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东唐再续_分节阅读_第244节
小说作者:云无风   内容大小:2.20 MB  下载:东唐再续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4-06-06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2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大辽国建国都,这在塞北大漠属于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新鲜事,小民百姓不等官吏催逼,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康默记将契丹国各族人民凡是懂建筑的人尽数征发。一百天之后,一座气势宏伟的城郭拔地而起。狼河、沙河特意引来做护城河绕城而过,这样做也是考虑到以利防守的战略需要。城分为皇城与汉城两部分,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所以如此,是因为康默记完全领会到了阿保机“因俗而治”的建城理念。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在游牧民族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上京城的修筑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创新的结晶,是时代文明的进步。

  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特征的契丹民族,修建城市无疑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进步。在建造了皇城之后,契丹国境中陆续开始了各级城镇的兴建。辽上京是契丹人突破传统游牧观念的束缚,应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客观要求与时俱进的产物。城市文明的发展,使得契丹民族立足于塞北大漠,向南继续扩展统治区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契丹仍保留了自己游牧民族特有的‘四时捺钵’制度,但城市的兴建也是契丹统治地区生产力、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现象。有了城市的契丹统治者可以全面规范政治、军事、行政,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与原先的历史一样,因为有了城市这个新生事物,契丹对华夏文明贡献的‘南北因俗而治’等政治智慧得以流传。

  契丹皇都,是北方草原上出现的第一座大都市。虽然工程是时间紧、任务重,但令人敬佩的是,康默记负责设计、监理的政府形象工程,并不是令人唾弃的豆腐渣工程。工期短并不等于质量次,上京城(上京城是后来的名称,此时只能称为京城)雄伟坚固,绝对对得起皇都之称!

  当看到眼前突兀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都城,阿保机大喜。郑重其事地亲自为皇都四门取名,北门名为拱辰门,西门为乾德门,东门为安东门,南门为大顺门。需要指出的是契丹人崇日尚左,所以要把皇城建在北面,北门也是四门中最重要的。而且皇宫是面东而建的,这样修建并不是为了方便阿保机与述律平晒太阳,而是因为契丹民族有拜日的传统。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面南背北不同,面东而坐,汗座也都是东向的。阿保机为自己的皇宫起名为日月宫。

  皇都建成之后,阿保机又有了新的想法。这样大的一个国度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实在是令人尴尬汗颜的事情。前文中所提到的耶律曷鲁前往说服奚族首领,就是拿了阿保机的箭杆作信物去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从前刻木为信,传箭为号的老传统显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也得与影相随。阿保机决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崛起于世界之林,学习与吸收其它文明无疑是条捷径。契丹民族可以迅速崛起,既是因为中原地区动荡、战乱频仍有关,也和契丹人民的社会精英如阿保机者具有宽阔的胸襟,善于学习、兼收并蓄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有关。

  契丹立国之初,是以契丹各部族与汉民族为主体,另外还有奚族、室韦、乌古、突厥、回鹘、党项、术不姑、沙陀、女真等少数民族。因此,契丹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这些众多的民族在一起共同生活,其中契丹族、汉族、奚族三个民族为主要构成部分。各民族杂居,却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生产方式:一部分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大部分则是由汉人和渤海民族组成的农耕民族。

  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契丹立国最初使用突厥文字与汉文。一个疆域万里的新兴政权,是选择突厥文字还是汉字做为官方语言与文字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选择哪一个都得面对反对者众的声浪,好在耶律阿保机做为契丹国的缔造者,是契丹民族中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很快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在吸引和借鉴汉字的基础之上,创制契丹民族自己的文字。让契丹文字成为官方文字,而突厥文与汉文从此成为辅助。

  于是,耶律阿保机下诏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这二位契丹民族中的精英分子着手创制契丹文字。契丹民族有许多值得推崇之处,他们在无意之中又创下了一个世界之最——

  契丹人的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一座规模宏伟的帝都可以在百日内竣工,可以视为举全国之力完成了一项政府工程。人多力量大,可能靠的是人海战术。而契丹文字的创制却只用了九个月时间,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连连了。

  这项世界纪录的诞生,也有赖于汉臣韩延徽等人的友情客串之功。在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之下,突吕不和鲁不古二人借用了汉字偏旁或增减汉字笔画,或者干脆借用了完整的汉字,创造出了契丹文字,其称为“契丹大字”。

  契丹立国,回鹘国率先承认,在第一时间派出使人前来表示祝贺,希望两国交好。有一个强大的战略同盟国,对任何政权都是有利的。虽然这个需要上赶着巴结的同盟国乃是从前的小弟,但风水轮流转,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只是回鹘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遣使太过匆忙。没有考虑到双方语言勾通的障碍问题,回鹘使臣忽略了学习契丹小语种。使者虽然带来了满腔的热忱,但因契丹国中无人能通其语,一时间出现了“脉脉此情谁诉?”的尴尬事情。

  其实,契丹国中也并非没有人通回鹘语,只是此人身份高贵。这个精通回鹘语的人正是述律平,试想以大国皇后之尊去做通译之事,传将出去,岂不是有辱国体?见阿保机左右为难,述律平为丈夫推荐了一个人才。

  “迭剌聪敏可使”!

  述律平这位奇女子果有知人之明,迭剌具有语言天赋也被她所发现。果然,迭剌的聪明智慧在抛弃了叛乱的念头之后得以迸发。与回鹘使人“相从二旬,能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

  人的潜质一旦遭发掘,它所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迭剌掌握语言的本领让“多智近妖”但当年却为考英语四六级苦恼不已的秦王李曜汗颜无地。可见契丹人民的学习、创造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契丹字从创制之后,广泛的用于文字、印信、碑刻、译文等方面,为契丹族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幸亏迭剌的叛乱没有成功,也多亏他没有胜利大逃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这些是必须的!

  耶律迭剌数次叛乱都未能成功,创制文字工作却成就斐然。据此可知,叛乱的难度远过于文字创造。有志于造反的读者朋友千万不要因为只是听闻‘造反有理’,就此踏上前途未卜之路,准备不充分是不能干这种事的。

  (无风注:历史上,辽亡于女真之后,最初,女真人沿用了契丹字,直至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明令禁止使用,后逐渐湮没无闻矣。后世,全世界的契丹文字研究者似乎也不多,在没有契丹文与汉文对照字典出土之前,相信契丹文字研究工作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即使现在的一些释读也多为臆测。)

  (再注:契丹文字的创制,是契丹民族积极学习、吸收、消化中原文明与兄弟民族文化的结果。利用汉字和其它文字,创制本民族文字,这在我国各民族文化历史中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契丹人民是文字创制的探路者,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所继承,契丹文字为他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这也是契丹人民对我国多民族文化形成的卓越贡献。)

  虽然丢失了一部分辖地被李曜封给剌葛,但正值壮年的阿保机政治智慧已达人生巅峰,他仿效中原建国称帝,并非只是想简单的把契丹汗国体制更换为中原帝制。他希望自己从此权威至高无上,更希望皇权可以世袭,由后世儿孙中继承。但他也深知汗国体制在契丹民族中已经传承数百年,根深蒂固,改革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一蹴而就。如果动作尺度太大,就会事得其反,最好的办法就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趁秦王李曜南下推进统一战争的机会,经过两年的舆论准备,见契丹各部族之内再无异象。阿保机开始有计划的加强集权统治工作。因为原先的七部契丹和其他部族并未全部南迁饶乐都督府,因此阿保机首先把拆分迭剌部做为重中之重,对契丹各部族内部做了整顿。他再次向中原人民学习,把迭剌部一分为二:他按照汉人的五服(此处意指同高祖者)之说,将五世祖(即汉人所说高祖)以下、除祖父耶律匀德实一支以外的其他皇族分为五院部(亦称北院)和六院部(亦称南院),统称为二院皇族。

  耶律阿保机祖父耶律匀德实一支列为横帐三父房,耶律匀德实共有四子——因长子无后,次子一支列为孟父房;三子耶律释鲁一支列为仲父房;四子即耶律阿保机之父耶律撒剌,阿保机身为长子,自立一支为横帐,剌葛、(这时候还没有出逃)迭剌、寅底石、安端、耶律苏五兄弟均列为季父房。这一帐三父房也统称为横帐皇族!

  从阿保机对二院皇族、四帐皇族帐的设立上来分析,阿保机在如何进行权力再分配上也是煞费苦心的。对于二院皇族的那些同部落共先祖的远支族人,阿保机给了他们皇族的虚荣。让他们可以在国中高人一等,此举既是出于怀柔的需要,也是在婉转的告诉他们从此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了,对于皇权你们只有做看客;

  而孟父房、仲父房、季父房三帐皇族是横帐皇族的保护神,阿保机给了他们特殊的礼遇,他们是近支皇族可以分享皇权,但是不能染指皇权的继承。秉承阿保机的政治智慧,在辽圣宗时期更规定了“横帐三父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凡嫁娶必奏而后行”。

  真正的核心是横帐皇族,即耶律阿保机的嫡系子孙。只有他的子孙,才会享有继承大契丹国皇位的权利。

  诸弟叛乱、七部头人逼宫的事情在阿保机的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给他更深印象的却是在此期间追随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萧敌鲁、萧阿古只等兄弟几人。如果没有述律平和家人团结在他周围,陪伴他渡过一个个激流险滩,在他人生事业最低谷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耶律阿保机很难在短时间内扫去心头阴霾,重出江湖的。在称帝之后,阿保机决定大报恩……

  在拆分了迭剌部族之后,为巩固这个成果,阿保机趁热打铁将述律平的直系亲族从拔里部和乙室已部中独立出来,升为帐族。拔里氏国舅帐与乙室已国舅帐统称为二国舅帐!

  在国舅帐的设立上,明显可以看的出阿保机是有私心的。他是希望借重后族的势力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在给国舅帐族实惠的同时,仍希望他们如从前主从关系那样依附于他,只听命于他一人,仍如从前那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设置了二国舅帐之后,阿保机将治下的诸部落重新组合成二十部:乙室已部、拔里部、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涅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奚王府六部、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拏古部、迭剌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品达鲁虢部、乌古涅剌部、图鲁部。

  拆散各部族、重新组合为二十部,既是方便管理,又是新皇立威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的是,游牧民族的部族组织一直以来就是兵民合一。因此,也决定了各部族的实力是由人口多寡决定的。阿保机将各部族依据实力强弱区分为大、小二类,五院部、六院部、已被部和奚六部最为强大,故此属大部族;其余则为小部族。

  大的部族首领属于拉拢招诱对象,所以尽量委以重任,示以不疑。而小部族自从从前七部夷离堇头人被杀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推举。就是大家推选,也没有人敢于出任这个职务了。夷离堇一职成了压在契丹人民脑中的巨大阴影,从此成为历史名词。为了便于管理驭下,阿保机借这次整顿部族的机会,取消了夷离堇之职,改称‘令稳’或节度使。而且担任此职者由皇帝直接任命,皇权加强、阿保机成为绝对权威,数百年来契丹部族原有的‘酋长议事制’从此成了过眼云烟。

  横帐与三父房虽然是“族而不部”,但因为阿保机多年的苦心经营,早已经成为独立于迭剌部之外的强大势力。阿保机觉得自己的子孙后代,只要能够稍微继承自己的政治智慧,为加强集权统治,都应该会有样学样的依靠俘虏的各族人民来充实、加强契丹皇族的势力。

  阿保机称帝之后,耶律一姓成为国姓。原来的可汗大贺氏与遥辇氏部族成员虽然成为了治下小民,但不愿意从此成为二等公民。他们也自称姓“耶律”,摇身一变,也跻身皇族行列。对待这两个部族的这种微妙心理,阿保机焉有不洞察之理?为示羁縻,阿保机默许了他们的作法。因此,世里氏、大贺氏、遥辇氏也被称为三耶律。这样一来,契丹国中皇族泛滥,随便一片落叶掉在头上,就有可能砸中一个皇族。为了有所区分,世人对这些扯了大旗作虎皮的耶律氏,另有一个“庶耶律”的专门称谓。

  述律平的兄弟萧敌鲁、萧阿古只从本部族中剥离出来,升为二国舅帐。两位国舅爷劳苦功高,自契丹立国之后,享有与耶律氏皇族通婚的特权。这种政治婚姻,如果仔细掰扯起来还真的是“生活是一团麻”。

  比如萧阿古只娶的是姐姐的女儿,他与外甥结合后的女儿还要再嫁给皇子;诸皇子要娶二国舅帐的女子为妻,继承皇位之后,那女子自动成为皇后。此后,还需要任皇后的父兄们出任北府宰相。这种亲上结亲循环不已,有力保证了皇权只是在耶律阿保机子孙中传承。不管哪个皇子做皇帝,他也只能是二国舅帐的女婿或者外甥,只是这种甥舅婚不能保证的是遗传问题,所以阿保机虽然英明神武,但后代中难免会有比较二的人物。近亲结婚害死人啊!

  与阿保机横帐一样,横帐三父房、遥辇九帐以及二国舅帐,在所部也有大批的战俘。三帐和后来衍生的国舅别帐因为拥有庞大的武装、势力最强,而且与朝廷关系最近,所以被称之为“辽内四部族”!

  通过这次对部族间的整顿,阿保机如愿以偿的做到了——立国舅帐为强援;尊崇乙室部以掣肘奚王府六部;设立五院部与六院部制衡遥辇部。

  耶律阿保机的汉化思想极深,他本人也通汉语,这应该是他在立国前后孜孜求治、很多时候和汉臣们在一起有关。中原农耕文明的不断北上与扩散,与契丹等各游牧文化为主的固有文化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与契丹游牧文明不同,中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主体的。在这种环境日久天长的熏陶之下,人们多尚儒雅,认为“文质彬彬”才好!扛锄头的农夫鲜有主动攻击人的,他们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畎亩之中;而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北疆,草原、大漠间成长起来的人,无不以孔武有力、擅骑射为荣。在他们眼中看来,中原文化使人懦弱,不习武事,而以吟风弄月,挥毫泼墨为能事。

  囿于时代所限,这种认识虽然有误读之处,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因文化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因,在民族之间有隔阂的事情今天仍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契丹人对汉人的这种误解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契丹贵族,只是凭借着劲弓快马,就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碰到李曜之前,他们在与中原汉人的争锋之中,多数是不落下风的,因此更增加了轻视汉人之心。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心态开始有了微妙变化,特别是被李曜连续以势逼退之后,阿保机发现了一个道理: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在治理广袤疆域的时候,长枪大戟没有了用武之地,只有请那些具有中原文化素养的人来施以援手了。

  在阿保机等契丹显贵眼中看来——中原汉文明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武装自己,也可以伤害自己。只是除此之外,还没有发现第二条可行性办法。于是,他们只好在矛盾中努力弭合这种情形,一方面积极地吸收、借鉴中原文化,利用汉臣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另一方面又对契丹部族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契丹族人学习汉文化加以限制。

  阿保机也不讳言此事,他曾经对身边人道:“吾解汉语,历口不敢言,惧部人效我,令兵士怯弱故也”。在强大的传统面前,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保持足够的清醒与冷静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具备的素质。他这样做不外乎是考虑到自己每天讲汉语,有骇视听。只是因为说汉语,有可能会使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契丹显贵们利用此事小题大作,煽动守旧势力对新生政权群起而攻之岂不是得不偿失?他也十分担心自己这样做,会产生上行下效的连锁反应。契丹军兵会因此而变的怯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契丹部族的战斗力。

  耶律阿保机一方面大量的掳掠招诱汉族知识分子,要这些人为他出力,为他打造契丹帝国、巩固统治而服务;对本民族的文化,不是简单的弃之如弊履,而是有选择的予以保留、继承、发扬,使之与中原文化融合。

  在原先的历史上,阿保机也是这样做的,而历史证明了,契丹的抉择是明智之举!正是阿保机的文化政策,使契丹文明得到飞速发展,与从前游牧逐水草而居时候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很好的融合借鉴其它先进文明的辽文化,为华夏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历史同样证明,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一如后世之中国,既希望将西方文明拿来为我所用,又担心西方文化的渗透与入侵。但文化的渗透是无孔不入的。让每天为英语四、六级考试而焦头烂额的人去静下心来研习国学,何其难以实现。

  思想、文化的入侵与船坚炮利的侵凌虽有不同,但文化的入侵显然更具有欺骗性,这种渐进过程因为具有不可察知性,人们入其罟中而不自知。

  未来华夏文明发展方向在哪里?契丹民族的成功先例是不是也是借鉴学习的榜样?

  除了自求多福之外,做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做些什么?

  在耶律阿保机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大理想,那就是要南下中原牧马,饮马黄河,与中原政权争雄。如果再直白一点,现在的阿保机,最大的心愿就是快速发展,强大自身,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南下与那个两次逼退自己的大唐秦王做一决断!

  

  第216章 再续盛唐(六)

  北边乱纷纷,东边也安宁不得。李曜早已确定的稳定北部边疆策略,对于契丹崛起的遏制,比二虎竞食更好的,是三足鼎立,因此渤海国也是计划的重中之重。

  此前渤海国王大玮瑎原本是想和新罗国联手除掉金弓裔,却不料被新罗国出卖,弄巧成拙,不仅没有消灭金弓裔,反倒让金弓裔强占了南海府,丢失了渤海国最富庶的一个陪都。这对渤海国是一个极具讽剌的沉重打击。

  大玮瑎恼羞成怒,就把一腔怒火发泄到崔礼光头上,说他误判新罗,丧权辱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崔礼光其实是被新罗国宰相金成烈愚弄,酿成大祸,有口难辩,唯有请罪。大玮瑎就把崔礼光贬为湖州渔政司,让他到镜泊湖打鱼捞虾去了。

  南海府的失陷,是渤海国的奇耻大辱。大玮瑎岂能善罢干休,当即召集群臣商议讨伐之计。可是,世事难料,祸不单行,偏偏这时候辽河方面又传来急报,契丹来犯辽东,贼将张秀实率二万人马围困了铁岭县。驻守辽河的左熊卫大将军大审理抵挡不住,请求王廷发兵增援。原来阿保机当时被李曜所逼,丢了饶乐都督府的领地退回松漠,当时奚王牙帐附近对手实力强大,又有大唐的威胁,因此提前把魔爪伸向了渤海。

  大玮瑎向群臣问道:“后高句丽之乱未能平定,契丹国又来挑衅,该如何应付?”

  右相大封裔奏道:“后高句丽侵占南海,契丹进犯辽东,都是我国的切肤之患。可是两面开战又是兵家大忌。依臣之见,火烧眉毛顾眼前。铁岭城激战正酣,基下应速发大军先救铁岭。”

  大内相大诚谔奏道:“臣以为,救援铁岭,应该双管齐下。一是要派一支劲旅增援大审理,二是要联络奚王耶律剌葛协同作战。”

  大玮瑎道:“如果奚王耶律剌葛也和新罗国一样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岂不误我大事?”

  左相大素贤奏道:“耶律阿保机与耶律剌葛已经完全对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总不会假。建立渤奚联盟应是制约契丹的长远之计。此次救援辽阳不一定要指望奚王出兵,解救铁岭应该立足于我军独战独胜。但是联络奚王共同对敌还是必要的。”

  大玮瑎道:“卿等所议都有道理。可以派个使节去奚王牙帐联络。救援铁岭刻不容缓,不知哪位将军愿意去建此功?”

  左罴卫大将军大审义是左熊卫大将军大审理的同胞兄弟,非常担心兄长大审理的命运,当即上前奏道:“臣愿请命增援铁岭。”

  大玮瑎道:“打虎还须亲兄弟。增援你大兄的重任也非你莫属。孤王给你两万人马,务必要将契丹来犯之敌彻底击溃。”

  大审义道:“臣一定不负圣望!”

  大审义于是率领二万人马,日夜兼程,驰援铁岭。这天来到铁岭城东,只见铁岭城外契丹军的黑色帐蓬如黑云压城一般,把铁岭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就知道城池还在自家手中,当即向部将传令道:“安营休整,明日专攻他东门外营寨,打烂他的包围圈,和城中守军联成一片,就可以化险为夷。”

  次日清晨,大审义挥军来攻契丹军东营。不料契丹军早有防备,还不等渤海军攻营,就见营门大开,契丹军一员大将跃马而出,横刀拦在大审义的马前。

  大审义喝道:“贼将报上名来!”

  对方喝道:“本帅便是张秀实。你是何人?来此何干?”

  大审义也喝道:“本帅是左罴卫大将军大审义。奉国王之命来扫荡来犯之敌。”

  张秀实笑道:“本帅是天皇王册封的辽州剌史,来接管自己的城池,何谓侵犯?”

  大审义冷然无视,只道:“你不过是新罗难民中的败类,不思报恩于渤海国,却投到契丹国去做走狗,背叛了新罗国,又叛背了渤海国,一个丧家之犬,剥了皮也是一堆贱骨头!还敢自称辽州剌史,真是羞煞人也。你既然要做辽州剌史,本帅就成全你,割下你的狗头,让你到阴司去做辽州剌史!”

  张秀实怒道:“我和你渤海国本有杀亲之仇,正要把你渤海人杀个片甲不留!大审理已成瓮中之鳖,你又来自投罗网,我就成全你兄弟一起做鬼!你且放马过来,看我三招之内要你狗命!”

  大审义心想,这厮口出狂言,必是有些本事,单打独斗恐怕误了战机,不如先破了他的包围圈,救了大兄之危,再来和他决战。当即把刀一挥,向左右说道:“全军掩杀!”

  大审义有二万之众,张秀实东营不过是三千人马。两军混战,自然是渤海军占了上风。张秀实原本想要保住围城优势,怎奈渤海军声势浩大,战不多时,东门外的契丹军营盘就被渤海军冲破。张秀实只好弃营而走。大审义冲到城门下,正要叫门,却见城门大开,大审理一马当先,奔出城来。

  大审义叫道:“大兄,我来了!”

  那边大审理叫道:“兄弟来得正好!合兵追杀,不能让他逃脱!”

  大审义道:“他也有两万人马,不会轻易撤走。我们要从长计议。”

  大审理点头道:“也好。你到他后方扎营,断他归路。明日前后夹击,与他决战!”

  张秀实丢了东门营寨,围城之势已被打破,就失去了取胜的信心。他此次来犯铁岭,本是出于偶然。他自从做了阿保机的侍卫,经常侍立在阿保机左右,察言观色知道阿保机雄心勃勃,有一个南平幽奚,西取回鹘,东下渤海的扩张计划,就主动请缨,要来攻打辽东。阿保机这时被奚王和秦王牵涉制着,还不能把主力用在东线,巴不得有人替他骚扰辽东,就利用张秀实报杀亲之恨的欲望,给了他两万人马,让他去骚扰渤海国,并许诺,打下夫余府让他做夫余府都督,打下铁岭县让他做辽州剌史。当然这两万人马中,没有迭剌部的主力。

  张秀实从一个猎手,摇身一变成了统率二万人马的将军,野心就臌涨起来,想要做一个封疆大吏,甚至想做一个小国之王。他深知这两万人马是他创业的命根子,不敢去攻打兵力雄厚的夫余府,就来铁岭县骚扰。现在渤海国来了生力军,张秀实想要保存实力,就有了撤兵之意,当即率领全部人马撤到辽河西岸,安下大营。大审义的人马来到辽河时,只能和张秀实隔河对峙。

  大审义向兄长说道:“张秀实既不出战,也不撤走,如何是好?我是奉命来解铁岭之危,现在城已得救,我应该回京复命,不能在此久留。”

  大审理道:“上次是他突然袭击,才把城池围了。现在有我在此防备,他不敢轻易过河。你可以放心回京交令。”

  于是大审义率本部二万人马回上京交令。大审理率本部一万人马和张秀实隔河对峙。一个月后,张秀实却不得不撤走了。因为天皇王阿保机来了命令,让他火速赶回临潢府听令。

  早在大唐册封耶律剌葛为奚王的时候,就降旨要耶律剌葛注意,一旦阿保机出兵渤海,奚王便要救援渤海。可是在耶律剌葛心目中,阿保机自己才是第一大敌,把抗契丹视为上策,不愿把兵力浪费到渤海那么远的地方,就以防御契丹为由拒绝向东用兵。后来有渤海国使节来与奚王相约攻打契丹,耶律剌葛就乘机大造契丹南侵的舆论。这就引起了契丹天皇王阿保机的警觉,立即做出迎战奚军的决策。调张秀实回京,就是要他参加对奚战争。

  春秋战国,互有攻伐。现在各地都是独立王国,乱仗也是此起彼伏。契丹国和渤海国的短暂战争,因为奚王耶律剌葛真假参半的举动而匆匆结束。大审理见张秀实撤兵远去,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这时候渤海国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后高句丽国又向鸭绿江东岸发动进攻。

  金弓裔占了南海府,势力迅速壮大起来。他本是新罗国王子,因为受到王室排挤而出家为僧,曾发誓要灭掉国王杀光所有新罗人。这时新罗国和后百济国激战正酣,正是金弓裔挥师南下夺取新罗国正统王权的好机会。

  可是这个当过和尚的新罗国王子却一反常态,不再把新罗国的王权看在眼里,而是独出心裁地要利用佛教来建立佛国统治。他自称弥勒佛现身,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次子为神光菩萨,他又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中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当做立国之本。他的师父释聪和尚批评金弓裔所述皆为“邪说怪谈”,金弓裔听说以后,立即将师父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

  和世界上一切暴君一样,弓裔对自己的部下百般猜忌,有许多人因为他的无端怀疑而被诛杀。为了震慑人们的心理,弓裔宣称自己具有洞察别人内心世界的神力,结果搞得他的部下人人自危。此时这个有神力的酋首不急于去争夺新罗国的正统王权,而是出人意料地要向渤海国蚕食。先是把尹谊困在白岩城。尹谊兵微将寡,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持不住,只有投降。接着又把高子罗部逼到丛山峻岭之中。高子罗孤军难支,打又打不赢,逃又逃不脱,死又没勇气,也向金弓裔请降。鸭绿江东岸大片土地尽归后高句丽国所有。

  尹谊和高子罗投敌的消息传到上京,震动朝野。渤海国大玮瑎再一次面临重大抉择。发兵征讨是最简单的决策,可是百官争论得很激烈,大玮瑎迟迟下不了决心。这天大玮瑎把三位相国召到上书房来,要专门听一听三位相国大臣的意见,进行最后一轮讨论。

  右相大封裔奏道:“金弓裔本是新罗孽种,岂能容他侵占我渤海国土地。臣坚持立即起兵征伐。”

  左相大素贤奏道:“征讨金弓裔,必须有新罗国的配合。现在新罗国无意北征,单凭我国之力,恐怕难以将他消灭。与其轻举妄动,劳而无功,还不如等待时机,一举成功。”

  大内相大诚谔奏道:“金弓裔虽然占了江东,却被鸭绿江和长白山阻隔,他又受新罗国牵制,无力再向西北扩张,东线会暂时平静。而辽河两岸无高山天险,一旦契丹人跨过辽河,将会长驱直入。臣以为防契丹重于征后高。阿保机做了天皇王之后,为报秦王逼迫之仇,必要扩张势力,如今气焰正旺,万一他挥师东进,危机就不止一两个府。臣主张暂缓东征,集中兵力防御契丹。”

  大玮瑎道:“大内相分析得深刻。孤决定暂缓东征。再调两个兵卫去加强辽河防务。联络奚王的人不是回来了吗?召他来述职!”

  奉命出使奚王牙帐的鸿胪司少卿乌光赞应召进殿,奏道:“奚王耶律剌葛一心想做北疆头号番王,正在加紧练兵准备与阿保机一争长短,但短期内却无意与我联兵攻打契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6页  当前第24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4/2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东唐再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