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林慧娘笑着道:“我就是突发奇想,想着荠菜可以凉拌,这个大概也能凉拌,我已经试过了,吃着没问题。”
听她这么说,赵氏才放下心来,不过她还是说了林慧娘一句:“没把握能吃的东西千万别这么草率就入口了,万一有毒,你怎么办?”
对此,林慧娘赔着笑,连连点头应允。
------题外话------
嗷,昨晚终于收到了合同寄到的通知,希望今天能顺利改状态!
第十四章 改换米汤(捉虫)
第二天,林慧娘用昨天割的荠菜最后煮了一上午汤,只不过这次兄妹俩回家前,林慧娘去买了一点米。
不只是大林村,整个阳晋县的环境都不适合种植水稻,因此,米价在阳晋县是很贵的,林慧娘买了一点质量比较次的米,兄妹俩从粮铺里出来时,林康还不解地问她:“大丫头,好端端的,你买米做什么?这么贵。”
林慧娘笑道:“荠菜马上就要过季了,口感上也没有之前好,我打算明天便不煮荠菜汤了。”
没问到答案,甚至还得到了这样一个噩耗,林康惊讶地瞪大了本来就不小的眼睛。
“我这些米,是准备明天用来煮米米蒿的。”
“米米蒿?米米蒿也能吃?”林康是知道地里的米米蒿这种野草的,只是对林慧娘说的能吃不太信。
林慧娘点点头,“晚上三哥你来我家里跟着一起吃呀,昨晚我还做了一道凉拌米米蒿。”
林康这才相信了,他点点头,“那,那晚上我就过去了哈,你给我留着点儿。”
林慧娘笑着点头,却是准备晚上做饭时多添些水。
当天下午做饭时,林慧娘果真往锅里多添了一些水,用米米蒿搭配着大米煮出了一锅米汤他们现在的家境,还吃不起粥,只能往锅里多添些水了,不过好在家里的馒头倒是足够。
看到林慧娘买的米,赵氏和钱氏婆媳俩都逮住林慧娘好生数落了一顿,怪她不懂得持家,有点钱就花,还是买米这样矜贵的物什。
不过在喝到喷香的米汤时,婆媳俩终于放弃了数落林慧娘。
“大妹,这米汤也要免费赠送吗?”嫂子钱氏问道,生意上的事儿,林慧娘跟家里人说过。
林慧娘摇摇头,“米太贵了,真要免费我就赔了,所以我打算,清汤可以免费,还是一张饼一碗,稠的则是要花钱买,两钱一碗。”
虽然她这么说了,但钱氏还是很担心林慧娘会赔钱,不过见林慧娘心意已决,她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想着,如果真的赔钱了,她得好好安慰安慰林慧娘才行。
第二天,林慧娘便将荠菜汤换成了米汤。
陡一看到米汤,来买饼的客人都很好奇,“小姑娘,今天怎么换成了米汤啊?”
林慧娘笑着回道:“荠菜快过季了,而且现在的口感也很不好,所以我就换成了米汤,里面同样放了野菜,清汤同样是一张饼免费赠送一碗,但稠的要两钱一碗。”
“啊”听她这么说,不少人都退却了。
他们也是要趁着现在田地里农活儿不太忙,出来做零工补贴补贴家用的,两钱虽然不多,但对他们来说,大馒头够他们吃饱了,但要换成一碗加了野菜的米汤虽然他们也知道米很贵,两钱一碗已经很便宜了,但他们还是不太舍得。
“给我来一碗清汤吧。”一个人说道。清汤也挺好,比白水好喝多了。
“我也要一碗清汤。”
“我也要”
未在驴车旁边的人群里顿时传来了好几声要清汤的声音,林慧娘对此并不失望,因为她已经预料到了,这些贫苦百姓大概都不太舍得买米,毕竟同样的价钱,一碗稠米可不够他们填饱肚子。
她利落地烙饼,林康接钱,将已经烙好的饼按要求分给客人们,又从锅里盛了一碗碗清汤。
“给我来碗稠的!”一个看起来家境还可以的中心男人挤进来对林康说道。
一直担心锅里的米会剩下,听到这句话林康总算松了口气,他带上大大的笑容,快速地接过来几枚铜板,先将饼递给男人,又从锅里盛了稠稠的一碗米。
中年男人对这个稠度很满意,他点点头,接过来碗筷往旁边一顿,斯哈斯哈地大口吃了起来。
他旁边,有闻到味儿的人好奇地问道:“大兄弟,你这米汤好不好喝啊?”
男人满意地点点头,“好喝,米香中还带着几分野菜的清香,味道很好。”
那人点点头,看着他碗里这浓稠的一碗米心里有些蠢蠢欲动,这么稠的一碗,两钱真是太便宜了
“给我来一碗稠的!”
听到又一个要稠的,林康的笑容更大,他心里的担忧又少了一点。
原本还担心米会剩下许多,但事实上却是很快就卖完了,林慧娘约摸着时间,又往锅里倒了一些,重新添水烧火。等中午两人收摊后算了算账,竟然比之前免费送荠菜汤赚得还要多!!!
林康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林慧娘却是笑着跟他说:“赚得多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毕竟这米汤可不是不限量供应的。”
“对对对。”经她一提醒,林康也想通了,“而且要想试试稠米汤的,就得画上两钱来买。”
林慧娘赞同地点了点头。
林康开心地笑着收拾东西,家里不缺什么,两人便直接赶着车回家。
只是林康还没赶着车到林家,途中遇到的一个婶子便对他们说道:“快快快,康子大丫,你们嫂子生了!”
“什么?!”兄妹俩齐齐叫出声来。
那婶子还在继续说:“她是半晌发动的,现在”她话没说完,便见林康赶着驴车从她身边跑了过去,林慧娘的声音远远传来:“多谢婶子了!我们先回家去看看!”
两人还没进门,便听到了从屋子里传来的钱氏的痛喊声,林康慌得脚下一个不稳,踢翻了门口的盆子。
院子里的林丽娘听到动静回头看,见是堂哥姐姐回来了,一向镇静的小脸上破天荒地多了几分害怕,“姐姐”
知道她是被吓到了,林慧娘将妹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拍她的后背,哄道:“嫂子没事的,一会儿小宝宝就出生了,咱们阿丽就要当姑姑了。”
林丽娘点点头,脸上的害怕收敛了几分,林慧娘又问:“二郎呢?”
“二郎在大伯家。”
林慧娘点点头,回头无意中看到林康的怂样,她笑道:“三哥,你怎么被吓成了这个样子?生孩子的又不是你。”
林康还没恢复正常,他看着正房讷讷道:“原来生孩子这么痛的吗。”
林慧娘看着他这副模样,觉得以后的三嫂大概会很幸福。
------题外话------
嗷嗷嗷,昨晚终于签约成功啦!!!今天开始专心码字!另外求收藏评论鸭
第十五章 小侄子(捉虫)
屋里,钱氏的声音一声接一声传出来,一声比一声虚弱,听得屋外的林康脸色惨白,林丽娘也抓紧了林慧娘的衣服。
三个人中最镇定的反而是林慧娘。
她虽然也没经历过女人生产的事情,但到底是生活的时代不同,知识面也不同,不过尽管如此,林慧娘也还是提着一颗心。
不管是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因为生孩子丢掉性命的女人一直大有人在,只不过现代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男方不愿意剖腹产,从而耽误了最佳时机导致的惨案。
现代女人生孩子尚且不可能母子平安,更不用说是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
林慧娘虽然以前曾经听人说过,第一胎一般发作的都比较慢,但她还是忍不住担心钱氏。
林慧娘想了想,想起曾经听说过的,转身钻进厨房去沏了碗鸡蛋水,准备给钱氏补充补充体力。
人家有钱人补充体力喝的是鸡汤、参汤,他们穷人家,能喝碗鸡蛋水就是奢侈的了。
林慧娘把鸡蛋水送进去,顺便问从屋里出来的三婶儿刘翠花:“三婶儿,我嫂子进屋多久了?”
刘翠花也有些担心,“有快一个半时辰了。”
林慧娘算了算,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个半时辰就是将近三个小时,一晌的时间也不过就三四个小时,那岂不是他们走了没多久,钱氏就发作了?
虽然之前就知道钱氏将要临盆,之前见她一直没动静,林慧娘和赵氏母女俩还担心过,但今天陡然发动,又是忍不住担心。
或许是鸡蛋水起了作用,钱氏再度响起的声音多了几分中气,也不知道又过去了多久,终于响起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稳婆的声音也随之响起:“是个大胖小子!”
院子里的几人顿时松了一口气。
刘翠花连忙推门进去,林慧娘紧跟着她,一进屋就闻到了血腥气,而钱氏脸色苍白如纸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头发被汗水黏在了脸上,乌黑的头发衬得脸色更苍白了。
她急忙问稳婆:“我嫂子怎么样了?”
“静娴没事儿,就是太累了。恭喜大妹子喜获长孙啊!”
赵氏接过来襁褓中的婴儿逗了逗,掏出钱塞给稳婆,“多谢大姐了。洗三的时候大姐再过来喝杯酒啊!”
赵氏又和稳婆说了几句,刘翠花看到侄孙也满意了,时间也不早了她要回家去,赵氏便让林慧娘将她们送走了,她见钱氏是真的没事,才放心地逗弄怀里的大孙子。
林慧娘送走稳婆回来,还带着林丽娘一起进了屋,“娘,我要看小侄子。”林丽娘扯了扯赵氏的衣服。
赵氏看了林慧娘一眼,又念叨了她一句:“怎么把你妹妹也带进来了。”
林慧娘摸摸鼻子,好在赵氏只是说了一句,就坐到了一旁,把怀里的孩子给姐妹两个看。
不说林丽娘,就是林慧娘,也好奇地围了上来。
这还是她第一次见刚出生的孩子,林慧娘特意买的细布襁褓里,小小的婴儿皮肤红红的皱皱的,实在说不上有多好看,实诚的林丽娘就说道:“小侄子长得好丑啊。”
“小丫头懂什么,等过几天,小侄子就长得好看了,孩子刚出生都是这个样的。”
小婴儿也不怕人,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他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因为发育原因,他还看不清什么。
看着这可以说的丑不拉几的小团子,林慧娘心里忍不住发软,她伸出手去逗孩子,就见孩子半点也不怕生地用小手虚虚地抓住了她的手指,见状,林慧娘笑得更开心了,“娘,我侄子一看就是个胆子大的。”
赵氏笑着说:“像你哥,你哥就是个胆大的。”
林慧娘从侄子的温柔乡出来,对赵氏说道:“娘,我去做饭吧,我嫂子有没有什么忌口的?”
赵氏想了想,说道:“吃些易消化的流食吧。”
林慧娘点点头,见林丽娘对小侄子的兴趣颇浓,她笑了笑,去做饭了。
第一次伺候产妇,林慧娘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才好,她最后想了想,怕出错,就用新买的小米煮了一锅粥。
这时候,她十分庆幸自己今天突然心血来潮买了些小米。
她煮了一锅粥,又给家里几个人凉拌了个大白菜,草草对付了一顿。
林安也被送了回来,林慧娘的大伯母郭氏逗了逗林家第四代长孙,便回去了。
一家人吃完了饭,直到半下午,钱氏才终于醒了,林慧娘一直在锅里温着粥,听说她醒了,连忙盛了一碗粥送进了屋子。
钱氏一边喝着粥,一边看着婆婆坐在床尾逗弄着孩子,神色间透露着一股初为人母的温婉。
“娘,你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赵氏也没推拒,家里的四个孩子,除了大儿子是早逝的林大伟起的,剩下的三个孩子都是她抢过来的起名权,“我就先起个小名儿吧,大名大郎不是起好了吗。”
林仕在上京之前,怕孩子出生时他回不来,便早早地将起好的名字写在了一张纸上,听赵氏这么说,钱氏便让林慧娘去拿那张纸:“大妹,你去从那个箱子底下把纸拿出来。”她怕纸被损坏了,便将纸压在了箱子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