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家向高台县衙报备,打算在李家所在的山下建所书院时,顿时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江南文风盛行,可是高台县因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劝学与教化方面也都政绩不显。
县里经济条件好,或是有门道的人家,往往都会将孩子往外送,即便如此,在这竞争颇大的湖州域里,县里年轻后生的成材率依旧极低,连成功考取秀才功名的都少见,更别说是中举、中进士的,可以说是多年难出一个。
李家想要开设书院,就算还不知道未来发展如何,对于高台县官员来说,现在绝对是桩值得在述职报告中重点强调一番的政绩。
所以县里虽然给不了什么实质性的支持,在批文手续方面,极为配合,高台知县柳乔山甚至主动提出,等到书院正式落成之日,他会亲自前去参观。
知县在整个官员体系中,固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但是对高台县百姓,包括无权无势的李家而言,还是相当具有威望的,能得到他的亲口勉励与支持,可以给外来户李家带来许多无形好处,对书院未来的招生宣传也极有好处。
因书院不远处就有李家自己的砖窑厂,周围几大雇工家属区中,更是生活着大批随时等碰上接短工的雇工家属,所以由陈凤琪亲自规划设计的书院,很快就开始正式动工,并如火如荼的建造起来。
考虑到将来,陈凤琪将书院的建造分为几期,第一期的规模不算大,只有分为三个院子的十五间教室,可容纳十到二十名老师,两百到三百学子生活的宿舍规模。
如李家宅子般,书院中也建有从山上接下来的自来水管道,书院地下在打地基时,就分别修有可用来排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连通多处可冲水厕所的下水道。
重点是为方便乐姐儿与阳阳未来学习的书院,从开始就计划会招收女学生,所以书院还分男女学生生活区,连为夫子修建的宿舍区域,也分男女。
反正有生活区域中的那些雇工家孩子打底,又有玉娘她们这些候选女夫子做保障,陈凤琪压根就不担心会招不到女学生的问题。
若是数年前的高管家,看到陈凤琪对书院的这些规划,肯定会反对,因为他虽见惯女子读书识字,却还没见过女子可以光明正大的跟男子般,进入正规的书院读书学习。
可是现在的高管家,是已经大开眼界过的高管家,被陈凤琪毫无顾虑的教给身边人的那些知识一再震惊过后,身为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他现在对这件事接受得十分自然,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因材料充足,人工也很足,又有修建李家大宅的经验在前,书院从无到有,仅花三个多月,就正式完工,看着十分气派,接着就是已经提前订制好的大批桌椅板凳,床柜等器具用品入驻。
得知东家为照顾他们这些雇工家属,将会让他们的孩子免费进入书院读书,参与学院建造工程的许多工人,甚至愿意免费干活,活也做格外细致,还效率极高,才会使得学院的正式完工速度,超出陈凤琪他们的预计。
在高管家的陪同下,对书院进行最后的检查时,陈凤琪指着她特意让人留下的区域,为他介绍自己的规划。
“那块地向阳,可以留着种菜,让学生们自己种,种出来的菜,就直接供应给书院食堂,当然,不是免费的,卖的钱可以给学生们做班费,这些帐务方面,到时候一定要制定好完善的规则,不能有错漏。”
高管家知道‘班费’的意思,类似李家两个孩子每次帮忙劳作后,可以得到两文、三文的钱,或是物品,那些钱物可以交给他们自己保管与支配,用来购买他们在生活必需之外,想要的一些东西,或是赔偿他们损坏的物品。
“好的。”
口中应下的同时,高管家还随即就在他随身携带的自制小本子上,郑重其事的记下这条吩咐,这也是他在陈凤琪那里学到的方式,确实很方便实用,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遗漏。
“现在的学子讲究君子六艺,我们短时间内,虽然无法将课程开设得这么全,但是这运动场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可以让他们跑步,回头还可以在这边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投球的,蹴鞠的,都不能少。”
这个时代有蹴鞠这项运动,陈凤琪打算将后世的足球规则在此发扬一下,还希望能将这项运动传播一下,期待这个时空的后世华国,不至于也在这个足球运动项目上严重拉胯。
“你们应该发现了,我这次没有规划种树的事,但是书院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在什么区域栽种些什么的工作,就留给你这个院长,带着你的第一届学生来完成吧。”
“若是我们的书院发展顺利,也能像那些有名的大书院般,成为桃李满天下的百年书院,不管是你这位院长,还是这第一届学生,将来都能在书院史上留名。”
听到陈凤琪的话,高管家莫名感到有些激动,他过去的大半生所谋之事,充满太多未知与不确定,如今能有机会成为一家书院的创始人,担任书院的首任院长,一展宏图,对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个莫大的机遇。
“谢谢太太的信重,其实,您才是最有资格担任这家书院的首任院长的人选。”
陈凤琪不以为意的摆摆手道。
“我对这些管理职位并不感兴趣,不耐烦操心具体事务,能做的也就是为你指个大概的方向,具体该如何经营,就要靠你用心操劳了。”
她是典型的学者性格,喜欢搞研究,不太喜欢应付那些繁琐的人与事。
说到这些,陈凤琪有些感慨,也有些遗憾,要不是命运的捉弄,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历史学助理教授,有位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的老师照拂着,在自身水平也很过关的情况下,成为那所重点大学的教授,不过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虽然一辈子的命运,一眼就能看得到头,显得有些枯燥无趣,却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也是她真正乐在其中的生活。
看得出正在眺望远方的陈凤琪,似乎想起什么心事,有些出神,高管家并没有打扰她的沉思。
不过陈凤琪很快就收敛起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接着道。
“我也不打算做什么特别不合习俗的事,幼学院这边分三个班,大中小,年满七岁后,就进行男女分班,两边不得乱窜的规则,要明确写入院规,让每一个初入院的学生都要牢记并遵守。”
这是陈凤琪早前就曾强调过的,她想给时下的女孩们提供一个新的选择与机会,此举难免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并不想以牺牲女孩的名誉做代价。
也幸好这是在文风盛行,风气相对较为开明,对新事务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的江南,换了其他地方,就算陈风琪有这个心,也不敢正式付诸行动。
虽说是栽得梧桐树,自能引得凤凰来,在请夫子方面,陈凤琪还是颇费了些心力打听与了解,她对时下的文坛毫不了解,好在有高管家这个身份神秘,能力超强的院长从旁点拨。
即便如此,在请夫子方面,两个还是反复探讨过多次,因高管家的情况不便,陈凤琪甚至还曾亲自寻上门去,当面了解并请人。
书院目前已确定下来的七位先生,有五男二女,高管家自己也将亲自担任教学任务,李成锋将会在学院中担任武师傅,玉娘与青娘也将在书院中任职,玉娘将会直接授课,青娘将会担任会计一职。
至于洒扫之类的工作,到时候会安排学生轮值,后厨及管理宿舍区域的人,都已从雇工家属中选聘好,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时间也就到了书院正式启动的日子。
可容纳两三百学生的规模的南江书院,在高台县内,可以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书院,正式开院招生时,还有知县亲临并提词,对书院大夸特夸。
使得南江书院迅速在高台县内传出名声,都说那里有高价请来的身有举人,乃至进士功名的先生,却收费低廉。
这些优势条件,顿让许多有心想让家中后辈进学的家庭,都感到心动不已,哪怕听说那里还开设的有所谓幼学与女学,也没人顾得上议论,毕竟相较于自家孩子的前程,那些都只是与他们无关的小事而已。
这也就使得书院的招生情况,远远超出预期,原本的上限三百个名额,在李家庄就占去七十多个后,余下的两百多个名额,不仅没有剩余,还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高台县不是文风不盛,但凡有机会,县里的百姓只要家里还能过得去,都愿意给自家孩子争取一下进学机会。
“高叔,这首次招生,我们经验不足,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已经接收的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将会是个大问题。”
“好在我们早在招生之初,就已经有言在先,掌握了主动权,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刷人,将那些品性不佳,屡教不改的人给剔出书院。”
高管家神情凝重的应下,他自己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后面来报名的孩子中,我发现了好几个素质不错的好苗子,可惜,书院条件有限,实在无法接收,真是可惜了。”
自打知道这一消息后,陈凤琪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事情,我已经考虑过,让住在李家庄的孩子走读,腾出宿舍,收拾出备用教室,每班再增加些人,就能多接收些学生,就是这样以来,现有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请您联系抓紧一下我们之前考虑过的那几位先生。”
陈凤琪说的那几位先生,都是前些年因为朝堂动荡而遭贬谪的人,每个人都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学识方面肯定没有问题。
只是高管家此前虽曾跟陈凤琪提起过那几人,但是考虑到他们身份敏感,怕给东家与书院惹来麻烦,才会在考虑过后,他自己先放弃聘请那些人的想法,劝本来挺心动的陈凤琪也放弃。
如今书院急缺先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找到合意的人选,而先生的水平,将会直接关系到书院的将来,可谓是至关重要,为书院的口碑着想,高管家终于决定放弃心中的顾虑,答应陈凤琪的建议。
经过这次的招生,高管家已经发现,对老百姓而言,书院开设男女混搭的幼学及女学,都不是事,关键是自家孩子的学习机会,教书的先生是什么来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考中过举人、进士。
如此以来,只有他请来的先生能教得好学生,就能成为民心之所向,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第十七章 讲究
虽然后续临时邀请的先生都还在路上,南江书院还是按照招生时的说明,开始迎接第一届新生入学,正式开学,就是这样一来,书院中现有的先生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
倒是负责打杂与后勤的工作人员,有李家庄的那些雇工家庭打底,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增起来,十分方便,不用再去外面聘请。
学院此次招收的三百多名学生中,七到十岁的蒙童最多,四到七岁的幼学班学生较少,大多还都是来自李家庄。
毕竟是新开办的书院,还是第一次听说书院会招收这么小的孩子,就算不反对,真正疼宠孩子的人家,也不敢冒然将自家如此年幼的孩子送过来,让其住到书院里。
会被送到书院住校的幼童,大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家庭原因,其中不乏孤儿。
这点倒是与陈凤琪事先预计的一样,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她并没感到失望,现有的两个幼学班,五十多名学生,就能足够满足她开办幼学班的初衷。
在当前的时代中,虽已出现活字印刷技术,但是印刷成本还是较高,这也就导致书籍的价格始终居高不下。
早在决定创办书院时,陈凤琪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家里的资金有限,让学生低价乃至免费入学的情况下,如何尽量节省各方面的成本,早就在她的考虑之中。
所以她做了两手准备,一个是联系县学与县里其它私塾里的学生帮忙抄写,另一方面,则是着手自建印刷厂。
首届学生上课所用的教材书,都是这些手抄本,在人工抄写的价格低廉,从厂家直接大批采购纸墨的价格也比较优惠的情况下,综合成本远比从书店采购,或是请印刷厂印制的价格低。
这些教材除既有读书人常用的那些外,还有陈凤琪默写出来后,用来教孙子、孙女的那些,读书人常用的那些,主要供应给那些已经启蒙,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陈凤琪默写的千字文、三字经、鱼翁对韵等书,则是用来给幼学与启蒙班的学生学习。
幼学班主要是以寓教寓乐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三观,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认识简单的字与算数,能学的内容较少。
蒙学班要学的内容更多的同时,对学生的作业与成绩要求也相对更为严格与正规。
考虑到这些孩子中,有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有机会走上科举那条独木桥,陈凤琪给书院制订的是以实用为原则的教育方针。
不会一味的只教他们死读书,在以科举为方向的主课之外,还会教他们算术、地理、文书的规范书写、古今律法等内容。
如此以来,就算他们将来无法考取功名,也能凭借这些实用知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摆脱百无一用是书生固有属性。
只是书院正式开课的初期,这些课程目前还无法正式上线,因为相关的教材,陈凤琪还在编写,她规划的印刷作坊,目前也还在筹建中。
考虑到书院中的教材用量大,再印的次数肯定也多,陈凤琪决定采用雕版印刷的技术,已经请人帮忙开始制作雕版,与此同时,她也有让帮忙打听掌握有活字印刷技术的老师傅。
陈凤琪本身虽然知道活字印刷技术的原理,但她本身并没有经验,更谈不上去教别人,不想费时耗力的反复试验,直接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傅更便利。
怀着新奇与兴奋的激动心情开始上幼学后,乐姐儿的反应很符合她的年龄与性,阳阳则是不到第三天,就忍不住找陈凤琪提出自己的意见。
“奶奶,我不想上幼学班,玉姨她们教的那些,我都会了,而且那些小孩都很笨,还爱好哭,特别吵闹,我想去上蒙学班。”
看着小小的一只豆丁,皱得眉头一本正经的抱怨其他小孩,陈凤琪心中感到好笑,面上却端着温和而又不失严肃的神情,认真的为他解释道。
“这就是奶奶特意创办书院的目的,不去书院,你每天能接触的,只有身边这些人,只有当你进入学院,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后,才会发现人与人的不同与多样性。”
“你现在只发现他们笨、好哭,只要你能融入其中,耐心的观察,就能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什么性格,有什么特长与优点,你要多向其学习,也会发现哪些性格与行为不好,警惕自身要引以为戒。”
听到陈凤琪的话,阳阳皱着包子脸,实在想不明白,那些笨蛋身上能有什么值得他学习的特长与优点,半知半解的点头,是为了答应陈凤琪,要从别人身上发现缺点,好引以为戒。
陈凤琪能理解小孙子的处境与想法,越是如此,她越是坚持要将这个小家伙按在幼学班,让他多接触同龄人,加深他的某些认知。
让阳阳早点接受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很平庸的事实,也时也认清他的处境,纵然他自身智慧出众,也要与旁人共处、共事,就算是那些看似平庸之人,其实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不能一概而论。
等到临时加建的学生宿舍与先生家属住宅,将要完工时,后面又陆续聘请的十余位先生,都已经携家带口的踏上前来高台县的旅程。
这十余位先生,有的是在四年前的那场大动荡中,就被贬的人,也有近两年陆续遭贬的人,有的人曾主政一方,有的曾是工部、刑部的官员,其中有两位甚至是曾带兵上过战场的武将。
要不是陈凤琪这位东家的想法总是出人意料,现在的高院长再怎么有心照拂某些人,也不会想到,还能将这种身份敏感的人,都往书院里安置。
哪怕这些人要么是家无恒产,本就两袖风,丢了职位,也就丢了经济来源,有的则是被抄家、没收全部家产,虽侥幸保全性命,没有被流放,或是被罚入贱籍,却生活困顿。
而他们这些人的人品与能力,高院长早就了解,从刘承业那里知道这些人的艰难处境后,在没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时,只能干看着。
既然陈凤琪鼓励他抛开要顾虑,尽量给书院多招揽些真正有能力的人,高院长为完成东家交待的任务得同时,终于还是下定决心,通过某些渠道,联系上那些或在四处漂零,或是在乡下结庐而居的人。
以高院长的切身感受来讲,这南江书院纵然给不了那些人富贵,却能让他们获得一处安宁的栖身之处,收入虽然不算多,却能满足养家糊口的生活所需,还能教书育人,实现自身价值。
前往高台县方向的一艘客船中,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走进其中一间面积狭小的客房,恭敬的说道。
“爹,我刚才打听过了,这艘船明天会在平江县码头暂停,不能直接抵达高台县,不过平江县与高台县相邻,陆路过去,只需半天时间就能到高台。”
留着短须的中年男子点点头,坐在一旁中年妇人难掩担忧的说道。
“这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南江书院那边会不会派人过来接?”
中年男子许君延苦笑着回道。
“听说那南江书院是高台县的一户乡绅,为方便培养自家后辈,新开办的,由于准备不足,才会出现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否则我也没机会被聘上,估计不会有人接。”
中年妇人闻言,想想也是,那乡绅不是什么有底蕴的大户,肯定不会事事考虑那么周到,看着男子心疼的说道。
“夫君是为了我们,才会接下这份聘请,千里迢迢的辛苦奔波到此,若是不适应这边的环境,该如何是好?”
“娘子不必担忧,介绍我来这南江书院的故友,为人十分可靠,他既大力推荐,想来那南江书院,应该真是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