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庶族无名_分节阅读_第375节
小说作者:王不过霸   内容大小:1.85 MB  下载:庶族无名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1-09-07 14:15: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5/3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夫君小心些。”甄宓点点头,将陈默送出门,路过孙尚香身边时,甄宓忍不住点了点她的额头:“多穿些衣物。”

  “哦。”孙尚香这才发现陈默,见陈默要出去,询问道:“夫君要走?”

  “办些事,好生在家,莫要只知疯玩儿,一会儿去看看娘亲。”陈默瞪了她一眼。

  孙尚香俏皮的皱了皱鼻子,随即一礼道:“知道了,夫君。”

  陈默没再理她搞怪,闹归闹,但规矩她还是懂的,陈默放纵也是有限度的。

  出了王府,风雪似乎更大了,陈默看了眼只穿着单衣的典韦道:“多大年纪了,怎还穿这点?”

  “王上放心,末将身子骨好着呢。”典韦嘿嘿一笑道。

  陈默也没再理他,带着典韦一路来到衙署,正看到贾诩老神在在的坐在席子上喝水,见到陈默进来,颤颤巍巍的想要起身,被陈默伸手止住。

  “莫要动了,与其给孤行礼,文和不如多走动走动。”陈默看了看贾诩越老越胖的身材,无语道。

  “臣老了,不想再动了。”贾诩呵呵一笑:“王上可是为关中之事而来?”

  “嗯,怎只有文和一人?”陈默点点头,让典韦也进来,看着贾诩笑问道。

  “公达和元直去了关中,少说也需一月方能回来。”贾诩笑呵呵的道。

  “这关中明年必定大旱,赈灾必须早做准备,只是如何赈灾,文和可有方略?”陈默笑问道。

  “其实王上当年关中赈灾之法就颇为得当,便是用在今日也是行之有效,没理由天下太平了,反而更难,不过臣还是建议准备一批官员,到时候恐怕要杀不少。”贾诩微笑道。

  这次陈默之所以忧心,与其说是担心旱情,倒不如说是担心贪腐,天下平定之后,朝廷经过这些年发展,陈默当年建立的体系已经成型,不过所谓盛极而衰,如今很多弊端也出现了,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贪腐,早年因为求稳,所以治下官员只要不是太过分,陈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如今天下太平之后,一些贪腐规矩也就形成了,但要治贪,谈何容易?而且天下刚刚平定,陈默也不想引起太大的乱子,这事只能慢慢来。

  陈默闻言点点头,看向贾诩道:“文和可有对策?”

  “不宜过急。”贾诩叹了口气道:“我知王上是想在此事还未完全影响过大之前,先将其打掉,但治贪与打仗不同,王上擅渡人心,当知人心本贪,而且,臣以为贪官有贪官的好处。”

  “哦?”陈默笑问道:“如何说?”

  “杀贪,可得民心。”贾诩端起水杯,笑呵呵的说了一句:“此事虽非好事,但若用得好,于王上有大利。”

  至于是何利,贾诩已经说了,民心。

  陈默如今手握天下大全,长安朝廷更多的是个名义上的东西,陈默距离那之尊之位,只剩一步之遥,而且这一步,陈默若想迈出,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随时可以,但陈默没有这般做,自回洛阳之后,便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治理天下,似乎全无再进一步之心。

  然而真的不想再进吗?

  就算陈默不想,那些跟随陈默打天下的将士恐怕也不愿意,已经走到这一步,那临门一脚,不是陈默不想迈就能不迈的。

  贾诩作为陈默最为倚重的谋士,自然知道陈默在想什么。

  “文和可知……孤以前最厌烦的便是这种事,明明是为己牟利,却要打着为天下的幌子。”陈默端起身前的水杯,喝了一口,苦笑道。

  “这人生在世,半生为己,半生为利,芸芸众生,皆是如此,王上到了臣这般年纪,大概会明白的。”贾诩笑道。

  “不管如何,先赈灾,后清算。”陈默点点头。

  “还有一件事,王上得看看。”贾诩将一卷竹简递给陈默笑道。

  “哦?”陈默接过竹简打开,看了半晌之后,眉头却是渐渐皱起:“奉先要告老?”

  “温侯如今,也六十有七,不再年轻,加上刘伯渊此番破敌有功,其妻也有了身孕,温侯想要回来,也不难理解。”贾诩笑道。

  吕布膝下无子,当初答应刘毅和吕玲绮的婚事,就是因为这吕玲绮诞下的第一个儿子得姓吕,以延续吕家香火,人老了,总是想要自己血脉延续,吕布现在想要回朝养老,倒也可以理解。

  “也罢。”陈默沉吟良久后,飒然笑道:“奉先也是时候该颐养天年了。”

  “那并州何人来守?”一旁的典韦闻言皱眉道:“没了温侯,那帮子胡人恐怕又要闹事。”

  “奉先可再守一年两年,但总不能守十年八年吧,总该有接替者的。”陈默摇了摇头道:“趁着奉先现在还在,让年轻人试试独当一面,对我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徐荣和华雄相继离世后,西凉也乱过一段时间,但徐恺和华戎如今不也一样把这里治的服服帖帖?

  有准备的换防,总比等真的哪一天吕布撒手人寰之后,再找新人好。

  不只是吕布,赵云今年五十七,太史慈今年也五十三,过了年更老一岁,如今驻守边疆的将领,已多是老将,虽然还能战,但也战不了几年了,必须有新的将领接替他们的位置,以保边疆安危。

  想想这些年吕布、赵云、太史慈三人镇守边关,乌丸远遁北海,鲜卑大王囚于洛阳,匈奴人积极寻求内附,或是请求大汉重置匈奴中郎将,后来更请求朝廷这边置河套太守,便知道胡人这几年活的有多惨,但如果这老一辈将领相继离开,这些胡人是否还能乖乖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陈默觉得应该早些为太史慈和赵云物色接班人选。

第四百八十七章 岁月如梭

  汉授十九年的冬天过去,汉授二十年春,吕布还朝,如今接掌云中的是张辽,就如陈默所预料的一般,汉授二十年,关中大旱,幸亏朝廷早有准备,大量的粮食早在年初的时候就运往关中,使得关中并未因为这场大旱而饿死太多人,然而终究还是出事了。

  陈默运往关中的粮草,足够关中各地百姓渡过这个旱年,甚至还能有所结余,但事实却是,根据事后调查,真正落在百姓手中的粮草连一半都不够。

  赈灾时,陈默没有动手,一切求稳,但怒火却是未曾压下,等到汉授二十一年春,关中已经基本稳定之后,关于赈灾粮食的事情开始在关中民间酝酿起来,不少家人被饿死的百姓得闻朝廷拨的粮草原本足够关中百姓吃,但最终却少了一半还多,没人敢直接反抗当地官员,但舆论却是愈演愈烈。

  甚至连长安朝廷都遭了无妄之灾,毕竟当年陈默在关中,一穷二白的时候,都能带着关中百姓渡过旱年,如今天下太平了,国库也有余粮了,反倒饿死那么多人,虽然朝廷在这里没做任何事,但毕竟你是皇帝,又在这边,不找你找谁?

  刘能也是挺苦的,他也想管事,奈何管不上啊。

  不过百姓显然不管这么多,刘能本没什么存在感,这次倒是刷足了存在感,被百姓骂的狗血淋头。

  四月,赈灾之事过去之后,陈默迅速下令彻查,关中地区,上到太守,下到县令,但凡动过赈灾粮的,不问缘由,按律处罚。

  原本,大多数人以为,陈默会如以往一般,为了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毕竟这次的事情上,大家都是各自拿了点儿,都没有越界,但却没人知道,这界限是陈默定的,以前天下大乱,后方需要稳定,所以陈默会选择维稳的方法,而这一次,也是到了清算的时候了。

  至于不稳,民心都丢了,百姓都不会护着,谁会跟你闹,太学院如今有三万多人等着空缺呢,所谓的法不责众根本不适用于现在。

  其实如今关中的太守、县令,多半也是当年第一批被陈默送上这个位置的太学弟子,不过二十年过去,手握一地大权还能够不忘初心的又有几人?

  陈默从来不会高估人性的贪婪,所以在决定彻查此事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事实上跟陈默预料的也没有差别,这一番查办下来,关中上千名官员人头落地,三辅之地、西凉之地的太守无一幸免,各地县令、县丞、县尉几乎人人都有参与,被陈默以雷霆之势拿下,而且每到一处,先做的就是公布罪行,然后抓人、查办,查抄家底,所得财物用来赔偿死难者家属,若有盈余,则充入府库。

  偌大关中,八百里秦川沃土,最终在这场清算中活下来的,竟然只有三名县令,加上一些县吏都不过三十人,而官员的填补速度也叫人咋舌,新的官员都是跟着查抄的队伍一起到的,前任官员人头落地,紧跟着新任官员便立刻就任。

  这一番动作,看的叫不少人心寒,陈默一直以来虽说被诸侯诟病出身、诟病篡汉,但对内,却一直是颇为仁义的,这是第一次,陈默对治下官员露出冷酷无情的一面,而新旧替换的速度也给不少人上了一课,经过这几十年培养,朝廷缺官的事情早就是过去了,不说顶尖人才,至少在这地方治理的人才,朝廷并不缺。

  陈默组建了数十年的三学,第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它存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而陈默也趁着这次机会,明正典刑,朝廷俸禄是足够的,若有人贪赃枉法,这关中一千多颗人头还有那一千多个突然间没落的家庭就是榜样。

  士人随着陈默的新政已经成了过去式,陈默效仿推恩令做出来的制度,已经成功将士人从内部瓦解,士人已经很难再跟朝廷抗衡。

  当然,世间万物,有阳便有阴,旧的权贵没落,自然会有新的权贵升起,但至少眼下,在陈默的打击下,类似过去士人、外戚这种能够胁迫皇权的党派并无形成的土壤。

  而陈默也借关中之事,震慑百官的同时,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建立新的制度,昔日的天网开始逐渐被人所熟知,百官相互监察的制度开始建立,同时军权独立于政权之外,只受陈默节制,地方官员无论品级高低,都无权沾染兵权。

  不管这官员私下里如何评价陈默,但在民间,随着这次大面积杀官,陈默在民间的声望却是越发的高起来。

  毕竟这种事对于百姓来说,有些大快人心,甭管那昔日的官员有没有迫害到自己,但就是解气。

  汉授二十二年,匈奴第八次上表请求内附,匈奴单于更是亲自来到洛阳,递交降表之后,便赖在洛阳不走了,这事儿陈默也没强行赶人,不过内附之事还需徐徐图谋,如何内附,怎么安置,风俗习惯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朝廷接受了,那就代表匈奴内附了,陈默要的不只是个形式,而是要真正的将这些人都化为汉民。

  八月,陈默下诏,开放边关,允许塞外胡人与汉人进行贸易,同时允许驻扎在并州、幽州、西凉的各部边军向外扩张,只要愿意插上明王旗帜的部落,都算汉人,当然,这些部落也需要向汉人缴税。

  不过草原该如何治理,陈默一时间也想不出个可行之法,倒是开放边境之后,幽州、并州在后半年战事频发。

  “王上,是否重新闭关?”洛阳,王府大堂,一名大臣皱眉道:“边战频发,边地百姓不得安生。”

  “再看看。”陈默摇了摇头,之前吕布调离并州的时候,也没见这帮人发动战争,如今开放边禁,允许胡人往来边关贸易,反倒使鲜卑各部还有乌丸人动手了,肯定是这一举措触碰到这些人的利益了,虽然不喜欢战争,但陈默知道这是好事。

  “这仗该打还得打,世间战争,无非利益,这次胡人来打,必有切身之痛,且先弄明白这个,再说打与不打!”陈默笑道:“传令边关诸将,愿来商贸者,欢迎,但若以为我朝好欺,那就不能忍,谁动,杀谁,草原虽非我汉土,但规矩却得我朝来定!”

  “臣等领命!”众将齐齐答应一声,各自离去。

  随着陈默命令下达,边关众将有了朝廷态度之后,态度自然不一样了,九月,赵云北出白狼山,再度血洗乌丸三十七部落,刚刚缓过气来的乌丸,再度被杀的北逃。

  十月,太史慈兵出歠仇水,鲜卑诸部望风而逃,张辽率兵渡过阴山,亲自斩了三位鲜卑大人的人头,逼得六大鲜卑部落集体内附。

  至此,草原上平静了不少,直到此时,陈默才算知道原因,大汉开通边禁之后,诸部人口大量涌向汉境,有的确实是行商,但更多的却是想去云中一带定居,草原上人口本就稀少,哪怕昔日强盛如檀石槐,横贯东西,甚至建立了鲜卑朝廷,但实际上草原人口也不满千万,更别说如今在陈默的威胁下,草原最肥沃的草场如今有不少都成了汉人的耕地,诸部自然不愿,加上吕布调离,赵云、太史慈老迈,才有这一次试探,谁知一试,就被边军打的狼狈奔逃,元气更是大伤,这等情况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可了陈默给草原定下的规矩。

  至此,鲜卑、乌丸等草原各族安静了足足五年,匈奴在得了陈默的允许之后,开始大规模南迁,而河套之地,也成了军户所在,不少边军将士开始在这里安家,有的直接娶了胡人女子,这五年,是草原和汉人相互融合的一个过渡期,小摩擦也有,但并不算多,胡人也不敢将事情闹大。

  直到第六年,汉授二十七年,张辽病故,让胡人看到了希望,以轲比能为首的部落聚集了各大部落,集结兵马十三万胡骑南下,胡汉之间的战争财再度展开。

  但这一年,朝廷并未再派大将,而是提拔陈征为征北将军,主持战局,虽然是初掌大军,但陈征自吕布时代便跟在吕布身边南征北战,后来又跟随张辽,在军中本就有足够的人望,而此番双方大战,陈征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率军力战胡骑,寸土未失,更亲自率精锐突袭轲比能大营,斩下轲比能首级,斩首万余,击退胡骑,也以此战,奠定了陈征年轻一带名将的身份。

  这一年,陈征三十五岁,算起来,也并不年轻,但其能力却是第一次被普遍认可,陈默闻讯之后更是大喜,设宴款待群臣,并亲自将陈征召回,授爵。

  汉授二十八年,赵云和太史慈各自请辞,两位皓首老将回朝,陈默亲自带百官迎接,上奏朝廷,为两人封爵,颐养天年,大汉至此,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第四百八十八章 殇逝

  汉授二十八年,已经五十四岁的陈默看起来并不老迈,若只看样貌的话,与他三四十岁时相差似乎不大,岁月似乎对他格外开恩,但让陈默难受的是,自己的老师,臧洪病危。

  洛阳,臧府已不是昔日臧府,作为陈默的老师,臧洪自卸去雍州刺史之位以后,没过两年,便被陈默重新请出来接替已故太尉杨彪担任太尉之职,作为陈默的授业恩师,臧洪给予了陈默很多,不止是学问,若当年没有臧洪,陈默可能会一直混在黄巾军中,或许会有成就,但他的路会难走很多。

  现在仕途对于出身已经不是太过讲究,军户子弟、豪绅、富户子弟只要学有所成,都有机会入仕,但在陈默幼时那个年代,如果没有臧洪,就算没有太平教之乱,他学的再多,也很难入仕,就算入仕了,最多也不过是个小吏,乱世中一步步往上爬,或许还能有所成就,但绝不会像现在这般顺。

  所以对于臧洪,陈默一直是当成父亲一般尊重,如今臧洪病危,陈默放下一切,带着典韦连夜赶到长安。

  “参见王上!”臧洪之子臧昱见到陈默,连忙上前见礼。

  “不必多礼,恩师病情如何?”陈默伸手扶住,也不顾一脸风尘,询问道。

  “不是太好,医匠说……就是这两日了。”臧昱黯然道。

  “恩师此刻可还清醒?”陈默询问道。

  臧昱不敢怠慢,连忙前去询问,不一会儿出来道:“王上,家父醒了。”

  陈默点点头,当下跟着臧昱进屋,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药汤气息,病榻之上,臧洪双眼微阖,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老师,如今已是形容枯槁,眼窝深陷,听到动静,努力睁开眼睛道:“可是王上来了?”

  陈默看着臧洪这副模样,心中有些发酸,连忙上前,抓住臧洪的手道:“老师,是弟子。”

  “王上来了,老朽未能亲迎,还望王上莫要见怪。”臧洪呵呵笑道。

  “老师,我是伯道,这世上哪有老师迎弟子的道理?”陈默眼睛有些发酸,扭头看了看别处,深吸了一口气,复又看向臧洪:“恩师病重,弟子未能前来照看,已是大罪,老师莫要见怪。”

  “伯道……你如今是王上,这规矩不能废!”臧洪轻抚陈默手掌,呵呵笑道。

  “有些规矩,他本就不对。”陈默笑道。

  “唉~老夫今年,已年近七十,这一生,老夫啊……前半生做事随性,犯过不少错,后半生算是在赎罪,伯道,你可知老夫这一生最自得之事是什么?”臧洪闭上眼睛,如今的他,说话似乎都用尽了全身力气。

  “默儿不知。”陈默笑道。

  “老夫此生,最自得之事,便是教出伯道这样的弟子,功也好,过也罢,这些都是后人评说,但默儿却让老夫今生有幸看到……看到我大汉兴盛,万邦来朝,此乃我辈毕生所愿,却是在我弟子手中有望达成,哈哈,当年那张超还不愿收你,不知他日泉下相遇,看我如何奚落于他!”说到最后,臧洪脸上浮现笑容,笑的很开心。

  “弟子能有今日,都是恩师之功。”陈默点点头,鼻涕不小心流下来也没擦。

  “错了,便是没有臧洪,你依旧是不凡。”臧洪摇了摇头叹道:“有徒如此,于愿足矣。”

  “老师莫说此言,您不是一直想教徒儿学琴么?等这次病好了,徒儿便来长安,跟老师学琴。”陈默抓着臧洪的手,泪水止不住往外涌。

  “不了,为师先走一步,若来生有缘,再教你学琴。”臧洪笑道,他一生学问很高,可说是样样精通,但不知为何,最喜欢的琴却一直学得不伦不类,或许天生不适合吧,闭着眼睛,臧洪询问道:“伯道,你可信这世上有神仙鬼怪?”

  陈默点点头:“老师说信便信。”

  “说来默儿可能不信,这几日,老夫每每昏睡过后,灵智却是好似离体一般,不再受肉身所束,能神游千里,老夫看到你在洛阳为政事烦忧,看到东海之外,还有一处岛国,在康居之外,有些奇怪的胡族生活,也不知是真是假。”臧洪喃喃道。

  “是有,昔日张骞出使西域,曾过西域诸国,在康居之西,有人黄发白肤,也有黑肤之人,弟子身边曾有人来自那边,说过些那边风土。”陈默闻言有些疑惑,这算是什么情况?但此时他也不想理会这些。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82页  当前第37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75/38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庶族无名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