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_分节阅读_第12节
小说作者:参娃   内容大小:1.66 MB  下载:重回七七种田养娃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3-03-05 21:43: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6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许世彦也没辙,别人不带他,那他就自己单棍撮呗。

  苏安瑛并不是无理取闹的人,她只是担心丈夫而已,见许世彦心意已决,她也不好拦着。

  于是又去给许世彦叠了厚厚一摞煎饼,炒上一罐子酱,再煎一些小鱼干什么的。

  每一样都仔仔细细弄好,装到一个大背囊里。

  放山要选好日子进山,不选初一十五,不选初四,多数都是选三、六、九这样的日期。

  七月初三上午,许世彦收拾好行囊,背着六七十斤的东西,出发了。

  大房子就在江边,江两岸到处都是石砬子,在大房子村南面不到二十里的地方,一处石砬子上有个天然形成的山洞。

  山洞里有石桌石椅等,宛若天成,当地人都传,那可能是神仙居住过的地方,所以也被当地人叫做“仙人洞”。

  许世彦依稀记得,上辈子好像就是今年,村里有人在仙人洞附近挖到了大货。

  所以,他出了村子就一路向南,往仙人洞的方向。

  大房子地处偏僻,交通条件不利于采伐,所以周围的森林破坏没那么严重。

  越往南走,没了村落,树林也越来越茂密。

  粗壮的大树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哪怕是八月炎夏,树林里也不见燥热,处处阴凉。

  身处翠绿的林海之中,呼吸着林间清新湿润的空气,耳边是鸟儿清脆的鸣叫。

  这一切听起来似乎很美好,可实际上呢?阴凉潮湿的地方最容易滋生蚊子。

  这些吸血的家伙感觉到人的存在,会随时随地跟着,寻找机会下口。

  除了蚊子,还有小刨锛儿、瞎眼蒙等,不停的在人周围飞舞,一旦找到机会,就会狠狠地来一口。

  所以进山的人,多数都抽烟,可以熏跑那些烦人的小东西。

  不抽烟的人,也有办法。

  从树上掰下来一块老牛肝点燃,或是拿在手里,或是用枝条缠住了绑在头上。

  老牛肝燃烧没有明火,只有青白的烟,那些烟是蚊虫的克星,这样就能舒服一些了。

第十八章 放山的规矩

  长白山地区采挖人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女真或是渤海国时期。

  那个时候,人参就是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可见其价值。

  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无数穿梭在深山老林里寻找人参的先辈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规矩。

  在以前,有专门的参帮,就指着放山挖参过日子,这些人从春天开始进山,一直到落雪前出山。

  放山的季节,按照人参生长的不同时节,可以分成芽草市、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夹扁儿市、大夹扁儿市、青榔头市、红榔头市、黄罗伞。

  这其中,数着红榔头市最容易。

  这个时节,参籽成熟,红艳艳的一簇,迎风摇曳,就好像是在向人招手。

  万绿丛中一点红,最是显眼不过。

  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赶在这个时间进山。

  希望能在茫茫林海中遇到一棵大货,挖回去卖个好价钱,改善生活。

  许世彦背着行囊,穿越林海,一路来到了仙人洞附近。

  他自己一个人,不打算走太远了,就把这方圆十多里的地方定为山场。

  放山人进山,第一件事就是拜山神爷老把头。

  用三块石头,两竖一横搭成“老爷府”,也就是山神爷老把头的庙。

  在老爷府前插上三根细树枝代香,跪拜祈求山神爷保佑平安发财。

  拜完山神,要选一处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也就是放山人所住的窝棚。

  先用快当斧子砍三根木杆,再扒一些杨树、榆树的软树皮将木杆绑起支三角架。

  从桦树上扒下整张的桦树皮,苫在上面防雨,里面铺上干草和兽皮防潮,这就算是放山人临时的家了。

  地戗子搭好,还要去周围砍一些干柴。

  长白山的夜间很凉,野兽也多,生火堆可以取暖、驱赶蚊虫、防止野兽、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柴禾的摆放也有讲究,得顺着,取顺利之意。

  忙活完这些,大半天也就过去了,于是生火烧水,吃饭休息。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开始正式放山了,也叫压山、开山、压趟子、撒目草。

  如果是成帮结伙进山,人多,压山之前要所有人站在一起,齐声大喊,目的是惊走野兽,也叫晃山。

  许世彦一个人,又仗着此地离大房子还不算太远,野兽不多,也就省了这晃山,直接手拿索宝棍,离开窝棚往山里转悠。

  索宝棍,也叫索拨棍,六尺长的一根木棍,顶端系一根红绳,红绳两端拴着铜钱。

  山林中草木茂盛,草丛中不知道藏着什么。

  放山人手拿索宝棍,一边走一边用棍子拨打草丛树干,惊走藏在其中的蛇或是其他小动物。

  同时,也可以拨开杂草,发现人参。

  每走一段路,还得“打拐子”,就是将细树枝折断九十度,用作记号,表示这地方已经走过了。

  山里转悠可不容易,不能说话,见到什么东西也不能喊叫。

  许世彦一个人进山,倒是也省了些麻烦。

  自己慢慢转悠着,目光不停在草丛中撒目,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都不能放过。

  累了就“拿蹲儿”,也就是休息,饿了就“拿饭”,也就是吃饭,烟瘾来了就“拿火儿”。

  “拿”,是满语里吉利顺利的意思,都是为了拿到大人参。

  许世彦在山里转悠了一天,也没“开眼儿”,只得回到地戗子休息。

  放山人进山几天不“开眼儿”都是常事,许世彦并不灰心,按部就班的烧火做饭、睡觉。

  只是晚间,远处隐隐传来狼叫,许世彦睡的不太安稳。

  半夜里开始下雨,早晨虽然雨停了,气温却很低。许世彦换上破皮袄破皮裤,再披上雨衣。

  皮袄皮裤,都是老李太太找了给他的,老李头年轻的时候经常进山放山,如今岁数大了在山上看参,这些东西都留在家里。

  听见许世彦说要进山,老李太太就把自家老头子那一套家什,全都划拉出来给了许世彦。

  刚下过雨,树叶、草叶上都是晶莹的雨滴,风一吹落下来,又是一场小雨了。

  许世彦穿着皮袄皮裤,外罩雨衣,倒是也不怕,依旧手拿索拨棍,朝着另外的方向转悠。

  走了半头午,忽地眼前一亮,前面一片绿叶中,一点红色格外显眼。

  许世彦快步走过去来到近前,仔细打量,果然是小小的一朵参籽。

  顺着参籽往下看,紫黑色的茎秆上,长了四片掌状复叶。

  人参,根据生长年代不同,和不同年代的不同生物特征,从小到大可以分成“三花儿”、“巴掌”、“二甲子”、“灯台子”、“四匹叶”、“五匹叶”、“六匹叶”。

  如果是园参,基本上六年的生长期可以长到五匹叶或者六匹叶。

  但是山参生长周期特别长,每一个阶段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尤其是后几个阶段,长上百年才多出一个叶片也是可能的。

  也就是说,见着人参了数叶片,叶片越多,山参可能就越大,越值钱。

  一般五匹叶就能出大货了,六匹叶保管有大家伙。

  四个叶片,也就是四匹叶,底下的人参不会很大。

  进山开眼儿,遇见四匹叶,在很多人眼里其实不吉利。

  许世彦盯着那棵人参一会儿,才喊了声,“棒槌。”

  这叫喊山,传说中人参都成精会跑,遇见人参了大喊一声棒槌,那人参吓得一哆嗦就定住了。

  “几品叶?”如果来的人多,其他人听见了就会接着问,这叫接山。

  “棒槌,拿不拿?”这是说人参的大小,然后询问是否采挖。

  四,与死同音,寓意不好,所以多数遇见四匹叶都不直接说,只说棒槌,对方也都明白。

  “拿。”许世彦犹豫了下,还是决定采挖。

  一个人,该走的程序也得走,于是自己把喊山接山的活都干了。

  决定要采挖这棵人参了,首先拿出一根拴着铜钱的红绳,也就是棒槌锁,锁住棒槌。

  将棒槌锁的红线绳缠绕在人参的秸秆上,两头的铜钱分别搭在已经插到地里的索宝棍或者树枝上,防止棒槌逃跑。

  人参是植物,自然不会跑掉。

  这么做,主要是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参、草混合难辨,不做好标记很容易找不见。

  棒槌锁用红绳,在一片绿色中很显眼,使人轻易就能锁定目标。

第十九章 黑瞎子

  棒槌锁锁住了人参,接着要在上风处拢一火堆,一则熏蚊虫,二则驱赶野兽,避免挖参时受打扰。

  刚下过雨,林子里湿漉漉的,生火很显然不太容易。

  不过经常在山林里的人,对此也有一套办法。

  有一种树叫青秸子,树干青绿,表皮光滑,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蜡质。

  找到这种树就好办了,砍倒劈成细条,用桦树皮引燃。

  待火势旺一点,再添上其他柴禾,上面覆盖蒿草,压住火头闷出浓烟,顺着风正好飘到人参所在位置,这时候就可以挖人参了。

  采挖人参叫抬棒槌,以示尊重。

  抬棒槌可不是个容易的活,需要经验老道的人,一般都是参把头亲自动手。

  许世彦只有老哥一个,也别把头不把头了,自己动手吧。

  用手扒去人参周围的乱草和树叶,开出“盘子”。

  人参往往和树根草根缠绕在一起,要用“快当锯”将树根锯断。

  主要是树根有弹性,不能用斧子砍,容易震坏人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57页  当前第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6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回七七种田养娃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