杜恪,级别上升后,普通媒体已经没有途径来采访杜恪了。不过央视新闻组,还是找到机会,在庐州市获得了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内容无数赘述,基本就是客套的官话,用于在《新闻联播》上播放。
官腔早就娴熟无比的杜恪,对这种采访信手拈来,回答的滴水不漏,就像是混了几十年的官场。所以这一天下来,关于诺奖物理学奖的热度,基本到此为止。
晚上时候。
躺在床上微微喘气,耳边听到的是水静用崇拜的口吻说道:“老公,你太厉害了!”
于是杜恪嘴角微微勾起,得意之情不言而喻。
……
“我国杰出科学家杜恪……”《新闻联播》中,长达五分钟介绍杜恪的简历,从上学到毕业,从实验室到诺贝尔奖,从电子流理论到杜恪晶阵,可以说把杜恪能在明面上公开的内容,全都整理一遍。
能得到如此关照的科学家,也就独此一号了,连核心领导等公开简历时,都没有介绍过如此全面。
可以说杜恪就是华夏的一张名片。
个人与国家,已经紧密结合。
“儿子,看到这位科学家叔叔杜恪没有,你不是想要成为科学家吗,以后你就要多多向杜恪叔叔学习,今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妈妈指着电视中可以靠颜值吃饭的杜恪,对自己才六岁的儿子谆谆教导。
儿子重重点头:“嗯,我一定要向杜恪叔叔学习,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小孩子的小小内心里,杜恪这样的人就是他长大后要成为的人,而这一刻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上下,不知道多少爸爸妈妈看着新闻,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起了人生的第一个偶像。
杜恪!
或许,在这些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不再怀揣科学梦想,或者渐渐叛逆,觉得杜恪不过如此,甚至很反感爸妈整天拿杜恪说自己。但毫无疑问,杜恪一定会影响一些小孩子的成长,直至他们长大后,因为杜恪的原因,投身科研,并为科学视野奋斗终身。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学思想教育课上,老师播放了幻灯片,幻灯片上出现了杜恪的半身照片。
指着照片,老师提问:“有没有人认识他呀?”
下面顿时七嘴八舌的冒出好几个声音。
“杜恪!”
“是杜恪!”
“我知道我知道,杜恪!”
“很多同学都认识了呀,没错,他就是杜恪,也是老师今天要带你们认识的伟大科学家。”老师切换了幻灯片,上面是一辆蔚来SE12汽车,“这是一辆新能源汽车,同学们知道它是靠什么跑的吗,对,就是靠电池带动电机跑起来的,而汽车上的电池,就是杜恪发明的电子流电池。”
“而电子流电池是基于电子流理论,这是一门很高深的物理学理论,话说当年啊,杜恪还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他一天在剥橘子的时候,忽然想到,橘子一瓣一瓣可以分开,那么可不可以把原子也按照橘子这样分开呢?”
幻灯片上,出现一枚剥开的橘子。
老师的故事娓娓道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杜恪就开始钻研起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把原子按照橘子这样分开,这就是最初的电子流理论……后来,按照这个理论就做出来电子流电池,同学们的爸爸妈妈开的车应该都是新能源汽车了吧,你们看,这就是科学的伟大之处,也是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同学们认真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