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何日请长缨_分节阅读_第255节
小说作者:齐橙   内容大小:1.5 MB  下载:何日请长缨txt下载   上传时间:1970-01-01 08: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5/26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在中国的时候,特威格工厂所在的芮岗市有几十家专业的模具厂,设备非常先进,也有多年的模具制造经验。特威格工厂需要什么样的模具,只要打个电话,立马就有人过来接洽,了解具体需求。最快的时候,几个小时之内合格的模具就能够被送到生产线上,与整个生产过程几乎可以说是无缝衔接。

  也正因为这样,汉斯利从来都没觉得模具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只要他在办公室里说一句“要有模具”,模具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

  要来到侯板工业园,汉斯利就抓瞎了。别说在侯板,就是在整个越南,他都找不出几家水平足够高的模具厂。要在越南国内订购一套模具,供货周期之长,足够汉斯利新建一家企业来制造这些模具。

  无奈何,汉斯利只能让自己的生产经理去联系远在中国芮岗的模具厂,请他们提供模具。有些过去就采购过的模具倒也罢了,对方可以拿着原来的图纸生产。有些新产品的模具,需要模具厂的工程师上门来实地测量,这可就麻烦了。

  不说从中国过来的路途距离,光是签证,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为了一套模具,人家厂家还真不愿意去费这个工夫。当然,如果特威格愿意付出几倍的代价,人家勉为其难地跑一趟也是可以的。

  和特威格一样有模具需求的企业,在园区里还有十几家。大家天天在阮德面前呼吁,让阮德务必要去引进一家模具企业,为大家提供服务。

  阮德研究了半天,终于明白模具厂对于一个工业园区的必要性。即便模具厂不在园区内,至少也应当是在园区周边,以便及时地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

  弄明白了这一点,阮德便安排人去引进专业的模具厂。越南国内的模具厂,阮德是指望不上了,因为模具生产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以越南的工业化水平,还到不了这个层次。阮德瞄准的,依然是中国。

  阮德派出的招商人员在中国碰了无数的钉子。那些中国的模具企业对于前往越南办厂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的理由是,越南的工业规模太小,难以达到模具企业的基本生产要求。

  模具是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品,一套模具可以生产出数以万计的产品,所以企业更换模具的频率并不高。而精密模具的加工需要使用多种设备,铸造、锻造、切削、热处理,全套设备下来,投资非常可观。

  在更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下,模具厂也会把一些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交给更专业的企业完成。比如有些模具厂自己并不生产模具毛坯,而是请专门的企业完成毛坯铸造和锻压的过程,自己只做后期的切削,这同样需要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

  侯板工业园的入园企业并不多,产生的模具需求非常有限。而工业园周边无法提供与模具制造相关的配套,哪家模具企业要到侯板去建厂,就必须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建立起一套自给自足的生产体系,资金回收将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最终,侯板工业园只从井南引进了一家不入流的小模具厂。这家厂子愿意来侯板的原因,在于阮德答应了一堆优惠条件,诸如几年免税、土地免租金以及优惠贷款等等。这家厂子,也正如汉斯利说的那样,其实只是一个代理公司而已,它自己能够制造一些简单的模具,对于复杂和高端的模具,它就只能是声称回“总部”去制造,其实就是回中国去找其他模具厂订货了。

  好处在于,至少汉斯利不需要自己跑回中国去了。这家小模具厂虽然生产设备不怎么样,好歹也是有模具生产经验的,能够弄明白各家企业对模具的具体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企业与远在中国的模具厂之间的沟通成本,也算是部分地满足了各家企业的需求吧。

  模具只是生产中涉及到的配套问题之一,类似的问题还有无数。比如说,生产设备出故障了,只是需要换一个螺丝而已,搁在过去,厂里的维修工自己跑到大街上随便找家店铺,就能够买到一个用于替换的螺丝,但在侯板,这就成了一个难题。

  侯板工业园区里,倒也有两家标准件商店,但货色极其匮乏,大多数时候,特威格工厂需要的配件,在这里都买不到。当然,在别处也同样买不到。

  两家标准件商店的老板都是中国人,服务态度很好。他们告诉汉斯利,因为园区的企业太少,对于标准件的需求量小,所以有些比较小众的标准件,他们就没有备货。

  但是,只要企业提出具体的规格需求,他们立马就可以从中国订货,发运过来也就是三五天时间吧。

  什么,机器上等着用,一天也等不了?

  哎呀,你现在不是在越南吗?不能总用在中国时候的眼光来看问题吧。

  机器趴几天窝要什么紧呢,大不了也就是耽误几天的生产而已。越南的人工费这么便宜,就算是白白给工人发几天工资,也损失不了多少钱的,是不是?

  还有,要从中国订货过来,价格也是一个问题,你总得给我加一点运费吧?一个螺丝100元人民币不算贵吧,你算算,光是叫个快递就得花多少钱了,越南……可不是包邮区哦。

  “我真后悔,真的!”

  汉斯利化身为祥林嫂,见人就叨叨:

  “我光知道越南的人工便宜,却没想到便宜是有代价的。在中国的时候,一切生产问题都不需要我操心,我可以天天去打高尔夫球,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工作业绩。到越南来,我每天都在应付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甚至于采购一卷封箱胶带的问题,都会成为生产上的瓶颈。

  “因为窝工而额外付出的成本,远比省下来的劳动力成本要多得多,这还不算因为这些本地工人的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我们的产品良品率比在中国生产的要低了一个数量级,这几个月我们收到的客户投诉比过去十几年加起来的还多,为这事,我已经被总部警告过好几回了。”

  “是啊,我也觉得,把工厂从中国迁到越南来,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这是与汉斯利同时来到侯板工业园的另一位美国企业高管的感慨。园区有一家很有美国范儿的咖啡馆,平日里高管们都会到这里来坐坐,互相倒一倒苦水,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这个话题一说开,大家的牢骚都出来了:

  “这都是因为我们那位大统领的脑洞!”

  “可不是吗,如果不是他声称要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加税,我们又何必跑到越南来生产?”

  “难道这不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吗?我们贪图越南的廉价劳动力,这是主要的原因。我记得在座的各位都抱怨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了。”

  “劳动力成本啥的,我倒是不在乎,我只是觉得,中国人给的优惠条件越来越少了,没有越南人慷慨。”

  “……或许是吧。我想,我先前对中国人的恶感是不对的,他们非常勤奋,也非常聪明,他们有资格享受他们的发展成果。”

  “不不不,汉斯利先生,我觉得你只是嫉妒中国人而已。”

  “可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而且他们的企业成长得非常快,美国的很多传统优势产业都已经被他们占据了。去年美中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3000亿美元,美国市场上的消费品都是中国制造的,而美国卖给中国的却是天然气和大豆,到底我们和中国谁才是发展中国家呢?”

  “醒醒,汉斯利,你是不是被大统领的演说给洗脑了?你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而已,你需要的是对董事会负责,而董事会需要向股东负责,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和你有什么相干?再说,就算特威格工厂迁出了中国,你们也并没有迁回美国去,美国工人依然没有得到就业机会。”

  “迁回美国?你不是跟我开玩笑吧?就美国工人的薪酬标准,还有动不动就罢工抗议的作派,谁敢把工厂迁回美国?”

  “这不就对了吗?那么,汉斯利,你有没有考虑过把工厂再迁回中国去的可能性?”

  “我想……这或许并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选择。”

第556章 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

  “侯板工业园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缺乏一套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许多产业都严重依赖于中国。”

  侯板工业园管委会的会议室里,阮德向前来视察工作的国家工商部负责人范明山汇报道。

  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侯板工业园已经有十五家入驻园区的外资企业离开了。说它们离开,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它们的车间还在,还保留了少数的工人在工作。这些工人的主要职责,就是把从中国运来的产品贴上一个“越南制造”的标签,然后再重新装箱送往码头,让这些产品漂洋过海出现在美国市场上。

  建立侯板工业园的初衷,显然并不是为了让它成为一个贴标签的地方,而最早的时候,这些企业也的确把生产设备运过来了,并且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产。

  在这些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阮德不断地接到他们的抱怨,说园区难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阮德带领他的团队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却是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企业的外流。

  阮德很清楚地记得,有一家名叫特威格的美资企业,是他亲自从中国芮岗撬过来的。特威格工厂的总经理汉斯利曾信誓旦旦地说要在侯板工业园再创辉煌,为当地创造不少于1000个就业岗位。

  磕磕巴巴地生产了大半年时间,汉斯利最终还是带着特威格工厂返回芮岗去了。据说芮岗那边因为他离开的事情,给了他一些脸色,有些过去享受过的优惠条件也被取消了。可就是这样,汉斯利依然义无反顾地回去了,这让阮德觉得自己很是失败。

  在与一些离开的外资企业高管谈过之后,阮德终于明白了自己所缺的是什么。

  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这不是侯板工业园自己能够建立起来的,需要举全国之力去建设。

  “园区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即便有一些是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在中国也可以找到替代品,在中国国内能够完成常规的维护,这就是这些企业能够在中国保持稳定生产的关键。

  “而越南并没有这样的装备制造能力,甚至连维护这些装备的能力都不具备。一些最简单的设备维修,企业都要到中国去请修理工,所有的配件都要从中国进口。

  “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加大了。一台设备损坏,就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滞。而维修这台设备,却需要许多天的时间。

  “园区的很多企业都表示,除非在越南国内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他们就不敢扩大在越南的生产规模。”

  阮德精神疲惫地说道。

  “可是,我们其他的一些工业园生产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也有过类似于侯板工业园这样的问题,但那些园区的外资企业并没有大批地撤离。”范明山提醒道。

  阮德苦笑道:“部长,侯板工业园和其他那些工业园区的定位是不同的。其他那些工业园区,主要都是承接一些低端的出口加工业,它们主要的生产设备也就是缝纫机、注塑机、电烙铁,这些设备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对了,即便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设备,大多数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人不在乎把这些产业转移到越南来,所以他们为这些产业建立起了完备的销售服务体系。比如说,中国的每一家缝纫机厂,在越南都有销售服务中心。他们销售的缝纫机质量好、功能齐全,而且非常便宜。”

  “那么,你就不能让中国的那些机床企业也到侯板工业园来建立他们的销售服务中心吗?”范明山问。

  阮德说:“这很难。其实,中国的一些机床企业也的确在越南建立了销售服务中心,但他们的服务中心只对一部分中低端机床提供服务,高端机床的服务还是要回中国去完成。”

  “这是为什么呢?”范明山的助手黄春荣问道。

  阮德说:“我曾经和他们谈过,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越南的高端机床用户太少,而高端机床的售后服务需要专业性更高的人员和设备,越南的市场不足以支撑起这样一个服务体系。”

  “这或许只是一个借口吧?”黄春荣说。

  阮德点点头:“的确,这只是一个借口。真实的原因是,中国人不希望那些需要使用高端机床的企业到越南来建厂,他们用这样的方法,给那些企业设置了障碍。”

  “这是一种无耻的行径!这是帝国主义行径!”黄春荣怒道。

  阮德看着黄春荣,脸上落出一个无奈的笑容。其实,他更想向黄春荣开一个嘲讽:

  拜托,别这么天真行不行?

  国际间的产业转移,从来都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低端产业转移给别人,利润高、工作轻省的高端产业,谁不是努力捂在自己手上的?

  中国在开放之初,从国外承接的也是最苦最累的那些产业,几亿件衬衫换一架A380,就是对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描述。

  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开始把低端制造业甩给东南亚、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开始搞大飞机、5G、高铁等处于产业链上游甚至顶端的项目,但这种升级,并不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恩赐,而是人家扎扎实实自己做出来的。

  想当初,中国想进入高端制造业,西方人同样向他们封锁了高端机床等各种装备。就在眼前,当中国人试图冲击高端半导体产业时,ASML也在美国人的压力下,拒绝了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

  人家辛辛苦苦搞高端装备,图的不就是自己能够进入产业链上游吗?人家凭本事搞出来的装备,凭什么要拿给你使用?

  阮德原来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侯板工业园当了一年多的管委会主任,他才逐渐意识到了啥叫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你的工业体系不独立、不自主,人家就可以卡你的脖子。你想要的东西,人家想给就给,不想给就可以不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失去工业体系上的独立性,你就只能乖乖地在产业链下游呆着,给别人当苦力,赚一些辛苦钱。

  阮德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正如他的领导们也都是胸怀大志的领导一样。他们想要像自己的北方邻国一样富裕起来,不想苦哈哈地呆在产业链下游,这就是他们的苦恼。

  “阮德,你有什么想法?”范明山问道。他不像黄春荣那样幼稚,知道有些事是不能指望别人的。

  阮德说:“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应当励精图治,要把那些最关键的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研究过中国的工业史,中国人从一开始就立志于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

  “他们在引进技术的时候,从来都不满足于获得设备本身,而是要求对方要转让设备的制造技术,他们把这个叫做‘市场换技术’。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获得了来自于西方的大批技术,又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

  “他们能够这样做,得益于他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能够对生产行为进行管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我们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相信,如果我们学习中国的方法,那么就一定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

  “你这个想法,或许是对的。”范明山说,“不过,你可能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所谓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只有一个大国才能负担得起。

  “中国有航天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重化工产业,这些产业是互相配合的。就像你说的高端机床,中国人研制高端机床,是为了支持他们的航天工业。我们研制高端机床,能用来干什么?仅仅是为了给侯板工业园的几家企业配套吗?”

  “这……”阮德哑了。

  范明山说的这个问题,阮德并不是没有想过。但他的思维是局限于侯板工业园的。他觉得,即便侯板工业园的规模不足以支撑一套装备工业体系,整个国家呢?难道也不行?

  可范明山的话,却让他得到了一个不愉快的答案:整个国家也做不到。

  “阮德,我们做事情要务实。”范明山说,“侯板工业园的问题,就在于好高骛远,引进了一大批越南的产业体系根本无法支撑的项目,结果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就目前来说,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不要看不起那些低端产业。没错,那些产业是中国正在淘汰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做好这些产业,就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至于说和中国竞争的问题,这的确是我们的国策,但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国策,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和中国更好地合作,争取他们对我们更多的支持。”

第557章 观望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法国,凯兰机床公司。

  董事长索拉特在自己的办公室接见了内阁官员卡迈恩,在一旁作陪的是公司销售总监多米克。

  “卡迈恩先生,我们已经有一些日子没见了,你怎么有空跑到我这里来了?”索拉特笑呵呵地问道。

  “我的老朋友,你应当知道,我一向是被安排去干各种不讨人喜欢的事情的。所以,这一次到你这里来,恐怕也要给你添麻烦了,希望你不要怪罪我才好。”卡迈恩苦着脸,给索拉特打着预防针。

  索拉特脸上笑意不减,他说道:“卡迈恩,不要说这种伤感情的话。我知道,你不管做什么,都是奉命行事,你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职责所在,我怎么会怪罪你呢?我只是好奇一点,这一次,内阁又想搞什么名堂了?”

  “我想你应当有所耳闻吧,还是上次七国集团会议上的事情。”卡迈恩隐晦地说道。

  “你是说,我们的政府已经决定要听从美国佬的安排,对中国下手了?”索拉特问。

  “这或许也是为了欧洲的利益吧。”卡迈恩分辩道,只是他的话听起来有些底气不足,显然是自己也不太相信这种说辞。

  七国集团会议是上个月召开的,媒体上对这次会议有很多报道,索拉特在政府里有一些人脉,所以还了解到了一些不便于在媒体上公开的内情。

  这一次的七国集团会议,基本上是美国在唱独角戏,其他国家都是被美国召集过来的,或者照一些偏激评论家的话来说,是被美国裹胁进去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4页  当前第25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5/26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何日请长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