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6节
小说作者:夜深   内容大小:2.93 MB  下载:重归黄金年代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3-10-21 12:05: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前世多年后,宋援朝才打听到李大琪早在1979年的时候就离开沪海去了南方,他之所以去南方恐怕就和这提起在羊城的知青朋友有关。

  到了南方后,李大琪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那边,之后或许也回过沪海,不过那时候宋援朝的家因为拆迁的原因也搬走了,两人就此再也没联系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召开的,现在才过去了短短两个月。

  这次三中全会正式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对此宋援朝自然是很清楚。

  可因为种种原因,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南方开始,之后几年才逐步推行到了全国各地,所以从李大琪所讲的关于羊城的情况应该是准确的。

  去羊城的确是一条出路,虽然这条路一开始不好走,也很辛苦,但成功的人不少。

  宋援朝知道,李大琪就是这些成功者之一。

  在后世的时候,李大琪在南方的确赤手空拳打出了一片天地,虽算不上什么巨富,但也是地方颇有产业的商人,由此可见李大琪这条路并没走错。

  “这个我也听说了,中央在去年年底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羊城和鹏城是试点,尤其是后者据说还要成立经济特区,不过关于这件事上面还在讨论。”宋援朝有些记不清特区的成立具体时间了,但他确定是明年,也就是1980年。

  “对对,这和我老铁信里写的差不多,没想到你也听说了?”李大琪很是兴奋道,这一激动嘴里就冒出了大渣子味,毕竟他在辽东呆了整整八年,当地话早就说的极溜。

  “怎么样援朝,要不我们一起去南边闯闯,打小你就比我聪明,有你在我也放心,我们兄弟两个携手南下羊城,一起打出一片天地!”

  李大琪拍着大腿越说越来劲,想拉着宋援朝一起干。

  说实话,宋援朝还真是有点心动,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昨天的时候宋援朝已经考虑好未来的路怎么走了,并已开始付诸实施。

  “南边肯定会去,不过不是现在。”宋援朝想了下如此对李大琪说道。

  见李大琪有些疑惑,宋援朝笑道:“我自己有点想法,也有些打算,具体的暂时还不成熟,等过些日子再和你细说。不过我有句话要问你,既然国家开始改革开放,这绝对就不可能只开放南边,沪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难道就会例外?”

  “这……”李大琪愣了愣,思索了会儿点点头:“这也是,没道理把我们沪海排除在外。”

  “对啊!”宋援朝道:“你想想,无论是城市基础、人口、轻重工业、经济,沪海都是最强的,这是沪海的优势。国家不会看不见,也不会把沪海排除在外。”

  “大琪,如果你信我的话,暂时不要南下,先等等,至少等户口问题解决,时机成熟了我们一起过去,我保证,到那时候绝对比你现在去更好。”

  李大琪听完后毫不迟疑,一口答应。按照他的话来说,他不信宋援朝还能信谁呢?何况早些晚些对于现在的他也没什么区别,既然宋援朝这么说了,李大琪就等等呗。

  从李大琪家出来已是下午四点了,原本李大琪是要留宋援朝晚饭的,不过被宋援朝拒绝了。

  现在李大琪家的条件不好,小小的蜗居住着四个人,李大琪没工作,他妹妹李晓芸还在读书,宋援朝可不想让李大琪为难。

  况且作为一辈子的朋友,不吃一顿晚饭又算得了什么,同李大琪约好改天来宋援朝家两人单独聚,宋援朝就起身告辞了。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还没亮,宋援朝早早地起来去了火车站,拿介绍信买了当天到姑苏的火车票,从沪海到姑苏的火车现在要坐三个多小时,差不多十点多到了姑苏,宋援朝在火车站外找了一辆三轮车,谈好价格后拉着他去了郊外的墓园。

第12章 姑苏旅馆

  姑苏是沪海的后花园,两地接壤离的很近。

  老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沪海寸土寸金,所以沪海人去世后大多数都会葬在姑苏,而姑苏郊外的不少荒山就是集中的墓园。

  这个地方宋援朝熟悉的很,因为前世他来过无数次。

  现在这里还不是后世装修极好的样子,现在的墓园显得很是老旧和萧条,再加上现在也不是清明扫墓的时候,整个墓园除了个腿脚不便的看门老人外,也就是宋援朝一个外人。

  步入墓园,踩在一条土路上,两旁是高高的野草,土路延伸向上,是石条砌就的阶梯。

  向上走,阶梯的两旁,一眼望去高高矮矮的墓碑比比皆是,宋援朝边走边仔细分辨着,花了好些时间才找到了地方。

  宋光增和王素芬的墓是合葬墓,一块墓碑上左右各是他们夫妻的名字,上面还刻着“子宋援朝泣立”的字。

  宋援朝停下脚步,望着墓碑,两行泪水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

  他站在墓前许久,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蹲下身清理起墓地四周的杂草。

  因为自己在西北的缘故,王素芬落葬后几年里都没人来扫墓,墓地显得很是杂乱。宋援朝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清理完,之后从包里取出昨天傍晚特意跑去乔家栅买的糕点以此在墓前摆好,再掏出两个搪瓷缸,拧开水壶倒上了黄酒,最后点了两支蜡烛三柱香,冲着墓碑跪了下来重重磕了三个头。

  “阿爸,姆妈,儿子今朝来看你们了……”

  宋援朝哽咽地说道,泪眼朦胧间仿佛父母正在自己面前看着自己,和当年一样对他笑。

  “儿子回来了,前天刚回来的。”宋援朝抹了把眼泪,对父母说道:“有件事儿子要告诉你们二老,我在前世已经死了,等眼睛睁开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这个年代,是不是阿爸姆妈你们在天上保佑我?特意让我回来的?”

  “阿爸,姆妈,儿子不孝,前世没有给宋家留下一男半女,也没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是不是你们觉得看不过去,才把儿子给拉回来的?如果是的话,你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声?”

  一阵微风吹过,贡在墓前的蜡烛微微晃动,宋援朝目不转睛地看着跳动的烛光,心中不由得激动起来。

  “是的吧?一定是这样吧?”宋援朝冲着墓碑又磕了三个头,流泪道:“你们放心,儿子这一次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了,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阿爸姆妈,现在还规定不能烧纸,等过上几年放开了,儿子一定给你们多烧点,这些点心都是你们生前最爱吃的,你们多吃点,在那边过的好一点,一定要保佑儿子啊!”

  在墓前宋援朝同父母说了许多话,前世的,今生的,凡是心里想到的,憋了许久的统统说了出来,直到三支香全部烧尽,宋援朝再一次重重磕了几个头后这才起身。

  站在墓前,对父母说了声过几个月再来看你们后,宋援朝抹了把眼泪转身下山。

  下山的时候,宋援朝心中畅快了许多,也许是他把心中憋着的话在今天全说了,这些话说出去后,心里自然放开了,整个人也变得更轻松了起来。

  等回到姑苏火车站,时间已是下午四点左右了,宋援朝来的时候吃不准回来的具体时间就没买回程票。现在去售票处看了看,回沪海的车只有晚上九点的慢车,而且这趟慢车要坐足足六个多小时,等到了沪海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半。

  想了想,宋援朝决定在姑苏住上一夜,等明天天亮再回。

  他买了一张明天上午八点半的车票,离开火车站后步行往市区方向走了一段路,随后找了一家看起来比较干净的旅馆住了下来。

  现在的旅馆可不是后世的宾馆,单间房极少,通常都是一间房住三到五个人不等。

  住宿需要单位的介绍信,价钱也是按床铺来算的。宋援朝找的这家旅馆比较干净,价格也稍贵些,住一晚居然要两元钱,不过因为旅馆有公共浴室,这家旅馆住的人不少。

  开了个床铺,宋援朝进屋线转了转,这是一间三人的房间,之前入住的人没在看样子应该出去了,靠窗的一张床前摆着行李,中间一张床的床头柜也有着牙膏牙刷这样的私人物品,留给宋援朝的是靠门的那张床。

  对此宋援朝倒也不在乎,反正他只是在这住上一晚明天天亮就走,从书包里掏出个搪瓷缸摆在自己那张床的床头柜上,用这种方式向人告知这张床已经有主了。

  接着,宋援朝就出了旅馆在附近走了走,顺便在市区的老字号买了点当地特产点心。既然来了,总要带点东西回去,无论是张建国一家老小,还是过几天约好来自己家聚的李大琪,这些特产都是极好招待人的。

  买好东西,找了个地方吃了碗面。

  姑苏的面是极有名的,加了八宝浇头的面不软不硬,色香味俱全,吃的极是舒服,等吃完面后天色也已经开始擦黑了,宋援朝回到旅馆的时候同住的两个人还没回来,宋援朝也不在意,径直拿了毛巾和脸盆去旅馆的公共浴室洗澡。

  旅馆的公共浴室在走廊的尽头,说是浴室其实就是一个贴了瓷砖的房间里接了几根冲洗的铁管子,能让人洗个热水澡而已,不过在这个时代拥有这样设施的旅馆并不多见,这也是这家旅馆价格稍高,生意好的缘故之一。

  洗完,一身轻松,宋援朝端着东西回到了房间,一进门发现同住的客人终于回来了。

  “你们好。”

  “你好,你好……”

  进门,正在交谈的两人听到声音同时抬头向门口望去,见端着脸盆的宋援朝走了进来,顿时明白这是同住的客人,双方客气地相互打了声招呼。

  这是两个穿着蓝色的干部服的男子(类似六五式军装,但又有些不同),从他们的打扮来看,应该是那一家企业来出差的干部。

  这两人一个胖,一个瘦,胖的那位估计四十来岁,头上已经半秃了,呈现荷包蛋的趋势。

  瘦的那位戴着眼镜三十出头的样子,两人之间明显以胖同志为主,因为胖同志的床就是靠床的那张,再加上眼镜男对胖同志的称呼是“科长”,显而易见相互关系就能猜得出来。

  各自打了声招呼,相互点了点头,宋援朝就收拾起了自己的东西,至于那两位继续抽着烟轻声交谈着。

  宋援朝把脸盆在床底放好,毛巾什么晾在门背后的架子上,接着从书包里找出本书,半躺在床上看起了书。

  出门在外,虽然同处一室,宋援朝也没有去和不认识的人主动搭讪的想法,反正他就睡一晚上,身上带着的钱都在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又没带什么行李,更不担心碰上什么坏人。

  “科长,现在怎么办?三厂那边不肯松口,四厂的路子也走不通,您得想想办法呀,要是这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回去怎么交代?”眼镜男满面愁容,表情都快要哭出来了。

  “我想办法?我就是一个小科长又不是神仙,哪里有办法好想?”胖同志的表情比眼镜男好不到哪里去,同样愁容满面,一只手捏着烟,另一只手不住撸着脑袋,这原本就不旺盛的头发都要被他撸光了。

  “要不,我们明天直接去一厂和二厂那边问问?”眼镜男迟疑地说道。

  “去了也白搭!”胖同志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三厂和四厂我们多少还算有点关系,这都吃了闭门羹,何况其他几家厂子?早知道现在当初都干嘛去了?花了这么多钱,弄了这么一堆废品,想硬销给人家?人家又不傻。”

  “可是科长,这厂里还等我们回信呢,出来都这么多天了,要这样回去的话怎么交代?”

  “爱谁交代就谁交代。”一听这话胖同志顿时来气,提高嗓门就道:“这又不是老子的问题,老子是供销科科长不是生产科的,产品的问题找生产科去啊!找老子干嘛?老子不背这个锅!”

  “我知道我知道,科长您别发火。”眼镜男见胖同志有破罐破摔的架势急忙劝:“话虽这么说,可问题总要解决,您别忘了厂里这批货量可不少,现在三厂四厂都拒绝收货,这要销不出去损失太大了,到时候责任追究下来我们供销科也跑不了啊!”

  “嗨!”胖同志捏着拳头在床上重重一砸,一脸的无奈。

  咣当一声,胖同志这一拳动作太大,手一挥边上的茶缸子都给带下来了,落在地上把正沉浸在书中内容的宋援朝给吓了一跳。

第13章 愁秃的江东亮

  “对不起对不起。”

  胖同志连忙起身道歉,宋援朝皱了皱眉没说什么,虽然人家有过错,可胖同志道歉的态度很是诚恳,而且也不是故意的,这点小事宋援朝也没在意。

  “不好意思啊小同志,来来,抽支烟。”可能因为是觉得吵着宋援朝的缘故,胖同志有些不好意思,起身来到宋援朝边上递了支烟过去。

  胖同志递来的烟不错,居然是四毛二的牡丹,宋援朝虽然平日里烟抽的少,但也是抽的,这个时代拉近人关系的主要方式就是敬烟,再加上胖同志一脸诚恳样,宋援朝如果不接这个烟等于落了人家面子。

  道了声谢,宋援朝刚接过烟刚,边上的眼镜男划着的火柴就送了过来。

  宋援朝倒是有些意外,没想到这眼镜男这么有眼色,看来平日里这活没少干,当即就着火点上,道了声谢谢。

  “刚才真不好意思。”胖同志说道。

  “没什么,你们聊你们的吧,就是声音小点就行。”宋援朝摆摆手,胖同志又道了句歉,这时候似乎听出了宋援朝口中带着的沪海口音。

  “小同志,你是……沪海人吧?”

  “对,你怎么知道?”宋援朝有些意外,他虽然是沪海人,但这些年一直在西北,和胖同志说话用的是普通话,其中沪海的口音已经很轻了,没想到这胖同志一耳就听了出来。

  见宋援朝疑惑的样子,胖同志顿时笑了起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江,长江的江,江东亮,梁溪县塑料厂的供销科长,这是我的同事魏学军同志。”

  “我们干供销的人经常出差外面跑,这地方去过了,这见的人自然也就多,就对口音比较敏感,小同志的口音里沪海音虽然不重,但我还是能听出一二,所以猜了猜没想到就猜着了。”

  一听江东亮这么解释,宋援朝恍然大悟,笑着朝江东亮伸手道:“我也自我介绍一下,宋援朝,沪海人。”

  “你好小宋同志,我们两个梁溪人,你是沪海人,居然能在姑苏碰上,呵呵,看来这就是缘分啊。”江东亮不愧是老供销,说话很有艺术,一句话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双方握了握手,等松开后显得亲近了些,其实梁溪离沪海不算远,梁溪、姑苏、沪海属于长三角的同一线。

  “小宋同志也是来姑苏出差的?”

  “算是吧。”宋援朝模棱两可地回答,随后放下手里的书反问:“江科长和魏同志是来姑苏出差的?刚才你们说话我不小心听到几句,是和什么三厂四厂有业务?”

  “呵呵,说事的声音大了些,没想到打搅你了。”江东亮撸了下脑袋不好意思的笑道,宋援朝发现江东亮这撸脑袋的习惯似乎有些频繁,也许他这个荷包蛋发型恐怕就是经常没事撸脑袋给撸出来的。

  既然聊了起来,出于好奇宋援朝问了问他们来姑苏具体业务的情况,因为从江东亮他们刚才的对话来看,似乎工作很不顺利。

  说到这事,江东亮不由得叹了口气,当即就愁容满面对宋援朝解释了几句。

  等听完江东亮的解释,宋援朝这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梁溪县塑料厂是一家当地县里小厂,这家工厂以前主要生产的是塑料尺、牙具盒、肥皂盒和电木板这些东西。

  这些产品有的是民生用品,有的是供给一些周边电子厂或者电器厂的配件产品,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塑料厂规模虽然不大,但供销体系还是不错的,至少生产的产品都能卖得出去。

  在去年的时候,江东亮他们厂子接上级部门牵线和姑苏电线三厂进行合作,为电线三厂提供配套塑料产品,原本这是一件好事,而且在最初合作的时候也进行的很是顺利。

  可在去年年底,电线三厂那边询问梁溪塑料厂是否可以为他们厂生产多色的PVC电线套管,对此梁溪塑料厂表示没有问题,于是电线三厂就向梁溪塑料厂下达了生产任务,委托其厂为电线三厂生产一批配套PVC套管。

  PVC套管其实不是太难的东西,以梁溪塑料厂的技术能力虽然之前没有生产过,但调整生产和工艺从技术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55页  当前第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5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归黄金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