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好久没回来看看了吧?我记得当年你们这一届都没毕业,后来许多人都去上山下乡去了,你呢?”
“是的,我也去了,去的西北那边。”
“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刚回来。”听宋援朝说,刘大爷叹了口气:“瞧你又黑又瘦的,我估计也是这样。不过现在总算好了,国家政策变了,能回来就好啊!”
说道这,刘大爷眼色中掠过一丝遗憾,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虽然不是老师只是一个教工,但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了,当年他和宋光增之间很是熟悉,对于宋光增这位战战业业的老师印象深刻。
只可惜,由于时代的原因,宋光增早早去世,而那时候刘大爷也是无能为力,在大趋势之前,刘大爷一个看大门的只能心有余力不足啊。
想到宋光增的遭遇,刘大爷摇头叹了一声,不过他并没有提起宋光增,之所以是这样是不想让宋援朝回想到那些伤心的往事。
同宋援朝聊着在西北插队落户的事,感慨了一番那些难熬的日子,接着刘大爷又问起了宋援朝回来后的打算。
“今天刚去了派出所,先把户口问题给解决了,派出所的同志让我在家耐心等消息。”宋援朝如实告知。
“对的,户口最重要,趁着政策没变赶紧迁回来,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刘大爷对此表示赞同,并以过来人的身份指点了下宋援朝。
“刘大爷,现在的校长还是周校长吧?”宋援朝询问。
“对的,还是周校长。”刘大爷点头说道:“周校长也不容易,下放了好几年回来,现在的身子大不如从前了。去年上面让他继续担任校长,不管怎么样,周校长也算是苦尽甘来。”
第7章 周校长
宋援朝想到了自己父亲,可惜宋光增没像周校长一样能熬过去,神色黯然。
刘大爷拍拍宋援朝的肩膀并没说话,因为他知道宋援朝现在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时候用这样的方式是最好的安慰。
“刘大爷,今天我来是找周校长的。”宋援朝直接说出了来意:“我爸的问题终需一个定论。”
“这是要的。”刘大爷点头赞同:“宋老师可是一个好老师,周校长也是个好校长,这事应该做。”
说到这,刘大爷看了一眼桌上的闹钟,起身对宋援朝道:“走,马上就下课了,我先去打完铃再带你去校长室。”
“谢谢刘大爷。”
“嗨,这是应该的,说什么谢?你小子还把大爷当外人了不是?”刘大爷瞪了宋援朝一眼,接着起身招呼宋援朝走。
两人出了门卫室,刘大爷来到位于操场的一端,这里是打铃的地方,学校上下课打铃最早靠的是人工手摇,现在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改成半电化了,只要时间到了按下开关,教学楼里的铃声就会响起。
等再过上几年,上下课打铃更为方便,完全自动化,上下课铃全部由电子控制,定时自动响起。
到了时间,刘大爷准时按下开关,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声在学校各处回响。
等铃声持续响了十几秒后停息,安静的教学楼突然间就变的喧闹起来,无数学生欢快地从教学楼跑了出来,如同宋援朝当年时那样,孩子们趁着上下课休息的间隙在操场各处欢快地奔跑戏耍。
打完了铃,刘大爷带着宋援朝朝教学楼走去,一路上有不少学生向着刘大爷打着招呼问候喊着大爷好,刘大爷笑眯眯地向学生们回应点头。
走进教学楼,宋援朝有一种彷如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这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在前世的时候他回到沪海后再也没来过,而现在却再一次踏足此处,望着一个个从自己身边跑过,带着欢声笑语的学生们,还有下课后拿着教义朝办公室走去的老师们,宋援朝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又看到了当年父亲的影子。
学校的教学楼是一幢四层的老楼,这幢楼是建国初期建造的,占地面积不小。后世的时候这幢楼早就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十几层的教学大楼。
校长办公室位于四楼的走廊东侧最后一间,宋援朝在这读书的时候曾经跟着自己父亲来过几次。
刘大爷带着宋援朝来到校长室外,轻轻敲了敲门,很快门内传来一声“请进”。
推开门,只见校长周峰端坐在一张老旧的办公桌前,戴着一副老花镜正在看文件,抬头见是刘大爷来了,周校长放下手中的文件笑问:“老刘,你怎么过来了?有事?”
“呵呵,我没什么事,只是带个人过来见你。”刘大爷笑着回答,接着把身后的宋援朝让了出来,指着宋援朝道:“校长,这小伙子你还认识么?来,仔细瞧瞧?”
“这……?”周校长见到宋援朝一愣,摘下老花镜仔细打量着宋援朝:“这是谁呀?瞧着倒是有几分面熟,可就是想不起来了……”
“校长好!”宋援朝上前,毕恭毕敬地向周校长鞠躬行礼。
“这……?”
“校长,这是宋光增宋老师的儿子,也是我们学校以前的学生,宋援朝。”刘大爷见周校长疑惑地表情,在一旁笑着解释。
“啊!你是老宋的儿子?援朝?”周校长猛然一惊,情不自禁就站起了身,几步走到宋援朝身前仔细打量,片刻后恍然连连点头:“认出来了,认出来了,还真是老宋的儿子,你的眉毛和眼睛像你爸,这鼻子和嘴像你妈多些,对了,这身衣服是你爸的吧?我记得当年去京师开会的时候做的,怪不得我瞧着怎么这么眼熟呢。”
“校长您真是好记性。”宋援朝点点头笑笑,同时又有些不好意思道:“这些年我去了西北插队落户,昨天才刚刚回来。西北那边条件不好,一走就是八年,个子长高了,家里以前的衣服都不能穿,今天来见您只能找我爸留下来的这套衣服了……”
周校长的眼眶有些微红,他看着宋援朝,再看着宋援朝的这幅打扮,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当年和宋光增一起共事的往事。
宋光增是一个极有能力的老师,其实以宋光增圣约翰大学的学历,别说在中学了,就算是在大学任教都没问题,可他却偏偏当年和周校长一起在这所学校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宋光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不少好学生,更是学校、区里和市里的优秀教师。
如果不是宋光增只埋头教育,不喜欢处理政务,也许宋光增早就是副校长了。
“孩子……”周校长用力握住宋援朝的肩膀,带着无比的感慨叹了口气。
宋光增夫妻离开了人世,周校长却熬了过来,现在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可如今物是人非,有些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了,看见宋援朝,周校长心中感慨万千,又有着无比惋惜。
这时候,门房刘大爷已经悄悄走了,离开的时还帮着带上了门。
“坐坐,快坐。”
感慨一番,周校长这才想起招待宋援朝,招呼着宋援朝坐,接着手忙脚乱地找起茶杯、茶叶什么的。
宋援朝也没把自己当成外人,接过周校长的活给自己倒了杯茶,顺便再帮着周校长的茶杯里添满了开水。
两人在靠近窗口的沙发坐下,周校长关切地询问宋援朝的近况。当他听完宋援朝这些年在西北的经历后又是一番唏嘘,略有惋惜地对宋援朝问:“我记得你们这届因为一些原因没能毕业,可不管怎么说你也是读完高二的,前年的时候国家就恢复高考了,为什么不参加高考呢?”
“我下乡的地方比较偏远,得到消息的时候离高考时间很短了,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所以没能参加。”宋援朝笑笑回答道。
“可惜了,真是可惜了。”周校长叹了口气,不过很快他又安慰道:“没关系,去年没参加今天可以再考,再说你现在已经回来了,条件什么比西北那边好多了,你是有基础的,过两天周伯伯给你找点复习资料,再家好好复习几个月一定能考上大学……”
“谢谢校长。”宋援朝笑了笑却没有继续和周校长讨论这事。
第8章 要求
“校长,今天来我是想问问我父亲的事。”宋援朝不想在上大学这件事上多说什么,转而提起了正题。
听宋援朝这么说,周校长先是一愣,接着重重地点头:“这些天其实学校已经在处理这些事了,我想宋老师的问题会有一个圆满的说法。”
周校长的话宋援朝并不意外,大约是宋援朝回到沪海的一年后,关于他父亲宋光增的事就得到了解决。
那时候,周校长还亲自登门来找过宋援朝,当着他的面宣布了这个消息,同时,还代表学校补发了宋光增整整17个月的工资合计1054元。
不过当年的宋援朝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因为父母去世的原因,对学校方面没什么好感,虽然那时候心里也知道这件事怪不到周校长身上,因为周校长自己都是当年的受害者,可年轻气盛的宋援朝依旧过不了自己心里的这道槛。
所以在收下周校长送来的补发工资后,宋援朝也没和周校长多说什么,冷冰冰地说了几句话后就起身送客。
宋援朝至此还记得当时周校长离开时候对自己欲言又止的表情,还有走出弄堂微弓着腰,有些落寞的身影,后来的漫长岁月中,宋援朝再也没和周校长打过交道,也再也没见过这位可敬的老人。
回想到当年的情景,宋援朝心里觉得自己很是对不起周校长,他红着眼眶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对周校长鞠了一躬,郑重道了声谢谢。
“孩子,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说什么谢谢,这样让我实在羞愧,是我没保护好你父亲。”周校长双手扶住宋援朝的胳臂,双眼湿润。
“不!”宋援朝摇摇头,诚恳道:“您没做错什么,而且当时的情况也不是您能控制的。现在您又为我爸做了这么多,作为他的儿子,也作为您曾今的学生,这声谢谢您当得起!”
周校长瞬间热泪盈眶,用力拍打了几下宋援朝的胳臂,一时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唏嘘了一番,宋援朝扶着心情激动的周校长坐了下来,过了会儿这才说出了今天来的第二个来意。
当宋援朝告诉周校长,自己刚回来还没工作,因为父亲曾是学校的老师,学校是否可以按照顶替政策给自己一份工作的时候,周校长没想到宋援朝会提出这样的要求,顿时有些诧异。
“援朝,周伯伯刚才不是说了么?你有基础,好好补习几个月考大学是一条好出路,为什么偏偏要这么急着找工作呢?”
“校长,人总要生活的。”宋援朝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无奈:“我父母都不在了,家里的亲戚也早就不来往,在西北这么多年也没攒下什么家底,回来后总得吃饭吧?没工作没工资我拿什么吃饭?”
“这……”周校长想了想开口道:“钱的问题周伯伯来帮你解决,你就安心在家好好复习……”
“谢谢校长,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想来校长您比我更清楚,再说了,我在西北这八年天天干的是修地球的活,老师教的那些东西早就忘差不多了,就算复习几个月突击考大学您能保证我能考得上?这条路是阳光大道固然没错,可虽然好,但对我来说却不保险。人脚踏实地才是根本,不如先解决工作问题,没了后顾之忧再说其他也不迟。”
宋援朝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话有条有理,一时间让周校长不知道怎么再劝。
宋援朝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周校长当然明白上大学的难度。
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考,第一次恢复高考的报考人数达到了1160万人之巨,但这么多知青和年轻人真正能考上大学的又有几人?
正如宋援朝说的那样,许多人早就把书本全还给老师了,靠着短短几个月功夫突击,能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
1978年,第二次高考同样如此,报名人数和最终录入的比例极其悬殊,而且按照这个趋势,接下来的几年里高考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今年的高考必然和前两次不同,无论是考卷的难度和招生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此外,就是宋援朝说的关键,那就是他的生存问题。
宋援朝父母都已去世,他一个人在沪海没有依靠,吃喝拉撒的生存问题必须解决。
周校长诚然可以暂时帮他一把,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部分补贴宋援朝,但救急不救穷,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老学究的周校长自然是明白的。
“可是,援朝……”周校长是个好人,更是一个好老师和好校长,但在这件事上一时间却不知道怎么再劝了。
他想了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语重心长对宋援朝道:“再怎么样试试总是好的,如果能考进了大学,国家对大学生会有补贴,虽然钱不多生活却不成问题,等毕业后分配工作以后的路就好走了。再说,这不还有周伯伯在呢,这个你不用担心。”
“校长,我不是小孩子了,您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也非常感激,可我还是想靠自己。”
“你呀你,你小子怎么就这么犟呢?”周校长见宋援朝一意孤行,不由得有些生气了:“你要找工作,可你想过没有,我们这可是学校啊!你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人难道能顶替你父亲来学校当老师不成?援朝,学校可不是企业,这老师不是随随便便人都能当的,如果你有能力做老师,为什么不去考大学呢?”
宋援朝笑笑,他早就知道周校长会这么说,在来前他已经想好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了。
“校长您多虑了,我可没想过自己能在学校里当老师。如果说是小学老师的话也许还没问题,可我们这是中学,凭我这肚子里的这点墨水当老师不是误人子弟么?”
“那你还……?”宋援朝的话让周校长一愣,有些搞不明白宋援朝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校长,我记得我们学校有校办工厂吧?”
周校长顿时一愣,似乎有些明白过来宋援朝的打算了。
“教工也是学校编制,可教工不属于老师,不用给学生上课。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麻烦您帮忙在校办工厂安排一份工作。您放心,我没什么其他要求,只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校办工厂,这是时代的特色。
在八十年代之前,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办工厂,工厂属于学校所有,里面的职工少部分是教工编制,另外大部分是集体编制。
这种校办工厂规模不大,通常也没什么技术含量,许多都是和街道工厂差不多甚至还有不如。
许多校办工厂都是干的糊糊火柴盒,包装肥皂这类低级的手工活,在统购统销的时期,这样的工厂生存还没问题,可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和私人企业的蓬勃兴起,没有丝毫竞争力的校办工厂自然而然地就被时代淘汰了。
第9章 李大琪
“校办工厂?”
周校长有些意外,没想到宋援朝打的是这个主意。
二中的确有校办工厂,而且这个工厂比其他普通学校的规模要大些,作为学校的校长,对于校办工厂的人员安置自然有着一言而决的权利。
宋援朝提出的这个要求说起来真不算过分,先不说学校亏欠了宋光增,仅以周校长和宋光增二十多年的交情,这个忙他也必须帮。
可是,周校长还是觉得让宋援朝考大学更合适些,在他看来上大学才是一条光明大道,宋援朝年轻,又有学习基础,好好复习一下哪怕就是考不进大学,考个中专什么的,毕业后也是干部编制,这不比在校办工厂当教工来得强?
但该说话都说了,该劝的也都劝了,宋援朝却是铁了心。
宋援朝把自己的情况和想法也坦然和周校长讲了,这时候周校长再多说也是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