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安排他进了贾详的书艺局,学习文章书法。
梁师成聪明慧黠,在三年时间里熟习文法,兵法,算是内官里成绩出挑的后辈。
贾详临死前,推荐自己这个得意学生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道上旨。
辽东缺监军,梁师成自告奋勇主动申请,赵煦嘉奖其志,同意了。
如今大宋在辽东的军力,鸭绿江四州就剩了梁师成统领的两千人,锦州有张叔夜镇守的一千人,剩下三千人,随扁罐征战辽河。
……
八月,中秋,汴京城。
中秋节在宋朝开始,正式成为华夏民族一个庆祝节日。
主要是中秋节日子太好了。
大宋的八月份,正是各酒务、酒库新酒上市之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当然如今的大宋已经进入了物质相对丰富的时期,今年是两税制分行的第二年,各地官府为了增加农税,疯狂鼓励和推行优良的种植方法和高产作物。
其实大宋的税率并没有调整,但是农人的收益普遍增加,以往三年才能收到两年的赋税,现在已经能够收齐了,地方政府能够截流的收益,其实比以往的农税还要增加三分之一。
而且因为粮食储备的增加,又带动着饲养业和造酒业也开始兴盛,如蜀中二林到眉山一带,黔州到蛮州一带,江浙太湖一带,北方太原一带,大名府一带,西域瀚海一带,已经形成了几个传统美酒产区。
这些地方的美酒,被商人们不远千里运送到汴京城,整个八月,就是售卖美酒的旺季。
八月还是每隔三年的科举之月,全国的举人试开始进行,所谓“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
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应试高中被称为“蟾宫折桂”。
读书人朝州府聚集,带来的也是莫大的商机。各大商铺开始大搞促销活动。“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八月也是大宋农人们忙碌一年之后,稍得休憩的月份,淮河以南,稻谷已经收割完毕,而北方的新麦,已然开始上市。
除了美酒,还有美食。
有了丰裕的食物,仓廪殷实,才有余裕赡养老幼。
《周礼》《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从太宗朝开始,皇宫里流行制作宫饼,之后传到民间,民间也开始制作小饼、月团,都是方便老人和孩子的食物。
这些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是月饼的前身。大苏就曾经写过诗歌:“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饴就是糖。
苏油专心饮食数十年,如今也搞出了不少新型的饼类。
比如通体酥脆的桃酥饼,后世广式风味的火腿饼,云南蜜渍花瓣酱制作的鲜花饼、蜀南工艺的千层酥皮饼。
此外还有大苏在江浙杭州一带搞出来的冰皮饼等。
八月还是天气转凉,花好月圆的时节。被易安妹崽评价为“虽有好句,破碎不成名家”的文学家晁端礼,就曾经写下过“小庭幽槛,菊蕊阑斑。近清宵、月已婵娟。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长圆。”
这样的日子是美好的,于是人们又给美好的日子加上了美丽的传说和更加美好的祝愿。
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
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
又今是夜月色明朗,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也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
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为验。
故而“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
已婚夫妇,则愿多生贵子。
最终一个盛大的节日形成了。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芋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京师最高风景最佳的地方,当然就是城北太史局的观星台。
即便在理工学问已经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观星台在人们的心里,也是一处神圣的地方。
历法的秘密已经被大宋的天文学家们彻底破解,日心说,地球说,月球绕地说,得到诸多天文数学验证,已经牢不可破。
大宋的历法因为照顾习俗,依旧采用一年三百六十天,四年补一闰的做法,今年就是闰八月。
不过每年太史局会计算岁差,在出台新一年的历法时通过测量和计算予以误差纠正,这就让华夏历法,永无差错。
元日调钟,已经成了大宋一项礼法。
正旦大朝会前,会有司天官计算太阳从汴京地平线上出现的时刻,然后再调整汴京城大白钟楼和紫宸殿座钟的标准时刻。
之后用钟声宣布大朝会的开始,已经成了宋人沟通宇宙的重要典礼。
不过如今的大宋天家,已经没有了真宗的那种迷信,赵煦今天收拾闲暇,将家族聚会安排在这里,与一些近臣饮酒欢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几位弟弟熟悉天文仪器操作,使用观星台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看月亮。
观星台上布置下许多的菊花,摆上了桌椅,糕点,茶饮,君臣闲话,不忌拘束。
赵煦是苏油的粉丝,因此他的常服几乎就是苏油年轻时候的翻版,以素淡舒适为主,不取华丽,身着一身天青色的暗花素纹锦袍,里边是丝光棉的内衣,头戴鲸骨乌纱幞头,只在腰间多了一条君王才能佩戴的和田白玉通犀蹀躞带,不识货的粗看一眼,或者就要以为是位入京赶考的年轻书生。
现在这年轻书生怀里抱着个几个月大的女婴,是孟皇后才给赵宋天家生下的小公主,赵煦爱若珍宝,赐名寿宁,每天下朝后就是抱着女儿逗弄,妥妥的女儿奴。
宋人聚会自然少不了诗词酬唱,几位近臣如蔡京、章惇、漏勺,书法都是可观。
不过他们现在都没写,而是和赵煦一起,围在书案之前,看十一王爷赵佶用金鼠笔展示自己的书法。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诗帖展现的是大宋最新出现的一门书体——“瘦金书”。
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化石
帖上的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的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转折处可见书者刻保留下来的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干脆,通幅极具精神的气质风格。
蔡京便不由得赞叹:“端王妙笔,出二薛、山谷而丽美袭人。如游丝行空,佳藤挂树,婀娜多姿。此般天分,令臣等叹为观止。”
章惇点头:“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与故往肃穆庄严、典雅厚重的书风背道而驰,却一样能够翻成优雅瑰丽,成他人所不能。”
“此乃别出心裁,具体而微,已经卓然成家了。”
赵煦抱着咿咿呀呀的寿宁公主颠着:“你们也别把他夸上天了,天分固然杰出,不过从诗句看来,学问还不够精深,十一你尚需努力。”
赵佶将笔放下,躬身道:“皇兄教训得是。”
几名大臣就在一边翻白眼,十一爷的功夫可比陛下你精深太多了,你还好意思要求别人。
但是作为学究另论,作为帝王,群臣对赵煦却是异常服气的。
苏油对赵煦的教育,从来不是专精于一项,而是注重于面的庞大和体系的复杂,也就是什么都懂,但是都不太精通,只需要达到知道好与坏的程度。
比如书法和诗词一道,赵煦写不出好作品,但是却能够分辨出好作品和坏作品。
君王不需要创造出好的东西,他只需要从臣子的建议和创造中,分辨得出好和坏就行了。
这就是诸葛亮所谓的“观其大略”,也是苏油对赵煦的培养方向。
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赵煦还能知道自己永远有所不足,能够虚怀纳谏,尊重知识,不以为自己是“天下一人”,还能够反过来关爱天下人。
这样的君主,在历朝历代中,已经称得上“了不起”三个字了。
蔡京却被端王的镇纸吸引了目光,待到赵佶搁笔,便将之拿了起来:“这双镇纸上的花纹可真奇特。”
镇纸上是一对怪笋一样的东西,合在一起从底部看去,却是一个标准的圆形,打开来,却是一个镶嵌在石头里的细长圆锥,被从中剖开,再加工成这对镇纸。
再观瞧镇纸侧面,还刻有两行字,却是一首小诗:“南岩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
落款部分刻有“庭坚”二字,并存有篆刻“山谷”印章一枚。
刘正夫也凑过头来:“黄山谷之手笔?”
黄庭坚是赵佶的书法老师,赵佶说道:“这对镇纸是老师的宝贝,我书体得到老师认可后,他将这对镇纸送给了我,不过上面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石笋,这个谜团,却是被苏制使新进破解的。”
“哦?此为何物?”章惇立刻就来了兴趣。
漏勺说道:“据兄长研究,这东西却是远古时期的生物,是一种螺,死后沉入泥沙之中,经历亿万年后,海底的淤泥化作了岩石,将螺壳包含在了其中。沧海桑田,到如今又被今人采掘了出来。”
“是吗?”章惇将两枚镇纸接过来:“如何证明?”
漏勺说道:“因为兄长在辽东发现了很多这样的东西,除了这种尖螺,还有圆螺,还有各种古怪的虫子,鱼类,它们都被留在了岩层当中。”
椅子推着一辆推车过来:“沈学士在京师大学堂发表的论文里提到过,‘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平地中,不减百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上,此理必然。’”
“最近整理的地方志里,潭州方志也有记载:山之颠有石卧生土中,凡穴地数尺,见青石,即揭去,谓之盖鱼石,自青石之下,色微青或灰白者,重重揭取,两边石面有鱼形,类鳅鲫,鳞鬣悉如墨描。
穴深二三丈,复见青石,谓之载鱼石。
石之下,即着沙土,就中选择数尾相随游泳,或石纹斑处全然如藻荇,但百十片中,无一、二可观,大抵石中鱼形,反侧无序者颇多,间有两面如龙形,作蜿蜒势,鳞鬣爪甲悉备,尤为奇异。
土人多作伪,以生漆点缀成形,但刮取烧之,有鱼腥气,可以辨。”
“陇西志也有记载:有地名鱼龙峡,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与湘西所产不异,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欤?”
“不过我朝几处地方出产的鱼石,多被石家收藏,等闲也见不着。苏制使在辽东发现的这些,都堪称精品。”
“他将之称为‘化石’,此次送了上千件过来,其中还有一具上古神龙的骨架。”
“黄学士这对镇纸上的生物,在此次大发现里,制使也找到了很多,与其它生物压在同一石层,故而推断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水生螺类。”
“这些是官家命从京师大学堂检点出的次一级化石,作为此次中秋之会赏赐之用。”
推车上的化石都是经过精细打磨,还特意上了红木边框,底座,可以作为桌屏陈设在书案之上,变成文人雅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