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也不要觉得朕聒噪,老是没完没了说这些大道理,要知道,你们都是朕的近臣,往后都要外放担当重任,不知兴亡之本不知为官之道,那是要‘祸国殃民’的,朕可不希望到时候在给你们治罪的折子上,画下朱批盖上大印。”百余人离开军营有一段距离了,眼见乡村在望,李从璟收住了话头,笑着对林英和丁黑说道。
天成年间,林英虽然在荆州失了手,但在两川之役和南北之争中,都凭借自身本事立下不小功勋,忠心无二,被重新起用已有多日,如今身为皇宫禁卫统领,更是地位显赫,闻言抱拳道:“不敢奢求高位,只求不让陛下失望。”
丁黑则是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扰头嘿然道:“能护卫宫禁,常随陛下左右,已是臣的莫大尊荣。”
李从璟对林英表示了赞赏,对丁黑则是恨铁不成钢,临了又对其他护卫道:“汉朝时,士子以举孝廉获得朝廷提拔,在外方为官前,大多要先宿卫宫禁,称为郎官,与尔等并无太大不同,也就是说,尔等可都是郎官,眼下莫要大意,需得时时惕厉自身,以求来日为国建功。”
众护卫闻言,皆奋然应诺,身为李从璟近卫,能让皇帝认识自己,本就意味着莫大机遇,况且宫廷禁卫,许多都是官宦与将门子弟,就更加知道这个道理。
镇子不太大,不过到底地处灵州,城墙倒是修建得分外完整,无需用手去触摸,李从璟就能看出夯土的结实度,虽然历经风吹雨打,表面免不得有些粗糙,犹如枯树皮一般,但这也说明这镇子历史悠久。灵州汇聚有双方兵马十余万,战火还未蔓延到这边来,进出城门的人依旧不少,李从璟甚至看到了商贾的货车。
城外聚居的民舍房屋简陋,墙体比城墙更加斑驳,木门被岁月磨光了一部分表面,门槛上还有陈年泥土的痕迹,在午后的阳光下似有灰尘掉落,屋外零星的老树叶子都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有老人坐在门外晒着秋日的太阳,微微眯起的眼神说不出是祥和还是落寞,偶尔有打闹的孩童跑过,老人干枯的脸上便会露出些许笑容。
李从璟进了一家路边不远处的汤饼店,悬挂在屋檐下的酒旗破了两处,像是一件老衣裳,大堂里只有三张高脚方桌,板凳也没有涂漆,边角已经有所损坏,露出纤维般的表面,不过擦拭得很是干净,算不上柜台的小桌子后面,坐着一位年轻的大娘子,正在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说着甚么,还用衣袖给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渍,不时有几个小孩子在门外朝里喊了几声,那孩童便雀跃的跑出去了,大娘子望着孩子的身影消失在门口,笑着摇摇头,有溺爱有无奈,低下头来,将一只已经快要做完的布鞋放在膝盖上,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上犹如有了生命,李从璟看到大娘子的侧脸,感受到了一股难得的恬静安宁。
林英和丁黑都在门外不远处,用不惹人注目的姿态站着,护卫们虽然站得更远,但都是能迅速冲过来的距离。李从璟叫了一碗汤饼一壶酒,来伺候的是个四五十岁的汉子,面向憨厚老实,双手粗糙,手指上沾着些许恐怕已经不可能洗干净的黑污,还有肉刺,虽然年龄并不大,但前半生繁重的劳作已经让他看起来分外老迈,若是跟洛阳的员外富人们相比,后者六七十岁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老态。
铺子里已经没有酒了,老汉便让那大娘子去旁边的酒肆买点过来,或许是大娘子端坐纳鞋的模样太过完美,李从璟不忍打扰那幅画面,左右他也不差这点酒喝,不过就是山珍海味吃多了怀念以前的味道而已,好在酒肆离得并不远,用老汉的话说,不过几步路而已,李从璟才没有太坚持,等汤饼的时候李从璟跟老汉唠起家常,说到当下的日子,老汉脸上有了些许红光,话渐渐多了,人也渐渐放开,嘴里言说的,无非是节使仁义朝廷有德。
“听郎君的口音,应该是从中原来的,咱们灵州这地方,郎君可能知道得不多,因为是边地的缘故,与关外那些蛮子可是脸贴脸,近着呢,就因为如此,边关上每年都要死人,过路的商贾,戍边的将士,消息总是时不时传过来,蛮子的那些手段,可是残忍得很,杀人越货无所不为,跟林子里的野兽没甚么两样,哪个不怨恨他们?郎君可能不知道,一年到头总有那么一两回,边关会兴起大的战事,蛮子大举寇边,那死人都是数十上百的,往先的时候,但凡有这样的战事,州里动辄就是过千的兵马调动,那花钱还不跟流水一样,州里粮秣军饷不够,就得咱们百姓出力,虽说每年夏秋朝廷征收的赋税不多,但也经不起年年加派那些军饷粮秣啊,是以这边地的日子并不好过。”
“但是说到底,谁让咱们是这朔方的人呢,祖祖辈辈都生在这里埋在这里,真让蛮子入境来了,那就不是每年摊派军饷粮秣那点事了,那是得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家伙儿虽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给边军筹粮筹饷,却也没几个人有怨言,只要还能活下去就成……不管怎么说,总比流离失所来得强,那些离乡做了流民的,哪一个不是饿得皮包骨头,朝不保夕的?要是有个亲戚朋友投靠还成,虽是寄人篱下,免不得看人眼色,到底还有口热饭吃,真要无依无靠的,那活得连狗都不如,能睡破庙、捡菜叶都是好的……要不怎么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呢?”
老汉絮絮叨叨说着话,李从璟很少有所评论,只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偶尔接上两句,让对话继续进行下去,没多久,出门沽酒的大娘子抱着陶罐回来了,弯腰曲臀在小桌子上倒了一壶,就给李从璟送过来,李从璟把桌上倒扣着的陶碗翻过来两个,先给老汉倒了一碗递过去,老汉起初不好意思万般推辞,见李从璟的热情的确是真,就也不再矫情。
饮上一口劣酒,抹一把嘴,凭空就多了一分豪气,再说话的时候,嗓门大了中气也足了,倒是看得大娘子很是过意不去,低着头偷瞧李从璟的脸色,见李从璟待老汉的态度平和又不失尊敬,也就没有说甚么,仍由老汉去“意气风发”,不过暗地里还是不禁偷偷打量李从璟,估摸着是觉得这家伙做派奇怪,实在罕见——原本以李从璟的华贵衣着雍容气度,能进店吃她们家的汤饼,她就够不理解了,眼下竟然能听老汉唠叨一些她平时都不愿多听的琐碎,还那般聚精会神的模样,真个是奇也怪哉。
“听闻李廉使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受陛下看重与教诲,果不其然,自打李廉使出镇咱们灵州,情况又大不一样,各种杂税摊派没有了,州县里的官吏还经常带着人,下到乡里挖井修渠,碰到那些孤儿寡母膝下无子的,还白送粮种耕牛,这样的事谁碰到过啊,都给乡里乡亲高兴坏了,但事情还不止如此呢,听说李廉使移镇灵州的时候,还跟朝廷的甚么学院要了一大人批过来,嘿,后来咱见过啊,都是年轻后生,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谁曾想一个个本事都大着呢,还能卷起袖子下到地里吃苦,跟咱一样犁田锄草,有人说他们都是官身,这事谁信,官吏能跟咱们一起蹲在地里吃野菜?就是这些人,点子多得说不清,不仅带着咱们种田肥田,还教娘子们织布做衣……咱们这个汤饼铺子虽然小,那也是他们带着咱们开的,地方选得好,教咱们的东西也好,不怕说出来郎君笑话,一年到头可有不少进帐……”
老汉说着说着就笑起来,缺了颗门牙的嘴本来很是丑陋,却并不让人反感,李从璟甚至还觉得有些亲切。
碗里的汤饼已经吃完,李从璟却没有要走的意思,就着剩下的半壶酒跟老汉分了,忽然说道:“我看你老家里,该是有人从军吧?”
“郎君是如何看出来的?”老汉两碗酒喝得面红耳赤,难得的是神智还很清醒,闻言瞪大了眼睛。
李从璟笑着道:“我见大娘子的篮子里有好几双鞋底,最大的那几双可是比你老脚下的鞋还要大,这里外我又没看见旁人,故而有此一问。”
老汉伸出大拇指表示钦佩,“中原来的郎君,果然见多识广,郎君说得没错,咱家那小子……也就是花娘她丈夫,就在边军里做个伍长,方才跟郎君说到,李廉使移镇到了灵州之后,州里上下面貌大改,但还有个事没来得及说,那就是军中的饷银给得比之前更多了,哈哈,要不是咱一把老骨头了,咱也想从军呐,这样的好日子,咱自己不好生护着,再给蛮子糟践了,岂不可惜?”
说到这,老汉忽然面色一黯,叹息道:“可谁曾想到,大战说来就来,听过往的行人说,灵州那边有数十万军队,也不知是真是假,咱家那小子,现今也不知如何了。上回见他,还是在州城的时候,那会儿他正在城墙当值,日头大啊,我和花娘瞧见他满头大汗,就在城墙下大声叫他,那小子也不知看没看见我们,反正头都没偏一下,咱也知道军纪严明,容不得他擅离职守,可老远看着,还是觉得心酸心疼哩。”
“郎君是不知道,这小子跟把花娘娶进门没多久就走了,至今连孩子都没见过几面,每回孩子闹着要阿爷的时候,可是叫人揪心,也不晓得他回来的那些时日,这孩子记住他阿爷的模样没。听说这回大战分外惨烈,黄河西边的城池都丢了,军中将士死伤无数,也不知他阿爷还回不回得来……要是回不来了,这孩子以后恐怕连他阿爷长甚么样都不知道……”
老汉说得感伤,那边做鞋子的“花娘”已经开始抹泪,肩膀微颤,压抑的抽噎声不忍听闻,李从璟一时没有言语,老汉看着抽泣的大娘子,又长叹道:“花娘自打进了咱老吴家的门,这些年可没享过一点福。操持家务教养孩子就不必说了,难的是见别人家夫妻出双入对,有甚么事都有家里儿郎出头,她自个儿却形单影只,碰到难处也没个倚靠,只能自己咬牙撑过去,咱们能帮的地方少,这些年她可没少独自垂泪过。唉,谁让她嫁了个军人呢,就只得忍受这份不易……”
“花娘手艺好,但凡稍有空闲,就会给吴春那小子做鞋,再到处托人给送过去。麻烦人的时候多了,免不得要给帮忙的人一些酬谢,这对她来说又是不小的负担……这些年下来,她也不知做了多少鞋,咱是数不清了,可她自个儿脚下穿的,缝缝补补就那么一双,也没见给自己换上一双新的……”
夕阳向晚,余晖洒进屋墙,平添几分寂寥,李从璟站起身,走到花娘桌前,低着身子道:“眼下我正要去灵州,你若有做好的鞋,我可以给你带过去。”
花娘抬起头,泪痕密布的脸上满是错愕和惊喜,怔了一会儿,反应过来,连忙起身,“有的有的……”
约莫是酒喝得有些多,老汉起身的时候,差些没站稳,好奇道:“灵州正在大战,郎君缘何要此时过去?”
李从璟站直身,对老汉说道:“我也是大唐军人,正要去灵州参战。”
离开铺子的时候,李从璟手里多了两双崭新的布鞋,老汉和花娘出门相送,没少言说感谢的话,直到李从璟走远了,两人还在门前目送。
“这位郎君……他果真能到灵州,把鞋子送到吴郎手上?”毕竟先前素未谋面,花娘禁不住有些小担心。
老汉倒是没这份心思,虽然跟对方认识不久,但他觉得以对方的气度衣着,明显不是寻常人等,断然不会承诺没把握的事。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则让两人完全没了担心。
随着他们目送的那个郎君走远,城外有百余精悍汉子,从各处汇聚到一起,列队跟随在对方身后,那百余汉子手里握着的,可都是军中制式横刀,而衣袍下来隐隐露出的精甲,更是彰显了他们的身份非凡。
花娘瞪大了眼睛,吃惊于对方的排场,而阅历和眼力都胜出一大截的老汉,已是暗暗心惊,不禁呢喃道:“我的老天爷,李廉使下来巡视的时候,也不过带这么多人,这郎君到底是何等身份?”
离开城前一段距离后,李从璟仍未上马,手里握着的布鞋,让他心头有种别样的滋味,夕阳西下,余晖千里,田舍悠然,道上行人稀少,只有荷锄而归的农人。
今日见到的花娘,让李从璟不禁开始想念某些人,某些正在朔方履行职责的人,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天下未平,征战不休,大唐的辉煌与功业足够大,置身其中的个人实在太过渺小,身不由己的生死与苦痛,使得一切都倍显厚重。
正要上马的时候,前方有一支骑队奔行过来,李从璟停下了动作,走出两步,好整以暇站在马前,他已经看到了骑队当先的那个人,黑发红裳,妖艳如火。
对方利落下马的时候,李从璟已经张开双臂,但对方却在他身前下拜行了礼,“军情处第五参见陛下!”
李从璟没有放下轻抬的双臂,“起来。”
第五姑娘起身,看到李从璟还保持着这个动作,不禁霞飞双颊,羞涩低首。
李从璟无奈,只得道:“过来。”
林英和丁黑都是有眼力劲的,转身挥手,让护卫们都转过身去。
那边军情处的锐士,也都齐齐转身。
第五姑娘这才如一团火焰一般,投进李从璟的怀抱。
第912章 旦为私利百般斗,暮见禁军万事休(三)
回营时众人策马缓行,间或有游骑斥候从旁奔驰而过,第五姑娘与李从璟说起前些时候的鹿鸣寺之行,其中的惊险之处和第五姑娘的应变,让李从璟也暗暗心折,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年在长和县那个握着剪刀瑟瑟发抖的豆蔻少女,早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优秀战士,从古灵精怪的凶猛萝莉到而今大杀四方的小妖精,李从璟对第五姑娘向来有所溺爱,很难说不是在对方的成长道路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初遇桃夭夭时对方就已经成长为一个完全品不同,第五姑娘也算是李从璟一手教导出来,虽然这本养成记并无太多可供赘言的地方,但感情的投入却是没有半分折扣,所以这会儿李从璟看第五姑娘的目光就格外柔和,只是这眼神落在第五姑娘心里,感觉却是有些怪异,因为她极为纳闷的从中读到了一种异样的情愫,那情愫,以她的认知来说,像极了男人看女儿的目光。
“如此说来,崔玲珑虽然被石敬瑭所抛弃,但直到最后都没有供出甚么有用的消息,是铁了心不打算出卖石敬瑭?”李从璟问第五姑娘。
第五姑娘点点头,语气有些复杂,“崔玲珑虽然活该被千刀万剐,但对石敬瑭倒真是死心得很呢。”
李从璟笑了笑,这样的事并非不可理解,对崔玲珑而言,石敬瑭就是她存活的全部意义,虽然石敬瑭抛弃了她,她却不愿背叛石敬瑭,或者说无法背叛,很难说崔玲珑没有受虐倾向,李从璟来自后世,见多了女神虐我千百遍我待女神如初恋的事迹,也就不以为奇。
“朔方之事差几已定,往后军情处可以出力的地方已是不多,接下来该往河西去了。”军情处办差,关键就在于先动,话说到这里,李从璟想起方才在汤饼铺子里,与吴春阿爷的谈话,“你到朔方已有些时日,接触的人和事都应不少,照你来看,边地百姓与河西各族之间的关系如何?亦或者说,仇恨和敌视深到哪种地步,是否会影响往后朝廷王化各族,使得各族之民皆为我唐人,永消边患与两者大纷争的国策?”
此事李从璟还未跟其他人详论过,当年他出镇幽州时,虽也要处理契丹人与幽云百姓的关系,但彼时的方法简单得多,无非战与杀而已,现下李从璟所处的位置不同,要谋求各族和谐共处,难度无疑会大很多。
第五姑娘虽然对政事涉猎不多,但这并不代表她不知其中深浅,闻言低首沉吟片刻,没有舍长就短跟李从璟讨论细节,而是言简意赅道:“非一时之功,得需百年之力。”
这番一针见血的见解,让李从璟稍怔,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用大唐日益复苏且在不断进步的科技文明,改善河西、西域的生存条件,还是用唐文化去教化这些地方的百姓,让他们识君忠国仁义友爱,亦或是修缮道路加强边地与中原的联系、方便军队出动,还是加大各地的驻军军力等等,的确都不是一时之功,是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
心念于此,李从璟看第五姑娘的眼神就更是柔和,其中的溺爱之色也更浓,当然也不乏对她南征北战辛苦的感同身受,夕阳的余光如此温暖,洒落在李从璟肩头,格外诗意潇洒,第五姑娘看着李从璟,心跳不禁加速,扑通扑通直跳,脸颊也红了。
天降日暮,李从璟回到营中,正巧安乐、温池两城的军报到了。
……
进犯灵州的三方势力中,以夏州和甘州回鹘的军力较强,故而攻打安乐、温池两城的军队,便是由甘州回鹘和夏州军队为主,其中,又以定难军的杨光远为领兵主将。
温池城与安乐城相距不远,自灵州城至安乐,先要经过温池,两城互为犄角,是为灵州南部门户,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夏州、河西联军守住这道门户,朝廷禁军便无法进入灵州,朝廷禁军要驰援灵州城,这临门一脚就得先迈进去,而后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夏州、河西联军一路疾行,及近温池。
远处可见山峦,山体绵长,起伏和缓,如浪如云,而温池城便坐扼山峦要道,随着视野渐小,平野渐窄,众人便知目的地快要到达。
黄土高原范围广阔,也不是处处皆丘壑、望山跑死马,温池一带,位在边缘,地势和缓。秋日时节,草木枯黄,平川之地,更显肃杀,远山近岭,平添危机,矮山土包之间,千百步之地,或平坦或高低起伏不大,官道便在其中。
“再往前三十里左右,便是温池城,眼下天色尚早,传令下去,加紧行军,今日务必赶到。”杨光远熟读地图,对地标参照物格外上心,眼见前方低山绵延,便知自身位置,他抬头看了一眼天色,见日头刚到中天,心想黄昏前要抵达温池城并不难。
在杨光远身旁的是甘州回鹘里的大人物,唤作药罗葛阿咄欲,与甘州回鹘首领药罗葛狄银乃是同族,他眼中有蛮子特有的狂热与骄横之色,闻言嗤笑道:“既然城池在望,三十里的路程,我精骑转眼即到,还请杨将军允我先行,必为大军打开城门!”
杨光远等着左右帮他翻译完药罗葛阿咄欲的话,微微皱眉道:“各部人马本是同行,临战岂有分兵之理,将军稍安勿躁。”
药罗葛阿咄欲闻言,使劲儿甩了一下马鞭,冷哼道:“大军出击,岂能没有先锋,如此简单的用兵之法,杨将军难道不知?区区温池城,彼若见我回鹘大军之兵强马壮,必定吓得屁滚尿流,那城池说夺便夺了,也就不用麻烦诸位入城,岂不妙哉?”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让杨光远心头一阵反感,眼下他虽然坐拥近万兵马,奈何藩属不一,他自身名为主将,实则回鹘人与吐蕃人对他并无多少敬意,此番急袭温池、安乐两地,他们这些兵马就是先锋,如若夺得两城,后续定然会有援军赶来加固防线,若按常理,先锋军该藩属单一才是,以便军令畅通,于眼前而言,最好莫过于定难军来先夺这两城,然则军议之上,回鹘、吐蕃人并不同意如此用兵,虽然药罗葛狄银与杜论禄加表面上说,是不愿定难军独自啃硬骨头,实际上,无非是不想让定难军独得两地。对回鹘与吐蕃人而言,攻占了大唐城池,就意味着可以抢钱抢粮抢人,温池、安乐又非小地方,他们怎会容忍定难军独自享受这两块肥肉?
眼下药罗葛阿咄欲想要先行一步,虽然话里句句不离用兵之法,句句皆是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无非也是想抢先入城,夺得抢掠财货人丁的先机,只是他这番话,将他的狂妄自大勾勒得淋漓尽致,在他眼中,温池就如不设防一般,若没有兵马到、城池即克的把握,他也不会如此着急。
如今,灵州境内,兵马大多集结在黄河沿线的灵武县与灵州城,他处几无重兵,一路南行,联军在路上倒也有些零星战果,虽然收获不多,但也足以助涨药罗葛阿咄欲的嚣张气焰。
“温池乃是重地,必有重兵把守,即使没有重兵,仅是城中青壮协防,也是莫大麻烦,将军还是不要轻言冒进得好。”杨光远说道,虽然一路上受够了药罗葛阿咄欲的不服管教,但为了大局着想,也不好发怒。
药罗葛阿咄欲面色不屑,言语轻慢,“甚么城中青壮,你们唐人种地食菜,生活安逸,早就没了血性,哪里能跟我回鹘勇士相提并论,我们策马狩猎,食肉饮血,人人悍勇,一人足以当你唐人十个!杨将军不让我先行,是怕我抢攻不成?”
话说到这个份上,若是换作一般军中血性汉子,早就让对方走了,但杨光远不愧是良将,虽然气得面色发青,犹能含怒不发,不过语气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军所部,不过三千兵马,此番冒进温池,即便不惧温池城坚,难道就不怕碰到朝廷大军?禁军精甲二十万,可没一个好相与的!”
药罗葛阿咄欲脸色一变,显然也意识到有可能碰到大唐禁军,不过犹豫之色一闪而逝,又大肆叫嚣起来:“甚么禁军,在我回鹘勇士眼中,你们唐人个个都是软脚羊,我们岂有怕你们的道理!”
杨光远黑脸道:“将军或许不惧,但却不能坏了大事!”
好说歹说,终于让药罗葛阿咄欲打消了先行的心思,不过对方很明显心中不忿,未走两步,见到不远处有个村落,也不跟杨光远讨要军令,打了声招呼,直接就带兵双眼放光的席卷过去,在他们眼中,哪怕只是一介寻常村落,那也是财货汇聚之地,最不济也能抓些人丁回去当作奴隶,是万万不可放过的。
杨光远斜眼看着回鹘兵马奔出,心头不禁冷笑:一群蛮贼,野兽习性,难成大事!
不时,又见对方冲入村落中,杀人放火,扰得村里昏天暗地,听猖狂的笑声与凄厉的哭声,杨光远渐渐牙关紧咬,半晌,吐了口唾沫,骂道:“狗日的蛮贼,待我等大事有成,誓要将尔等宰而烹之,烹而食之!”
正如此想着,有小校策马从前方驰来,急声向杨光远禀报,说是游骑逾期未归,“十里之内,斥候互相可以望见,十里之外的游骑,按照惯例,两刻前就该归来复命,却迟迟未见人影!”
杨光远心头一声咯噔,脚底猛地升起一股寒意,直冲脑门,暗道不好,不等他有所反应,眼角忽然瞥见一道亮光,在阳光下一闪而逝,他连忙望向不远处的矮山山顶,除却依稀林木,却甚么也不曾看见,心惊之下,忙令斥候前去查看,斥候奔驰而出,未几,方至山下,军前斥候回报,有敌军截杀己方斥候,十里之处的地界上,如开黄泉之门,凡越界之斥候,皆不能归来。
杨光远大惊,斥候被如此截杀,非是寻常事,这往往意味着斥候已经进入敌军控制范围,而眼下的敌军,到底是大举杀来的朝廷禁军,还是温池守军在故弄玄虚?
杨光远不敢大意,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他却遍体生寒,眼前行军的将士,滚滚前行,本来犹如洪流,不仅兵强马壮,而且气势非凡,此时再看,铁甲泛着寒光,长矛刺痛眼球,三方兵马杂乱无章。凝神静气,杨光远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旷野寂静,行军脚步声格外突兀,药罗葛阿咄欲闹出的动静犹如鬼嚎,四面并无异样,山静林寂,眼前的矮山、坡地,却似深不可测,山林之后,深邃似渊,不知藏有何物,秋风拂面,倍显阴凉,如同被刀锋削尖。
忙令大军停止前行,原地待命,杨光远无意识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刹那间,惊觉额头冰凉,霎时,他反应过来,自己未免担惊受怕过甚。然则转念一想,朝廷禁军披坚执锐,军备优良,谋士如云良将如雨,十年间征战大江南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灭诸侯如屠猪狗,军威赫赫,何能轻视?而己方不过一介藩镇军,数万将士攻打灵武六城三百里地,姑且耗时良久,若是十万禁军果真在前,己方这近万杂牌军,如何抵挡?
严令药罗葛阿咄欲立马归队,杨光远焦急的等待方才派出的百余游骑回音,如果对方只是温池守军在故弄玄虚,百余精骑足以让对方露出马脚。神思不属间,杨光远甚至没注意到身下战马不安的低嘶,他紧紧注视着那方矮山,期待斥候回报彼处的情况,一时间,杨光远只希望彼处并无文章。
蓝天辽阔无边,白云如游如荡,远山近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吹草动无不动人心弦,也不知过了多久,杨光远口干舌燥,咽下一口唾沫,就在这时,那矮山上,忽的竖起一面红色大旗,高过三丈,迎风招展,那赶至山顶的斥候,忽的身子后倒,从山上栽下来。
“不好!”杨光远脸色巨变,猛地一拍大腿,惹得战马一阵叫唤,声音响亮,他顾不得这许多,只管大呼军令,“全军列阵,准备接战!”
见到那面大旗,杨光远便知禁军已到,且就在不远处,己方跑是跑不掉了,唯有全力应战。杨光远虽然惶急,却不曾大乱,排兵布阵只能用最简单实用的阵型,一面指手画脚,一面喝令连连,那骤然停下的大军将士,本就觉得奇怪,不知是何缘由,此番闻听敌军将至,不免喧哗阵阵,脚步声、喝令声、兵甲相碰声,接连起伏不绝于耳,土地上烟尘四起,虽有章法,亦显杂乱。
药罗葛阿咄欲见杨光远满头大汗,面色焦急,心中很是鄙夷,冷哼不屑道:“杨将军莫非没有经历过战事?临阵对敌,于军中宿将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杨将军何至于这番着急模样?”
杨光远无暇理会药罗葛阿咄欲,他是军中良将,即便是最简单的排兵布阵,也多有讲究,进退之道,重在事先布置,才能应对多种情况,然则药罗葛阿咄欲喋喋不休,嘲讽之声没完没了,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显得自家厉害。
杨光远也算是知道了甚么叫作无知者无畏,忍无可忍之下,他咆哮道:“你他娘的懂个狗屎,这是朝廷禁军!禁军,你懂吗?!”
药罗葛阿咄欲从鼻子里呼出一股冷气,轻蔑道:“在我回鹘勇士眼中,唐人不是刀下亡魂,就是身后奴隶,甚么禁军不禁军,都不值一提!杨将军若是害怕,我回鹘勇士愿打头阵,不过你得保证,到了温池,得让我部先入城!”
见这个时候对方一门心思想着那“唾手可得”的财货,杨光远气极反笑,忽然间,他福至心灵,既然对方找死,就让对方当炮灰好了,“既然如此,将军且请上前!”
药罗葛阿咄欲立即喜上眉梢,顿时大笑不已,当即策马而走,召集部曲上前,临行前不忘嘲讽一句:“没用的软脚羊,临阵还不是得靠我回鹘勇士!”
这时,旷野已有隆隆雷声,大地也已开始颤抖,地上的灰尘都似被震得离开地面,那是只有大队精骑奔驰才会有的动静,杨光远紧紧注视着前方矮山,不久,有骑兵从山后奔出,却是他先前派出的百余游骑,只不过这下只出现了二三十骑,且毫无队形,形色慌张,近了大军阵型就疯狂大喊:“禁军来了,禁军来了!”
杨光远心头暗恨,连忙下令:“叫他们别嚷嚷,再嚷嚷都斩首!”
他一把拔出横刀,紧握在手,身躯微弓。
率部到了阵前的药罗葛阿咄欲,意气风发,神色张扬,虽然雷声近在耳畔,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背对矮山,对部曲训话:“勇士们,此番带领尔等出征,为的就是在唐境抢钱抢粮抢人,那唐将胆小,不敢上前,如此甚好,等我们击溃了唐人,正好率先入城,那城中的金银财宝与女人奴隶,尔等唾手可得……”
药罗葛阿咄欲眉飞色舞唾沫四溅,说得兴起,引来阵阵高呼,然则话未说完,他渐渐发现面前的战士们脸色有些不对,此刻虽是背对道路,他也知道唐军近了,但他之所以背对唐军,就是要表示自身的大勇无畏和对唐军的轻蔑,所以此刻毫无转身的想法。然则,无论他再如何言辞煽动,呼应声都渐渐小了,面前一张张悍勇的脸,慢慢都瞪大了眼睛看向他身后,那眼中甚至充斥着恐惧之意,有人握紧了马刀,有人不停咽着唾沫,这让药罗葛阿咄欲分外不解,这支军队纵横河西,大小战斗无数,但在战前露出这样的面色,却是从未有过的事,于是他不得不草草结束了演讲,转过身来。
看到从山后奔驰而来的唐军精骑洪流,只一眼,药罗葛阿咄欲就怔在那里,心头咯噔一声。
这都是你他娘的甚么鬼东西!
第913章 旦为私利百般斗,暮见禁军万事休(四)
骑射骑射,无论是定难军还是河西军,其马军之所以骁勇善战,皆因将士打小生在马背,骑射本领不俗,又因素多游猎围猎之事,深谙马军战法,再加之穷山恶水,多出悍勇之徒,是故将士多亡命轻死,如此种种,使得此处马军颇难对付。技艺与勇气,固乃回鹘、吐蕃、党项马军之长,然,较之兵甲弓弩等军备,于诸族而言,眼下却还无甚长处,再如何称道,也不过马壮弓强四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