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科举之日(下)
“王爷,有什么不对吗?”老学究被杨广吓了一跳,对着杨广微怒道。显然这个家伙是皇上单独选派的监考,身份应该不简单。
“没什么不对,只是忘记带答案了。”杨广对着他不好意思的笑道。
“什么!王爷,科举考试,你还想带答案,你这是什么态度。”老学究一听这话更怒了,竟然对杨广怒吼道。
“别生气,别生气,气坏了身子,您老可就没法监考了。我只是说说而已,又没带,你这么激动干吗,一点老先生的素质都没有。”杨广后面的声音轻了许多,只是在嘴里嘀嘀咕咕道。
安静的坐到凳子上的杨广瞧着试卷,开始发呆了。不是说,他不认识上面的字,而是不懂那些文言文的意思而已。心里不禁暗骂道:“这是哪个该死的老家伙出的题目,怎么都看不懂。
发完了呆的杨广把卷子一摊,趴在上面去找周公的女儿下棋去了。
“朽木不可雕也。英名神武的皇帝怎么会有这么个儿子。”老学究看着睡着的杨广忍不住摇摇头,心里暗自叹息道。
“王爷醒醒,王爷醒醒,时间到了。”正在做美梦的杨广突然被一个老头的声音吵醒。醒来一看原来是那老学究向他收卷了。
“这么快,考完了。睡得真舒服,老先生不送,我自己会走的。”杨广对着跟在后面的老学究挥手道。
“唉……”老学究啥也没说,只是无尽的叹气。
一出了考场的杨广就发现了一件怪事。街上出现三三两两的长得伶俐的小孩,总会问出来的考生:“你是不是做官的?”得到否定的答案,就不再缠着他们,一旦是肯定的回答,就迅速的脱离了他们,然后就见一群凶狠的肌肉男亮着光胳膊,一拳一个,敲晕了他们,快速的抬走走人。
杨广想起了这是他的手下人在抓人充数呢,就是不知道那些被敲晕了的家伙们,身体能不能经受得住。
出了这种事,考生们迅速的逃散开来,直到城卫军开来才使得他们安静下来。城卫军一接到考生们的禀告,迅速派人向上面汇报,然后层层汇报,引起了京兆府尹大人的重视,连忙派出精干人员搜寻那些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绑架官员的狂徒
一回到晋王府,杨广就听到了府里热闹的吵闹声。
“我决不答应,你们还有没有王法,怎么能够胡乱抓人。”
“对,我们绝不答应,把你们主子叫出来,我要问问有哪人敢绑架我大夏国官员。”
“……”
操,这些混蛋连这事都搞不定。杨广偷偷摸摸的从秘道进入王府,找来了萧燕。
“王爷,你可回来了。快想点办法吧,他们都吵着要见你呢。”萧燕脸色不太好。
“燕姐,怎么你们没有让他们按手印?”杨广听着屋外吵杂的声音皱了皱眉头道。
“奴家再也不相信那些混蛋了,嘴里说的好听,说什么他们出马保证一个顶俩。可这倒好,一抬回到府里就各个都醒了,这不都在闹着呢。”
“咳,叫那些人把他们再敲晕了不就行了。”杨广对着萧燕道。
看见杨广并不是说笑,只好无奈的出去吩咐了。没过多长时间,嘈杂的王府立刻变得安静许多。
瞧着那些倒在地上任人宰割模样的家伙们,杨广有点得意的笑着道:“这不就解决了嘛。”
“王爷,你瞧瞧是不是解决了。”萧燕努着嘴朝王府门口道。
一个太监带着十几个宫廷侍卫进入王府,走到杨广的身边尖声道:“王爷,皇上有旨让杂家带你进宫问话。走吧,王爷,别让小的为难。”
那些宫廷侍卫悄悄的围住了杨广,似乎只要他一不答应就动手绑了他的架势。
“燕姐,帮我照顾好府里,本王随他们进宫一趟。走吧,前面带路。”杨广对着太监淡淡的说道。
一踏入大兴殿,杨广就听到了殿内传来皇帝暴怒的声音:“胡闹了,真是太胡闹了。也不想想他是什么身份,怎么能看出这种事。皇家的脸面全让他丢尽了。怎么那畜生还没到吗?再派人去催,他不进宫就抓他进宫,敢反抗,砍了那孽畜。”
“王爷,你自己进去吧,杂家就不送了。祝你好运,晋王爷。”那死太监对着杨广不怀好意道。
杨广正了正衣服,大大方方的进入殿内,按部就班的跪下行礼,似乎并不觉得暴怒的皇帝有什么可怕的。
“你这孽畜,还有敢进来。你自己说说,你做了什么好事。在考场上交空白卷不说,还派人绑架我大夏国的官员,你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你不是以为朕不敢杀了你,是不是!”
“父皇,儿臣以为并没有做错什么,不知哪里惹得父皇如此生气。”
“好哇,你还死不悔改,你是不是想气死朕呀。”
“皇上,你就让英儿先说说他的理由,再生气也不迟。”独孤皇后急忙推拿着杨坚的后背,用手抚平他激动的胸膛道。
“你说说你的理由,没说出能让朕满意的理由,你别想走出皇宫一步。”
“谢父皇恩典。儿臣先说说交白卷的事。儿臣想不出那之乎者也,酸气冲天的题目,有什么用处。既然是考试,你就得让考生明白题意,那么难懂的题目,叫人如何理解。再扩大到更广范围上说,考生参加考试为的是做官,如果做官需要按照这种格式写,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满篇之乎者也,呜呼唉哉。到时候,他们的官府布告,还会好到哪里去。普天之下大多数都是没读过书的贫民百姓,你说让那些人去看他们的之乎者也,有几个人明白。既然不明白,老百姓怎么知道朝廷颁布的利民政策,怎么知道父皇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至于说绑架那些官员,老实说儿臣是做了,可从另一方面上讲,这些当官的也太没用了,被人一拳就敲晕了。如果这些官员在巡视的时候,也被人一拳,就不知道会出什么事了。再说,儿臣这么做还不是被你逼得,谁让你好好的非要儿臣补充完整晋王府的幕僚。儿臣并不觉得少了他们,王府会塌了。”后面的声音自然轻的不能再轻,不过杨坚是什么人,他的耳朵灵着呢,当然听得清清楚楚。
“好,好,很好。没想到你还有这么多理由。说到最后居然全是朕的错,你这小兔崽子还真会推卸责任。看来不治治你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了。”杨坚听完杨广的话,脸上的怒意是少了许多,不过却不见得有多少好转。
“儿臣不敢。”
“你还不敢,你有什么不敢的。朕再也不想见到你了,你给我滚回你的封地去,在朕有生之年,不想再看到你。”杨坚冲着杨广怒吼道。
“谢父皇不罪之恩,儿臣这就走。请恕儿臣不孝,不能在父皇母后膝下尽孝。”杨广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九个响头,起身头也不回的走出大兴殿。
“英儿……”后面传来皇后那凄惨的叫声。
杨广停顿了几分钟,依然没有回头跨出了大兴宫……
第四集
第一章回到晋州(上)
开皇二十年,四月初一,阴天。
杨广留恋的瞧了一眼晋王府,亲手关上了晋王府的大门。今天是他离开长安,回到封地晋州的日子。
杨广一骑沿着长安城绕了一圈,然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和晋王府的所有金银财宝沿着街道慢慢的行到城门。城门的那个由杨广任命的城卫官肃穆的对着他行了一个敬礼道:“岳青,奉晋王命归队。”
杨广看了他一眼,对着他笑道:“我知道你会来的。你应该明白,从踏出城门的一刻,你可能永生之年都没法回来了,你不后悔?”
“王爷,岳青不后悔。因为岳青相信王爷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长安城,我杨广会回来的。”杨广对着城内充满自信的大吼,然后带头冲出城门,向晋州而去。
“阿摩,朕相信你会回来的,就是不知道朕还有没有机会看到你回来的那一天。”皇帝杨坚站在大兴殿的最高处眺望着离去的背影,深情的说道。
“皇上,你会看到那一天的。会的!”独孤皇后充满柔情的靠在杨坚的肩上,看着远去的儿子柔声道。
“回去吧。这是他自己创造的机会,他终究是属于晋州的,属于外面广阔的天地。朕不该绑住他的翅膀,他是天上的雄鹰,草原上的野狼,大海里的鲸鱼,只有自由才会让他成长,让他强大!”杨坚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皇宫的上空而不愿消失……
杨广自然不知道皇宫的某处有着两对充满关爱的眼神和强烈的期待。
车队大约离开长安城一里远,后面便传来强烈的震动,扬起的尘土铺天盖地。杨广停下了骏马,看清了渐渐接近的队伍。那飞扬的旗帜告诉每一个人,他们是左领军,长安城的城卫军。在军队的中间有一辆鲜明的马车。
马车停靠在杨广的身边,从掀开车帘的那一刻,他看到了车里面的人。
“你们怎么来了?”杨广惊讶的问道。上面坐着五个人,五个女人,正是杨广的大姐杨丽华和四个小妹妹。
“父皇同意大姐去晋州散散心,而我们则是陪大姐一起出来的。”最小的妹妹杨嫣云抢着说道。
“他们是去边疆换防的,顺便护卫我们一路去广哥哥的封地。”三妹雨虹接着道。
“继续前进。”杨广瞧了她们和城卫军一眼,两眼湿润道。他知道这是便宜父皇不放心他却又拉不下面子直接跟他说的另重保护。
车队继续上路,有了城卫军的护卫,众人迅速的安心下来,尤其是杨广的贴身侍女卫队,马上放下了警惕的心开始唧唧喳喳的说话了。而杨丽华等人的马车自然也同萧燕,小玉儿,卫队们一起前进了。
队伍人数猛增,这耗费的钱财就多了。幸好,城卫军是以去换防的名义出发,每到一个驿站,都会有专人负责城卫军的粮食草料。不过,杨广不是小气的人,车上载着那么多金银,哪有不用的道理。所以,只要到了大点的城镇,杨广都会让城卫军里的司槽粮官去收购大量的牛肉羊肉和新鲜的蔬菜,给军里的兄弟们改善伙食。至于那些军官将领自然同王爷一起找家好点的酒楼快活的乐乐了。
经过七天的行军,杨广一行来到了潼关。潼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大夏国也不例外,在这里驻扎着十万之多的精兵,替皇帝看守着关中的东北大门。
由于杨广急于回到封地,其一行人并没有在潼关停留多久,迅速的同潼关守将交换通关文堞,就继续赶路了。
过了潼关,就离晋州的地界不远了。
晋州据有四府(同郡),八城,十六关,三十二县,东有太行山,西有黄河,南有中条山,北临蒙古草原。地势高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且水源丰沛,河湖纵横,粮食充足,素有大夏国“北粮仓”之称。
一踏入晋州地界,杨广就离开队伍独自一人开始了私查暗访封地的事情来。
对于晋州,杨广除了一些官方资料外,可以说一无所知。所以,他需要详细的了解晋州,以便将来制定政策时有所针对性。而想了解,只能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才能有真正的印象,于是他悄悄的脱离了队伍进行暗察。
单人单骑速度自然快了许多,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骑遍了整个晋州。通过一个月的辛苦,杨广对于晋州有了大概的印象。总体来说,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图个温饱还是能够勉强得到的,只是想过上小康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晋州人均占有良田虽多,可实际上却绝大部分掌握在晋州各土豪手中。老百姓只能依靠租种他们的田地过日子,而租息虽同北方其他各州轻了点,可也达到了六成的地步。一旦出现天灾人祸,老百姓只能忍饥挨饿,等候国家的赈粮。
除了这些还有一现象引起了杨广的关注。历代以来晋州因常年有边胡寇边,所以百姓尚武之风浓厚,更以武勇彪悍,擅长骑射,盛产铁骑精兵而闻名。至大夏朝更是有强盛的东突厥屡犯晋北溯方城,若不是晋州百姓勇武,东突厥骑军早已过潼关陷长安了。皇帝出于晋州的重要性,晋州的精骑绝大部分都被调往晋北边防要地,只有小部分扎在几个要道。这就造成了晋州精兵虽多,却无兵可守晋州大部,以致盗匪猖獗的可笑局面。
所以现在杨广首要想解决的就是剿灭盗匪,尤其是太行山盗匪,山脉众多,地势复杂,晋州官员每次派大军剿匪,总因地势而失败,最后使得任其自生自灭,达到了今时随意攻城陷地的嚣张气势。这些盗匪严重影响了晋州的经济发展,更是扰乱了晋州治安,不剿不行了。
可要剿匪,就得有兵,没兵剿个屁。这晋州偌大的地方,堂堂晋王居然无兵可派,还真是笑死人了。因此,需要成立一支能由杨广自己直接控制的精兵。按照晋州五百多万人口的基数,要组建一支五万人的精兵并不是不可能的,可自杨坚采取兵民合一的府兵兵制以来,杨广想随意的召集如此众多的精兵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杨广首先打消了建立由数量堆积起来的军队,只能在精之又精的特种部队上考虑了。
第一章回到晋州(中)
PS:不好意思,因重装系统耽搁更新时间了。
———————————————————————————————————————
应该说杨广的原出身就带有特种战士的身份。黑金战士是从普通的战士中一步步提升的,一旦成为黑金战士或以上的更高级战士,都会得到联盟的特殊培训,极具针对性,这不是特种战士又是什么。因此,对于把队伍训练成特种精锐部队,他还是有信心的。只不过一时之间无法确定部队人数多少为好,最后还是觉得到时再看。
带着一些问题和兴奋,杨广再过了五天就到达了晋州的治所晋阳府,这时已是开皇二十年,五月十六了。
晋阳城经过历代以来的大力扩建,又经过大夏国二十年的大兴土木,成为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大城。晋阳城分三城东西中三城,州府治所在西城,县治治所则在东城,中城跨汾水而建既有守卫晋阳城水源的重要作用,又是连接东西两城的交通要道,所以中城在晋阳城显得极其重要。
杨广一人孤零零的走在晋阳城内,心里闷的慌。刚刚进入城内时,他竟然被守城的小吏总共勒索了一两银子。美其名曰入城税,守城税,养家费,交易税等不下十来个名目繁多的税费。虽然杨广现在不把一两银子放在眼里,可像他这样的人有几个,每天老百姓进进出出不知要被这些可恶的小吏收刮去多少。难怪,看来看去偌大的一个晋阳城居然只有三十万左右的人口。
看来自己一个月的暗访,并没有真正了解晋州呀,他有点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去大城走走,而只是在小县城,村镇私查。原以为要想发现问题就得去农村,小地方寻找,咳,这绝对是经验主义误人啊。
杨广心里很生气,可他必须忍着,没有实力之前,即使他下再多再严的命令,底下人的也是阴奉阳违的多。如果自己一意孤行,说不定还会引起晋州全体官员的反感,晋州百姓的大乱,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
这一切都告诉他,想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发展晋州,就得有自己的势力,因此杨广想组建特种战队的信念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到了晋王行苑都不知道。
晋王行苑是晋州官员特地为他们名义上的头头晋王建造的,里面的风景自然美不胜收,格局雅致,布置富丽堂皇,比皇宫还漂亮。只不过十几年以来,晋王行苑一直空在那,没有主人居住。在十天前,晋王行苑迎来了第一批主人,晋王府的车队,却少了一个真正的主人晋王。
晋王的失踪引起了晋州官员的紧张,他们深怕某些不开眼的盗匪伤害了身份尊贵的王爷。倘若晋王有个三长两短,他们相信皇帝不介意让他们所有人陪葬。因此各府各城派出了众多的精干人员在晋州搜寻晋王。导致各地守城的人员出现紧张,不得已只好再度用上了那些因民愤极大而为了给晋王有个好印象暂时隐藏的守门城吏了。所以,才遇到了刚到晋阳城就被勒索的可恶事情。
不过,那些官员的做法也是表面文章而已,只要杨广稍微一了解定会知道的。只是做官的最要做的就是表面文章,形象问题很重要。官官之间有许多潜规则,其中一条官官相护就是很重要的潜规则。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品级高的官员一般就不会为难低级官员。而同一个地方的高级官员更是竭尽所能的护着底下官员,这是因为他们的利益是同一体的,一旦哪个官员出了事,追究起来还是追究到高级官员头上。
尽管晋王只是个爵位,而不是官,可没有人会傻到说正一品级王爵管不到他们头上,所以潜意识里晋王已经被他们归为官员一类了。何况他晋王还兼着整个河北行台尚书令的官职呢。既然你是官员,你就得遵守某些潜规则吧。他们就是以这种心思,玩那种骗人的把戏的。可惜,杨广没有同车队一起到达,没有看到他们的表面文章,这可就难办了,晋州上到正三品刺史下到从九品的县丞县尉都担惊受怕的等待晋王的到来。因为,王爷没有看到表面文章,就可以有借口动他们了,尽管他们并不是很担心杨广的动作,可惹火了他禀告皇帝,一道圣旨下来,他们可就麻烦了。
为此近几天晋州刺史大人宇文化及的住宅热闹的很,众多官员和晋阳城内有身份的土豪劣绅纷纷聚集到刺史大人的家中商讨对策。
晋阳府府尹大人孙不易眼红的看着安坐在正中的刺史大人,心里不断的诅咒着该死的正从品级之分。俩人虽然同为三品官员,可就因为刺史大人是正三品,就可以管辖整个晋州;而他孙不易只是从三品只能管辖晋阳府以及所辖的二城四县,相差太大了。
“宇文大人,王爷都到了晋州一个多月了,可我们的人依然没有找到他。你说,会不会出什么事了?”孙不易装作关心的问道。他的心里却在恶意的希望杨广出现点什么事,当然不是那种送命的大事。王爷有了点小事,宇文化及刺史大人的政绩考评绝对会下降好几个层次,那时说不定刺史的位置就该换人了。
“孙大人,你还是祈求王爷别出差错为好,不然本大人受到惩罚,你晋阳府尹大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宇文化及随意的瞄了孙不易一眼道。宇文化及虽只有二十岁,可对人情世故早已圆通的很,而且眼光也很毒,对于这个不甘心屈居自己之下的四十多岁老狐狸的心思,他还是清楚的很的。所以,才有了这么一说,警告他不要幸灾乐祸。
“宇文大人,卑职不敢,绝对没有咒晋王出事的意思。只不过,凡事不怕万一,就怕一万,我们还得先有个这种心理,免得真的意外出现时,我等措手不及。”孙不易连忙站立起来庄重的说道。
“这家伙,还真是说谎不打草稿。别以为我年小不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如果不是父亲大人之前警告过我不要惹事,要交好晋州上下官员,老子早就把你们给踢了。”宇文化及眼瞧着一脸肃穆的孙不易,心里不停的诅咒他。也真难为才二十岁的他了,又不是宇文化及善于忍耐,也不会被他父亲搞到晋州来任这一大州的封疆大吏了。
“孙大人不愧为有丰富政治经验的大人,宇文化及一时没注意到这方面。刚才若有得罪之处,还望孙大人多多包涵。既然孙大人对防范意外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那本刺史就把这事交给孙大人办了。希望,孙大人不要让晋州上下的官员失望才是。好了,各位,关于晋王爷的事已经不用大家操心了,各位就请回吧。”宇文化及根本就不给孙不易反驳的机会,立刻把这烫手的棘事交给孙不易手上了。
“宇文化及,你……”孙不易气得说不上话,只是手指着宇文化及你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