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_分节阅读_第13节
小说作者:刘雅茹   内容大小:153 KB  下载:乱世第一名相谢安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4-04-18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其实,这淝水之战,苻坚是中了计啊。前秦的将领都心虚,弄不明白谢玄的心思,所以劝苻坚“莫令得上,势必万全”。但苻坚看不上人家啊,觉得人家折腾不出天去。

  于是,这个“退兵”的性质就开始发生了变化。谢玄、谢琰、桓伊领北府兵精锐,杀过淝水时,前秦军有一半多的人,正是背向淝水,面朝后方。不过,沿河列阵的那些,可还没有掉头。那么,对谢玄来说,只要突破了前阵的这些人,后面就好办许多。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步兵,骑兵阵极少会排在最前面,骑兵们大多都已经去“退兵”了。谢玄可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啊,很可能,北府兵的船还在河上,大批的远程武器,比如弩箭之类,就已经开始攻击了。

  这时,临河列阵的这些士兵会怎么样?两种可能:

  一个:他们一瞧,晋军这突袭这么猛烈啊,这是怎么回事儿呀,不是说咱们先退兵的吗。然后再一想,咱们骑兵都已经“退”了,本来我们也要“退”的,那现在还不就赶紧“退”呀。于是,很可能,这前阵没打就掉了头。

  另一种可能,前阵秦军没有逃,但是人实在是剩得不太多,根本挡不住北府兵水上陆上的猛攻,于是死伤一大堆,剩下的,就是真的“逃命”了。

  但是,无论是哪种可能,最后的结局却是一样的。那么,谢玄以“绝对精锐,攻击敌人背后”的计策,就变成了现实。晋军的“进兵”,比前秦的“退兵”,要迅速得多,后面的秦军,来不及回身,就命丧弓箭或刀枪之下。

  于是,“逃跑”就从淝水岸边开始。这些“逃跑的”比那些“退兵的”快呀,“退兵的”挡“逃跑的”路,然后大家就相互推搡,踩踏,加上这里边儿还有很多骑兵,战马们也跟着一块儿来捣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自相践踏而死。其实要全都一心“逃跑”倒还好了,关键是后边儿的急着逃命,前边儿的听命令还在“退兵”呢。这样,“逃跑”的速度也不得不慢下来。人家晋军可不管这些,谁跑的慢谁就被杀。

  渐渐的,随着晋军的推进,秦军死得越来越多,前面“退兵的”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再加上朱序又在一边添油加醋,大喊“秦军败了”,其实他不喊,这场“逃跑”也抑制不住了。于是,整个前秦大军,终于完成了从“退兵”到“逃跑”的性质转变。将士们现在是一心一意,什么退兵啊,咱们已经打败了,赶紧逃命吧,然后听到什么风声、什么鸟鸣,竟都以为是晋军杀来了呢,于是就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风声鹤唳”……

  结果,这场战争,苻坚那个“半渡而击”的计策,就根本连个影儿都没出现。倒是谢玄,精彩地导演了这一场“半退而击”的妙局。

  三:早亡的主将

  那么,这个淝水之战的全景,就大致如此。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细节,对于这场大溃败来说,也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就是,主将苻融,死得太早。

  谢玄的军队冲过淝水,前秦前阵开始逃跑,这时候,苻融就发现这问题了。但必须得稳住大军啊,不能让前头这些“逃跑”的把后边儿给搅乱了。于是,他就冲上前去,准备维持秩序。结果,这些“逃跑的”哪还理他呀,一路冲过来,混乱当中,苻融的马就被冲倒了,人也掀翻在地,赶上来的晋军,手起刀落,就把他给斩了。这古来战争,什么叫败啊,就算你一个兵没死,主将被杀,那仗也不用打了。所以,就算后边儿还没乱,但这个战败标志已经出现。那这个“败”局,就已经深入人心。

  另一个,苻坚被箭射伤。

  本来苻融死了,还有苻坚在啊,但他又中了箭,必须得撤回去治伤。那么这一来,全军也就几乎失去了最后的信心,这个败局,是真的不能挽回了……

  第十六章 淝水功过后人说

  并非“自溃”的失败

  说到这儿,我们历来所说,这场战争最不可思议的:“一个‘退兵’,十几万大军就‘自溃’了”这个谜团,也就有了答案。我们简略回放一下儿当时的过程:

  首先,前秦按照常规从淝水岸边退兵——阵前的防御力量减弱,主力面向后方。(这是“退兵”,没有乱。前秦将领都是常年征战,可不是谢万,不可能退兵的基本要领都不知道。)

  然后,北府兵抓住时机,发起强攻,实现岸边的突破——身后的强力打击,破坏了前秦的“退兵”秩序。(从岸边开始,“退兵”向“逃跑”转变。)

  接着,“逃跑”继续向中间漫延,主将已经被杀,其他将领不足控制局面,全军又士气低落,不能实现统一的“转身”或者战斗军队的有效转移——晋军和“逃跑”的秦军一起,构成了对后面秦军的威胁。所以,秦军的死者一半是被晋军所杀,另一半却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最后,“退兵”完全转化为“逃跑”)

  这样一看,这场大溃败,可不是自己“溃”的啊。假设,淝水对岸根本没有谢玄的军队,或者谢玄跟敌人讲“仁义”,就看着人家背朝着自己,偏不进攻。非等人家列好阵,冲上去以少打多(不过如果这样儿,我们就能看到苻坚的“半渡而击”了)。那么,苻融就在这边儿自己指挥大军向后退个十里二十里,就算秦军士气低,会出点儿混乱,但也绝不可能,他一声令下,十几万人就“轰”地一下儿全跑了。

  其实,这溃败的实质就是:秦军在退兵过程中,遭到了晋军来自背后的强力攻击。这样“退兵”就渐渐变成了“逃跑”。

  由于秦军自始至终,根本没有实现全军的“转身”,所以,我们后人看上去,他们一开始这个有章法的“退兵”,就跟后来完全没控制的“逃跑”,连成一体了。于是,我们就都说,前秦军一退就不可收拾。其实,这个过程中,可有“根本性质转变”这样的大事儿啊。

  淝水功过后人说

  这里,我们就来试着论论淝水之战的功过。不过,这事儿也怪复杂,咱还得从大到小来说呀。

  第一方面:战略上的功绩

  这一点是勿庸置疑啊,东晋的防御战略,是谢安建立起来的。这件事儿,从桓温一死,他就开始着手办了。而且时机把握得非常好。

  首先,他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在没有引起任何波动的前提下,布好了“荆扬相衡”的大格局,让大家把内斗的力气都用去打敌人,实现了“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然后条理内政,一方面发展经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另一方面,从财政上解决战争的军需问题。

  其次,立即建立起北府兵。我们回头看过去,从桓温死到北府兵的组建,他都是在有计划,按步骤地实现,而且做得既迅速又平稳,北府兵开始组建1年之后,就迎来了秦晋淮南大战。北府兵的建立,对外,使东晋形成了上游、下游两个强大的防御区,这支军队后来的作用,我们也有目共睹;对内,则实现了对桓氏的遏制,不让他们轻易再动反心,上下游“各得其所,各无所怨”。

  淝水战前,谢安是把这个国家调理到了可能达到的最好状态。这时的东晋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对当时的前秦来说,它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朱大渭评:谢安深知,“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

  王夫之说:“谢安任桓冲于荆、江,而别使谢玄监江北军事,晋于是而有北府之兵,以重朝权,以图中原,一举而两得矣。安咏诗而取“訏谟远猷”之句,是役也,可不谓谟猷之訏远者与?”

  所以,如果论淝水战功,谢安为第一人,当之无愧啊。至于他在战前的任命将领,布署全局,然后外示镇定,以安民心等等这些,相比上面两件大事来说,就已经显得不那么重大了。

  第二方面:战术上的功绩

  论淝水这回“战役”的胜利,这头功,也不可能旁落,非谢玄莫数。这一战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他这个“半退而击”的计策,也许这计策看上去不够“仁义”,但是,对于当时的谢玄,外寇入侵自己的国家,在以弱敌强的情势下,他是拿定了主意,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一仗打赢。那么,凡可得胜者,胡不可以为之呢?正像《孙子兵法》开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

  其实看谢玄这一生,先当了六七年的司马,然后34岁统领北府,然后胜淮南,胜淝水,然后领兵北伐,一直打到了冀州,到谢安去世第二年,才终于不再当将军。不完全统计一下儿,大小战役,他指挥北府兵先后打了十几仗,而且淝水之战前的那些,都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必须回回以少胜多。谢玄却始终屡战屡胜,不管当时情况有多难。我们的史料当中,对战争的细节,总是记载得特别少,所以这其中到底有啥谋略,也就很难弄得明白了。

  那句话说得好啊,兵者,凶器也。这战争总是无比残酷的事。倘若谢玄不是颇通些用兵之道的话,他也未必能一路胜利地走到今天啊。没准儿,要那样儿,他就成了又一个“白望”了。

  另外,洛涧大捷中,以5千人突袭,破梁成5万,并斩了10名前秦将领的刘牢之,同样功不可没啊。他虽然最后不在淝水前线,但洛涧一捷,给了东晋上下以信心,为淝水之战的获胜,打了一个漂亮的揭幕战。所以,论起淝水战功,自然也要为刘牢之好好书上一笔。

  第三方面:前秦失败的原因

  这个也得分“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来说呀。

  在战略上:苻坚急于去抢得正朔,为了解决国家内部的棘手问题,于是决意攻打东晋。但事实上是,这个时候两国的形势对比,前秦是没有能力消灭东晋的。这是苻坚犯的最大错误。如果是顺自然之道而为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就是不该发生的呀。

  在战术上:最主要的,苻坚小看了东晋(下游)的军事能力。以为这些名士怎么着也不是他的铁骑的对手。这个心理,也是他不听朝臣的劝告,执意要进攻东晋的理由。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心理作怪,导致他在淝水边犯下了十分不该犯的错误——临阵退兵。淝水又不是长江,敌人近在咫尺,他居然就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后方暴露给了人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谢玄没有预谋,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进攻机会的。如果没有“退兵”,虽然前秦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却未必会败得这么惨哪。

  说到这里,不禁又想起那个道理来:其实任何一个人,都是主宰不了这个天下的,不管你拥有了多大的权力。这个世界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大事的人,那么首先,就要去看清它,然后顺应它,这样,它也才会把你推向那个成功的巅峰……

  第十七章 各自的宿命

  各自的宿命

  看这一场大战,就好像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们,都跑到那一带去碰了一下头儿,就算没露面儿的,也透过了空间,进行了场力上的较量。虽然那一仗本身并没有大到哪儿去,但是,看它事后的效力,却无疑是一个“百年大碰撞”啊。参加了这一回“聚首”的人物们,也都因为它,一下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一番热闹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分头迎接各自的命运去了。

  瞧瞧这些人们:

  第一个,倒霉人苻融。

  苻融在战前,是痛哭流涕地劝老哥别去攻晋,而且把“东晋灭不了”、“家里会出事儿”这些,都说了个清清楚楚。但这老哥非但不听,还任命他来当征讨大将军。结果一到战场,本事还没来得及施展呢,就命丧乱军之中。这位可说是淝水之战里最倒霉的人了。

  第二个,肇事者苻坚。

  当然这些事儿都是苻坚主使的,那这后果他就得来担哪。最后从淝水逃走,他就剩了一千多人。跑到淮河北,有个好心的老百姓,给他送来了拿水壶装的饭,还有猪骨头。苻坚饿了好久啊,心里这个感激,立刻要赏人家帛十匹,绵十斤。谁知这老百姓根本不理会,却说,陛下您只知道安乐,不懂得艰苦,所以今天的危难,也都是您自取的呀。我们臣民就像陛下的儿子,儿子孝敬父亲,难道还要什么回报吗!这老百姓说完,看也没看那些东西,掉头就走了。苻坚瞧着这个“小民”,忽然就落下泪来了,转头对身边儿的张夫人说,我如果早听了朝臣们的劝告,也不会有今天呀……如今,我可还有什么面目再君临天下呢……终于在张夫人的劝慰下,他才抑制住悔恨和伤心,带着最后的这些手下,找慕容垂他们去了。

  第三个,受益者慕容垂。

  慕容垂没参加淝水之战,手里3万鲜卑兵,完好无损。苻坚这一落难,无兵可依仗,就来投他。这时候,慕容家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终于让我们把机会等来啦,多不容易呀,这时候要不起事,那可真就不对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跑来劝慕容垂,赶紧杀了苻坚吧,这正是上天要让我们复兴大燕国啊。这时机可千万不能失去。

  慕容垂果然深有谋略,他郑重回答说,他以性命来投我,我怎能害他呢?如果上天要让他灭亡,早晚会有那一天的。不如在危难中保护他,报答他当年的恩德,然后再作图谋,既不负恩义,又可以取信于天下……当年我被太傅(慕容评)所不容,投奔到他这里,他待我恩义有加;后来又被王猛所陷害,百口莫辩,只有他能够明查,这恩义怎么能忘记呢!如果上天定要亡秦,我自然要回到关东去,重振我燕国的大业!慕容垂说完这番话,是主意打定,无论别人再怎么劝,就是不听了。

  等到苻坚一来,他就立刻把手里这3万鲜卑兵都给了苻坚。这下儿算是报答完啦。慕容垂也卸下了这个包袱,那么此后,咱们就是两不相干。我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于是很快,慕容垂就开始了行动。还没跟着苻坚回到长安呢,他就以安抚平民动乱,并拜祭祖庙为理由,跑回关东去了。当然后来,他又历经了一大番周折,最后终于跟前秦决裂,这里就不多罗索了。

  淝水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84年,慕容垂重新建立了燕国。我们历史上,就把他建的这个“燕”,称为“后燕”。慕容垂在那头儿忙伙,关内这边儿的慕容家,可也没闲着。那头儿“后燕”一立,这边儿也扯起了大旗。以慕容泓为首,也要“复兴燕国”。于是,我们后人就把慕容泓建的这个“燕”,称为“西燕”。不过,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永远都要内斗。没过多久,这个慕容泓就被内部的鲜卑贵族给杀了,这些人就拥立了我们五胡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美男子、被苻坚招入宫里“宠爱”了数年的、有“凤凰”之称的慕容冲,当上了“皇太弟”。公元385年,帅哥慕容冲领兵包围了长安,在阿房给自己封了皇帝。然后就把苻坚赶出了京城。帅哥占了长安城,立即“纵兵大掠,死者不可胜计”……

  煊赫北方数十年的前秦,就这样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地瓦解了,北方从此变成了鲜卑人和羌人的天下。这个时候,距离公元383年十一月的淝水之战,仅仅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第四个:下手者姚苌。

  姚苌在淝水之战里,几乎就是无所作为,当然了,苻坚也没指望他干什么。后来,慕容泓不是反了吗,苻坚就派自己的儿子苻叡去讨伐,让姚苌给他当参谋,结果苻叡大败,一下儿丢了命。姚苌派长史到苻坚那儿去请罪,苻坚一怒之下,就把这长史给杀了。姚苌一看,干脆就跑了。然后就在5万多家羌族人的支持下,自立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于是我们就又把他建的这个“秦”,称为“后秦”。这也是公元384年的事。

  再到后来,苻坚被慕容冲赶出了长安,跑到五将山这地方,就落到了姚苌的手里,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前面的故事里提到的那一幕,姚苌跟苻坚要传国玉玺,被苻坚痛骂一番。当然,姚苌啥也没得着。苻坚死意已绝,为了不让两个女儿被羌人侮辱,干脆就忍痛亲手把她们俩给杀了。然后,他就被姚苌缢死。张夫人和小儿子苻诜也都跟着自杀。姚苌最后追谥他为“壮烈天王”……

  第九卷 琼楼高处不胜寒

  第一章 小儿辈,大破贼

  这个故事太有名啦。称赞谢安的,要说这个。有微词的,也要说这个。称赞的说,这是那万人不及的气度。有微词的说,这整个就是装模作样。尤其后面还有个“屐齿之折”,于是大家津津乐道。当然啦,从古至今,还是以称赞占绝大多数,就是有微词的,也大都是从理解角度去看的。

  那么还是先来说一下儿这个过程吧:

  谢玄淝水大捷,秦军全线崩溃,战报以最快的速度报回建康。这时候,我们的谢太傅仍然继续着和平常完全一样的生活。这一段时间,在他的“镇之以静”方针下,战争的阴影离大家更加远了。谢安衣着随意,足踏木屐,就在园子里和一位客人下围棋。这时候,有人把战报呈到他面前,轻声说,冠军将军淝淮前线的书信。谢安十分平静地接过来,就像接到一封亲人的家书。然后,他缓缓打开,看完了那内容,半晌无言,一会儿,又轻轻把这战报放在坐榻上,转回头,继续下棋。

  这时,对面儿客人摸不着头脑了,小心打听,是幼度(谢玄,字幼度)淮上消息?这战事……到底怎么样呢?谢安看着他,缓缓回答:孩子们已经大破敌军了。然后接着下棋,再也没提这件事儿。不过,等这位客人一走,他回内室去,一抬脚,木屐的前齿撞在门槛上,折断了,他也没有察觉。

  事情大致就是这样儿。《晋书》里直接就说:谢安“矫情镇物”如此。

  但是,这个时候,谢安到底会是个什么心思呢?难道仅仅就是个“矫情镇物”吗?我们也不妨来解读一下儿。

  应该说,对这场战争,不管是胜还是败,谢安都早已经想过了。这一仗要败了,也保不齐哪个孩子会死在战场,但也没得说,跟上回一样,守建康吧。在江边跟他们决战。

  那如果是胜了呢?我们前面说到,他已经请司马道子跟自己一起录“尚书事”了,但是,这样就行了吗?不过这个并不取决于他,而是取决于皇室,还有将来形势的变化。他接到这消息,第一个也还应该很高兴,这样快结束了战争,保住了国家,而且家人也都平安。只是这个高兴,并不会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就将会是对未来的考虑,那可是件很沉重的事啊。

  实际上,他这个“看书竟,了无喜色,棋如故”,很可能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果然打胜了呀……先可以松一口气了……那么,明天呢……后面的事该怎么做?所以说,这时的谢安,未必会十分的惊喜。他并不是没有获胜的心理准备,甚至还有获胜的心理担忧。另外,他一生的举重若轻,喜怒不行于色,几乎就是一种处事的风范了,只是这回,是表示在了这场战争上啊。

  这就要说到关于后面的“屐齿之折”。

  那时候人们穿的木屐,前后各有一“齿”,这样走在泥泞的地方,也省得弄脏。当时最著名的“屐”,还是后来谢灵运发明的。谢灵运好游山玩水嘛,就自制了一种“屐”,这种“屐”的前齿和后齿都是活的,可以拆卸,他上山的时候,就去掉前齿,下山的时候,就去掉后齿,十分方便。后来李白作诗“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指的谢灵运这个发明。

  当然,现在谢安穿的这个屐,可并不是活的,要不然也不会碰折。谢安进门一抬脚,前齿撞在了门槛上,折断了。于是,《晋书》推断,这一定是他压抑了心中的喜悦,这时候一放松,才会这样儿。所以就说,“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但后来到了《通鉴》,大约司马光觉得这个有点儿臆测,就把“心甚喜”给去掉了,只记了“屐齿折断”这件事儿。

  那么这里的疑问就是,这两件事儿一定就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今天失手摔了一个杯子,就一定是因为今天发生了什么其他的事吗?古代的门槛有近20厘米高,再穿个高齿木屐,你平时走路,一不小心也保不齐会撞上呢。就非得是因为“喜不自胜”,才弄成这样儿的?而且,这时的谢安不一定会这样“喜不自胜”啊。

  不过这里仅提出疑问,供大家思考,因为历来的说法都是,这个“屐齿之折”是因为谢安压抑得太久了,这回终于放松下来,于是就出了岔子。而且,但凡是他稍微演砸的事儿,人们又都极其重视,这可能也是人的正常心理,越完美的东西,我就越想去挑个毛病出来。于是,这个细节也就被明眼人看到,然后记录在案了。

  就这样,“小儿辈,大破贼”,“不觉屐齿之折”这两桩事儿,也几乎就像成语一样流传了下来,任由我们后人去评说了。

  第二章 辉煌的极顶

  到这里,谢氏家族是真的走到了极顶啊。虽然皇上还没有封赏,但那也会是很快的事。这赫赫的战功,再一次使所有的高门都相形见绌。

  一向风光无比的琅邪王氏,在谢安的这个时代,也显得那么淡然无光。萧华荣先生在讲述琅邪王氏盛衰的《簪缨世家》一书中,不无赞叹地描述了这一段时间:“谢安终于走出了东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成为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在他那灿烂光环的笼盖下,王氏子弟纵使有进取者,有位高者,也都显得黯然失色。”……于是,历来在政治风浪间左右逢源,长盛不衰的琅邪王氏,在这个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逍遥时代”,出了一大批寄情山水,风流潇洒的子弟,王羲之,王胡之,王献之,王徽之等等,也终于孕育出了他们的“万古堂前燕”——千年不朽的王家书法。

  现在,谢氏的“木秀于林”,已经是无法避免。各大家族表面对他继续称赞,但心里也多少有点儿不舒服。只不过他们没法儿说出来罢了。当初最危险的时候,你们谁也不愿去带兵打仗,结果人家去扛了,然后得胜了,你们倒还要说三道四?

  不过,别人不管,这司马曜可是高兴坏了,国家保住啦,再怎么说,这个天下也首先是他的呀。他是一接到这捷报,就立刻下了一道诏书,让谢安以卫将军的身份,代他到金城去,迎接、犒劳凯旋的北府兵。也不知道这司马曜到底明白不明白,或者就是揣着明白装胡涂,偏要为难一下儿谢安。不过从后来的事儿来看,这位皇上还真未必有这样的智慧。反正这诏书是传下来啦,谢安避也避不得,推也推不开,只好奉诏前去。于是很快,建康的官员和百姓,就在金城,看到了一场谢氏家族的辉煌盛典。

  这一方,谢安代表皇帝,主持仪式,迎接北府兵将帅。而这些将帅们呢,就是他的弟弟、他的侄子和儿子,并且还率领着他们家的“子弟兵”。

  战旗随风飘扬,哪一面都大书着醒目的“谢”字,宫乐奏起来,一片欢腾,百姓们夹道迎接,满心喜悦,争着来看看我们一向风度翩翩的谢相,看看我们的冠军将军,看看给我们保卫了国家的“谢家军”。官员们一边儿淡淡瞧着,肯定是不会有人来拆台啦,但是心里,也个个都透着点儿凉意。

  这一天,谢家上演了从来不曾有过,也将永远不会再有的辉煌。

  在老百姓们的心里,他们只记住了这位谢相,这个谢家,或许真的快把皇上给忘了。再看我们这些官员们,瞧瞧吧,这哪里还是“共天下”呀,这根本就是“一手遮天”哪。这跟皇上有什么关系啊,我们这些人,又都算干什么吃的?再想想,当年那桓温,他为什么最后没篡成位,是因为时望不灵嘛。可再看咱们这位谢公,时望?他最不缺的可就是这个。唉,走着瞧吧,这天下没准儿会变成什么样儿呢……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个“门阀政治”的特色:你与皇室“共天下”,无论皇室,还是别的士族,也都凑合着就接受了,国家就基本安定。但是,一旦你要跟皇室“争天下”,甚至你还没有“争”,但却让别人都觉得你可能要“争”了,那不管皇室,还是其他士族,可就都坐不踏实了。从王导到桓温,再到谢安,虽然他们在个人态度上,有想篡与不想篡之分,但只看那大局的发展,骨子里却是一回事儿啊。

  难以想像,这时的谢安会是个什么心情。他战前已经预料到了这些,并且已经开始去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缓解将要爆发的矛盾,但是,这一切还是发生了。那么,我们将来的日子,也许都要不太好过了……

  没有颁布的封赏

  淝水之战,功高不赏。这是后来,我们断定,司马曜和谢氏家族之间产生裂痕的标志。

  其实要说呢,司马曜肯定还是要论功行赏的,没准儿封号爵位啥的,早都想好了。但是,他是一边儿弄着这个事儿,一边儿心里老大的不乐意。真的不赏,首先说不过去,再一个他也不敢。可是赏了呢?赏了……司马曜这个难受啊,俺们司马家咋就这么倒霉呢?王导王敦欺负我们,桓温欺负我们,现在这谢安,还要欺负我们……我们可还有没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哪?

  其实要说桓温欺负皇室,那是肯定的。当年王家欺负皇室,也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是谢安,可从来没有欺负过他呀。只是,这个局势发展到这时,司马曜肯定是要这么想的。另外,不能否认的是,当年司马睿跑到江南来建东晋,他能当上这个皇帝,最主要的不是靠他,而是靠的人家琅邪王氏的风光。要说没有王导,就没有东晋这个王朝,也并不过分。所以才形成了这个“王与马,共天下”的奇怪格局。有回一位朋友说起,东晋净是“昏君”,咋一个“暴君”也没有?是啊,他想“暴”呢,他“暴”得起来吗?没有一个皇帝不想伸张王权的,但是,他没这个能力啊。士族太强大了,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这个当轴士族能不图谋你的天下,就是谢天谢地了。于是,东晋王室就一直这么战战兢兢地过着日子,不知道熬到哪天才是个头儿。

  司马曜琢磨着该怎么给谢家封赏,越想心里头越悲凉。但无论如何,也得赏啊。不过后来,我们却看到,这个封赏并没有颁布下来。就好像淝水那一战打完了,就完了,大家都视而不见。这可是很不正常的事。这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司马曜的封赏,被谢安劝阻了。但问题是,无论谢安怎么不受,司马曜最终不赏,却是不应该的。这样就无疑在向所有的人表示,他和谢安之间可是有问题了。

  于是,这淝水战功就先扔到一边儿去了,司马曜又觉得心里愧得慌,到了第二年的三月,无论如何也要给谢安进位太保,位列三公。谢安说啥也不要,司马曜就说啥也不干,反正这个“太保”在那时主要是代表极高的荣誉,他没给人家论功行赏,又怕人家心里记恨,谢安要了这个衔儿,他倒还踏实点儿。这事儿也拖了好几个月,直到谢安出镇广陵,亲自去指挥北伐,才终于拜下这个“太保”的职位。

  第三章 艰难中的功绩

  形势既然是这样儿了,那皇室的这个“不乐意”,其实也没啥不可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谢安这边儿看,那委曲可就大了。这个宰相当的,哪里对不住国家,对不住皇上了?该扶皇帝的时候扶皇帝,该扶桓冲的时候扶桓冲,该扶太原王氏的时候扶太原王氏,要说趁人之危,为自己家谋好处,他有的是机会,可啥时候动过这心思?谢家一步步地强大,那是靠出生入死换来的,不是处心积虑去谋得的。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所以不管司马曜还是其他士族,就算心里不舒服,也都羞羞答答,谁也说不出个正面的话来。

  但是,就在这种环境中,谢安还是很快地做了两件大事,没有闹任何情绪。他是在心里认为,无论别人说了你什么,你如果因此就受影响的话,那就是你自己的不对了。那么就来瞧瞧这两桩大事:

  第一:处置“三桓问题”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6页  当前第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1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乱世第一名相谢安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