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苏厨_分节阅读_第12节
小说作者:二子从周   内容大小:4.68 MB  下载:苏厨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1-07-10 06:15: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121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二十七娘抿着嘴嬉笑吐槽:“哟哟哟,说到底还是要做官,还得是大到没边的大官!”

  三人一路调笑着回城,苏油还是步行,手里抛掷着一枚胆丸。

  这东西的用处,可不止苏油告诉二十七娘的点豆腐那么简单。

  现在手里的东西,主要成分是硫酸钠,俗名芒硝。

  别问他为什么知道,他的脚下,就是未来中国最大的芒硝矿产地,探明芒硝储量六百五十亿吨!

  明清时期雅眉一代成为著名的皮革生产基地,便和地下丰富的芒硝产量有关。

  这东西除了鞣制皮革,用处还很多,洗棉,织布,染色,造纸、制瓷,制釉,制玻璃……

  眉山矿藏极为丰富,苏油在政府办看过的资料里,除了芒硝,还有金、银、铜、铁、铅、锌、锰、煤、石膏……

  别的不说,有煤,有锰,有铁,苏油有信心用穷举法冶炼出高锰钢。

  因为高锰钢有个特性就是高温下极容易加工,然后可以水淬得到极高强度和韧度,甚至都可以不用锻造,只要热处理得当,即使铸造工艺,都能得到高强度耐磨钢。

  《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命蒲元在这一带铸造五百口宝刀,能轻松切过装有铁砂的竹筒,估计就是这玩意儿。

  但是也别小看周边民族,当今西夏的刀剑,弓矢,强于大宋,这是公认的事实。

  西夏青锋剑,是大宋很多名将的珍贵藏品。

  宋人引以为傲的神臂弓,其实是叛逃过来的西夏人献上的。

  而青唐的瘊子甲,使用的是冷锻技术,强度也高于大宋。

  大宋的处境,就如同一个书生周围围了一堆兵痞,他们是不跟你讲道理的。

  就连南边的秾智高,这刚多收了三五斗,就还想称王称帝呢!

  还有看似老实的大理,还有多年后逆天的鞑靼人……

  又走神了,苏油收回思绪,看着远处的眉山治所。

  夕阳下的玻璃河静静的流淌,远处的眉山城沐浴在一片金色当中,居民们进的进出的出,只有这时候,他们才调整了一下悠闲的步子,稍微加快了一些速度。

  两侧荷塘,花畦,开始吐露芬芳。

  鹅鸭上岸,群鸟归林。

  小学的孩童散学了,斜跨着招文袋,从各个书院出来,嬉笑着各回各家。

  寺庙的晚钟远远传来,宁静而悠扬。

  这就是现在的大宋,细腻,温婉而优雅,这是汉民族文华凝练到颠峰而发展出来的摇荡心魄的美丽。

  前所未有!其后再无!

  看着城门上方“文明门”三个大字,苏油暗自痛惜,华夏文明,真的不应该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与摧残!

  进入城中,回到书坊,掌柜通知苏油和八娘,程夫人叫他们去苏宅一趟。

  于是两人转身,八娘领着苏油前往纱縠行苏家院子。

  院子是程夫人置办的,绕过纱縠行当街门面,从后边侧门可以进到苏宅里。

  能培育出有宋一朝六大家中三位的圣地,苏油进来之后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脚步也放轻了不少,生怕溅起一丁点尘土。

  这是大宋西南小康之家的标准院落。

  小康,一个美好的名词,在大宋各路有不同的标准。

  放到眉山,这标准大致应该是指坐拥价值六七百贯固定资产,外加每年两三百贯固定收入的人家。

  人口还不能多,按照五口之家来计算,勉强可入小康。

  后世总结封建王朝的灭亡,土地的剧烈兼并,总被纳入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细究起来,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简单。

  就大宋来说,土地不贵,一亩上好的水田,价值并不算高,目前也就一贯左右,大致与一年土地所出价值相当。

  当然免税的士大夫置办才划算,如果是自耕农,那就是好几年白干才能回本。

  宋法对士大夫免税田亩有详细规例限定,即便是宰相之尊,所购土地也不能超过五十顷,多出的数额同样必须纳税。

  庆历新政的一大败笔,便是暂时性放开了这项禁制,而公田开发,却没有跟上。

  结果买地的都是什么人,可想而知。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那就是自耕农负担深重,夔州路官田的种植户,宁愿选择逃亡也不愿意继续耕作。

  即便如此,这样的口子,也只能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作为常态观之。古代封建王朝的当政者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一直很警惕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各种食邑,但那在大宋并不是真正的土地兼并,而是一种官方荣誉,相当于国家从岁入中拿一部分出来作为高官贵族的津贴,并不是他们实际占有了那些地头。

  那是大宋另外一个蛋疼的问题,税收使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第十九章 苏家

  对于国家来说,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承包制。因为这部分土地上农人的生活,是由食邑的享有人负责。

  总之,土地兼并,至少在大宋的国家层面和法律层面上来说,在立国到现在的大部分时期里,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被兼并土地上的人口,没有成为国家负担。

  问题其一,是士大夫贪得无厌,大量侵吞隐瞒耕地,这本身是一种违法,是执法不严,是有追究依据的。

  更应该关注的,是即使大宋地价便宜,大量的普通百姓,仍然买不起或者说不愿意买便宜的土地,因此不能或者不愿意成为自耕农。

  而且这部分人口中,一大部分不能有正常收入,不能纳税。

  最要命的是,这部分人口,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灾害,还在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虽然不能简单地将这类人归类为失地农民,但是肯定不是正常的劳动者和纳税人。

  这部分人平日的产出,被勋贵士大夫侵吞,而这部分人遇到生存难题的时候,则由国家来买单。

  按苏油的看法,这就是根本上的不合理,是人口资源浪费,是国家负担和隐患。

  综上所述,或许土地兼并不是封建王朝覆亡的本质原因,原因可能更深一层——贫富差距的极度悬殊,贫困人口的过度扩大。

  一方面是税收减少,一方面是贫者成为一个巨大的阶层,国本动摇,那就在所难免。

  然而不耕地,就不能养活人口吗?眼前这个小院,就是最好的说明。

  工商业的兴盛,金融流通的加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放大到整个川峡四路,“千人耕,万人食。”的谚语,就出现在这个时候。很好地阐述了当前时期这个特殊区域里发生的特殊现象。

  可惜没有当政者深刻研究,或者说,总是遗憾地被华夏悲催的历史进程打断。

  又想远了……

  阵阵的鸟鸣打断了苏油的思绪,让他重新细细打量起这个小院来。

  小院由青石板铺就小道,进门右手是通往前方门店的木板门。

  两侧是贴墙的瓦顶走廊,雨天可以通过走廊从内宅进入门店。

  侧门进来是一座大花园,处处体现出女主人的精致和雅趣。

  园内花树繁密,但是都比较低矮,苏油能够发现一处奇特的现象——低矮的花林间,有一种艳丽的小鸟在此做窝。

  桐花凤,体型不过拇指大小,浑身颜色艳丽,反射出金属的光泽,以花蜜为食。

  它们正在花间飞舞。

  年幼时的八娘,苏轼和苏辙,在程夫人的教育下,十分爱护动物。

  他们在程夫人的带领下,静静地观察桐花凤在花园里的生活,绝不破坏鸟巢,而是好奇地打量着它们产卵,孵化,最后从丑陋的雏鸟变为金属彩虹般美丽的成鸟。

  而这对子女的性格培养,绝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走过花园,有一处小平地,那里有一口水井。

  井口很小,水质清澈,一看井边那株小树苏油便笑了。

  熟的不能再熟的东西——黄荆树。

  苏油一眼就分辨出用哪几根树枝,用来抽七八岁时候的苏轼苏辙最合适。

  苏八娘见到苏油盯着树枝一脸古怪的神情,知道这小子心里在想什么,便小声说道:“母亲很慈祥的,我们从小没挨过打。”

  不过想想又觉得需要对苏油警戒一番,补充道:“不过换成小幺叔这么调皮的人,那就也难说了。”

  苏油对着黄荆树做了个合什:“阿弥陀佛,黄荆树啊黄荆树,你我各自相安吧。”

  八娘忍俊不禁,笑道:“那你可要乖些,保住黄荆树的真身,别让它因你被破戒攀折才好。”

  院子里还有一株荔枝,树形优美,树冠巨大,听八娘说这是苏轼亲自栽种的。

  此公打小就有种树的癖好,在眉山几处寺庙道观读书时,别的可能没留下,周边山上松树倒是被种下了不下三万株。

  而且和苏油一样,苏轼还成系统地研究了松树的种苗繁殖和移栽方法,临老了还详细地写进自己的著作当中,当成一项得意的成果显摆来着。

  八娘看到苏油的情形,狡黠地笑道:“不认识这树了吧?”

  苏油淡然说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山门次第开。’这荔枝断然是嘉州品种。除了那里,再要觅得就需要去到岭南,这树是子瞻的朋友送他的吧?”

  苏八娘见鬼一般看着苏油:“小幺叔,子瞻肯定与你相处得来。你竟然连这树都知道。”

  苏油心中暗自得意,这树后来一直存活了九百多年,直到快二十一世纪才寿终正寝,苏油在三苏祠所见的,是一段枯干以及从泸州合江县新移植来的一株。

  今天可算是见着活得枝繁叶茂的正主了。

  园子看完进入内堂,一位雅洁的妇人,正站在桌边,笑盈盈地看着他们。

  妇人挽着一个发髻,插着一支紫檀簪子,身穿一件淡月青色暗花的交领薄绸衫,外罩一件素青褙子,气度优雅,容貌端娴。

  虽然年过四十,可保养得当。浑身上下不饰珠翠,只手腕上有一支绞丝银钏。

  苏油两世孤苦,如果说需要有一位完美母亲形象的话,眼前的程夫人,绝对是他心目中的典范。

  眼中便自然地带上了孺慕之色,什么乱七八糟的思绪都飞到九霄云外,什么多余的话都不敢瞎说,老实得就跟一个见着猫的耗子一般,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小子苏油,见过嫂嫂。”

  程夫人对苏油的老实程度反倒感到奇怪,可一转眼便见到苏油手里边那枚胆丸,不由得微微一笑:“小油不用如此,看来你今日之行,又有了收获。”

  苏油这才站直身体,将手摊开:“嫂子说的是这个吗?这是从食盐里提取出来的附属物,主要成分是芒硝。”

  程夫人没有问对错,只是打量苏油:“那你跟嫂子说说,如何能断定它就是芒硝呢?”

  苏油笑道:“小子顽皮,嘴刁,在村里曾经试着融化盐块,然后滤掉杂质,试图用此法去除盐中夹杂的沙子。”

  程夫人摇头道:“官盐的质量,的确值得商榷。你继续说,我很有兴趣。”

  苏油献宝似地说道:“得到纯净的盐水后,小子试着将它重新熬干,结果性子急,每次熬制出一点盐粒,小子便将它过滤出来。然后接着熬。”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212页  当前第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121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苏厨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