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成农家老太后_分节阅读_第124节
小说作者:黄柏山人   内容大小:639 KB  下载:穿成农家老太后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03-16 02:54: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4/12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听到安常煦的话,在此前的文武争执中,一直不曾出声表态的张居民立刻出列道。

  “请陛下三思,乐阳郡主此次虽是擅自出兵,也是因为事出有因,平复叛乱,本就是各军分内之责,何况她再次立下平叛之功,完全可以将功赎罪,不赏不罚也就罢了,若是重罚乐阳郡主,恐会令将士们不服啊!”

  “请陛下三思!”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一大批人的附和,包括之前还在为是否裁撤卫山军一事吵得不可开交的两批人。

  听到这些大臣还真如他祖母所料,纷纷为李常欣说话,想要保她的征北大将军之位,这让安常煦颇感欣慰,也因此而生出与有荣焉的自豪,口中却义正严辞的回道。

  “你们不用再劝,朕心意已决,擅自调兵乃是大忌,朕不能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就纵容她的错。”

  眼看皇上态度坚决,户部的葛尚书也罕见的就这件,并没有直接涉及到钱粮的人与事发声。

  “陛下,乐阳郡主就任征北大将军之位,已经得到定北军将士们的一致肯定,定北军在乐阳郡主的执掌下兵强马壮,顺利震慑住蛮族,实在是功不可没,还请陛下收成命。”

  其他众臣再次附和道。

  “请陛下收回成命!”

  刚经历过祁王带着卫山军造反,还自立为帝的事,这些大臣还都心有余悸,深刻意识到这等规模的大军,还是掌握在可靠之人手上的重要性。

  要是他们当初不是因为考虑到大局,同意皇上派乐阳郡主去接掌定北军,而是支持以当时的兵部尚书范志高为首的那批人的提议,派个祁王的人去接掌定北军,说不定还真会让存有不臣之心的祁王得逞,到那时,他们这些人可未必能讨得了好。

  而葛尚书之所以也这么积极的表态,皆因李常欣在定北施行的一些政策,让他看到一个可让户部减轻巨大压力的光明未来。

  因为定北军不仅会派队护送户部组织的商队,去草原各部做交易,鼓励那些草原蛮族多喂牛羊的行为,还安排定北军在草原上与归化的蛮族合作,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事业,同时还利用军中壮劳力多的优势,在边境大规模开荒种地。

  这样下去,定北军对国库钱粮的依赖将会得到大幅降低,将来或许只需户部出个军饷,再在衣食住行方面,适当给些补贴就行,不用像现在这样,在朝廷的其它支出一再减省,只为全力保障各军的硬性支出。

  毕竟葛尚书虽然也是科举出身的文臣,但他比谁都清楚军队的重要性,要是没有那些将士保家卫国,让国土与百姓的家园遭到敌人的侵占,首先受损的就是户部国库税收。

  与此同时,户部还要为此承担更多的战争消耗,一反一正,总之是户部需要承担更多花费。

  面对这些大臣的一致反对,安常煦的态度依然坚定,只是语气缓和了不少。

  “乐阳郡主擅自调兵之事,纵有诸位爱卿为她说情,因其有违国法国规,朕也不能循私,若不加以惩处,恐会遗留后患,让后来者有样学样。”

  “不过考虑到诸位爱卿的态度,朕决定,令乐阳郡主负责接管、整顿卫山军,将卫山军迁防到东南沿海区域。”

第一百六十八章 计划

  安常煦下的这道圣旨, 让朝堂上的这些大臣,都感到有些难以理解,他们知道,这是皇上在让乐阳郡主负责收拾卫山军的烂摊子。

  可是乐阳郡主毕竟只是一个年轻将领, 虽然在打仗方面天赋异禀, 十分懂得因地的制宜, 以最小损失取得最大的胜绩,厉害到让人不得不佩服。

  她执掌定北军时,将军中各种事务分门别类, 交由不同人负责,日常坐镇主帐的都是她的副手张楚。

  她自己除了亲自为军中制定各种发展计划,不定期的巡视各营训练及演练情况外,将大半时间与精力都耗在草原上蛮族身上的消息,京中都有所耳闻。

  这些无不表明, 乐阳郡主本身并不耐烦亲自料理那些军中庶务,皇上却要撸掉她的征北大将军之位, 将一支已经残掉, 还有参与叛乱史,军心涣散, 军务混乱, 就算不裁撤,也很难再次得到朝廷信任与重用的预备军,交给乐阳郡主接掌,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毕竟连他们这些大臣都能看得出来, 乐阳郡主之所以擅自调兵去狙击卫山军,肯定是为了祁王派人刺杀皇上之事,想要亲自为皇上报仇。

  身为当事者的皇上, 理该更加清楚乐阳郡主的这份心意才对,结果皇上不仅不顾他们这些大臣的求情,坚持要按律重罚乐阳郡主不说,还这么处置她。

  散朝之后,张居民不顾平日里与邵丞相的不对付,面带焦虑的拦住对方道。

  “丞相大人可知圣上此举意在何为?”

  他的外孙和孙女都在乐阳郡主麾下,既然他们去年在那种情况下,仍然坚持要选择随乐阳郡主北上,乐阳郡主这次被调离定北军,他们很有可能还会选择放弃在定北军的积累,去卫山军重头开始。

  就算他们没能一起调离,乐阳郡主这个主将离了定北军,他那身为对方亲信的外孙和孙女的前程,也将变得难以预料,这让张居民十分忧心。

  邵云博知道这个老对头在琢磨什么,考虑到对方近来的表现还算给力,他决定放下过往的那点旧怨,安抚对方几句。

  “居民大人不用如此心焦,定北军的局势暂时已经稳定下来,张将军这一年来,与乐阳郡主配合默契,就算乐阳郡主被调离,她为定北定制定的那些章程与计划,也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改变。”

  说起这事,邵云博都忍不住有些佩服张楚的好运气,就因他在过去一年中,不与乐阳郡主争权夺势,安心坐镇主帐,为乐阳郡主保障好后勤的本分,就让皇上对其另眼相看,如此委以重任。

  “如此一来,去年随乐阳郡主北上的那批亲卫,不管是被留在定北军,还是随乐阳郡主去卫军,前途都不会受影响,你要相信,就算那卫山军现在是个烂摊子,到了乐阳郡主手上,它也会成为太尊与皇上最信重的大军。”

  听到对方的话,放心不少的同时,张居民也意识到自己是因关心则乱,才没有即时领会到这些。

  以那张楚过去只是近卫军统领的资历,能有机会被任命为定北军的二把手,现在甚至还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代掌定北军的人,靠的都是乐阳郡主。

  根据目前得到的消息看,对方对自己的定位显然也很清楚,虽然年龄与资历都比乐阳郡主长,可他却能做到事事都以乐阳郡主为尊,全力执行乐阳郡主所做出的指示,想必这也是对其更了解的太尊与皇上什么选他的原因。

  这样一个人,哪怕他正式接掌定北军,也只会继承乐阳郡主的意志,不会像其他新上任的掌权者般,会惦记着人除旧革新,打拨亲信,打压旧人。

  对于邵云博这么肯定的看待乐阳郡主接下卫山军这个烂摊子一事,张居民在信了大半的同时,还是忍不住试探着问道。

  “多谢丞相大人的指点,听您的意思,莫非是圣上与太尊对卫山军另有什么新安排?”

  邵云博瞥了眼这个得寸进尺的老对头,语气平淡的回道。

  “老夫可不敢妄自揣测上意,皇上所做的决定,老夫此前也不曾听闻半点消息,所以居民大人莫要高估老夫的好。”

  邵云博说的大实话,所以态度十分坦荡,张居民和旁边一些侧耳倾听的人,都能听得出来。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的是,邵云博虽在事前不知道皇上对乐阳郡主的处置,会有如此严重,但是当他听到皇上说让乐阳郡主接管卫山军,还让卫山军迁防到东南沿海地区后,他已迅速意识到上面的目的。

  组建水师!

  这才是乐阳郡主要带着卫山军迁到东南沿海的目标,卫山军再怎么不济,可它还是一支有着完整编制,虽参与这次的叛乱,中低层将士的伤亡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军。

  有了这么一批人马在手,比朝廷耗费重资重新组建水师,显然要省时省事得多。

  有过在京郊大营以小兵的身份拢络人心,给自己闯开一片天地,又有在短短一年之内,彻底将半废的定北军,整顿成一支兵强马壮的雄师的经验。

  就算卫山军现在的情况十分糟糕,邵云博相信,已经完美继承其祖母的一些思想观念,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达到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程度的乐阳郡主,也能有办法让卫山军重获新生。

  接到朝廷的处罚与调令,李常欣不惊反喜。

  “哈哈,真没想到,我奶和我哥这次挺够意思的嘛,虽然撸了我的征北大将军之位,好歹还给我留下卫山军,这还以为他们会把我召回京城受罚呢。”

  看到李常欣那喜不自胜,仿佛占了莫大便宜的反应,让本来准备了一肚子安慰话的王修业,根本没有机会开口,有些费解的问道。

  “郡主立下平叛之功,却要受罚,难道一点都不觉得委屈吗?”

  心情十分好的李常欣,不以为意的摆手道。

  “这有什么好委屈的?规则摆在那里,我在选择违反规则的时侯,就已经做了要接受处罚的心理准备。”

  “我奶一直教我们,对规则不满,可以用实力争取改变规则的机会,但是在此之前,就要尽量遵守规则,要是都不守规则,这天下不要乱了套。”

  说完,李常欣意识到对方会这么问,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你该不会问的是,因为我奶和我哥这么罚我,委不委屈吧?这有什么好委屈的,我从小被罚到大,早就被罚习惯了。”

  王修业心情复杂的感慨道。

  “郡主的这份洒脱,实在令人钦佩。”

  李常欣看了眼对方,一脸莫名其妙的回道。

  “这有什么好钦佩的,你要是也跟我和我哥一样,从小到大不是被我娘追着揍,就是被我奶三天两头的找理由处罚,也会在长记性之余,变得习惯和洒脱。”

  王修业不仅见过陈凤琪,也见过江燕娘,在他的印象中,这二位一个威严大气,一个温婉贤惠。

  京中众人对这二位的评价,也基本都是如此,顶多也就是议论陈太尊时,会忍不住感慨一下对方的精明强势,提起安远伯夫人,都知道她性格温和,为人低调本分,从不会在人前仗恃自己是当今养母的身份。

  这让王修业实在想像不出,安远伯夫人能追着打孩子,陈太尊会想方设法的找理由处罚孙子孙女的场景。

  可是他更相信李常欣的话,若不是成长环境足够特殊,从小接受是的非同常人的教育,对方肯定也长不成现在的样子,看着性格开朗,说话做事十分直爽,实际上能力非凡,对人大气,看事通透。

  李常欣接管卫山军后,下达的第一条指示,就是让人在东河府及周围区域张贴告示,让那些在途中叛逃的卫山军将士赶紧归队。

  看在那些将士不愿随祁王一起叛变的份上,只要他们还没有犯下类似抢/劫、谋害人命、强抢民女之类的大罪,她会对那些人既往不咎。

  消息传开,那些本打算暂先找个山头窝着,等到风头过去干无本买卖的人,纷纷现身,努力赶在限定时间前归队。

  同为军营中的人,肯定会对兄弟军营的消息比较关注,现在各军的人都知道,跟着乐阳郡主有肉吃,这个肉,可是实实在在的肉,而且是从上到下都能吃着的那种。

  知道皇上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没有下令杀掉他们,竟然还派乐阳郡主这位处事公平公正,对手下特别照顾的大将军,来接掌他们这刚叛变过的卫山军,令本来军心涣散的卫山军上下,心里顿时踏实了一大半,对那本来毫无盼头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这些人都曾听说过乐阳郡主嫉恶如仇,十分重视承诺的行事风格,所以那些陆续归队的叛逃将士,并没有怀疑告示中写的内容有诈。

  能有机会当明正大的跟着厉害的主将吃肉,他们又何必冒着可能会被镇南军剿灭的风险,去落草为寇。

  可以说,这是换了其他人接掌卫山军,绝对不可能会出现的场景。

  而事实上,李常欣也确实说话算话,只要确认他们在逃离卫山军后,没有在外作恶,就会直接心无芥蒂的重新接受他们,将他们分散编入正在整顿的队伍中。

  祁王决定率军攻向京城时,准备的还算充足,粮草不缺,李常欣让手下将卫军初步整顿了一遍,统计出卫山军现有的兵马数量,具体的粮草、军械等物资储备后,就决定直接带队迁防到东南沿海地区。

  “郡主,这都已经入冬了,就处前往东南的道路,不似北疆那般会被大雪冰封,这种时候长途行军,恐怕也不大方便,我们何不先去卫山军此前的驻地,暂做休整后,等到明年开春后再起程?”

  听到王修业的话,正在研究地图的李常欣,边用手中炭笔圈住她已选定的一处位置,边随口回道。

  “你不用担心,据我所知,这东南沿海一带,即便是在冬季,也不怎么寒冷,与北疆那边的气侯环境截然不同。”

  “何况卫山军的情况特殊,让他们重回驻地,相当于是在提醒他们反复回想起过往的那些人与事,这对整顿卫山军的进展不利,尽快离开东河一带,让他们切身意识到明天与昨天的不同,更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计划。”

  王修业没想到对方做出的这个决定中,还包含有有这么多道道,但他听着觉得很有道理,只是下意识问道。

  “什么计划?”

  “建水师的计划啊。”

  说完,李常欣才想到,在她哥给她下的圣旨中,并没有直接提及组建水师的事,是她看在听到圣旨让她带着卫山军迁防到东南沿海地带,迅速意识到自己的新任务。

  “卫山军在东河府多年,一直无所事事不说,还扰民,既然没有按照朝堂上那些大臣的建议将它裁撤,肯定要让卫山军实现一下自身价值,朝廷其它地方不缺人,只缺擅长水上作战的军/队。”

第一百六十九章 有肉吃

  正如李常欣所料, 陈凤琪让她带领卫山军迁防到东南沿海一带,是为了训练水师,北疆那边只要继续推行发展种地养殖的屯兵计划,短时间不会再起大的战事。

  长时间, 等到那些蛮族休养生息个几年, 想要再率兵侵犯安国边境时, 就是李常欣让人在那些蛮族身上做的手脚生效的时间。

  用药物结合针灸的方式,激发那些俘虏身体的活力,让他们在为安国边境修筑城墙时, 变得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同时,异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也相当于是在透支他们的健康与寿命。

  短时间内看不出来,就算是后期爆发出问题, 也让人找不出缘由,这种做法虽然有些阴损, 可是对于那些无端侵袭别国的敌人而言, 他们绝对值得被如此对待。

  李常欣早就听自家祖母提起过水师的重要性,尤其是每次听说东南沿海遭遇水匪袭村事件时, 她祖母都会懊恼他们安国没有正经的水师, 也没有重视海防。

  所以她才会在接到迁防东南沿海的调令后,立刻意识到她祖母和她哥的目的所在。

  毕竟李常欣也知道,自己就算是继续留在北疆,接下来也不会有多少重要任务, 这次恰逢其会的赶上祁王率领定北军谋反,才会被顺理成章的委以负责训练水师的重任。

  只是陈凤琪也没想到那祁王竟然如此没有耐心,找到个自以为是的机会, 就迫不及待的出手,原本被她视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组建水师计划,竟然提前有了这个契机。

  确定好让李常欣训练水师的计划后,陈凤琪就开始制定训练计划,为了让这个训练计划具有可实施行,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来综合考虑。

  并不是陈凤琪一拍脑子,拿她所知道的一些后世经验就生搬硬套,所以她不仅要从工部搜集信息,还要召来一些有在东南沿海生活与任职经验的人,详细了解东南沿海在这个时代的气侯环境。

  而陈凤琪的这些行为,朝堂上的众大臣当然都曾有所耳闻,原本以为她是因为担心刚被调防到东南沿海的乐阳郡主,担心她会不适应那边的气候环境。

  可是慢慢的,随着他们发现陈凤琪后来还会经常叫上户部与兵部的人,才隐约意识到,这里面可能有什么大动作。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6页  当前第12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4/12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成农家老太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