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锁怎么回事?”
“锁芯有点松了,我给紧了紧。”
“你不喝粥么,给你放厨房里呢。”
“不喝了。”
“那你去倒了。”
“倒什么,放着我中午喝。”
把丸子馅搅上劲儿,林晚照把手套上沾的肉馅刮盆里,之后,手套一摘,直接扔垃圾筒。刘爱国大惊小怪的从沙发上跳起来,“破了吗?这洗洗还能用吧?”
两根手指从垃圾桶拎出来,也看不出破没破,但林晚照已经端着肉馅往厨房去,显然没有再用的意思。刘爱国只好说句“败家娘们儿,一点不知节俭。”又把手套扔回垃圾桶了。
油锅五成热,稍冒一点烟,林晚照左手挤丸子,右手拿一小勺,挤一个舀一个,丸子下锅。
待炸到焦黄,就捞出来。接着炸下一锅。
放馒头屑的馅儿炸小丸子,荸荠粒的团成小孩儿拳头大的四喜丸子,一起炸了出来。
第一遍炸好,林碗照盛一盘小丸子大火热油回了个锅,金灿灿的,炸个二遍丸子更焦脆。
这一盘子放着中午当菜。
炸好丸子,林晚照把油锅收拾了,格外拿了个大海碗,底下满满当当堆满小丸子,上头放四个四喜丸子,给赵嫂子端去。
出门时刘爱国问一句,“去哪儿啊?”
“昨儿赵嫂子送咱那俩大猪腿,我给赵嫂子送些去。”
刘爱国嘴角动了动,没说什么。伸手从大海碗里捏了个小丸子搁嘴里,巴唧巴唧吃了。
林晚照端着丸子过去。今天没风,太阳正好,赵家老太太正在院儿里洋灰台子上晒太阳。林晚照抬高声音问一句,“大娘,您歇着哪。我嫂子在家不?”
赵老太太八十多了,头发全白了,有些耳背,听到声音,抬头定睛看看,见是林晚照,拄着拐棍儿从马扎上站起来,“照儿啊。”
“我嫂子不在家啊!”看赵嫂子住的西边儿屋没动静。赵嫂子跟婆婆不和,他们这也是六间北房的院子,一劈两半,老太太跟儿子住东三间带东厢两间,赵嫂子住西三间带西厢两眼,院子茅房大门共用。吃饭都是各过各的。
赵嫂子不在,林晚照就想给她搁屋去,赵老太太瞧着丸子巴嗒两下嘴,“这丸子炸的不赖。”
二三十年后,男人做饭是很正常的事。可在现在,就刘爱国他们这一辈男的,会做饭的是稀罕。老赵一个男的,做饭水准肯定有限。赵老太太上年纪,也没精力弄着吃了。林晚照看这老太太馋丸子,说,“大娘,我给你折一半,剩下的给我嫂子。”
赵老太太弯着眼睛笑起来,“行。我不爱吃饭馆子那菜,都一个味儿。”
俩人正说话,赵嫂子一身羽绒服大毛领儿精神抖擞的回来了,见林晚照端着丸子,挑眉问,“这是给我送丸子来了!”
“正说呢,你不在家。”
“你倒打我个电话。”赵嫂子眼神触及赵老太太时蓦然一冷,对林晚照朝西屋儿一扬下巴,“我住这边儿,过来吧。”
林晚照看赵老太太,赵老太太摆摆手,“你赶紧去吧。等有空你来,咱娘儿俩说说话。”
赵嫂子从兜里拿出钥匙开门,屋里一只雪白狮子狗儿扑出来,围在赵嫂子腿边儿打转。赵嫂子笑,“毛毛。”
毛毛两只乌溜溜的圆眼睛一个劲儿朝林晚照碗里的丸子看,尾巴摇的那叫一个欢实。赵嫂子说,“毛毛这是闻见味儿了。”
赵嫂子自己捏一个尝尝,“我家毛毛这鼻子就是灵。”拿一个放到餐桌底下的塑料碗里,毛毛便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吃丸子了。
“你家狗这生活条件也了不得啊。”好好的丸子给狗吃,林晚照活两辈子也挺心疼。可她知道赵嫂子为人,把丸子给赵嫂子放餐桌上。
“我吃啥毛毛吃啥。”
“上头是小丸子,下头是四喜丸子。我都是只炸了一遍,小丸子吃的时候再炸一回,更香。”
“行。你给我送来,倒省我炸了。”
赵嫂子从饮水机倒两杯水,递林晚照一杯,自己先把丸子拿厨房去,不然毛毛能跳餐椅上,再从餐椅跳餐桌。用赵嫂子骄傲的话说,毛毛可灵了。
赵嫂子这屋子收拾的也好,格局跟刘家是一样的,一进门就是客厅,但人家客厅清一水的时髦家俱,沙发都是真皮的。长沙发正对电视柜,电视机上头的墙中间挂着赵嫂子跟儿女、侄子侄女们的大照片,左右两边分别是儿子一家子的合照闺女一家子合照,侄子一家合照侄女一家合照。
饮水机刘爱国瞧着稀罕,人赵嫂子家早就有了。
林晚照端着水坐沙发里,别说这真皮沙发就是舒服。赵嫂子把丸子倒自家家伙什里,空碗给林晚照腾了出来。林晚照说,“我看老太太挺馋丸子的,要不给她送点儿,她一个老太太,能吃多少。”
“她吃多少吃什么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怎么遍地发善心,你跟她发的着么!”
“都这把年纪了。”
“有句话说的好,老而不死谓之贼!”
这有文化的人,说话都不一样。
林晚照都有些听不懂,但也听得出不是什么好话。
赵嫂子是正经读过书的,说来赵嫂子娘家也姓林,跟林晚照家是本家,但林家跟赵嫂子娘家可没的比。以前方圆十里八乡,都是赵嫂子娘家的土地,大地主。赵嫂子小时候读书都有奶妈子服侍的,建国后就不行了,成分不好。
后来赵嫂子嫁了老赵家,年轻时挨揍挨欺负。
因为两家是邻居,这些事林晚照是很清楚的。
这人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谁知道以后呢。
当年赵老太太欺负赵嫂子的时候,想必是没料到有今日的。
林晚照管不到赵家事。她坐着赵嫂子家的真皮沙发,想着等以后有钱也弄俩这玩意儿享受享受。跟赵嫂子说会儿话,两人交换了手机号码,将中午,林晚照就拿着碗回家做饭去了。
年节将近,刘爱国如今犯病,就跟馒头较上劲儿了,老催着林晚照订馒头,生怕孩子们回来馒头不够吃。
林晚照给他烦的不轻,“你打电话问问,他们过年什么时候回来!”
“等晚上再打,这会儿孩子们都上班呢。”
晚上刘爱国过电话,自己就从柜子里把新蚕丝被抱出来,旧被子扔沙发上,一路骂骂咧咧、嘟嘟囔囔,“爱回不回!老子缺他们回?一个不回才清静!还省钱呢!”
林晚照强着没笑,刘爱国骂一回,跟林晚照说,“一个个的,都不回来!”
不用林晚照问,刘爱国就全说了,“老大说,他丈母娘的妈,姥岳母今年过九十,年下那边儿聚聚,他媳妇带着朵朵都往那边儿过年。老二说他岳父家也聚,媳妇带着飞飞在那边儿过年。老三的大姨子请客,请老三媳妇带着阳阳去三亚过春节,那边暖和。”
林晚照看新被子一眼,“这回是不用给孙子省着了。”
“省什么省!我自己用!我谁都不省!我跟你说,以后谁再开口要钱,一分没有!咱全自己吃了喝了!一个个的,爱回不回!”
刘爱国骂一顿解气,就接到电话,一看号码就笑了,跟林晚照说,“闺女来的电话。”按下接听键。
“嗯,明天过来啊!行,在家!来吧……嗯,你们什么回来的……嗯,好!跟你妈说两句吧!”
刘爱国把手机递给林晚照,林晚照都没反应过来,刘爱国拍她一下,“闺女要跟你说话。”
林晚照抬起眼睛,她想起来了,她忘了什么。
是秦特。
第13章 【营养液破万加更】闺女啊,你是怎么变心的啊!(刚醒来时,林晚照满心都是)
刚醒来时,林晚照满心都是对孝子贤孙们的不平,为着买衣裳的事又跟刘爱国吵了一场。忙忙叨叨的,就把秦特给忘了。
这一年。
就是这一年。
儿媳妇孙子们都没回家过年的这一年,大年夜发生了一件事,秦特从秦家逃了出来,深更半夜的坐车找到刘家。
哎,说到秦特。
这孩子真是命苦。
林晚照三儿一女,就这个闺女在婚事上让人操心。当初读大专时自由恋爱嫁了姓秦的,没两年就闹起离婚,离就离吧,就是可怜了秦特。那会儿秦特还小,才两岁。
当初闺女担心带着孩子不好再找人家,没要这孩子的监护权。
当时,林晚照也是赞成的。
只是可怜这孩子,最初由奶奶带还好,后来姓秦的再婚,后妈刻薄,又生了个儿子。老秦家祖上是S省人,儿子就是命。等这孩子大些回到父亲家,就过的很不好,挨了打没处去才找到外家来了。
这孩子后来跟着林晚照,没半年中专毕业就工作了。后来嫁了人,日子过的紧巴巴。
林晚照病的那些年,这孩子倒时常过去,可她工作一般,工资也拿的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后来婆婆也不行了,这孩子想帮忙也分身乏术,但一个星期总能过去一趟,帮着洗洗涮涮。
去时也从不空着手。
苦命人都这样,别人给过一分好总能记在心里,一辈子都不能忘。
其实老刘家对秦特有什么恩呢,从小没养过。林晚照这辈子,自觉对得起儿孙,就是觉着亏欠秦特。
林晚照在电话里胡乱跟闺女说了几句,很想问问,这些年有没有联系过秦特。可一想,外孙子现在都14了。闺女要是有心,上辈子秦特来刘家后也不能一直跟着她。
刘爱国又跟闺女说了两句,满脸是笑的挂了通话,把手机放床头柜,“明儿我再去买点粘面,你多蒸点粘窝窝,咱们凤女也爱吃这口儿。到时给她拿些回去。”
“你还记得秦特不?”林晚照说。
“谁?”
“外孙女。”
刘爱国愣了愣,叹口气,“你要不说,我都不记得那孩子叫什么名儿了。”
“也不知道秦家拆迁到哪儿去了。”当初秦特监护权的事,林晚照存了私心,心里过意不去,就时常给秦特寄些东西。寄了有个七八年吧,再寄邮包就被退回来了,说是那一片拆迁,地址都变了。
林晚照也没去找,就断了联系。
“你怎么想起那孩子了?”
“不知道,突然想起来了。”林晚照随口搪塞,“等明儿凤女来问问她。”
第二天一大早,刘凤女就开车大包小包的回娘家了。这也是当地风俗,闺女年前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
“回就回呗,还买这些东西做什么,现在家里什么都有。”刘爱国要接闺女手里提的水果,这袋子一看就沉。
刘凤女往后一呶嘴,“爸,你去后备箱,把酒抱出来。”
“行!”
刘爱国高高兴兴的去抱酒,要搁以往林晚照也早迎出来了,如今她见孩子就心烦,在屋儿里没出去,炸鱼来着。
死老头子一大早上坐公交车去远处大菜市场买回来的小白条儿,这鱼约摸两寸大小,不能煮不能炖,就是得裹面糊炸着吃才香。
“妈!”刘凤女还没进屋就喊妈,一辈子都是这习惯。
胳膊肘儿把棉帘子撞开,刘凤女进屋又喊一声,林晚照在厨房懒洋洋的答应一声,“这儿哪!”
刘凤女把东西往沙发上一撂,掀开厨房帘子就进去了,见是炸鱼就笑了,“我一进门儿就闻着这味儿了。”她最爱这个。
蒸锅里腾腾冒着热气,刘凤女吸吸鼻子,“粘窝窝!”
“你爸跟魔怔似的,早就买了十斤粘面,一大早上又买了十斤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