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明白这点,两人忍不住反省平时是不是太过懒散,否则父亲怎么就看他们不顺眼呢。
秉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准则,两人不敢懒散,照着谭佩玉说的,有模有样把竹子砍短,围成笼子。
待顺着院墙围好笼子已是日落西山了,两人不知疲惫,欲再砍点竹子回来搭顶,谭盛礼让他们明日再做,趁晚饭前回屋写首与竹有关的诗。
兄弟两没想到临时有这个任务,相觑两眼,欣然应下。
写竹者必先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正好眼前有竹,兄弟两忙去看削短的竹子,反反复复打量,像要将其刻在心头,谭盛礼无语凝噎,想说点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转身回到前院,谭佩玉抱着几件衣服从外边回来,看到他,偷偷将外边的纸藏进衣服里。
“父亲,刘家把我的衣物送了过来。”休书的事她没提。
谭盛礼瞅了眼外边,看不到来人,他道,“既是如此就收着吧,你不想穿就裁了给大丫头做绢花,鞋垫...咱家不缺这几件衣服。”
谭佩玉垂着眸,眸里水光盈动,她明白父亲的意思,不想她睹物思人,忆起不好的事,她轻轻点头,“成,裁了给大丫头做鞋子吧。”
事已成定局,她已经不去想了,倒是谭振兴和谭振学听到这话心里百般不是滋味,谭振兴骂刘明章不是人,长姐嫁去刘家,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不曾抱怨半句,他说休妻就休妻,半点情面不留,太不是东西了,那日就该多揍他几下的。
与他愤愤然的情绪不同,谭振学满是自责愧疚,如果他努力考上秀才的话,长姐就不会被休了。
怀着不同的心情,两人步履沉重地回了书房。
这一写,就写到了月上柳梢。
谭盛礼先让他们先吃饭,除了汪氏和大丫头,全家都等着两兄弟的,谭振兴受宠若惊,“父亲,不用等我们的。”
嘴上虽这般说,心里却暖融融的,父子连心,父亲终究是关心他们的。
“既是一家人就该齐齐整整的,吃饭吧,吃了饭继续背书,要把今天的任务完成。”
就剩下几页没背了,谭振兴有信心,“好。”
谭振学亦是如此,明明饭菜比以往差很多,甚至不见油腥,但吃着格外香,他慢慢扒了口饭,斜着眼睛观察他父亲,父亲快到不惑之年了,但不显老,眼睛炯炯有神,甚为坚定,心底多年的疑问又冒了出来,他不知道该不该问。
谭盛礼注意到他的眼神,搁下筷子,温声道,“是有什么疑惑?”
谭振学愣了下,问道,“父亲满腹经纶,为何不考科举呢?”他们兄弟都是父亲启蒙的,在他们看来,谭辰清学富五车,是谭家最有机会出人头地的,但这么多年,从来没想过参加科举,由不得人不好奇。
谭盛礼不知道谭振学问的是谭辰清还是他自己,谭辰清惯会装腔作势,实则徒有其表,胸无点墨,考科举注定失败,至于他自己,纵使博学多才,辉煌不过数十年,有何用?
他道,“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留给子孙金银珠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
谭振学面露愧色,“儿子让父亲失望了,日后必勤奋苦学,不辜负父亲的谆谆教诲。”
“吃饭吧,待会看看你们的诗。”
就诗的格律平仄韵来说,谭振学无可挑剔,但意境而言,谭振兴的更为细腻,比起传统以竹喻气节的诗文,他诗里的竹子是山河点缀,是百姓家随处可见的物件,比不得姹紫嫣红的花漂亮,比不得种类繁多的木头结实,却自有它的美和用处。
通篇下来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谭盛礼多看了谭振兴一眼,想不到他有点真才实学。
他如实做评,“如果这是乡试,振学的诗更入主考官的眼。”
谭振兴泄气,却也心服口服,谭振学的诗磅礴大气,有文人之风,而他的诗,太小家子气了。
没办法,如果不砍竹子不搭鸡笼他或许能写出谭振学那样的诗,偏偏他动手砍了竹子,以竹为诗,想到就是竹子的用途,眼皮太浅了。
谭盛礼话锋一转,“但这是会试或者殿试的话,振兴的诗更胜一筹。”
谭振兴难以置信的瞪大眼,会试和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考官也是由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父亲的意思是说他比谭振学厉害?是这个意思吧,他没理解错吧。
谭振学也略有惊讶,细品之后,甘拜下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谭振兴的立意更深。
“父亲说得对,大哥的诗更为出彩。”
听谭振学也这般说,谭振兴按耐不住喜色,凑上前,眉开眼笑道,“真有这般好吗,我...我怎么想怎么写的,没有多想......”
这点谭盛礼看得出来,桌上还有两人修改前的底诗,上边写写画画,修改了很多次,谭盛礼把诗给他,“骄兵必败,你的诗能在会试中给你增分,也要过了院试和乡试再说。”
谭振兴的笑就这么僵在了脸上,但听他父亲又说,“我只以你们兄弟的诗论高低,你们要知道,考生不止你们,还有其他人。”
谭振兴更笑不出来了,和谭振学比他都没优势,再加上其他考生,岂不输得更惨。
县试过不了,绝对过不了。
“父亲...”谭振兴又打退堂鼓了。
谭盛礼抬眸,“何事。”
谭振兴抿了抿唇,摇头,“无事。”
“无事就背书吧。”
谭盛礼把他们的诗收起来,两人诗词方面皆有些天赋,诗文这门不成问题。
他们背书,谭盛礼就继续默书,用不着他提问,遇到不懂的地方,两人会主动问,谭盛礼也会耐心地讲解,待他们将今日的功课完成,谭盛礼就给他们布置明天的功课。
比私塾夫子布置的功课要多得多。
算是感受到寒窗苦读的气氛了。
难怪父亲不去考,太累了!
☆、第12章 012
子孙后人放弃科举的确是怕累,心志不坚定,但谭盛礼则是不想占便宜,他乃翰林院大学士,又做过会试主考官,科举于他而言没有任何难点,他如果下场考试,对其他人来说太不公平了。
谭盛礼做不出来。
因此只能收学生,让学生去考试。
是的,谭振兴与谭振学是他的学生了,他琢磨着把私塾的谭振业也叫回来,私塾的夫子是个秀才,眼界和学识有限,教学生考秀才不是问题,要教学生考举人则差许多,至少在这方面是远远不及他的。
清晨,守着谭振兴背了会书他就去镇上了,以前没去过安乐镇,好在出村时遇到谭生津,谭家族里的晚辈,他去私塾给弟弟送换洗的衣物。
正好,谭盛礼与他一块,惠明村离安乐镇有半个多时辰的路程,想着来回费时耽误学习,私塾设了睡房,离家远的学生直接住私塾里,开销包含在束修里,要比走读的学生贵许多。
谭生津说,“辰清叔,再过不久就县试了,我爹的意思是下个月把弟弟接回家温习,振业堂弟呢?”私塾伙食不好,考县试费神费力,早点接回家补补身体,身体好,握笔才有力气。
“我今天就是去接他的。”谭盛礼不知谭振业功课怎样,从谭辰清的只言片语中来看,县试不成问题,但谭辰清妄自尊大爱夸大其词,说的话不可信,究竟怎样,得他考察后再说,他问谭生津,“谭家族里有多少读书人?”
“这两年没什么人了,包括我弟弟在内就四人,听我爹的口气,有两人不准备读了。”
谭盛礼沉吟,“为何不读了?”
谭生津不好说真话,直道,“穷。”私塾每年束修就三两银子,加上笔墨纸砚的消耗,少说得要四两,普通人家每年攒个几百文就乐翻天了,要他们每年拿几两银子供读书人,勒紧裤腰带也拿不出来,故而能读书的多是殷实人家的孩子,渴望孩子读书考科举光宗耀祖的,但随着谭振学屡考不中,村里再殷实的人家都舍不得了。
要知道,谭振学文采斐然,出口成章,私塾夫子都说没能教他的了,这样的人都考不上秀才,其他人更没希望了,既没有希望,何苦再读呢?
耗钱又耗时。
送孩子读书本就看上秀才能免税免徭役,但能考上的少之又少,慢慢的,大多数人家送孩子认识几个字就够了,并不鼓励他们考科举。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换作以往,谭盛礼会义正言辞地反驳这种情况,哪能因为穷就放弃读书呢,但看过谭家的兴衰后,他无言以对,想了想,道,“县试在即,半途而废太可惜了,你让他们抽空来找我,我考考他们的学问,若有希望就再坚持几年,考上秀才就轻松了。”
桐梓县文风衰弱,县令也不过是个秀才出身,贫困人家生活不易,如果能考上秀才,在桐梓县能生活得很不错了。
谭家德高望重,底蕴深厚,弟弟能受他指点是多荣幸的事啊,谭生津决定今天就把弟弟接回来,明日就去谭家温习功课,有谭辰清指点,县试就更有把握了。
到了镇上后,看谭盛礼不着急去私塾,他也不着急,谭盛礼去哪儿他就去哪儿,活像小跟班。
谭盛礼沿着街道逛了圈,最后进了书店,靠他默书来得太慢,还是得买,但书店藏书并不多,多是启蒙类的书籍以及其他杂书,对科举没什么益处,亦不能修养身心,最后,谭盛礼只买了纸和墨。
纸有些多,谭生津拎过手时感慨了句,“辰清叔,这些纸怕是几年都用不完吧。”
谭盛礼笑了笑,“我倒是希望用得快些,走吧,咱们去私塾。”
私塾是座独立的宅院,前边读书学习,后边吃饭睡觉,私塾的夫子并不住这边,但安排了守门的人,防止晚上学生偷跑出去玩,门口早晚都有人守着,进去前必须通报,谭生津报了自己和弟弟的名字,待门房进去传话,得到夫子允许才进门。
夫子是个头发半白的老人,体态偏胖,脸色红润有光泽,他是认识谭辰清的,整个安乐镇的读书人就没不认识谭辰清的,祖上出过帝师,正儿八经的官宦人家,纵使没落了,仍然有很大的声望,夫子拱手,“亲自过来可是有什么事?”
“不久就县试了,接振业回家温习功课。”
夫子点头,“振业这孩子天资聪颖,是个读书的苗子...就是...”他有点欲言又止,不知道该不该说。
谭盛礼道,“但说无妨。”
“我观他心思,像是没放在科举上的。”
说起来,谭家兄弟都在他这儿求学,论天赋,没有人比得过他们,偏偏学业进步不大,科举成绩不理想,怪异得很,就说谭振学,那孩子资质好又勤奋,自己都没能教他的了,以为他考秀才没问题,结果就是没考上,奇了怪了。
谭盛礼皱眉,细问原因,夫子不敢有所隐瞒,就把谭振业晚上经常翻墙出去鬼混,白天偷偷补觉的事说了,听完,谭盛礼怒不可遏,有此不孝子,谭家如何不没落。
但在夫子面前他没表现分毫,平静如常地与夫子寒暄,待谭生津将谭振业叫到跟前他亦没动怒,“收拾包袱,往后就在家温习罢。”
语气平平,谭振业露出不舍之意,“父亲,私塾挺好的,不若过两月再回家罢。”
“今日就回。”谭盛礼辞别夫子,率先走了出去,任谁都看得出他平静下的怒火,谭生津抵了抵谭振业胳膊,“收拾吧,我帮你。”
谭振业满不在乎地扯了扯嘴角,到后院后,想起什么,凑到谭生津跟前呲牙笑,“生津大哥,我的床在生隐哥的左边,衣服被褥就麻烦你了,我出去趟,待会就回来啊。”
不待谭生津反应过来,谭振业嗖的跑没了影,谭生津欲喊他,被生隐制止了,“别喊,喊也不会回来的。”
说完,兀自进屋收拾衣物去了,谭生隐愁眉不展的跟上,兄弟两收拾好包袱,左等右等不见谭振业回来,谭生津忧心不已,辰清叔在外边等着,被他发现谭振业在眼皮子底下都不老实,恐怕没有谭振业好果子吃,他不怎么和谭辰清打交道,但对读书人,心里莫名地敬佩又害怕,问谭生隐,“你知道振业堂弟去哪儿了?”
“不知道。”谭生隐扛着包袱,瞅了眼日头,“去找辰清叔吧。”
谭盛礼没看到谭振业人没有多问,见谭生隐扛着包袱,眉宇从容温和,不禁拿他和自家后人比,换作自家后人,扛着这么大包袱恐怕早烂着脸喊累了,谭生隐明显稳重得多。
谭盛礼便问他在私塾的课业如何,谭生隐和谭振业同年,据夫子说两人功课不相上下,县试还是有把握的,不多时谭盛礼心里就有了数,确实如此,谭生隐文章背得熟,浅显些的问题都能答上来,深奥点的就很吃力了,县试不是问题,府试就难了。
快进村时,谭盛礼又让他以晚春为作首诗,谭生隐额头都开始冒汗了,垂头道,“辰清叔,我作诗不太行。”
谭盛礼鼓励他,“没关系,明早你把以前写的诗拿来我瞧瞧,慢慢来,能补起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看得出谭生隐是个脚踏实地的孩子,就品行而言,比他子孙后人好太多了。
不知是不是成见太深,谭盛礼看其他孩子都比谭家孩子强,无论品行还是谈吐,都在他们之上。
谭生津也是读过书的,这路回来,看谭辰清谈吐不凡,随便问两个问题谭生隐都答不上来,坚定认为他是有大学问的人,扛着谭振业包袱的他直接将谭辰清送回家,没进院子呢,就听到里边传来读书声,声音不大,也够他惊讶许久了,自谭振兴成亲后就再没翻过书本了。
今天竟在屋里读书,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
待看到洗衣服回来的谭佩玉后,他好像明白谭家发愤图强的原因了,刘家和城里张家小姐定亲了,腊月完婚,谭家再不争气的话,几兄妹的亲事都会受到影响。
“辰清叔,刘明章纵使是个秀才,明眼人都知是他忘恩负义......”
谭盛礼看了眼娴静如水的谭家姑娘,说道,“旧事莫再提罢,刘家和谭家已经没关系了,他是好是坏与我们无关。”刘明章或许才高八斗,但德行有损,他日为官亦会落人口舌,谭盛礼懒得与他争执,在他眼里,谭家姑娘端庄贤淑,善解人意,他刘家远远配不上呢。
作为谭家老祖宗,谭盛礼自有股傲气,他的傲气与谭辰清的狐假虎威不同,那是作为天子帝师的清傲,岂是寻常人有的?
谭生津不敢再提,想到谭佩玉被休至今,从没听到谭家说刘家半句不是,倒是刘家成天背后说谭家是非。
论气度和胸襟,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谭家的底蕴,不是刘家能比得上的,哪怕刘家再出两个秀才也赶不上。
谭生津态度愈发恭敬谨慎,搁下包袱,转身就回了,子孙不争气,谭盛礼亦没有闲工夫,进屋检查谭振兴背书情况,顺便考察文章的含义,可能已经请教过谭振学的缘故,谭振兴回答得不错,几题下来,骄傲得尾巴快翘到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