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他二哥的名字上按了手印,还在立约日上盖了他二哥的印章。
再看那纸,虽然保管得当,可那折痕却很深,字迹陈旧,墨汁却带着历久弥新的光泽,一看就是上了年头。
宋三良额头冒出汗来。
若不是出现得太巧,从字面上看,这是一张再真不过的婚书了。
他惶恐地朝曾氏望去。
曾氏最了解这个儿子,一颗心顿时沉到了湖底。
怎么会这样?
宋积云怎么会突然多出来一个未婚夫?她那个二儿子什么时候给宋积云订的亲事?
为何她全然不知?
曾氏被李氏扶着的手一直抖个不停,望着宋积云,眼底闪过一丝凶狠。
有没有订婚重要吗?不重要。
假的能变真的,真的自然也能变假的。
曾氏挺了挺腰,看了看儿子。
宋三良一个激灵,立刻反应过来。
他抬手就要撕了那婚书:“这是哪里冒出来的臭小子,敢在宋家的地盘上撒野,冒充宋家的女婿……”
只是没等他用力,就被早盯着他的郑全一双蒲扇似的大手一把给钳住了。
“三叔父,这婚书是真是假,恐怕由不得你说了算!”宋积云冷冷地道,飞快地瞪了男子一眼。
男子几不可见地挑了挑眉梢,仿佛在说:你只让我把婚书拿给他们看,又没有说给谁?
宋积云没空和他计较,“唰”地上前,抽了宋三良手中的婚书,递给了钱氏,温声道:“娘,您看看,这是不是之前父亲常常念叨的那门亲事。”
郑全用力甩开宋三良的手。
宋三良趔趄几步才站稳。
可众人看他的目光都开始有些微妙起来。
钱氏接过女儿递来的婚书匆匆看了两眼,激动地道:“是的,是的,就是这门亲事。”
她忙吩咐郑嬷嬷:“快,你快去我的库房将我压在春字甲字号箱笼里的那个红漆描金藤萝小匣子拿过来。那里面放着另一份婚书。”
郑嬷嬷应声就要去。
却被曾氏大喝一声“慢着”给拦住了。
她阴沉着脸看了看男子,又看了看钱氏,厉声道:“你把那婚书给我看看。”
钱氏就求助似地望着族里的几位族老。
来这里的,不是碍于情面不好不来的,就是准备过来主持公道的,且过来主持公道的占大多数。
立刻就有宋家老太爷一辈的宋九太爷站了出来,道:“侄孙媳妇,你把婚书给我。”
钱氏立刻把婚书交给宋九太爷。
没有人理睬曾氏。
曾氏脸上白一阵青一阵的。
宋九太爷拿过婚书仔细地看了又看,很肯定地对众人道:“没错。这是又良的笔迹,也是又良的印盖。还有县太爷做担保,这婚书不可能有假。”
郑嬷嬷不知何时抱了个红漆的描金匣子过来,把匣子里藏着的一份婚书递给了钱氏。
钱氏拿过去给宋九太爷比对了半晌,再次向众人肯定道:“是的,就是这门亲事。我们家大姑娘没出阁,就是在等元家来提亲。”
宋七太爷听了,看男子的神色都变得慈祥起来。
他亲切地问男子:“你就是那元允中?今年多大了?祖籍哪里?怎么今天才过来?”
男子道:“我就是元允中。去年及冠。祖籍京城。家道中落,从京城到这里路途遥远,攒了几年银子才凑足了盘缠,在路上走了快三个月。”
众人听着都面露惊讶。
这元允中怎么看也不像是个落魄之人。
大家又开始议论纷纷。
宋九太爷却在心里嘀咕:这孩子长得这么好,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吧?怎么他问一句他答一句的。看着宋家闹腾成这样,满院挂白,却一句多的话都不问。这是漠不关心呢?还是胸有成竹呢?
他一时没有定论,抬手就招呼元允中,道:“远来是客,我们去屋里说话。”
元允中点头,抬脚就往大门里走。
没有给曾氏一个多余的眼神。
宋三良两口子急得在曾氏耳边低声喊“娘”。
曾氏朝曾老爷使了个眼色。
曾老爷咬了咬牙,赶在元允中迈进大门之前高声地喊了声:“且慢!”
众人都朝他望了过来。
他恭敬地道:“九太爷,您向来公正严明,不偏不倚,不要说宋家的人了,就是我,都服您。可您不能认定那小子手里的婚书是真的,看也没看曾家的婚书一眼,就判断曾家的婚书是假的啊!”
宋九太爷讶然。
曾老爷把自己手中的婚书塞到了宋九太爷手里,道:“您看看,我这婚书是真是假。”
宋九太爷还真没见过如此厚脸皮的人。
但他的要求却合理。
他只好仔细地看了一番。
这也是一份正规的婚书。
两份婚书的区别除了男方之外,就是曾氏的婚书没在立约日盖上宋又良的印章。
但婚书上的证婚人、见证人、执笔人等都是他们的熟人。
宋老太爷想了想,只好一手举着一张婚书给众人看:“你们也来评评理!”
曾氏解释道:“我们两家原是亲上加亲,又不用怕人冒认,也就没有想到还要加盖个印章之类的。”
这句也解释得通。
一时间宋九太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
曾氏跳了出来,道:“九太爷要是不相信,大可以把婚书的见证人、证婚人都叫来问问,就知道曾家的这份婚书到底有没有做假了?”
第17章
就算证明了曾家的婚书是真的又能如何?
难道元家的婚书就是假的不成?
宋家九太爷就算德高望重,见多识广,遇到了这种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
关系到女儿的下半辈子,钱氏当然不能让曾氏占了上风。
她指着元家的那份婚书道:“我没听说过曾家的婚事,倒是元家的婚事,老爷一早就告诉过我,还特意请了李大人做见证人。就是怕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故。
“大家再看曾家的婚书,证婚人和见证人都是曾家的姻亲故旧,连个正正经经的官媒都没有。”
李劲在梁县做县令的时候,因颇有建树,深受百姓爱戴。
大家听钱氏这么一说,自然更倾向于元家的婚事。
曾氏现在看宋积云母女,恨不得一口吞了才解恨。
可现在却不是算账的时候。
她强忍着满腔的怒火把元家的婚书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后,再看钱氏的目光,就带了几分居高临下的不屑。
她问元允中:“元公子,今年二十一岁了吧?”
他淡漠地望着她,没有吭声。
曾氏微愠,却也只能转身,对大门内外的人道:“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元家的婚书中有一条,是要元公子及冠之后前来迎娶我孙女的。”
及冠是二十岁。
看热闹的人一下子炸了。
曾氏望了宋积云母女一眼。
钱氏脸色有些发白,宋积云却像没事人一样,轻拍着钱氏的手在安慰她。
曾氏在心里冷笑,大声道:“大家乡里乡亲的,我们家有什么事,就算是大家没有亲历,也应该都听说过。我们老二家的这位大姑娘,自她十二岁起,她爹就为她的婚事操碎了心。
“梁县凡是和我这孙女适龄的男子,她爹几乎都去相看过。
“这在梁县也不是什么秘密。
“可大家知道为什么?”
众人顿时安静下来,还有好事者高声的道:“这是为何?”
她扫了一眼人群,这才厉声道:“那是因为早在我那孙女十岁的时候,我们家就和元家没有了音信。”
本朝律法,三不娶。
男女订婚后,因故身亡;男方无故不娶及逃亡不还者;男女或有犯奸盗的。
“不是的!”钱氏道,“我们两家还有来往。”
曾氏没有理会她,径直道:“可我们家老二是个厚道人,不愿意就这样给我孙女重新订一门亲事,又怕这元家到了约定的时候还没有音信,这才在三个月前,也就是元公子及冠一年后还没有登门求亲的情况下,才为我孙女定下了曾家这门亲事。”
众人议论纷纷。
有那心疼儿女的,直呼:“应该!”
也有那觉得宋又良仗义的,道:“难怪宋二老爷的生意能做得这么大,这么好,诚实守信。”
更有被曾氏说动了的:“宋家应该和曾家结亲。”
曾氏挺直脊背站在台阶上,扬着下颌用余光瞥了宋积云母女一眼,那模样,仿佛不是站在宋家的大门口,而是站在皇帝的金銮殿上。
钱氏握着宋积云的手一紧。
宋积云面无表情地看着曾氏,扶着母亲不动声色悄悄站在了宋大良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