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和正这人心气高,平常在学院也不会刻意去讨好先生,和先生们的关系也是淡淡的,每年只会按照家中父母的吩咐,送先生一些节礼。
不过黎家财大气粗,黎父准备给先生准备的节礼一向丰厚,所以学院的先生对黎和正的态度还是挺和善的。
然而惦记着黎和正的宣纸的并不只有书院里的学生,也有书院里的先生。
在天华国,读书人尊师重道是必须的,面对学院里的同学,黎和正能直接拒绝他们的请求,然而当提出要买纸的人变成了平常替他授业的先生们的时候,他就没法拒绝了。
没办法,黎和正只能咬着牙齿又送了七刀宣纸出去,一位先生半刀纸,虽然不多,但是现在昌都的宣纸是一纸难求,一下子得到了五十张宣纸,黎和正的先生们已经很满足了。
就这样,九刀宣纸就这样送出去了,黎和正来学院的时候拢共就只带了十刀纸,加上这两天黎和正自己用掉的一些纸,现在他手里也没有多少宣纸了。
不过好在黎和正家里还有十刀纸,倒是不缺没有纸用。
黎和正想到还有一千张宣纸,自己省着点用,应该能够撑到写意轩补货,心中一下子就安稳了下来。
然而黎和正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就是去学院里待了一旬,再回家的时候,自己的宣纸竟然就不见了?
他的宣纸呢?他那么大一堆宣纸去哪里呢?怎么就只剩下十几张?
黎和正当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家里是进贼了吗?
这贼眼光还不差,他书房里这么多金玉摆件他不偷,就盯着他的宣纸偷?
然而事实证明黎和正真的是想多了,他这院里的护院不是摆设,他这些宣纸,是被他的亲爹拿去做人情了。
听院里的丫鬟说书房里的纸是被亲爹拿走了之后,黎和正直奔住院。
听儿子问起宣纸,黎父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喜滋滋的说道:“你那纸买得真是太对了,你是不知道,这些天有多少人找我要宣纸。”
“说起来也是奇怪了,这五十文一张的东西,怎么那么多人想要呢,你是不知道啊,就连卫尉大人都来找我了,就是为了这宣纸,我看你书房里宣纸有不少,就拿去送人了,不止是卫尉大人,还有那几位平常我们没有找到门路摆放的大人,我也让人送了些宣纸去,已经有两个人给我回信了。”
听说父亲把自己的宣纸拿去做了人情,黎和正差点一口气没上来,然而看着父亲高兴的数着那几位大人平常有多难搭上线,苛责的话黎和正又说不出口了。
黎和正心里明白,父亲这一切的钻营,都是为了自己,因为他要来昌都念书,父亲和母亲连家里的生意都抛下了大半,就是为了陪着他,昌都不比江南,黎家在昌都还没能站稳脚跟,父亲的盘算也是为了家里能好。
黎和正不是小孩子了,这些道理他都懂,然而道理归道理,一想到书房里剩下的那十几张宣纸,他心里还是难受。
黎和正心里有气,却不能对着父母发泄,只能蔫蔫的回了自己的院子,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之前能够半刀纸半刀纸随便送人的黎和正,手里能够用的纸一下子就不到二十张了。
晚上作画的时候,黎和正第一次把整张的宣纸裁开了用的。
此时黎和正心里有着和昌都广大学子同样的期盼——希望写意轩的掌柜能够赶紧把货给补上。
被整个昌都念叨着的辛芷和刘氏,此时已经坐在回常县的客船上了。
写意轩的生意实在是太好,宣纸只卖了一天就售罄了,店里的棉柔纸和其他纸制品,也只撑了三天。
三天之后,店里已经没有商品买了,店里的伙计每天只能坐在空空如也的柜台前,不断地向客人重复宣纸已经在赶工了,一个月后就能上架了。
东西卖完了,她们一直待在昌都也就没了意义,必须得赶紧把生产出来的宣纸往昌都运。
这次不到一万斤纸制品,替辛芷和刘氏赚了近两万两银子。
分钱的时候,辛芷净得一万两千两银子,刘氏少一些,只有八千多两银子,她本来就只分四成,分得自然就少一些了。
辛芷这一万两千两银子是她净赚的,刘氏这八千两银子缺还要除去之前租下写意轩给出的两年租金。
这些都是她们之前觉得在一起做生意之前就商量好的事情,辛芷出技术,刘氏出造纸工坊以及运营期间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不过就算只有八千多两银子,刘氏心里也已经很满足了,这个卖纸的生意她之前所有的投入加起来都没超过五千两银子,造纸工坊那边的造纸工坊就只花了不到两千两银子。
常县作为县城,木材价格低,人力价格也低,造纸坊工坊那边她的所有投入加起来还没有写意轩铺子五年的租金多。
这次刘氏得到的分成,除去前期的所有损耗后,还能净赚近三千两银子。
这还是她们第一次到昌都卖纸,她不但已经收回了本钱,还赚了三千两银子,这门生意,真是出乎她意料的能赚!
而且庄子那边的造纸工坊每天都有新的纸产出,这门生意还能长长久久的赚下去。
刘氏心里门清,造纸的方子是辛芷出的,有这方子,她和谁一起做都能赚钱,自己不过是靠着她才能得的眼下的这些好处,这些事情,她都是记在心里的。
分钱的时候,辛芷心里还担心过,刘氏心里会有意见,其实刘氏真不是那种眼高手低的人,之前四六分成也是她自己提出来的,来昌都一次,就赚到了八千两银子,她已经很意外,很满足了。
再说辛芷,她现在是一门心思的搞钱,上船之后就把刘子真那不舍的样子抛到脑后了,甚至已经在和刘氏商量扩建造纸工坊的事情了。
第91章 第九十一章、 开春了、
宣纸在昌都供不应求, 单庄子上这一个造纸工坊显然是供应不上整个天华国的广大学子的消耗的。
扩建造纸工坊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了。
之前在昌都的时候,辛芷已经和刘子真商量过了,让他帮着在绥州等地筹办造纸工坊。
反正刘子真要建香皂坊,再帮着她们弄个造纸工坊, 也不过是捎带手的事情罢了。
再说了, 辛芷和刘氏也没打算让刘子真百忙, 绥州等地的工坊, 因为她们基本不出力,所以刘氏只分力一成, 辛芷四成,刘子真一个人独得五成。
原本刘氏是一成都不要的,不过造纸工坊这事是辛芷和她一起合作, 她们是合作伙伴,辛芷也不是那种有了更优选择后就把合作伙伴一脚踢开的人。
造纸工坊的一成利听起来不多,可是那不胆子是一家造纸工坊,而是边关的数家造纸工坊,到时候刘子真要是一口气开个十家八家造纸工坊,这就是十家八家造纸工坊的一成利润,这也是很大一笔进项了。
造纸其实也不是什么技术活, 刘子真手底下的伤兵残将那么多,直接从军队里拎出来就能用,根本不用担心人手的问题。
不过边关的造纸工坊一时半会儿的也支不起来, 写意轩那边, 还是要指着潞村的这家造纸工坊每天的产出。
刘氏和辛芷商量过之后, 决定在县城旁边的一个村子里买地再建一个造纸工坊,她们回到常县没多久那边就开始动工了,冬天出来打短工的人多, 工程进度很快,再有个半个月,造纸工坊分坊就能竣工了。
这次辛芷她们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特意多砌了几口池子,分坊这边光是装纸浆的池子,就足有二十口,等这边正式开工之后,能比潞村那边的工坊多出将近一倍的产出。
辛芷和刘氏盯着分坊这边的时候,也没忘记潞村那边的造纸工坊。
之前的宣纸在昌都卖得那么好,辛芷也不是个小气的人,想着工坊这边的工人们平常造纸也辛苦,回来之后,她自己掏了点银子出来,以她和刘氏两个人的名义给大家发了一次奖金。
在天华国,其实是没有奖金这个概念的,一些和善的主家,在年节的时候会给手底下的人的额外发点赏钱。
这不年不节的,辛芷和刘氏就给大家发奖金,奖金的数量还不少,普通工人一人一两银子,工坊的两个管事的奖金则是翻倍发的。
辛芷这次一下子就赚了一万多两银子,花个百八十两银子给大家发福利压根不算什么。
辛芷的行事多少还是带点现代的风格,对于她来说,这次在昌都的时候,她们的宣纸很快就售罄了,这要是放在现代,就是做成了一个大项目,给底下的人发点奖金也是应该的,花一点小钱就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嘛。
她这个老板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给底下的人喝口汤也是应该的。
坊子里的大家领到了奖金,心里都是高兴得的,之后的半个月里,大家每天都自愿工作到晚上,工坊里的宣纸产量连着破了好几次的新高,足见这银钱的力量有多大。
之前囤的棉花用完了之后,工坊里现在已经没办法做绵柔纸了,原本做棉柔纸的池子全都拿来泡竹浆了。
各种纸制品中,就属宣纸最好卖,是现在工坊主要制作的商品,草纸也有消耗群体,不能一点都不做,所以现在是两口池子做草纸,剩下的池子全都做宣纸。
辛勇那边也没闲着,他现在带着家里的几个下人装裱空白画卷,大林他们都是有卖身契的人,也不怕他们背主,所以辛勇教得格外用心,现在大家都上了手。
这画卷能卖五两银子,辛芷也不会对自家人小气,主要是装裱画轴这个事情是辛勇自己的手艺,之前做得少就不说了,既然以后写意轩需要他长期供货了,那就得拿出一个章程出来了,总不能让他一直做白工。
让自家人吃亏这种事情,压根就不在辛芷的字典里。
最后辛芷和刘氏商量了一番,决定每卷画轴给辛勇二两银子的加工费,她们出原材料,要大批量的生产卷轴,布庄那边可没有这么的碎布头,所以她们得买整匹整匹的绸缎回来装裱用,这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装裱一卷画卷,怎么也得花个四、五百文的成本。
辛勇赚二两银子,除去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后,一卷画卷辛芷和刘氏差不多也能赚二两银子。
大林他们帮着辛勇做画卷,除了原本的工钱外,每做好一卷画卷,辛勇还会额外给他们五文钱,像于氏这种手脚利索的,每天就算是在给大家做饭和洒扫之外的空隙抽空做一会儿,一天都能做出至少三副画卷。
没用几天,辛家家里的画卷就已经堆了老高一堆了。
半个月后,辛芷和刘氏又联系了之前的船老大,让他帮着把造纸工坊这边新产出来的六、七千斤宣纸和造纸送到昌都去。
几千斤东西,单独包一艘船来回其实是不划算的,但是船老板知道辛芷她们有长期往昌都送货的需求后,也想抓住她们这个长期客户,主动给降了船费。
要知道常县虽然有几个富商的,但是能把铺子开到昌都去的还真没有,平常船老大去扥最多就是府城,两、三天就能跑个来回,装满一船的货物也才二十来两银子,除去哥几个的工钱和开销后,也剩不了几个钱,就这样的活,也不是每天都能遇上的。
遇到生意不好的时候,这船空上十天半个的时候也是有的。
跑昌都就不一样了,路程长,船费也高,
之前船老大帮着辛芷运了一次货,光是船费就得了一百二十两银子,那是船老大他们跑好几趟府城的船费了。
这次往常昌都送货,船老大只收了辛芷她们八十两银子,并且保证船到昌都的码头后,他们还会帮着请码头上的力夫把她们的货物送到写意轩去,这就不额外收她们的钱了。
把近三千刀宣纸、一千刀草纸以及四百多卷画轴送出去之后,辛芷和刘氏总算是送了一口气,她们紧赶慢赶的,总算是把写意轩补上货了,一年五百两租金的铺子,已经空了大半个月了,每一天可都是在白花银钱呀。
等这批宣纸送到昌都后,依照之前大家的反应,想来也撑不了几天,有了上一次的经历,想来这次大家只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囤货,辛芷在写给意轩掌柜的信里已经说了,这次宣纸也得限购,一人最多买两刀纸,尽可能的把宣纸卖给更多的客人。
写意轩的掌柜是刘子真手下的一个管事,为人稳重,辛芷相信这么一点事情他是稳得住场面的。
把货送上船后,辛芷一下子就闲了下来。
造纸工坊那边早就已经步入正轨了,根本不用她和刘氏盯着,分坊那边刚竣工,前两天才刚把人手招齐,池子还没完全晾干,离开工还有几天。
田冬秀她们一见辛芷闲了下来,就连忙把她往麻将桌上拽,让她补陈曼的空缺。
没两天就要过年了,陈曼的肚子已经快六个月了,不能一直坐着打麻将,为了之后能够顺利生产,她现在每天都得在院子里转几十圈。
开春后,城外的造纸工坊也正式开工了。
昌都那边早早的就传来了信,上次运过去的宣纸和草纸两天就售罄了,店里又一次卖空了。
天华国的人都注重年节,就算是平日里再忙,到年节的时候都得休息几天,县里的铺子和工坊,歇歇累了一年的筋骨。都是腊月二十□□关了门,一直到正月初七才会开门。
然而现在昌都的宣纸确实不够卖,造纸工坊这边歇一天就少产出不少的宣纸,所以辛芷和刘氏商量过后,就开出了两倍的工钱,又额外发了一个月的工钱作为奖金,让工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继续上工。
辛芷也不是周扒皮,除夕和大年初一还是让工人们回家休息了的。
一张宣纸从煮浆到风干,最快都需要七天,工坊里人工足够,往往一批纸浆消耗完,下一批纸浆已经煮好漂白好等着倒进池子里了,所以七天为一个周期,现在两个工坊加起来,每七天至少能产出八千斤宣纸草纸。
辛芷年后又一次往昌都送纸的时候,一次就让船老大装了整整两万斤的宣纸和草纸,装满一船的宣纸后,仓库里还剩下两千多斤宣纸呢。
造纸工坊分坊投入使用后,真是替辛芷和刘氏解决了大麻烦,现在她们每日的产出,总算是勉强足够供应得上昌都文人们的消耗了。
现在昌都的文人之间都喜好用宣纸写字作画,文人们也有三五个知己好友,这宣纸他们买来不但自己用,还会给那些不在昌都,没见过宣纸的好友寄去。
这宣纸本来就是消耗品,所以依照现在的情况,这造纸工坊就是再多开个十家,也不用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
毕竟辛芷她们忙活了这么就,也只堪堪把昌都的宣纸供应上,天华国还有几百个府城郡县,这用纸的缺口还大着呢。
今年常县因为多了两家造纸工坊,好多人家里的日子都好过了不少,别的不说,就说造纸工坊里的一百多名工人,能够每月准时拿到工钱后,家里的日子就不再是紧巴巴的。
然而大家也没能高兴多久,因为开春后,县衙里贴出了告示——因为国库空虚,所有今年的人头税涨了,一人一两银子!
第92章 第九十二章、 这个天下——要乱起来了……
朝廷要加税的消息一放出来, 其威力无异于是往常县扔了一个原子弹。
别说是常县了,就连整个丰昌府,去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去年那场席卷过境的洪灾,真是让大家遭了大罪了。
人畜死伤无数就不说了, 好多人家里住了几辈人的房屋都被冲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