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何日请长缨_分节阅读_第248节
小说作者:齐橙   内容大小:1.5 MB  下载:何日请长缨txt下载   上传时间:1970-01-01 08: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8/26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不,恰恰相反,我非常希望你们把企业迁过来,因为这样我就不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傻瓜了。”

  对方这样回答道。

第541章 启动内循环

  “从今年四月份以来,芮岗已经有超过80家外资企业离开了,还有200多家本土的民营企业把业务重心迁到了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另外,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仍然留在芮岗的许多出口型企业的业务也有较大幅度的萎缩。

  “虽然到目前为止,芮岗的经济增速还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但我们担心这个势头持续下去,我们后续的发展将会出现困难。”

  芮岗市发改委的大会议室里,主任崔峻向一干来访者做着情况介绍。

  来访的这拨,是由国家发改委挑头,国资委、商务部等部门派人参予组成的一个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的组长是发改委的一名司长,名叫邵瑶。

  “芮岗的情况,和国内很多地方的情况都比较类似,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受到贸易战的影响尤其明显。相比之下,芮岗的情况还算是比较好的,这说明崔主任和各位的工作做得很好啊。”邵瑶笑呵呵地说道。

  “我们发改委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是招商局、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劝阻了不少打算迁走的企业,否则,我们的情况肯定是会更糟糕一些的。”

  崔峻说着,用手向自己旁边的几个人比划了一下,大致意思就是说成绩是由大家做出的,军功章里有他的一小半,也有大家的一大半。

  见崔峻的手指向了自己,招商局副局长龙正勇微笑着接过话头,说道:“我们遵照市领导的要求,在发改委的统一部署下,和一些准备外迁的企业进行了沟通。市领导指示,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留住这些企业,另一方面也绝对不要对他们卑躬屈膝,央求他们留下来。

  “我们向那些想离开的企业重申了芮岗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提醒他们重视芮岗的优越环境,同时,也向他们表示绝对不会干预他们的经营决策,他们在芮岗是来去自由的。

  “经过我们的工作,有些企业认识到此前的决策过于草率,从而放弃了外迁的初衷。也有一些企业执迷不悟,坚持要迁走,对此,我们也没有给任何的障碍。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是一定会回来的。”

  “龙局长用的执迷不悟这个词,实在是很传神啊。”邵瑶笑着评论道,“无论是这些执意要迁出中国的企业,还是大洋彼岸那个铁了心要和我们打贸易战的大统领,都符合执迷不悟这个评价。领导说了,我们不用害怕他们,如果他们还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他们是要被解决的。”

  “哈哈,邵司长说得太好了!”崔峻笑道,“现在在我们芮岗,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把企业迁走就是一种执迷不悟的行为。不过,执迷不悟这个词,可不是我们芮岗的干部发明的,而是唐总发明的,我们都是拾唐总的牙慧呢。”

  听到崔峻点名,坐在邵瑶旁边的协调小组副组长唐子风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崔主任言重了,执迷不悟可是一个成语,我哪敢说是我发明的?不过,对于目前一些企业外迁的事情,大家的确不用太过紧张。贸易战只是暂时的,大统领的那些极限施压手段,乍看上去挺可怕,但看多了也就知道了,翻来覆去不过就是那三板斧,玩不出什么花来。

  “企业在什么地方布局,是要符合经济规律的,而经济规律不是大统领能够左右的。中国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包括咱们芮岗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不是靠谁施舍的,而是我们自己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兵法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中国现在大势已成,大统领想遏制中国,其实是逆势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

  “唐总说得太好了!”龙正勇翘起一个大拇指赞道,“对于现在的形势,我们原本也是有些担心的,后来听唐总讲过,我们就把心放回去了。唐总说大统领注定要失败,那他就肯定要失败,这是没有一点悬念的。”

  “龙局长这是把我当成道士了,我可没有铁口直断的本事。”唐子风笑着说。

  “哈,唐总可比那些铁口直断的道士强多了,我们芮岗的那些民营老板,谁不知道唐总的威名?”崔峻说。见唐子风又打算谦虚,崔峻没有给他机会,而是话锋一转,说道:“不过呢,眼下芮岗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国家要求我们克服困难,保障增长,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有邵司长、唐总你们过来,我们对于摆脱贸易战的影响,恢复增长,就更有信心了。”

  邵瑶笑道:“崔主任这是在将我们的军呢。地方上的困难,我们也都是知道的。发改委这次挑头,组织了十几个工作协调小组前往各地,也是为了帮助地方上解决一些客观存在的困难。具体到芮岗嘛,恐怕主要的戏还得请唐总来唱,我也就是给唐总敲敲边鼓、跑跑龙套就好了。”

  “有邵司长敲鼓跑龙套,随便上哪抓一个哑巴来唱戏,也能把戏唱好了。”唐子风说,“贸易战这事,短期内可能还是要打一打的,不让董王碰个头破血流,他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中央指示,我们要不为所动,做好自己的工作,搞好内外两个循环,这样就不用担心外界环境的变化了。

  “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国家,人口数超过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总和。西方国家和我们搞贸易摩擦,我们就专心致志地搞内需,启动内循环,把自己的市场培育起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中国完全可以不在乎他们的市场,但他们做不到不在乎中国的产品。”

  “启动内循环,这个提法好!”崔峻说,“最近一段时间外贸形势出现变化,我们芮岗的很多企业也在考虑转向国内市场的问题。不过,具体该怎么做,我们还缺乏经验,在这方面,唐总能给我们一些指导吗?”

  “指导可不敢当。”唐子风说,“我也是做企业的,我们临机集团也面临着扩大内需的压力,在这方面,我们也还在探索。不过,眼下倒是有一件事情可以做,而且大有可为……”

  “什么事?”崔峻着急地问道。他当然知道即便自己不问,唐子风也会说出来,不过,既然唐子风要卖关子,他总得捧捧场,这叫人之常情。

  “扶贫。”唐子风郑重地说道。

  “扶贫?”一干芮岗的官员却是微微皱起了眉头,唐子风的这个回答,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一些失望。

  井南是个发达省份,即便是省内靠近西边的几个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及沿海地区,也是早已实现了脱贫的。不过,按照国家的扶贫开发安排,井南与西部的峰西省结成了“扶贫对子”,每年除了调拨大量资金、物资支援峰西之外,还要派出大批干部去峰西挂职,实地参与当地的扶贫开发工作。

  对于扶贫这件事,芮岗的官员们并不陌生,所以当唐子风说出扶贫二字的时候,大家便迅速脑补出了具体的做法,不外乎就是为西部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物资呗,这勉强也能算是扩大内需,可是……

  这是单纯的支援,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啊!

  没有收入,哪有经济发展?

  唐子风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他微微一笑,说道:“各位,你们弄错意思了。我说的扶贫,可不是让大家去向西部捐献物资,虽然这样做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与我们这个协调小组的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说的扶贫,是要帮助西部地区的贫困市县形成造血能力,让那里的百姓拥有消费能力,这就相当于培育起了一个新的市场,能够吸纳咱们芮岗的产出。

  “事实上,经过国家这么多年的扶贫开发,西部的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脱贫,他们缺乏的只是致富而已。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致富。这既是帮助他们,也同样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大家想想看,西部地区也有几亿人口。如果这几亿人口的消费水平能够与东部省市差不多,这将产生出多大的一个需求?”

  “咦,这倒是一个新颖的提法。”崔峻认真起来,“唐总,你说的这种模式,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吗?”

  唐子风说:“有啊,我们临机集团已经在西部搞了十几个试点,其中也有在峰西省的。我们的做法,就是为当地提供生产设备,尤其是机床,帮助当地形成自己的加工工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当地有了工业,百姓的收入就大幅度地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

  “咱们芮岗的轻工机械非常发达,是否可以考虑到西部去帮助他们建立各种轻工企业,像什么食品厂、纺织厂、服装厂、家具厂、工艺厂等等。

  “当地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有许多特色农副产品,可谓遍地是宝。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宝藏挖掘出来,西部的富裕指日可待。一旦西部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芮岗还需要在乎出口的损失吗?”

第542章 人拉肩扛

  峰西省漕东市,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

  “真美啊!”

  于晓惠站在一处山崖旁,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抬眼看着远处的满目青翠,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感慨。

  “于总工,这条路太难走了,真是难为你们了。”

  说话的,是漕东市政府的一位副秘书长,名叫胡学伟。他体重足有于晓惠的两倍,头上的汗比于晓惠的还多,不过喘气倒还挺均匀。据他自己说,已经习惯于走这样的山路了。这种路对于他来说,连减肥效果都达不到。

  由国资委提出的“装备扶贫计划”被分解到了各家装备制造企业,临机集团也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任务,于晓惠此行正是带领临机集团的装备扶贫小组,亲临贫困山区,寻求在当地开展装备扶贫的路径,胡学伟则是漕东市派出的陪同人员。

  国家的扶贫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最初是针对极端贫困户,通过提供生活补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随后,便是技术扶贫阶段,通过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生产技术、作物良种、畜禽良种等,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贫困状况。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但要让这里的百姓富裕起来,最终还是要依靠工业。

  中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尤其是偏远山区。这些地方并不具备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属于被工业化进程遗忘的角落。国资委的“装备扶贫计划”,可谓是逆势而行,其目标就是让中国近七十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红利惠及这些贫困地区,让这些地区的百姓也能进入工业时代。

  “于总,我觉得,国资委的这个计划不可行啊。”

  临机集团研究院新入职的工程师陈泽森用手撑着山壁,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于晓惠说道。

  “怎么就不行了?”

  于晓惠转回头,看着陈泽森,微笑着问道。

  陈泽森指了指他们走过来的路,说道:“别的不说,就这样的山路,机器设备怎么运得进来?咱们普通的一台磨床,也得有吨把重,总不能靠着人拉肩扛运上山来吧?”

  “人拉肩扛的事情,我们也是做过的。”胡学伟认真地说,他用手向前指了指,说道:“你们看,前面那个铁塔,用的钢结构,就是我们一根根扛上山来的。前些年,国家提出搞村村通,每个村子都要通电,我们全市的干部都动员起来了,帮着电力公司搬运材料。好家伙,那一年干下来,我足足胖了20斤。”

  “噗!”

  跟在于晓惠身边的女工程师吴绮琪忍不住就笑喷了。这几天大家一起搞调研,这位胡秘书长的体重一直都是大家的笑料。胡学伟或许是出于与大家搞好关系的目的,也喜欢拿自己的体重来卖萌,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过,听说干一年的活还能胖20斤,吴绮琪还是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没办法啊,这山里头,夏天热得流油,冬天冷得透骨,要把这一根一根的钢梁运上山,没点体力还真顶不住。体力从哪来,不就是靠吃出来吗?那阵子,我一顿能吃一整个蹄膀,一年吃下来,可不就胖了20斤吗?”胡学伟说得像真的一样。

  “这倒是,我过去有个胖子叔叔,他也说过,越干活就越容易胖,反而是闲着就会瘦的。”于晓惠笑着说道。想起远在非洲的宁默,她不由涌起一阵温馨的感觉。当年和唐子风、宁默一起去夜市吃烤串,听他们俩无厘头地聊天,是于晓惠心里最温暖的记忆了。

  “抬钢梁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东西细细长长的,多找几个人抬也就抬上来了。可是机床是一个铁疙瘩,就算有足够多的人手,也摆不开。还有,钢梁磕一下碰一下都无所谓,机床是精密设备,磕碰一下就坏了。”陈泽森给自己找着理由。他是名校毕业的硕士,头脑还是很灵的,能够看到不少问题。

  胡学伟说:“陈工不用担心,我们这边山里的农民有经验,要运那种笨重的东西也是有办法的。至于说磕碰的问题……,呃,稍微小心一点应当也是可以做到的。”

  于晓惠摆摆手,说道:“我们来实地调研,就是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再想办法去解决。小陈、小吴,刚才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之一,你们考虑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设备运送的困难吗?”

  听于晓惠给自己出了题,陈泽森、吴绮琪都认真起来。他们素知这位于总工平日里待人很温和,但在涉及到技术问题的时候,却是非常较真的。他俩都是于晓惠很看重的人,算是于晓惠亲自带的徒弟。现在师傅发话了,他们岂能等闲视之。

  “刚才泽森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机床太重了,搬运不便。我觉得,肖教授搞的机床模块化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机床拆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的重量不超过……,呃,不超过200公斤,这样运输起来就比较方便了吧?”吴绮琪献计道。

  “模块化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咱们开发的扶贫机床,可以全部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还不仅仅在于运输方便,未来的维修也会比较方便。农村地区要找起重机也不方便,单个模块的重量轻一点,拆卸的难度也能大大降低。”陈泽森说。

  “可是,机床底座怎么办?”吴绮琪问,“难道我们把底座也拆成几块?这样会不会降低了机床的结构强度?”

  “理论上说,是会有一定影响的。”陈泽森皱着眉头说,“一般的机床,底座都是整体铸造的,这样受力比较均匀。如果拆成几块,各部分振动的情况不一样,会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的。”

  “如果整体铸造,光一个底座就得一吨重,还是不方便运输啊。”吴绮琪苦恼地说。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底座呢?”于晓惠笑呵呵地问道。

  “什么意思?”陈泽森一愣,“于总,什么叫为什么要底座?”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啊,我们为什么非要一个底座呢?”于晓惠问,同时用眼睛看着两个学生,等着他们自己去领悟。

  “不要底座,难道我们把机床装到石头上?……咦,我们还真的可以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呢!”吴绮琪蹦了起来,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把机床装在石头上?对呀,我怎么忘了这种操作了?”陈泽森也是在短暂的错愕之后,便明白了于晓惠的意思。

  “最好的机床,就是用天然岩石作为底座的。岩石的刚性、热稳定性和抗振动性,都优于铸铁。这大山里,最不缺的就是岩石。我们可以筛选一下,找出几种适合作为机床底座的岩石,直接在山里开采,再加工成机床底座,这不就省去了运输的困难吗?”于晓惠说道。

  “这个我内行。”陈泽森自信满满地说道,“我读研的时候,帮老师做过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岩石材料物化性能的,咱们这边的山里一定能够找到适用的石材。”

  “哈,如果我们的机床用当地开采的石料作为底座,那可太酷了,一看就是扶贫专用机床。拍几张照片传到网上,肯定能亮瞎好多人的眼睛。”吴绮琪兴高采烈地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机床精度的问题。”于晓惠没有接吴绮琪的话头。这种上网炒作的事情,是年轻人的最爱,于晓惠已不再是20多年前那个跟在唐子风、肖文珺身后的小姑娘,而是临机集团的总工程师,自然不可能去追这种时髦,于是便向两个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农村搞副业的机床,也不用太高的精度吧?”吴绮琪迟疑着说。

  “我们分析过的,农村用的机床,不外乎是做竹木加工或者石料加工,对精度的要求肯定是比较低的。”陈泽森说,“不过,再低的要求,也是要求,还是需要考虑保持精度的问题。

  “在这种大山里,如果机床出现一些小故障,要找人来维修,肯定也是非常麻烦的,所以,咱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机床是免维护的,或者是易于维护的。

  “如果机床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磕碰,导致精度发生变化,安装人员只需要做一些小调整,就能够调整过来。”

  “咦,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问题,咱们的机床还应当是很安全的。农村人接触机械少,缺乏安全意识,我们的机床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者和旁观者的安全。”

  “防潮的要求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我觉得这山里的湿度很大,机床的材料要充分考虑到防潮防锈蚀的问题。”

  “还有价格,不能太贵了……”

  “用电也得考虑吧,农村不一定有动力电,应当考虑用220伏的民用电……”

  两个年轻工程师放开了思想的翅膀,一旁的胡学伟听着他们的讨论,虽然有些技术问题听不懂,但脸上也绽开了笑容。

第543章 云开月明

  “开动了,开动了!”

  一阵激动的呐喊声在龙墩口村的打谷场上响起来,紧接着,哔哔啪啪的爆竹声也响起来了,硝烟弥漫之间,大人孩子的脸上都绽放着兴奋的笑容,像是年节一般。

  在打谷场的正中,搭着一个竹棚,竹棚里摆放着一台机器。一条精壮的汉子,正把一根毛竹塞进机器的一端,机器轻轻地响着,缓缓地把毛竹吸进去,再从另一端吐出一根根光洁细腻的竹篾。

  “真薄啊!”

  “一点也不扎手!”

  “这么好的篾条,用来编竹篓真是太可惜了!”

  “这当然不是用来编竹篓的,井南来的老板不是说了吗,东南亚那边特别流行竹编的家具和工艺品,咱们以后就要做出口生意了。”

  “哈哈,根福爷,你不是总说你年轻的时候用篾条做过整套的家具吗,现在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村民们传看着那些工艺品一般的竹篾,议论纷纷,言语间透着喜悦和希望。

  “大家别忘了,这台破篾机,是水娣第一个学会操作的,以后恩平哥和月花嫂都要享水娣的福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4页  当前第2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8/26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何日请长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