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笑她,“怎么会呢,姑娘一向聪颖,这会儿也眼盲了,看不清王爷眼中的情意了。”
沈又容就笑,两人絮絮说着话,沈又容怀揣着马上就要见到他的期待,慢慢睡去了。
半夜天色大变,阴沉的夜幕被雷电劈开,紫色的闪电横贯天际,照的地上如同白昼一般。
“轰隆”一声,冬夜里响起惊雷。沈又容被吓醒,院外传来嘈杂的声音。
杜鹃抱着沈又容,“姑娘别怕,我出去看看。”
杜鹃披了件银鼠皮袄,踩着鞋下了床,去到外间,问道:“怎么了?”
有婆子在门外头回道:“外头打雷了。”
冬天打雷,这可真是少见的事情。杜鹃紧了紧袄子,掀开帘子出了门,见外头婆子丫鬟穿着衣裳拎着灯笼跑出来,忙忙乱乱的。杜鹃叫人出去问问怎么了,不多人人回来,说园子里一棵树被雷劈着了。
又过了没多会儿,一个婆子回来,说火已经灭了。夫人吩咐四处不许声张,依旧去睡,有事明早再行商议。
杜鹃应了声,便搓着手回到屋子里。
沈又容坐在床上,隔着帐子问道:“怎么了?”
“没怎么,”杜鹃道:“外头打雷,府上一棵树被劈到了,起了点火星,这会儿已经下去了。”
沈又容道:“冬天打雷,倒是少见。”
杜鹃去炉子上倒了热茶,递给沈又容,道:“姑娘喝口水,快睡罢,夜还长着呢。”
沈又容点点头,喝过水依旧躺下去,只是心里慌慌的,好半晌才睡着。
次日一早,沈又容起床梳洗,见几个婆子捧着红绸进来,问道:“这是做什么?”
一个婆子道:“是夫人吩咐的,把院中高处都挂在红绸,冲一冲晦气。”
沈又容示意杜鹃收下,将人送出去。
杜鹃回来,道:“我这就让人搬梯子把红绸都挂上。”
沈又容点头。她在窗前梳头,看见院里几个年轻丫鬟爬着梯子把红绸系到高处,秋千上,皂荚树上,正房两边的柱子上都系了红绸,萧瑟的冬日里,看去如一团火。
“不要那些华丽装饰了,”沈又容道:“拿几个翠玉簪子簪上就好了。”
她换了一身秋香色的长袄,茶褐色的长裙,梳洗好了,往老太太屋里去。
沈清和已经到了,见沈又容进来,沈清和忙起身迎她。两人一道给老太太请了安,过后便转到小花厅里用早饭。
丫鬟们将早饭端上桌,几样小菜,并一些个虾饼面糕,又有一大碗鸭片粥。沈又容与沈清和两个一处吃些茶饭,隔着屏风听老太太与杨氏李氏说话。
冬雷震动,万物不成,虫不藏,常兵起。又说冬雷是为上天警示,表明为政不仁,法度失常,小人横行,娼盗奸贼之患猖獗。
东林寺中,大殿前所有的和尚沙弥都盘坐诵经,寺中钟声响彻,和着经声,传得很远。
纪琢身披雪白大氅,看着院墙角的一株老梅。那株老梅经了昨夜的冬雷,被劈去了一半,剩下的枝干漆黑一片。偏偏枝头上,红梅傲雪而开。枝干越黑,梅花越红,生命的残酷与热烈都在这一棵树上了。
长鸣从那边匆匆赶来,低声回道:“陛下一早宣了钦天监监正觐见,密谈了一个时辰。今日早朝上,有大臣提出要陛下下罪己诏,立刻遭贬。不过太子上书,说可以去京郊祭天。”
纪琢抚摸着手上的暖手套子,漫不经心道:“城中的谣言呢?”
“谣言已经起来了,”长鸣道:“且愈演愈烈,看起来不只有咱们的人在推波助澜。”
纪琢垂眸,“是太子。”
冬雷之事不详,陛下好脸面,决计不肯下罪己诏,只有祭天一条路可以走。然而陛下年迈,祭天之行繁琐累赘,何况多少年迈之人都过不去冬天,更得小心将养。所以祭天之事只能由太子代劳。
太子弄这一出,是想踩着皇帝赚名望。
长鸣道:“这位太子,倒是不与君父一心。”
纪琢笑了笑,不知是嘲讽还是怜悯。
长肃忽然走进院子,走到纪琢身边,回道:“陛下宣王爷进宫。”
长鸣皱眉,“可知是何事?”
长肃道:“陛下说,王爷博览群书,叫跟钦天监的人一块测算吉凶。”
纪琢面色仍平静,周身气息却冷了下来,叫人望而却步。
长鸣见状,忙道:“王爷,要进宫也先换身衣裳罢,你这一身都是大姑娘新给做的,带去宫里没得弄脏了。”
纪琢一顿,眼中倏地温柔了下来,道:“也是。”
沈又容借沈朔的手送了一身衣裳给他,他是很能见微知著的,迅速察觉到了沈又容的软化。如果不是今日这桩事,想必纪琢能高兴很久,底下伺候的人差事也容易些。
长鸣心里感叹了一会儿,跟着纪琢入宫去了。
--------------------
谢谢阅读
第45章
宣政殿内,钦天监的官员跪了一地。陛下坐在上首,脸上的神色如天上的阴云,沉沉地压着大地。
纪琢进殿,撩起衣袍行礼,“臣弟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皇帝浑浊的眼睛看向纪琢,道:“起来罢。”
纪琢起身。皇帝道:“你博学多识,人都谓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看,今日之事是为何?”
“臣弟所学不过旁门左道,不敢再陛下面前丢人现眼。”纪琢还是一贯的谦逊温和,“不知钦天监几位大人有何见解?”
皇帝道:“他们都说,冬日打雷是大凶之兆。《管子》有云: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则国多灾殃。”
纪琢沉吟片刻,道:“依臣之见,不过是骤然之间冷得很了,天气四时变化而已,并不与吉凶相干。”
皇帝威严的眼睛直直望向纪琢,“你的意思是,朕多心了?”
纪琢立刻跪下,道:“陛下忧心万民,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是陛下爱民如子的诚心。臣弟轻狂,请陛下恕罪。”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落根针的动静都听得到。钦天监的官员们心内叫苦,陛下年迈越发多疑,端王的言行不论如何总不顺他的心。
皇帝审视着纪琢,半晌道:“罢了,下去罢。”
纪琢起身告退。
宣政殿门口,纪琢遇见太子,太子一身明黄冠服,越发盛气凌人,不可逼视。他身边跟着几个朝臣,大都很年轻。
“端王叔也在?”太子看见纪琢,停下脚步。
“方才见过陛下。”纪琢袖着手,问道:“你穿着一身冠服,是要做什么?”
“父皇已允了我去京郊祭天,我特来向父皇辞行。”太子见端王总是看向自己身边的朝臣,便为他介绍,“这是我东宫的属臣,魏西凉,魏大人。”
魏西凉忙躬身行礼,“见过端王殿下。”
纪琢道:“免礼。”
太子着急进去,道:“王叔,我先进去了。”
纪琢点点头,道:“去罢。”
他与众人擦身而过,魏西凉也拱手行礼,随太子进去。
长鸣候在纪琢身边,问道:“王爷,有何不妥?”
纪琢摇摇头,走在宣政殿前的空地上。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子孙食采于冯,遂以此为姓。”
“魏,冯,”长鸣后知后觉,“是旧承恩侯府的人?”
纪琢不再言语,只看着阴沉沉的天色和一重又一重的宫墙。
沈英沈朔匆匆赶回家,杨氏帮着替他们打点衣裳,太子出行,他们也得跟着。
明月楼里,沈又容帮着立春立秋收拾沈朔的行囊,沈朔身上还穿着没有换下来的朝服,外披着鹤氅,已经落满了雪花。
“这一次拢共只去一旬,旁的东西不必多带,只把衣裳带齐了就是。”沈又容道:“尤其是皮子衣裳,狐裘鹤氅也带两件。”
“先不忙,”沈朔将沈又容带去里间,交代道:“我们一去少说也要三五天,老太太和夫人还要进宫,府上只有你与二丫头。你们两个要好生看管府上,不许人生事,不许人传风言风语。若有自己决定不了的事,打发人来寻我。”
沈又容点头,沈朔见她乖巧,便也愿意同她多说些,“太子祭天,陛下心里憋着气,就是太子事情办得好,陛下也未必真高兴。所以最好是置身事外,太子事情办得好不好,与咱们无干。你记住了?”
沈又容点点头,问道:“那三丫头?”
“明儿老太太入宫,会交代她的。”
立秋这时候走过来,拿个单子给两人看,道:“公子,姑娘,你们看还有什么差的。”
沈又容看了,道:“差不多就这些罢,多了路上也是累赘。”
沈朔看着沈又容,“对了,还有件事情告诉你。”
沈又容道:“你说。”
“我外头瞧见枝梅花,开得很好,便叫人送去你屋里了。”
沈又容笑道:“一枝梅花罢了,也值当哥哥从外头拿来?”
沈朔嗤笑一声,嘲讽道:“我也奇怪呢,一个破花枝子有什么好送来的,是咱们府上的花没他那儿的香?”
沈又容心里一跳,怀揣着压不住的惊喜,道:“那想必,是有奇异之处的。”
沈朔希望沈又容得偿所愿,可也不愿意纪琢借着自己的手勾搭沈又容,这会儿心里憋闷着呢,偏沈又容就很吃这一套。
“罢了罢了,回去看你的花儿罢。”
沈又容立刻欢呼雀跃的离开了。寒冬腊月里,风雨欲来之际,纪琢只用一枝花就安抚了沈又容不安的心绪。
太子去京郊祭天,宫内以淑妃为首,领着百官内眷祭祀。齐国公府里,老太太杨氏李氏按品装扮后入宫,同百官命妇一道虔诚跪拜。
上头当然是淑妃和太子妃,却不见沈清妍的身影。老太太她们几个心下有些急,等侧厅休息的时候,同淑妃见了一面,问道:“太子侧妃呢?”
“这就去请了。”淑妃道。
不多会儿沈清妍来了,穿了件玉色宫装,发髻简单大方,偏偏雪白的一张脸上,嘴角青了一块。
“这…这是怎么弄的?”杨氏大惊。
沈清妍帕子掩了嘴角,太子妃出面打圆场道:“太子殿下跟清妍妹妹拌嘴,推搡了两下。”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可是脸上有伤已经是极大的不体面了。沈清妍眉眼之间还有些郁郁,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不开心。
淑妃真不喜欢她这个样子,大家都是要在宫里小心生存的女人,凭什么沈清妍就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在娘家人面前,淑妃还是笑着道:“他们年轻夫妻,手下总没个轻重。不过是些小孩子拌嘴的话,过不多儿就忘了。”
沈清妍哼了一声,心说这个仇我可记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