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_分节阅读_第11节
小说作者:刘雅茹   内容大小:153 KB  下载:乱世第一名相谢安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4-04-18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因为这个“大军”是一群被强逼来的汉人,人家心里还未必认你前秦这个国家呢。苻坚气势盛的时候,只好先忍着,现在他一败,那还不赶紧跑。其实跑了是好的,没有群聚而起,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个,也正是苻坚不愿把这些人带到淝水前线去的原因。

  丢了60万人,苻坚事后也不闻不问?

  他根本就没指望这些人能干什么,不过让他们来充充门面,吓唬一下儿东晋,结果东晋没被吓住,非要跟他打。那就让他们来运运粮吧,正好解决这个运输问题。所以,这些人最后竟一把消失了,苻坚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那么实质上,这个“淝水之战”的“百万大军”,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主力就是前锋,是苻融带领的25万精锐。这其中包括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大约几万人。然后,苻坚为了抑制桓冲在上游的策应,也为了对付鲜卑人,就把慕容垂慕容暐都派到郧城去了。那么这前线,就都是他的“嫡系”了。项城的“大军”,根本就是摆设,基本不具备参战的条件。

  这样再看这场战争,它实际上就是一次,前秦20多万精锐进攻东晋的战役。所谓“百万”,那是苻坚设的局,是吓唬东晋用的。这样一看,其实淝水之战,也的确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呀。

  第七章 一场前秦不可能打赢的战争

  一:“溃败”与“士气”

  大家都知道,淝水之战秦军前线“溃败”,虽然这次“溃败”并不是“自溃”,但前秦军的确没有硬碰硬地跟人家进行交锋。有件事很值得注意,这就是,在古代战争中,“溃败”还是很常见的事。就说这个时代吧: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谢万,为将不得人心,也没军事才能,结果还没跟敌人打呢,一个退兵令下,兵士们居然就四散奔逃,15000人,没碰着敌人就弄了个全军覆没。亏得谢安事前替他一一拜访了手下将领,缓和了关系,不然那些将领就把谢万给杀了。

  再比如前秦灭前燕那一战,王猛以6万人大败慕容评40万大军,实际上是先后歼灭15万,剩下那25万也是“溃败”。

  还有淮南之战时,前秦进到三阿,谢安派毛安之领4万人驻扎堂邑,结果前秦2万骑兵进攻,毛安之也是“溃败”。

  ……

  所以,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敌军“溃败”是经常发生的,可并不仅仅只有这一次啊。那么,何以会“溃败”,何以还没进行正面交锋,士兵们就开逃了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士气!有个流传很广的游戏《三国群英传》,那里面,如果你带的兵士气不及格的话,那么好,你一边儿打,士兵就一边儿逃跑,士气越低,逃得越快。其实正是这个意思。

  淝水前线的最后“溃败”,“士气”虽然不是决定因素,但肯定也是不及格,也就是说,士兵们不愿意打仗,所以遇到打击就挺不住了。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儿呢?首先,苻融说得那几条很重要,一个频繁征战,士兵疲乏;另一个,淮南之战的惨败还留着阴影,秦军害怕北府兵。不过除了这些,还有一件事儿,也很值得注意:

  按理说,这样大规模的国对国作战,对士兵们进行宣传煽动,那肯定是少不了的,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是“出师无名”。如果你是正义的,那士气自然就要高出一筹。可如果你不是正义的呢?可怎么办?那你就得大肆炫染,外加迷惑,至少得把自己弄成个“正义的”,你就算骗不了别人,也得先骗过自己的兵。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儿二战时的日本和德国。那宣传工作做得,弄得整个儿日本人和德国人,恨不得人人都认为,我们这哪儿是“侵略”啊,我们这是“替天行道”,我们要不进行这“圣战”,那才叫不正义呢。经过这一番精神鸦片的灌输,就算你士气值本来不怎么样,我也照样儿能把你鼓弄上来。但是,再回头瞧瞧我们前秦,这宣传煽动工作,就基本没做。至少史料里是找不着一点儿蛛丝马迹。

  难道这苻坚就真的想不到这些?其实并不是这样。关键是,他这个宣传工作根本就没法儿做!他的国家里、军队里大部分都是汉人,他能大肆地叫嚣说,走,我带领你们去进行“圣战”,去消灭你们的国家!你们可要打起精神来!他要这么一说,本来这些汉人还能帮他运运粮呢,现在要不立即四散奔逃才怪。

  民族问题真是渗透到了这个战争的每一个细节,让你根本无法解决。所以,最后前秦的“大军”,就只好垂头丧气地上了前线,去迎战人家一心要保家卫国、恨不能殒身不恤的北府兵。

  二: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

  公元383年的秦晋战争,是一场前秦不可能取胜的战争。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苻坚的20多万氐族精锐(以骑兵为主),能不能攻下建康?答案是否定的呀。

  我们来看看,大家常提到的几个偶然因素:

  一个说法:淝水秦军溃败,是自己跑的,这是个偶然的胜利(其实这场战争并非“自溃”,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那么,就假设秦军士气高涨,一个也没有逃跑。

  (其实这个说法儿有些不合理。因为“溃败”在古代战争中很常见,同样,王猛6万对慕容评40万时,一半儿也是“溃败”。任何“溃败”,都是统帅自己的原因,可不是什么“侥幸”。总不能说谢万弄丢了15000人,不是谢万的错吧。)

  再一个说法:朱序临阵向谢石透露了秦军内情,没这个偶然,晋军也胜不了。那么就假设朱序没向谢石提供这个情报。晋军完全不知道秦军的布署。

  如果这样,就没有常说的“偶然”了,那么再看这场战争。

  这时,苻融的前锋军25万人中,苻坚已经派出了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去对付桓冲。战后,慕容垂因为没有参加淝水之战,得以保全,一共3万人。那么这俩人就按一共5万计算,苻融这边就剩下了20万。然后,洛涧一战,刘牢之打败梁成的5万人,秦兵死了15000。就算剩下的秦军一个没逃,都归队去了(事实上不可能),那就是35000。那么这个前锋军,就成了18.5万。这个18.5万,就是苻坚跟谢玄夹淝水决战的总数。

  这时候,谢石,谢玄,桓伊,谢琰共带了陆军水军8万人。桓伊的军队应该是他豫州的部下,主力还是谢玄的北府兵。

  那么好,双方都士气高涨,然后硬碰硬地来。8万以北府兵为主的晋军,对18.5万前秦军,东晋有没有得胜的可能呢?淮南之战时,彭超、俱难14万大军,一路进逼,士气高涨吧,在三阿,谢玄是以3万北府兵,将彭超俱难杀退的。然后节节胜利,直到全歼秦军,如果按这个比例算的话,北府兵为什么不能得胜呢?

  如果这样说,可能还不合理,那就再退一步,北府兵打不过这18.5万秦军,但以北府兵的士气和战斗力,还有谢玄谢琰不会退缩的精神(这一点淮南之战已经能看得很清楚。淝水之战时,谢琰还是第一次上阵,居然第一个表示要出来挑战秦军),就算失败,就算这几个人都死在了淝水战场,晋军全军覆没,那么,北府兵肯定也会对秦军造成沉重的打击。就算只消耗掉了那个8.5万的零头吧。

  那这时前秦就剩下10万人了,这时,苻坚再调整,从淮河边的寿阳,进军到近600里以外的建康,兵临长江。我们比照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100里时,谢安在建康布防的事,那么苻坚这10万人进抵长江时,东晋的长江防线,就早已周密布好了。淮南之战时,谢安曾派毛虎生以5万人镇姑孰,毛安之以4万人屯堂邑,谢石带水军守长江。东晋保卫京师的的中央军不及西晋多,但还是能够补充一两万。

  那么最后,东晋就会和前秦以相当或者稍弱的兵力,隔长江对峙。前秦以这10万不习水战的北人,怎么打这个“渡江战役”?东晋只要守住长江,不必出战,苻坚也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而且,江南的流民和士族的荫庇人口,随时都可以补充兵力,越拖,东晋这边儿兵越多。

  苻坚会不会动用他的中军呢?当然,如果淝水前秦打赢了,这些人也暂时不会跑。那就会出现什么情形呢?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人占领了东北,然后就征了几十万中国人当伪军,命令他们去进攻华北。这个仗可怎么打呢?在苻坚又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这些汉人要不临江倒戈,逃奔东晋,那就是怪事了。

  所以说,公元383年的这场秦晋战争,前秦是没有获胜的可能的。如果获胜,只能是,谢安一开始就不准备跟他打,就认输。但只要不怕他,打起来,前秦就会失败啊。

  从战役上说,最根本的问题,除了苻坚过于轻视东晋的军事力量外,更主要的,是出在了他这个60万的、汉人占了绝大多数的、不可能为他效力反倒有可能倒戈的中军上;再根本,就还是前秦的民族问题。所以,无论是陈寅恪先生,还是朱大渭、田余庆先生,在对淝水之战前秦的败因上,意见都完全一致,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民族融合没有基本完成,这个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第八章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前秦这一边,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咱们就把视角收回来,注视南方。

  又一轮的“震恐”

  应该说,不管苻坚的“大军”到底是怎么样吧,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可还是达到了。建康是一得这消息——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几乎是以扑天盖地之势,杀奔南方而来了,上至司马曜,下至士族官员们,是好好地惊慌了一把。想起上一回淮南之战时,那个“震恐”,是来得比较突然,秦军一下子就距广陵100里啦!人们这才觉得火烧眉毛了,好在,谢玄的反击打得又漂亮又迅速,没多久,这“震恐”就解除了。不过这一回,跟上次还是有点儿不一样。

  上次那危险就在眼前,敌人在明处,谁都看得见,只要有人能把这个事儿解决,那就好了。可这回呢,苻坚弄得很虚啊,这一个“号称百万”,一个“扑天盖地”,你越是搞不清他到底怎么回事儿,你心里就越是惴惴地找不着北。而且,苻坚这声势一造,你都无法预料,他到底要从哪儿下手,前秦最厉害的主力又在哪里?武侠小说里不常说吗,“无招胜有招”啊,所以有时这个“虚”,比起“实”来,倒更有威慑力呢。

  建康上下是一片惶恐,就让我们想起,赤壁之战前,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兵临长江时,吴国那情形,那是武官要战,文官要降啊。不过,东晋和吴国还是有些不一样,那时的东吴还是诸侯国性质,可这时的东晋却是正经的“华夏正统”所在,这个“降”的份量,跟孙权投降曹操可是不一样的。另外,要论起危险性,淝水之战也不及赤壁,毕竟那时曹操已经兵临长江了吗。不过,这时东晋的朝臣们,可基本都是名士文官,皇上司马曜同志也绝没有人家孙权那样的本事。那么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这到底是打呢??还是……??于是,所有的人就又都开始瞧着谢安了,专等着他拿主意呢。

  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那么面对这样一片人心惶惶,谢安会怎么办?一个,他要让所有的人都保持镇定,敌人还没到国境呢,你们就乱成这样儿,那这仗还怎么打?另一个,他要尽快做出决定,先稳定一下儿人心。

  其实写到这里,大家对谢安的个性也都比较了解了,他会怎么做,几乎就是我们都可以想到的。王导那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他一向很认可,而且一辈子,他也都是这么做的。

  无论是在海上遇了大风浪差点儿翻船,还是顶着杀身之祸去付桓温的鸿门宴,或者是前秦大军打到了家门口,他在建康布置防卫,那不都是平平静静,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然后就走过来了吗?谢安这一辈子,仿佛就是被“吓”大的,所以,你怎么着都好,但最好别去吓唬他。这人不太吃这个,桓温就是例证吗。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曾评价说:“谢安神识沉敏,然极有胆略”,也正是这个意思。

  谢安很快就做出了迎战的决定,应该是在苻坚的大军还没到淮河的时候。而且他作出这决定时,心里也就有了打算。因为他得把这个打算去说给司马曜听,虽然目前国家里的事儿,他基本都能说了算,但是皇上的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他得让惊魂未定的司马曜心里有个底,相信咱们一定能打赢才行。难考谢安是怎么做司马曜的工作的,不过前秦朝臣苦劝苻坚别攻晋时的那些“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他肯定是要淋漓尽致地说给司马曜听的,皇上心里先有了底,这国家才不会乱哪。

  要说谢安的这个表态,最先知道的,却是王献之。王献之是他最近密的长史嘛。也可能是我们王公子心里不踏实,就向谢安问起来:这个苻坚就要到边境了,您心里到底怎么打算呢?于是,谢安就很决断地回答了他:“可将当轴,了其此处!”(我要带领国家的中坚力量,在这里了断他!)

  心中的天平

  谢安这个坚决的表态,让所有人的心都稍稍安稳了一下儿,不过,他们很快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担心,他们可有100万人哪,咱们这能打得过吗??

  那么,谢安心里,又有一架什么样的天平呢?首先,我们不能认为,我们所了解的这许多内情,他就都能够知道。因为这毕竟综合了很多很多后人的记载和资料。那么当时他到底掌握了多少呢?这个实在不宜瞎猜,这里就只做最基础的假设吧。无论如何,关于下面这几点,谢安心里一定是把握得很清楚的。

  一个:他知道,苻坚这个100万,根本就是拿来唬人的。而且,你越是大造声势,反倒越显得你心虚。

  另一个:苻坚的军队里肯定有大批的汉人,这些人并不会去卖命地为前秦打仗。苻坚的“大军”肯定是“虚”,但到底有多少“虚”的成分,这必须要打起来,才能看得分明。

  再一个:东晋一定要打这一仗,而且一定要迎上去打,不能像当年吴国灭亡时那样,困守长江。这样,国家才有最后的周旋余地。

  最后一个:下游的军力毕竟有限,那么,一定要集中优势迎击他们的主力,这一点,在战略布署上不能失误。上游有桓冲在,那一边可以暂时不管。那么中游下游,前秦号称是“幽冀之众汇于彭城”,那彭城这一路要南下,就会跟上回一样,威胁徐兖两州,直到广陵。而苻坚呢,则是从长安出发,发兵向豫州开进。那么,针对这两路秦军,怎样部署晋军的兵力,必须得有个正确的判断,一旦战略布署出了错,可就全完了。但看后来,谢安兵分三路,最后向寿阳集结,苻坚的这个“幽冀之众”,正是谢玄这一路主力迎击的第一个对象,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其实这场战争对于谢安来说,应该这样来评价,这是一场“可以打”的战争,并不是不能取胜。首先我们不要被苻坚的架势唬住,然后一步步地、稳定地、随时准备应变地去接近这个胜利。

  这也是他能够极有信心地告诉王献之“可将当轴,了其此处”的原因。也是他在淝水之战进行中,预料晋军有可能得胜,但得胜后,谢氏家族必将功高震主,于是上疏给司马曜,请司马道子跟他一起“录尚书事”,分掉自己一部分权力的原因。

  另外,其实这件事,对于谢安个人,倒和他当年泛海遇险、赴桓温鸿门宴等等,多少有些相似,不过危险程度可能还不及那些。无论面临怎样的危险和压力,他都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心力走了过来,那么这时,他也一定会这样继续走下去。尽力让每一件事,都向着它最好的方向去发展。

  于是,谢安很快做出了任命,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以自己的儿子,有“军国才用”的谢琰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桓伊为西中郎将,另有檀玄、戴熙、陶隐等,率领共8万精锐,迎击苻坚兵临豫州的主力。

  第九章 从容是真正的强者

  任人唯亲

  我们不妨来瞧瞧这个阵容。有人说,这就是任人唯亲嘛。是啊,的确是任人唯亲。不过这里,可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我们历来所说,这个“任人唯亲”,其目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要给自己家人捞好处嘛。那么按这个思路,这就是说,谢安肯定是胜券在握,甚至未卜先知,在他眼里,这个淝水之战,就是一个大蛋糕,谁去谁就能赢。所以,他才会任命自己家的人上前线。这种想法显然是不成立啊。即便他像我们一样,详细弄清了前秦的内情,知道这一回苻坚不可能拿下建康,但北府兵和前秦的这第一战,也是一场殊死的较量。

  那么怎样才是合理的解释呢?应该说,其实这场战争的胜负,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的,那么这战争到底是去分蛋糕还是去送死,也很难说。

  谢安虽然酷好音律,府里也一直供养着能歌善舞的姑娘,但他一生没有纳过妾。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夫人所生。不过这个时候,长子谢瑶已经去世了,于是,自幼以“贞干”和美貌著称的谢琰,就成了他唯一的儿子。既然并不一定是去分蛋糕,还有可能是去送死,那他为什么还要任命自己的弟弟,自己的侄子,甚至自己唯一的儿子上前线去呢?这是个什么样的“任人唯亲”哪。

  这里的确是有原因的。首先,那年头儿的东晋重文轻武,名士们看不上带兵打仗的,不是不得已,谁也不愿去领兵。王导的二儿子王恬,打小好练武,王丞相是一看大儿子就喜欢,一瞧见这老二就来气。所以这带兵打仗,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人家都巴不得不干呢。其实就算谢玄,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这一生的话,他肯定也会选择去当个逍遥名士的。

  另外,除了人家都不爱干这种差事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这就是:这场战争东晋的主力,可是北府兵啊。在人们的眼里,这北府兵,几乎就是谢家的子弟兵,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大家还都“震恐”呢,这没准儿就会丢命的差事,难道你要扔给别人?

  所以谢安几乎是想也没想,他依然还是那个思路,既然自己已经得到了这其中的好处,那么危难来临时,你可就要担得起啊,而且就算担不起,也得去担。于是,他并没有迟疑,很快就做了这个任命,干脆就把自己家的一干人,一起送到淝水前线去了。

  从容是真正的强者

  谢安这么快地做了决定,整个建康还在惊魂未定中,那么后面,著名的故事就开始发生了:

  谢玄接到任命,立刻急惶惶地跑到谢安这儿来,问叔叔,他该怎么办。谢安的神色完全和平常一样,没一点儿担心的意思,只淡淡对他说:“已别有旨”,然后再不理会。谢玄心里惶惶,又不敢再问,就叫那位跟他齐名的“张玄”,接着去请示。谢安依然不理。然后就叫上家里人,还有围在身边的朋友,就像往常一样,到小东山去游玩儿,就仿佛那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压根儿就没来。然后,他就拉着谢玄下棋,并以别墅为赌注,众人就在一旁围观。原本谢玄的棋一向下得不错,比谢安要好,可这一回,他心里乱糟糟,想起那“一百万”就有点儿发凉,结果就输了。谢安依然大方无比,转手就把别墅送了人。本来呢,这些人围着谢安,是想尽兴讨论一下儿这个“可怕”的战争的,但看谢安根本没有说这个事儿的意思,也只好都住了口。

  谢安这是在干什么?他是在对大家说:天塌不下来,事要做,仗要打,但尽量不要让这些情绪来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叫做强大呢?任何人,任何事,如果你认他为“强大”,那他就是强大的。如果你不认他为“强大”,那他就不是强大的。你既然必须要去面对它,那么首先就要淡看它,这样,你的行为,才不会因为自己加给自己的压力而变形。这仍然是道家“举重若轻”的道理啊。其实,这道理是适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很多方面的。

  就比如:明天就要高考,这对谁来说,都是无比重大的,但今天,家里面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那就是,跟平常完全一样!其实谁不知道那是件大事呢?但是你越是强调它的重要,就越是把负担往自己脑袋上加。除了让你更加害怕,更加紧张之外,一点儿别的用处都没有。

  应该说,这回的谢玄是有点儿问题的,他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了。上一回,秦军那14万就在眼前,这任务到底有多艰巨,他能够判断。可这回呢,敌人来势汹汹,却又摸不着虚实,他可一下儿就没底了。但是,在谢安的布署中,谢玄这一路,可是要担负起最最艰巨的任务的。他必须要保持住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士气。就算别人都怕得不行,谢玄也不能有一点儿慌乱。所以,谢安是处心积虑地让他先平静下来,然后才把出兵的事布置给了大家。

  直到天色渐晚,谢安一看,这些人也都渐渐不再闹腾了,于是就下命回府,然后召集众人,开始排兵布将。史书载,就在这一夜,谢安“指授将帅,各当其任”。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瞧一瞧,谢安这个战略,到底是怎样部署的。

  第十章 决战在豫州

  决战在豫州

  说到淝水的“战略”,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点儿疑惑,难道淝水之战,还有详细的战略吗,别说东晋,就连作为进攻方的前秦,苻坚采用了什么战略布署,好像也早被我们忘记了,只是对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溃败,还有那么点儿印象。其实这场战争,并不是这样简单噢。无论是前秦,还是东晋,可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而且,还都弄得很有门道儿呢。我们就分头来看看。

  一:决战的舞台

  要想把这些事儿搞清,还得先从这个很繁琐,但又无比重要的东西开始说,这就是,地图。我们就简便点儿来,只说上下左右,不论东西南北。

  淮河上下的地形:

  现在我们就把目光集向——淮河,因为这条大河的南岸,正是这场战争发生的舞台,而且,双方用兵,都必须要凭借淮河以及它的支流的地理条件。

  那么,图中间是淮河,从右往左来,淮河下游最重要的,是哪里呢,就是我们在淮南之战中提到的重镇,淮河南岸的淮阴。谢玄把秦军赶回了淮北,这个重镇就一直在谢玄手里。然后沿河而上,是洪泽湖,再向上,就是另一个重镇盱眙。这个重镇也在谢玄手里。接着往上游走,就进入了豫州地界,几百里,淮河没有大的支流。接着走,就会到达对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第一条大支流——洛涧。洛涧发源于长江淮河之间,向北注入淮河。我们渡过洛涧,再向上游走个一百多里,就会到达淮河的第二条大支流,这就是著名无比的淝水了。(这里的“支流”只是针对这场战争来论的,以便大家看得简略些)。淝水和洛涧一样,也是从南向北注入淮河。不过,淝水跟洛涧可有一点不同:淝水的上游通过巢湖,最后可以直达长江!那就是说,对水军来说,从建康到淝水,就是一条通路。(这里有点儿复杂,不过,了解了豫州境内的这两条支流,洛涧和淝水,就基本够用了。)

  淝水四周的地形:

  淝水的右面,就是八公山,八公山往北一点儿,就是淮河。淝水的左面,是寿阳城(现在的安徽寿县),所以我们都说,淝水古战场,就是在寿县啊。苻坚就是站在寿阳城上,眺望淝水对岸谢玄的军队,结果看着八公山上的草木,个个都像晋军似的。

  东晋建康的地形:

  前线这边儿差不多了,还得回来说一下儿大后方。其实,在那时候,建康的长江渡口,一共有两处,东面的这个渡口,江南这边儿叫京口,相对着京口,江北那边儿叫广陵,属徐州。西面的渡口,江南这边儿叫采石,江北那边儿叫历阳,属豫州。要攻破建康,你要不走广陵,就必须得走历阳。淮南大战时,彭超他们就是看上了广陵嘛。

  那么了解了这些,再说起双方的战略部署,就能够很容易地明白了。

  二:苻坚的战略

  从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苻坚这一回选择了进兵豫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东晋豫州的防线是最薄弱的。上游有荆州军,下游有北府兵,哪个也不那么好对付。打下游,上回丢了14万;打荆州,一个费劲,一个他现在也不感兴趣。这个中游的豫州,正是两大防线的交接处,豫州刺史桓伊,带的军队也不多。那么集中兵力,拿下豫州,然后夺历阳,攻建康,难道不正是最好的选择?

  压制东西,直取中州

  苻坚要实现他这个战略目标,可是做了整体布署的。基本上是兵分三路:

  一路,也就是西路,他派出了姚苌、慕容垂他们,大约5万人,到上游去遏制住桓冲的策应,让中路的前锋主力打得安心。另一路,就是东路,由梁成,王显等一大堆名将率领,进兵洛涧,也大约有5万人,打算挡住谢玄从广陵出发的北府兵。(一种说法是,这个梁成和王显是从彭城出发的,也就是那个“幽冀之众汇于彭城”的那些人。不过不论是从哪儿来的,反正这支东路军呢,就是想挡住谢玄的北府兵)。那么这样儿,两头儿强兵都过不来,他和苻融就可以一路直下,豫州不就个桓伊嘛,虽然也能打仗,不过一个名士样的人物,兵又少,那拿下历阳,直逼建康,还不就指日可待?

  应该说,苻坚的这个战略布署得挺不错,没啥问题。如果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不管最后那个历阳的“渡江战役”,靠他这十几万人能不能打胜吧,但这个豫州,可就首先弄到手了。

  不过,苻坚的这个意图,谢安可是看出来了。那么,派兵的那天晚上,他就做出了一个基本是针对于苻坚这个进攻意图的防御部署。

  三:谢安的战略

  强大豫州,迎阻军锋

  苻坚的主力,既然是打算南下豫州,他会怎么进军呢?对当时来说,他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骑兵渡过淝水,一路南下,逼进历阳。另一路,就是走水路,沿淝水向南,经巢湖,直接进到长江。虽然,前秦的水军远不比东晋厉害,数量也不会太多,但是这一路也不能不防。另外,水军是东晋的强项,进军时也不必休息,可以一直往前走。再者,近十万的军队,也需要补给,运输通过水路,是南方军队最惯用的方法了。于是,谢安派出了第一路:东晋的水军。由谢石带领(谢石也一向是领水军的)。从长江进巢湖到淝水。这一路人数不太多,估计有一两万人。这样,首先就能够阻住前秦可能的数量不大的水军南下;另一个,还能担负起前线的运输工作等等。

  不过,苻坚最有可能的进攻方向,可是苻融渡淝水走陆路,用前秦骑兵对豫州形成突破呀,那么镇守历阳的桓伊,顶的压力可就大了。对这一路,谢安的做法是,事不宜迟,立即补充兵力,迎上去,尽可能阻住前秦的军锋,不求取胜,但能抗多久就抗多久,以等待谢玄东路军的策应。于是这第二路,就由豫州刺史桓伊带领,从历阳出发,走陆路,向上迎击。人数约2万左右。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页  当前第1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乱世第一名相谢安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