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滋的爆油声在厨房里响起,面糊被被翻炒成了酱褐色,一阵奇异的香味飘了出来。
闻到这味道,唐璜舔了舔嘴唇:“哥,这什么味道,真好闻。”
姚大娘却道:“小东家,可别放这么多油。你今天让我去街上吃东西,我吃了不少,发现姑苏府的人口味都挺淡的,不喜欢多油的。你放这么多油,他们可吃不了。”
唐慎尝了尝酱汁的味道,又放入几勺糖。甜香、酱香溢满了狭小的厨房,唐璜和姚三都伸长了脖子想尝尝到底是什么味道。唐慎把酱汁装入碗中,小姑娘迫不及待地冲了上来。
“我尝尝!”
唐璜用筷子沾了点,褐色的酱汁粘稠厚重,沾在筷子尖上,被小姑娘舔干净。“好甜,好香!可比村长家经常做的香酱好吃多了。”说着,小姑娘又想再吃一口。
唐慎又让姚三、姚大娘尝了尝。
姚三:“好吃!”
姚大娘却皱眉道:“味道是不错,但是小东家,我吃不惯这东西。你这放油太多了,有点腻,姑苏府的人吃得大多清淡,虽然也喜甜,却不是这种重甜。”
唐慎道:“姚大娘,你说姑苏府的人不喜欢吃油?”
“可不是,我今天吃了好几个摊子,他们的油都放得极少。”
唐慎:“或许不是他们不喜欢吃油,而是没找到‘又能吃油、又不油腻’的东西。”
“啊?”
唐慎:“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油多的东西,大多越好吃。”
这话一下子问倒了姚大娘。她思考道:“油炸丸子确实好吃,但不能多吃,也腻。”
唐璜举起手:“我最喜欢吃油条,昨儿个姚大娘带我去吃了姑苏府的早点摊,姑苏人也可喜欢吃炸油条了。”
唐慎点点头:“对,人都喜欢吃热量高的东西,热量越高,一般而言就越好吃。”
“什么叫热量高?”
唐慎:“就是越容易让你长胖的。”
唐璜惊道:“那我可不能多吃油条!”
姚大娘不解道:“小东家说的东西我听不懂,可姑苏府的人真会喜欢吃这个东西吗。”
唐慎微微一笑:“姚大娘,你不喜欢吃,是因为你年龄大了,口味清淡。不如我们过几天去开个摊子,直接试试?”
与此同时,唐慎并不知道,在他离开梁府的时候,一个跟在他身后的人影快步跑回了唐举人家。
“你是说,那唐慎要拜访的很可能是梁大人?”
丫鬟点点头,道:“我可看得仔仔细细,梁大人今日早晨刚离开姑苏府,这事老爷提起过。那唐慎拿出名帖,被卫兵迎进梁府,不出片刻就被梁管家亲自送出了门。我寻思这事并不简单,所以特意回来和夫人禀报,没把这二十两银子给他们。”
唐夫人正在梳妆、准备休息,听了这话,她放下梳子思索起来。
这丫鬟是她的陪嫁丫鬟,很小就跟了她,年龄不大,却很会做事,所以才会被她派去做这件事。丫鬟说的十有八九是真的,唐家兄妹要拜访的人正是梁大人。
“夫人?”
唐夫人道:“你再去府库拿十两银子,到玲珑绣庄,挑几件少年少女穿的衣衫,给他们送去。再买些家常用品,笔墨纸砚和一些书。银子不用送了,送东西就行。东西不用挑太贵重的,但要好、要全。”
丫鬟点头:“是。夫人,只送东西过去就好了吗,要我再带句话吗?”
“不用。本就是亲戚,不能因为他们可能和梁大人有关系就太过亲近,我们家不至于如此谄媚。”
“好。”说罢,丫鬟转身就要走。
唐夫人道:“留步。你且记得,无论如何那也是唐家的少爷、小姐。”
丫鬟想了想,点头称是。
这一边,姚三还在做煎饼,忽然有人敲门。
唐璜:“我去开门。”
一开门,只见是个二十多岁模样的女子。唐璜愣住了,还没开口,就听这人俯首道:“小姐。”
“啊,我不是小姐。哥,有人找,我不认识,是不是认错人了。”
唐慎走过来,丫鬟又道:“少爷。”
唐慎一愣,下意识地也以为对方认错人了。
丫鬟说道:“我是唐夫人的贴身丫鬟。你们走得匆忙,老爷有事无法招待,夫人也是等你们走了才知道这件事。夫人特意差我给你们送点夏衣秋衣,还有一些书籍纸砚。你们刚到姑苏府很多东西恐怕都没备好。”说着,几个搬货汉子扛着两个箱子进了院子。
唐慎静静地看着这些箱子,道:“多些唐夫人的好意,不过我们已经买全东西了,恐怕得麻烦姐姐再带回去。”
“少爷,这可使不得。若是我完成不了差事,是要被夫人责骂的。”
唐慎还要推辞,这丫鬟却十分固执。
最终丫鬟离去,唐慎看着院子里的两个箱子,无奈地笑了笑。
唐璜和姚大娘打开箱子一看,真的只是些日常用品,衣服和笔墨纸砚。没有任何贵重物品,衣服也只准备了唐慎和唐璜可以穿的,不是绫罗绸缎,款式却大方好看,很明显是细心挑过的。
姚大娘道:“小东家,你这亲戚人还真不错,这些东西光花钱可不行,都是用了心买的。”
唐慎却道:“这才一天,他们就知道我们住哪儿了。”
唐璜:“啊?”
唐慎检查了一下箱子里的东西,又想了想,道:“不过那唐夫人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恶意。”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接下来的几天,唐慎想了很多,甚至想到唐夫人是不是猜到他们想分家,所以特意提前讨好关系。但他又否决了这个念头。
唐秀才是庶出子,按照本朝律例,分家后他能得的钱本就不多,唐举人家不至于为了这点钱故意算计两个小孩。而且唐慎真正想要的是分家,两家撇清关系,不是为了钱。
“难道他们知道我去拜访梁大儒,想套近乎?”
可等了几天,送完东西后,唐举人、唐夫人,哪怕是那个丫鬟都没再出现过。
唐慎:“真是我小肚鸡肠想太多了?”
把这件事抛到脑后,这天下午姚三回家,带来了坊市批下来的摊子条文。
姚三:“这下终于可以开店了。”
姚三这几天做了个早餐车,不像后世的早餐车那么华丽,只是一个手推小木车。他们买了炉子、煤炭,做了一桶五谷杂粮面糊,就等着后天去出摊。
阿黄和姚家母子都兴奋不已,唐慎倒是想了许多。他下午出去又逛了一遍碎锦街,晚上他找到姚三:“姚大哥,明天你出门到湖口城外,雇几十个人,最好有男有女,年龄有老有少。只雇他们半个时辰,价钱你谈好。”
“这好找,姑苏府人多,找活干的闲人也多。不过小东家,你找这个作甚?”
“咱们的煎饼好吃吗?”
姚三吞了口口水,回想起那味道:“好吃!小东家我可真没想到,抹上甜面酱后,煎饼能那般好吃。不过这又怎么了?”
唐慎道:“咱们的钱不多了,我可等不及被人发现,得快点挣钱。你知道好吃可没用,要让更多人知道它好吃。”
“那和雇人有什么关系?”
唐慎神色淡定,说话时连大气都没喘一口,非常理直气壮地说道:“雇人,当托!”
这日清晨,碎锦街上,许多卖早点的摊主发现来了个新鲜面孔。
推车的是一个中年壮汉,收钱的是一个老妇,做早点的竟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儿郎!
起初这摊子前根本没什么人,然而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冒出来七八个人,不看别的摊子一眼,径直地走到那小儿郎的摊子前,排了一条长队。
“我听说这摊子上的煎饼可好吃了。”
“可不是,我昨儿个吃了一个,想了一整晚。”
其他摊主:“……”
你胡说!这摊子明明是今天早上才竖起来的,前后加起来不到一个时辰!
然而行人并不知道这摊子是今天才开的。
看到排队的人这么多,又听人说这东西多好吃,许多行人纷纷驻足,停下来加入到排队的队伍里。
一人问道:“老哥,这杂粮煎饼是什么,我以前可没在姑苏府听说过。”
没等人回话,队伍前面一个中年男子非常热情地说道:“杂粮煎饼可好吃了,我前两天给我媳妇尝了一个,我媳妇想了两天。但是这老板每天只做一百个,做完就不卖了,我到今天才能买上一个。”
“什么?只做一百个?”
“可不是!小老弟,我已经买上了,你可慢慢排队,千万别着急。”
“好,谢谢这位大哥,我定要买上一个尝尝。”
唐慎又做完一个杂粮煎饼,姚三洪亮的声音传遍半个碎锦街:“起锅咯!”
姚大娘数钱数得手软,唐璜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
“姚……姚大娘你掐我一下,咱们不是今天才开摊,而且开摊一个时辰么,为什么竟然有这么多人排队想买咱家的杂粮煎饼。我是不是在做梦……”
唐慎正在埋头做煎饼,听了这话,他不屑地笑了一声,暗自想到:就这还叫人多?
他饥饿营销加排队营销全都用上,在一千年后都无往不利,现在吸引十几个顾客,还不手到擒来?
一旁的其他摊主:“……”
简直厚颜无耻!!!
作者有话要说: 托:这家杂粮煎饼可好吃了,我每天都吃!
唐慎:我是凭实力得到的顾客。
摊主们:不要脸!!!!
第8章
临近重阳,天气陡然又热起来。
丫鬟打着一把荷叶黄纸伞,将唐夫人从马车里迎了下来,两人一起进了间珠宝铺子。这间珠宝铺子是唐家的祖产,位于碎锦街的东口。踏过醋坊桥,再往西走十多米,有一条深院巷,取自“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刚入巷就是这间珠宝铺子。
深院巷里有七八家珠宝铺子,罗裙粉黛,在小巷中穿行。
唐夫人不是来买珠宝的,快到重阳,她来铺子里查看账本。看了一个时辰,与几家掌管算计好夏天的账,离晌午还早。
两人一起出门,丫鬟撑着伞:“夫人,回去吧。”
唐夫人点点头,出了门她望了望人流如潮的碎锦街。重阳快到了,街上许多年轻姑娘的鬓间簪了朵菊花。唐夫人忽然起了逛街的心思,道:“许久没来过碎锦街了,我们且四处看看。”
丫鬟点头称是。
大宋民风开放,女子穿衣不似前朝那么华美鲜艳,却也出落大方。碎锦街上有不少少女行走匆匆,唐夫人在醋坊桥东口附近看了会儿,瞧见远处有个地方,人群挤成一团,黑压压得看不清楚。
“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