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百媚千娇_分节阅读_第6节
小说作者:三春景   内容大小:571 KB  下载:百媚千娇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08-16 17:51: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她来的时候,宜君也吃完早饭了,正在准备出门的妆扮。今日有一个小会,一户姓吴的人家要回城了,他家的郎君娘子便邀请了其他人去他们家别苑,名义上是送别,实际就是为玩乐、交际找一个说法而已。

  周婉是要去的,杨宜君也要去,倒是周家其他几位表兄弟,因为有别的消遣,并不打算去。

  既然是赴宴,那肯定不能是家常装扮,所以即使宜君觉得麻烦,也在吃过早饭之后就开始准备了。

  周婉走进来时,宜君自然看向她。周婉今日当然也是仔细打扮过的,梳交心髻,发髻周围缀满精美的珠宝鲜花。身上则是着一件天青色绉绸圆领袍,围一条霞色织锦抱腰,束着黑鞓带。圆领袍便于行动,所以裙摆不长,还有开叉,露出了里面白色的衬裙和一双玄色小靴。

  周婉这一身,飒爽而又清新动人。

  此时宜君也梳妆差不多了,或者说她本来就不太用梳妆。头上梳双鬟望仙髻,看起来复杂,实则简单,只不过是在单髻的基础上,分出两股发丝在发髻两边绾两个环罢了。有人的发环复杂,还会索性使用涂黑漆的木头义髻,那就更简单了!宜君倒是真发,但那也简单。只要用黑色丝绳缠绕发环,再用发钗挑起发环使之更不容易塌坏就好了。

  梳双鬟望仙髻的贵族女子都会插大钗、大簪,宜君也不例外。除了单髻正前方镶嵌着数枚碧玉珠与珊瑚珠的莲瓣宝钿,其他还插了四对簪钗,其中两对是赤金折股大钗,折股钗在上,向上斜插,挑起发环也是靠它。

  另两对是花头钗,在下,是向下斜插的,一对花头是莲瓣,一对花头是五瓣梅。

  这些大簪钗长的近一尺,短的也有半尺余!插戴在头上却不显得繁复,因为除了这些簪钗和当心宝钿外,其他饰物就一个都没有了。没有鲜花,也没有此时常见的梳篦、花钿,步摇等零零碎碎,如此反而显得爽利。

  当然,这也是双鬟望仙髻该有的特点——双鬟望仙髻就是看起来繁复,实则简单的。梳这种发髻,头发要全部绾到总心,没有云鬓、花额等修饰,直接露出整张脸来。所以如果脸型、头型不够完美,梳双鬟望仙髻就是灾难。

  杨宜君当然可以就这样露出整张脸,然后面妆更为简单,只用胭脂涂出饱满娇丽的嘴唇,再用黛墨勾画眼尾并加重眉毛颜色就够了。

  “这些簪钗好华丽。”周婉近前些来看,女孩子首先看到的都是美丽的首饰。

  杨宜君见差不多了,一面让晴雯去拿衣裙,一面道:“是很华丽...幸亏钗脚是空心的,不然脖子都要压断!”

  这样的簪钗,哪怕是皇后用,也是空心的!这和财力无关,完全是出于对女子的关心...越是富贵人家女眷,头上装饰就越多!硕大的实心赤金簪钗,一支就足够压人了,想要满头珠翠?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别看宜君现在差了数把大簪钗,实际上还挺轻巧的。

  晴雯此时也拿了衣裙来,周婉看了一眼,道:“这个不好!我记得娇娇你有一条蓝白间裙来着,穿那一条!今日我们两姐妹穿一般颜色!”

  杨宜君对这个倒是无所谓,便让晴雯去取了那条蓝白间裙,只不过既然选了新裙子,其他衣裳也要换搭配了。于是,又取了一件月白罗衫,一件绀色泥金莲瓣纹披帛来,与之搭配。

  穿着整理完毕,又检点了一番出门前的准备,万事俱备之后,杨宜君便和周婉乘轿去了吴家。

  杨宜君和周婉来的时候,吴家小娘子一下接住了她们,一边引她们入内,一边满脸笑容道:“周姐姐、杨姐姐你们来了真好,你们一来,真是增光添彩!”

  这次的‘送别宴’,说起来规格不高,就是小儿女们玩乐而已。但吴家是大豪商,很有财力,长辈们也鼓励小辈多多结交权贵子女,所以他们搞这些不用去考虑开支。就算是一次小宴,也很像样子呢。

  宴会安排在花园里,已经来的人分散成几堆,一伙儿在葡萄架下,一伙儿在园中亭子里,还有一伙儿则是在茂密的樟桂树下铺了几条花毡,席地而坐。

  葡萄架下的人最多,吴家小娘子带着宜君和周婉走过去。这里中央摆放着一张桌面绷着竹席的花腿大长方桌,四周一圈‘月牙子’,能够坐下十余人!此时已经坐了十人了,只有下首位置还空着两张相邻的‘月牙子’,吴家小娘子忙拉了宜君和周婉去坐。

  桌旁站立有乐人、侍女,还有一个随乐起舞的舞姬,踩着欢快的乐声,舞步矫健。

  桌案上放了两只瓷盆,一只盛的是冰米酒,一只盛的是茶汤。杨宜君和周婉坐下,便有婢女探问道:“娘子是要酒要茶?”

  周婉要茶,婢女便取出一只茶盏,用长柄茶勺从盛茶汤的瓷盆里舀茶汤。宜君要酒,则取双耳酒杯,从盛酒的瓷盆里舀酒。米酒里面放的碎冰此时还没有完全融化,被舀了上来,浮在表面,只看着就让人觉得生津解暑。

  葡萄架边上还有两张长案,满满摆放着各色点心,有客人要,就可以随意点取。

  杨宜君端起酒杯,发现斜对面樟桂树下站着的人并不是最近认识的熟面孔,而是更早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赵淼’。看对方的神色已经认出她了,她便也微微点头,略作示意。

  高溶斜倚着一株桂树,忽然有了一点点兴趣——只是一场蜀中富贵人家郎君娘子的小宴,再奢华也就是那么回事。若不是为了打听一些事结识了吴家一个郎君,机缘巧合来到这里,他和这等无聊消遣本来是毫无干系的。

  另一边,就在宜君支着下巴,一口一口抿着冰米酒,看舞姬表演时。这场小宴因为安东将军孟钊的到来,来到了一个小高.潮!哪怕是蜀中权贵中最顶层的子弟,也隐隐有结交孟钊,从而‘下注’的意思,更别说等而下之的大户子弟了。

  娘子们还要讲究个‘矜持’,郎君们却没有这层顾虑,纷纷靠了过去,都想与孟钊说话。寒暄了一会儿,才众星捧月一样拥簇着他来到了大长方桌旁边坐下。

  孟钊并没有坐上首最好的位置,而是选在了宜君旁边这个角落位置——这个位置不好,但其他人并不意外他坐这里。

  孟钊今日穿的是便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笑着从身后小厮手里接过一个匣子,道:“上月我请顾本昌画一幅《牛郎织女图》,本想着七夕节应景,赏月时可以与亲朋赏玩。却没有想到,顾本昌一拖再拖,到了昨日才交画。”

  “虽说过了七夕佳节,可画却是好画...也是因为画的太用心,不愿意仓促为之,才七夕不能完工罢。”

  “这样的好画,不好秘藏,今日受邀来,便带上了这幅画,请诸位一同品鉴。”

  顾本昌是蜀国的宫廷画师,非常受国主孟思故的宠信,之前他为大唐妃、小唐妃姐妹画的画像,就饱受赞誉!平常顾本昌也是游走于蜀国权贵之中,他的画作认可度是很高的。再加上又是孟钊请大家赏画,众人自然是从善如流,表现地很期待的样子。

  很快婢女抬来了挂画用的檀木挂架,然后才将画轴挂上。

  此时众人都看这幅《牛郎织女图》,对顾本昌的画技赞不绝口...其实画作中的内容很简单老套,就是想象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但画师的画技确实不俗,傢獨口勿车巠让这幅画有了很高的水准,就连宜君都多看了好几眼。

  大约是为了讨好孟钊,有一个子弟欣赏完画作之后便道:“古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此乃咏牛郎织女之始。如今又见这般杰作,我等不妨踵迹于古人,也做几首诗词,如何?”

  蜀人自从融入中原之后,很快就比中原人还讲究风雅了。如今虽然是四方割据的年月,但蜀中因为地理原因,动乱倒也还少。这也就使得蜀人在乱世之中也保留了更多风雅喜好,到如今比唐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场宴会中写写诗、作作词,很风雅,也很受欢迎,十分常见。

  大家听这个子弟的提议,都说妙!立刻便有婢女去取纸笔,给每个人分发。只有明确拒绝不能作的,才会略过。

  纸笔分发到杨宜君这里的时候,杨宜君抬了抬手,示意婢女略过她就好。然而旁边的孟钊却笑道:“十七娘不可推辞!谁都知道你少小有才名,十一岁便能仿闺怨之思,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注1)之句,压倒众人!如今怎么不能了呢?”

  熟悉杨宜君的人看到此时的她,就会知道她有些不高兴了...然而她到底不是傻瓜,会这个时候发作出来。所以只是刺了一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说着,也不看孟钊的脸色,转身去了临着池塘的树下,倚着栏杆看池中的锦鲤游曳。

  身后传来‘扑哧’一声笑,宜君转过身看,竟是‘赵淼’。

  高溶没有上前搭话,他因为刚刚眼见孟钊被杨宜君讽刺而笑之后,也只是和杨宜君点了点头。

  又过了一会儿,杨宜君回到原来的座位。婢女也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听了孟钊的吩咐,还是在杨宜君的座位前放了一份纸笔。这个时候写诗作词的人陆陆续续也得了作品了,纷纷落于纸上。左右传递观看,气氛正是好的时候。

  杨宜君知道孟钊的身份,也懒得节外生枝,所以刚刚虽然刺了孟钊,眼下却是快笔写了几行字。然后就丢开不管了,只和表姐周婉说说笑笑,好像旁边的孟钊不存在一样。

  等到众人都写好了,有人收拢了稿纸,一起评判优劣。遇到不好的只是放到一边不说话,遇到好的就当场朗诵出来。很快就轮到了杨宜君的,本来做评判的人想要打落杨宜君的作品的——杨宜君很美,但美不是万能通行证。在场的小娘子就不说了,心里不喜欢她抢风头的多了去了。

  郎君们呢,则是觉得杨宜君的脾气太坏,他们在她这里再殷勤,她也不放在心上。而且她在才学上还很傲慢,之前常有压倒众男子的事。

  所以,虽然看到杨宜君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去看、去殷勤小意,但这不妨碍他们现在想要打击一下她的气焰。

第13章 纸笺上几行墨字……

  纸笺上几行墨字,字写的很好,但看得出来写字的人不算很认真。这和在场其他人仔细推敲用词,斟酌句子,最后还要仔仔细细誊抄是不一样的。但就是因为如此,反而显出了洒脱爽朗的林下风气。

  评判诗词的人看到纸笺上的文字,知道这是杨宜君写的,本想放到一边去,算作打落那一堆。但纸笺拿到手里的时候,才看了一眼,就挪不开了。

  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因为文章好不好要看个人喜好,水平相近的文章是没法得出一个叫所有人都信服的高低的。这也是评判诗词的人能毫无负担决定打落杨宜君的诗词的原因——就算她写的不错,打落下去也有说法。

  但是,这只是水准在‘两可’之间的时候才行得通的,只是随意扫了一眼开头,手上拿纸笺的人还没说什么,站在他身旁的人就先开口诵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绝了,真是绝了,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还未诵完,诵出声的人就忍不住击节称赞。另一边的人打断了他要抒发的感想,瞪了他一眼,抢过话头诵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一)...写情至于此,可称‘极于情,极于理’。”

  一边说着,一边心里叹息。他们这些能做裁判的人,都是公认的才子才女,‘才女们’还好,就算有个才名在外,也不是真靠这个的。才子们就不同了,琢磨这些东西可算是他们的‘事业’。

  如今读了一个小娘子快笔写就的即兴作,第一反应就是,文字太好!自己一辈子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一面是见证佳作的激动,一面却是茫然。

  “真好、真好,写的真好,怎么就那么好呢?”周婉拉着表妹的手,她也是从小读书识字的,自然品得出高低好歹。

  “这阕词当为今日之冠!”虽然还有些诗词作品没有看,但评判的人已经这样说了,其他人也没有反对的。

  之前评判前,孟钊是拿了彩头出来的,是一对玉环。白玉无瑕,显然是好东西,但重点不是其价值,这就是为年轻人游戏凑趣而已。

  孟钊将那对玉环递与宜君,笑言道:“古有‘迢迢牵牛星’,今有十七娘‘纤云弄巧’,如此正是今人不让古人!”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本可以就此为止了,然而宜君接过了玉环,孟钊又继续道:“只是这‘金风玉露一相逢’之言,‘两情若是久长时’之叹,一般人是不能得的。十七娘有此言语,该是日后有所应验。”

  自古以来就有所谓‘谶言’的说法,平日里常说‘乌鸦嘴’‘好的不灵坏的灵’就是此种。而唐以来,又有诗谶之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时女道士李季兰六岁时咏蔷薇,写‘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中‘架却’谐音‘嫁却’,令其父心中忧虑——小小年纪有此言语,将来恐成为失行妇人啊!于是将女儿送入了道观做女道士。

  至于结果么...当然如同俄狄浦斯的故事一样,越是不想未来怎样,所做的努力就越会成为事情走向既定命运的推动力。

  蜀中人不太熟悉李季兰,相比之下更知道女校书薛涛,而薛涛也有一个诗谶。她八岁时在父亲的考校下作‘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句,就让父亲惊讶于她的才气之余,也和李季兰的父亲一样,产生了忧虑,觉得这句诗似乎在暗示女儿会沦落风尘。

  薛涛的父亲倒是没有李季兰之父那样有行动力,但薛涛最后还是成为了官妓...可见,命运就是不管你反抗不反抗,都是会沿着既定的路走下去的。

  诗谶之说在读书人之间是经常说的,虽然不到迷信的程度,但拿出来开玩笑并不奇怪。唯一的问题是,孟钊是个未婚男子,而杨宜君是个未婚小娘子,在两人关系又不那么亲近的时候,这样牵涉到男女、姻缘话题的玩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杨宜君从第一次见孟钊起就觉得这个人有毛病...虽然杨宜君走到那里都有人献殷勤,但献殷勤也不是随便来的,大家都是体面人,没有不管不顾就冲上来的道理。而孟钊呢,第一次见她就‘自来熟’的过头了,缺少距离感,说话没分寸——孟钊自己没感觉,杨宜君却是快要气死了。

  平常因为孟钊的身份,也因为她不会在成都常住,她都忍了。今次却是火气上来了,坏脾气管不住了,冷笑一声道:“到底是安东将军呢,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连写了诗词会有应验这种事都知道...我就不知道这会有什么应验。”

  孟钊被杨宜君阴阳怪气了一下,有些下不来台,眼里闪过一道怒火。然而很快又压了下来,笑了笑,不紧不慢道:“十七娘也太多心了,我也就是随意说说罢了...只因十七娘这阕词太奇,不是闺阁女儿家的声口,都说反常必有妖,这才想到‘诗谶’之说的。”

  孟钊这话像是服软,但仔细一听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杨宜君挑了挑眉,却是不留情的:“这有什么可‘奇’的?闺中女儿写写牛郎织女之思就算是‘奇’了?那天下读书的男子还常作女子声口呢,那才是反常!”

  “男子怨妇诗写了那么多,不说奇,倒是觉得小女一阕《鹊桥仙》奇?”杨宜君就差在脸上写‘你好怪啊’几个字了。

  杨宜君的词锋孟钊是领教了,近日不论走到哪里都只能听到好话的孟钊心中是有些恼怒的。之前算是忍住了,现在终于忍不住,一下冷了脸...他现在都有些后悔早早来接触‘杨宜君’了,简直是在给自己找罪受。

  这样糟糕的心情下,他都有考虑要不要暗中给这个不懂礼数的小丫头一点儿教训了。然而看向杨宜君——杨宜君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他,或者说,她知道也不在意。阴阳怪气过孟钊之后,杨宜君就到另一边和几个女孩子赌棋子去了。

  支着下巴陪表姐们玩游戏的杨宜君有些漫不经心,显然她本人对这样的小游戏并无太大兴趣,只是给表姐面子,一旁陪玩儿罢了。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显出了她骨子里的三分傲气,以及冷心冷情。

  今天杨宜君穿了蓝白两色的衣裙,是很清淡的颜色,脸上也不见厚厚的粉,本来应该是清新佳人的样子的。但她不是,就像是碧波托着的芙蕖,又像是黯淡天空下的晚霞,清极反见妖。

  她笑起来,或者不笑,都艳丽的要命。让孟钊想到志怪传奇里来历不明又妖冶美丽的女子,他们到来就意味着灾难即将到来,男人会因为她泥足深陷,然后毁灭——其实她们登场的时候是很可疑的,书外的人一看就会疑心。但故事里的男人却傻子一样,什么荒谬的理由都信。

  书外的人觉得这是故事,编造起来自然不讲究这些。然而,真正见到那些女子才会知道真正的原因。

  见到这样的女子,总免不了如痴如蠢,被三言两语骗了算是体面的说法。真相其实是,男人内心深处未尝不知道有问题,只是这样的女子在面前,根本不愿意去想糟糕的可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罗隐的牡丹诗里是怎么说这‘国色’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再看杨宜君一眼,孟钊就忽然又不生气了,脸上的冷意也维持不住了。甚至自顾自地笑了,与身边的人道:“十七娘到底是闺阁女儿家,倒是我无状了。”

  旁边人能说什么,只能跟着装聋作哑,只说‘是呀是呀’。

  吴家那个认得高溶的子弟也在旁迎合了几句,然而终究觉得没意思。稍后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葡萄架这边,去了樟桂树下。

  拿帕子擦了擦额头,与几个认识的人坐在花毡上,与左右道:“这杨家十七娘到底是如何教养的,恁大脾气?”

  旁边一人道:“其实高门大户家的娘子,脾气大的很常见...只是在外的时候知道收敛,不好传出坏名声。”

  吴家子弟哼哼了一声:“说容貌可说是‘国色’,说才学可说是‘国士’,而说脾气,真是天底下最坏的脾气了!”

  “坏脾气怕什么?”对面的人笑了起来:“若是杨家十七娘愿意嫁你,你会因为她这坏脾气不要?你且看看安东将军,那般殷勤小意都吃了她的钉子。看着要不喜了罢?可转过头来,多看了人两眼就不气了!”

  吴家子弟被堵的无话可说,大概是为了转移话题,看到在树下站着的高溶。想了想道:“赵兄,你还未结识安东将军罢?走,我引你去见见...你不知,安东将军如今也是缺少人手,前些日子还招纳了一批中原士子。若是赵兄有意留在蜀中,安东将军帐下倒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第14章 平儿伸手在浴桶……

  平儿伸手在浴桶中探了探,对身后的周家女婢道:“太烫了,再打两盆凉水来。”

  一边说着,绕过屏风,拉开帘幕,对坐在梳妆台前梳头的杨宜君道:“娘子,水快得了。”

  傍晚时分杨宜君才在外面院子里洗了头,夏日头发干的快,就是她这样厚密的头发天将将擦黑也干了七八成。此时头发摸起来还有一丝潮意,但已经不妨碍绾起来洗澡了。

  晴雯在自家娘子身后,替她梳通头发,摸着缎子似的青丝,忍不住道:“娘子的头发就是放着不梳,也是根根分明的。”

  这样说着,晴雯取了两支折股钗,将杨宜君的一头青丝总绾起来。虽然还有些乱,但洗澡是不妨碍了。

  杨宜君对着镜子看了看,放下刚刚梳头时手中把玩的裁纸刀,站起身来:“行了,你们不必管我了,去继续收拾行李罢。明日就要回城了,许多事要做呢。”

  昨日送了吴家郎君娘子回城,其实此时避暑别苑的富贵人家都到了要回城的时候。避暑别苑本就是为了避暑所用,而七月半中元节之后,即使白日里依旧日头高挂、暑气难消,夜间也渐渐生出沁骨寒意了。这样一来,避暑也就没有必要了。

  今日是七月十三,之所以选在七月十四回城,则是因为中元节要过节——中元节是地官大帝解厄的日子,不过此时祭祀道教地官大帝已经不盛了,七月半最盛大的是佛家的盂兰盆节。七月半时,各家要在寺庙为已逝的先人奉献,大户人家更讲究,还要请高僧在庙中做相应法会。

  打凉水的周家女婢进来了,兑好了水后听从吩咐就去收拾行李去了。平儿也去了,只有晴雯一个人留了下来服侍杨宜君沐浴。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2页  当前第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百媚千娇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