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长安风流_分节阅读_第9节
小说作者:萧玄武   内容大小:3.11 MB  下载:长安风流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3-04-02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3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曾署令,你怎么了?”

  “啊?!”曾宏友恍然回神,脸色似乎有点苍白,“果然、果然!陛下果然慧眼独具诚不欺人!秦祭酒,你这手琵琶绝技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下官浸淫琵琶曲乐三十年一向颇为自负,现在也不得不心悦诚服自叹弗如!学无长幼能者为先,下官、下官一定要拜你为师,一定!”

  说罢,不由分说的跪拜于地,行起了师徒之礼。

  秦慕白只能摇头苦笑:“罢了,随便你。你既然也是这方面的大行家,想必也不需要我手把手一步步的来教你——我就教你这独特的指法吧!”

  “学生拜谢老师!”曾宏友倒是不含糊,面带喜色的拱手谢恩。

  皇帝有旨令下达需要完成任务是一回事,曾宏友本身也是个喜好音乐的人,能学到秦慕白这手独一无二的绝技,自然是高兴。再者,在封建王朝,历来都是上行下效——皇帝喜欢什么,下面的臣子和百姓也会竞相效仿,引为时尚和潮流。

  就比如,李世民这个皇帝出身关陇军事贵族,从小就精熟于骑射武艺,本身也是个南征北战得到天下的马上皇帝,当了皇帝后也不忘武事,经常带着一群勇士在殿前拉弓比箭——因此大唐天下尚武,民风果劲。

  李世民喜好书法,一手“飞白书”独竖一帜,堪称当代独具特色的书法大家,经常带领一群臣子品书论字,一时朝野上下蔚然成风。因此全天下人无论贵贱老幼都精研翰墨,大唐王朝一时洛阳纸贵。

  就连李世民风流好色,天下人也竞相效仿,以至于大唐民风开放,于男女闺房之事并不避讳,贞操观念相对淡薄。这一点,连21世纪也未必能比得过。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封建王朝,皇帝就是引领天下风尚独一无二的“流行天王”。

  皇帝喜欢音乐独衷于琵琶,天下人皆知。谁能弹得一手出类拔萃的琵琶,自然是大好的事情。

  因此,曾宏友没理由不开心。虽然四十多岁一把年纪了,仍然心安理得像个小学生一样虚心谨慎小心翼翼的伺候着秦慕白,专心致志的学习了整整大半天,方才千恩万谢的拜辞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府里倒是安静没有其他闲人来访,连吴王李恪也没有再度登门。朝廷的正式任命书还没有下来,秦慕白也不着急,每天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黎明即起练习武艺,在房中与秦叔宝切磋讨论枪箭之术,然后潜心读书。再就是陪着母亲和妹妹聊天叙话,教小妹弹琵琶。

  曾宏友拜了师,又是奉旨办事,不敢不勤谨,每天必定午时初刻来学艺,未时三刻后离开。数日的苦练,他已将琵琶指法给学得差不多,算是圆满出师了。

  两天之后,一向门可罗雀的秦府,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大清早,府里就闹腾上了——来了一群宫里的宦官宫女,都指名道姓要见秦慕白,说是来拜师学艺的。

  秦慕白的头都大了,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事儿闹得!

  敢情是曾宏友学成了技艺后在宫里演奏给皇帝听了,龙颜大悦大加赞赏。而他从师于秦慕白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后宫嫔妃嘛,谁不想有一样讨皇帝喜好的特长,赢得优宠呢?因此,后宫许多嫔妃都派出了懂得音律会弹琵琶的贴身宦官或宫女,来找秦慕白拜师学艺,用心一目了然。

  一群宫女宦官在秦府大厅里等得焦心,谁不想办成了差事回去讨得主子欢心得到赏赐?这可是关系到自家主子在皇帝那里是否得宠的大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于是,秦慕白这个名不见经传、从未在朝堂之上露脸的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成了皇宫内院诸多嫔妃尽心想要拉拢的香饽饽。

  正当众宫女宦官等得有点不耐烦的时候,大厅转角处响起了低沉有力的敲击声,声声铿锵,如同响在他们的心头——秦叔宝拄着拐杖出来了。

  “拜见翼国公!”呼啦啦的跪倒一片。

  “尔等都回去吧,找太署令曾宏友拜师学艺即可,不必再来。”秦叔宝淡淡的说了一句,满堂寂静略带肃杀的气息。众宫女宦官们个个大气都不敢出,就别说有谁敢提出什么异议了,只好纷纷谢罪告辞而去。

  秦慕白出来扶着父亲,父子二人一起苦笑的摇了摇头。

  “三郎,为将为臣,不可与后宫之人往来过密有任何瓜葛。这是个大忌,切记!”

  “孩儿谨记!”

  父子二人还没来得及转身,门口又涌出一片人来,竟然是长安西市里各个曲苑歌坊的人,携重金来拜师学艺。

  看来秦慕白的这手琵琶技艺,已然由宫中传到了市坊之间,惊动了这些声色场所的人。

  秦叔宝恼怒的一挥手:“闭门谢客!”

  将这些不入流的声色之辈拒之于门外。手中拐杖在地上重重一顿,他哼道:“亮儿,以后休要再卖弄这种奇技淫巧的东西,没出息。我秦家是将门,相信为父,你以后安身立命的东西,必是武艺兵法之类。多把时间花在练武读书上!”

  “知道了,爹。”秦慕白也只能苦笑了。关于琵琶,对他来说也顶多只算是个“业余爱好”,可从来没想过靠它来扬名立万或是谋个出路。没想到偶尔的“无心之失”,反倒弄得树大招风了。

  想要低调,都这么困难。

  几天以后,紧闭的秦家大门总算打开,因为这次来的是吏部的官员,送来了秦慕白的官凭告身、职份田田契和官袍履靴等物,还二话不说收走了五贯“告身钱”,管你是上柱国还是七品小官,照收不误。

  对此秦叔宝也没说什么,想来便是大唐的“成例”。

  秦慕白展开了官凭告身来看,朱红色的一个折叠本本,实际就是“官职任命书”,上面写了他的籍贯年龄与任命官职等等,盖了户部吏部等一系列部门的大印,制作倒是结实且精美。

  “嗯,咱也是官僚了,虽然是七品芝麻官。”

  再看看田契,秦慕白心里有点泛乐:“这还成地主了。”

  按贞观大唐制度,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禄米和田产。七品京官每年可领八十石粮食,另有三顷五十亩“职份田”。职份田可租给农户栽种,每年收租就行。这所有的收入十个秦慕白也是吃喝不完的。当然,非要花天酒地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试了试七吕官制式的绿色官袍,虽然这式样不太讨喜和习惯,倒至少布料不错还算合身。最值得庆幸的是官帽不是绿色的。

  “明日辰时就去吴王府点个卯吧!”秦叔宝说道,“踏实做人,勤谨为官。”

  “嗯……”秦慕白点头应过,心里却在寻思着:古人政治上的智慧和为官之道可是丝毫不输给后人,在大唐当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感觉呢?有挑战性,真值得期待。

  翌日,秦慕白照例早起,练了一个时辰的武艺后,整点衣装,准备第一天去上班。临出门时,刘氏和秦霜儿左右给他抹平肩上莫须有的褶皱,一人一脸温馨的笑意送他出门。

  披着厚裘走在长安里坊里的石板道上,呼吸着大唐冬日干冷的空气,秦慕白左顾右盼,古朴的建筑和人群让他颇有新鲜感。

  吴王府离秦府并不远,步行也就一盏茶的工夫。没多久便到了府门前,朱漆铜铆的大门上方,悬一块“吴王府”的牌匾,八名手执长枪的军士挺立在寒风中,颇有点傲立严冬的军武傲气。

  “站住,你是何人?”秦慕白方才上前,一名军校叉腰将他拦住,黑须满面,煞有几分威风。

  “在下秦慕白,新任吴王府东阁祭酒,今日头次来点卯就官。”秦慕白回道。

  “秦慕白?没听说过。官凭。”黑脸军校冷冷的说道。

  这时他身后一名小卒道:“范校尉,在下却是认得此人——便是那弹琵琶颇有名气的翼国公家的秦三郎吧?”

  秦慕白正在伸手去掏官凭告身,这时略一怔,不禁摇头。

  “哦,是和翼国公长是有点像。”黑面军校脸上漾起一丝屑笑,摆摆手随口道,“五品以下佐官从侧门入,快走吧——秦祭酒。”

  秦慕白微皱了下眉头,心忖看来我这个弹琵琶的名声还真的没好到哪里去,连这些军校卒子都把我当作了伎子优伶一样的人来看待。

  扯了扯身上的厚裘,秦慕白满不在乎的淡然一笑,朝侧门走去。

  第14章 花开堪折

  贞观大唐的亲王府,人员建制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亲王以下最大的官员是从三品的王傅,相当于亲王的老师,一般由朝堂大员兼任,平常并不在亲王府里就职办事。再往下来就是统领亲王府众官将的长史和司马,另有掾、属、记室参军、主薄等数十文官。而亲王府的私兵一般有近千人,由正副典军统领,下面依次还有校尉、旅帅队正等武官。

  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秦慕白这个七品东阁祭酒不仅官职低微,而且职能可有可无,简直可以算是一个吃闲饭的微末小官儿。也就难怪连守门的区区七品校尉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值管辰时点卯的是吴王府司马,姓周,五十余岁的一个老头,总是一副睡眼惺忪满不在乎的神情。看着每个王府官员在册子上画了圈,打着哈欠就走了。也没有招呼新来的秦慕白,给他安排职事或是别的什么。

  秦慕白自己找到了东阁祭酒的办公室,亮出官凭告身,倒是有三个手下过来迎接。一个官厨房供宴和采购,一个管府里的乐工和伎子优伶,还有一个专管乐器和厨具桌椅等物。

  东阁祭酒,这实在是一个无聊得不能再无聊、多余得不能再多余的官了。

  秦慕白吩咐手下人等各自去办事,暗自摇了摇头。

  找李恪去。

  吴王仍在酣睡,守寝卫士非但不给通报,还将秦慕白轰得远远的,在园外等候。

  初来乍来,秦慕白也不着急。耐心在园外等了许久,方才见到吴王寝门打开,走出两名妇人,在婢女的陪伺下走了出来。

  想来是昨夜给李恪侍寝了的王府孺人。看这两个妇人姿色都还不错身裁也算漫妙,李恪这厮倒是懂得享受。

  “啊……哈!”李恪扯着哈欠伸着懒腰从房里走出,眼神倒是好,一眼瞅到了园外的秦慕白,哈哈大笑:“哈哈,慕白今日来了,还不快进厅里坐下叙话!”

  “自当从命。”秦慕白拱手微笑,走了过去。李恪哈哈的大笑上前来拉他的手,突然脸一板,对门口侍卫喝道:“今后不可对秦祭酒怠慢无理!”

  “末将遵命。”将校卒子们一起抱拳应诺,看向秦慕白的眼神都变了。

  “慕白你总算拿到告身了么?哈哈,本王整日闷在府里都快要闷死了,你来了便好,可有个说话的人了。”李恪看似着实兴奋,都不给秦慕白说话的机会,连珠炮似的说了一通又拍起手,“来人,上茶!”

  一队丫环婢子鱼贯而入,在厅中摆下若干器具,秦慕白可不认得几样。金色的镂空小炉鼎,如同药辗的玉质辗子,如巴掌般大的金龟,细链相连的细长银筷子……唯独认识那套青纹绿瓷的托盏茶具。

  这便是要喝茶,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怎么连茶叶也不见?

  “慕白,怎么没把四妹带来?”不等秦慕白开口,李恪倒是开门见山了。

  秦慕白笑了笑:“敢情今日这茶,还喝不成了?”

  “咳……小王可不是那个意思。唔,四妹她一向是最喜欢喝茶的。”李恪自嘲的笑了笑,搓搓手,说道,“安州带来的碧润明月,好茶啊!一等贡品。四妹肯定喜欢。”

  正说着,两名面如桃花体态窈窕的美姬,娉婷的施过礼后在那一堆茶具前跪坐下来。一名宦官用精致的铜铲弄来一堆燃烧正旺的木炭,用银筷子一块块夹来放入了那个金色小炉鼎中。两名美姬各自玉手轻扬,将一个盛水的小瓷瓮放入火炉炖上,另一人揭开金龟顶盖,取出一片清香茶饼,放在玉质的辗子中细细的研磨开来。

  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极致优雅与柔美。

  这便是大唐贵族间游行的精湛茶艺和高档茶具了。且不说这茶叶有多珍贵,就是这一双用来夹炭火的银筷子,也都是精致美仑必然价值不菲。

  “会享受。”秦慕白笑道。

  李恪呵呵一笑:“我现在除了享受,还能做什么呢?父皇命我闭门自省,什么也不能干。”

  “在王府后院骑骑马射射箭总该是可以。”

  “当然。”李恪拍了一下巴掌,“府里将校的箭术实在是平庸,你来了我便是有了伴档和对手。喝完茶,后院骑射去!”

  “乐意奉陪。”秦慕白应了声,心里却在琢磨:要找个适当的时机,让他给我换个职事来做,最好是武官,哪怕低阶一点也没什么。像东阁祭酒这样的闲散无聊官,真是有够闷的。箭术才是我的本职,出身将门才是我的标签,鬼才乐意做什么招待所管理员!

  一顿茶喝了足有一个时辰,大唐茶道可谓博大精深,秦慕白也算是体验了一回。且不说泡茶是个极为讲究和精致的工夫,就连喝的过程当中学问也是极多。

  若干年后东瀛倭国的使臣来大唐学去了这门技艺的一点皮毛去,从此便成了他们自诩以夸的“茶道”。

  王府里的大小典将校官,都被李恪一起叫到了后院马球靶场。大唐贵族王侯之间流行这样的箭艺比试,蔚然成风。但凡箭艺出众者,总有一股傲立于人群的优越感。

  “今日就比射红心。”李恪宣布规则,“一人一靶十枚箭,谁中的红心最多,算谁胜。优胜者三名各赏绢一匹,最后三名罚酒水三杯。开始。”

  说罢,李恪最先走上前,拈弓射箭连发十株,中了九个红星。四周一片叫好声。箭术的确不错,看来外界传闻的李恪武艺出众,并不假。

  一群王府军校围在一起谈笑议论,相继前去射箭。水平参差不齐,最好的也就中了六个红星,整体水平的确平庸。

  秦慕白一眼就瞅中了之前在吴王府门口拦住他的那个范校尉。看他施射,中了六个红星,还引得一片叫好。他也一脸沾沾自喜之色,想来在众将校当中一向还算是拔尖的。

  “这个王府校尉,倒是容易当。”秦慕白不经意的说了一句,刚好让不远处的李恪听到。

  “嗯?慕白这话什么意思?”李恪闻言会心的一笑,“你好似不太乐意当这个东阁祭酒?”

  “臣下可没这么想。”秦慕白笑了一笑,提着弓走上前去。那些将校们狐疑的看着秦慕白私下议论。

  “新来的?很面生。”

  “这不是那个弹琵琶的东阁祭酒吗,难不成也会射箭?”

  就在这片议论声中,秦慕白快手射完了十支箭。

  中了八个红星,仅比李恪少一个。

  一片惊叹!

  “真是看不出来啊!弹琵琶的也这么能射箭!”

  “不愧是将门虎子啊,啧啧!”

  李恪在一旁微笑,拍了拍手:“都过来。本王先给诸位引见。这位就是翼国公秦叔宝的三公子,新上任的东阁祭酒——秦慕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33页  当前第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43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长安风流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