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聊斋鬼故事_分节阅读_第64节
小说作者:陈梦遗   内容大小:511 KB  下载:聊斋鬼故事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3-05-30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6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王冕闻言好笑,善言提醒“娘子,那个……小鸟不吃草的。”话没说完,胯下金枪探头,雄风重振。

  第四百四十五章 仙人岛(三)

  数月后,王冕挂念家中老父幼子,思乡心切,跟妻子提起此事,芳云道:“回家不难,只是自此一别,只怕后会无期。”

  王冕闻言伤感,听妻子话中意思,似乎打算永别,从此不再见面,求道:“咱们一起回去,成吗?”

  芳云沉思再三,说道:“跟你回去也行,只是人仙有别,红尘虽好,终究不是久居之地。待公婆百年之后,你我毕竟要走。届时你肯陪我一起走吗?”

  王冕道:“天涯海角都肯。”

  芳云笑道:“有你这句话,我便放心啦。”

  岳父桓老头听说女婿要走,亲自摆宴饯行。席间,绿云提篮而入,说道:“姐姐远行,做妹妹的没什么好东西赠送。只是前途经过南海,无以为家,连夜赶工,替姐姐造了几栋宅院。”

  芳云称谢接过,王冕好奇心起,寻思“宅院也能建造?我这小姨子可不简单。”走近一瞧,哪里有什么宅院,不过是用细草编织的几栋阁楼,大者如球,小者如橘,约莫二十余间,每座阁楼做工精细,门窗桌椅,历历可数。一笑置之,赞道:“好手艺!只是这样的房屋,观赏有余,可无法居住。”

  芳云笑道:“能不能住,走着瞧吧。

  桓老头问道:“此次回家,陆路,还是水路?”

  王冕道:“水路波涛凶险,咱们还是陆路吧,安全第一。上次掉水,吃尽了苦头,我可是心有余悸。”说话间拱手作别,出门而去。外面早已备好车马,夫妻两驾车上路,一路奔驰,须臾至一海岸。

  放眼凝视,前面大海挡道,风高浪急,茫茫不着边际。王冕皱眉道:“怎么办?”

  芳云微微一笑,自怀中取出一匹白布,迎风抛掷,白布见风猛涨,转眼化为一道长堤。长堤截断水流,长不可计算,数十米宽,足够通行。

  车马奔驰,瞬息驶过堤坝,车行一步,长堤缩短一截,待得上岸,长堤收拢,不复得见。

  傍晚时分,来到一处平地,河水蜿蜒流淌,四望辽阔,寂无人烟。天色渐暗,山风吹拂,王冕身躯瑟缩,皱眉道:“荒郊野外的,去哪投宿?”

  芳云笑道:“你忘了妹妹送给咱们的草屋吗?”说话间取出房屋,置于地面,只一眨眼,草屋变幻,化为一栋栋豪宅。宅内锦绣床榻,窗明几净,无一不是上上珍品。

  夫妻两进宅安歇,旅途奔波,酣然入梦。

  次日早起,芳云说道:“此处风景秀丽,以后咱们便在这里定居。你去将父母接来,一家老小,不再分离。”

  王冕欣然领命,打马狂奔,驰归故里。马入故土,不见家人踪影,向邻居街坊打听,原来妻子老母皆已病故,留下爷孙二人度日。爷爷老迈昏庸,不能自理;孙子顽劣放.荡,败尽田产。家宅故居,亦已换了主人。祖孙二人无处栖身,暂居于西村破庙。

  王冕本来一腔热情,闻此噩耗,沉痛莫名,一声长叹“功名富贵,不过流水落花,自此以后,我王冕只愿归隐山林,奉养老父,仕途官场,视若尘土。”

  言念及此,当下前往西村,迎接生父。父子见面,失声痛哭。王冕问起儿子近况,父亲说道:“小畜生不长进,通宵赌博,彻夜未归。”

  王冕恨恨道:“这不肖子,不要也罢。”

  父子二人叙旧完毕,同回住处。芳云听说公公到了,亲自出来迎接,殷勤伺候,端茶烧水,孝顺之至。

  数日后,儿子找来此处,王冕拒不接见,只赐予黄金数锭,请明珰代为转交,传话道:“这二十两黄金给你娶媳妇用,以后你我两不相欠。如若再来,立毙鞭下!”

  四年后,老父西去,寿终正寝,王冕办完丧事,与妻子归隐山林,从此不知所踪。

  第四百四十六章 钟生(一)

  辽东书生钟庆余,这一年前往山东赶考。听说此地有一王府,府中有一道士,神通非凡,能知过去未来,心生向往。

  这一日考完二场,四处游览,观赏景致,至趵突泉,与一道士偶遇。道士年约六旬,须长过胸,周遭人群环绕,问吉卜凶。道士随口指点,漫不经心。

  钟庆余见道士气质不俗,寻思“莫非他就是王爷府中那位高人?”跟左右乡邻一打听,果真是他。

  钟庆余大喜过望,快步上前,抱拳行礼,说道:“在下钟庆余,久仰道长高名,今日得见,幸会幸会。”

  道士微微一笑:“施主无须多礼,你我前世有缘,如若不弃,请一旁说话。”一面对答,一面挽住钟庆余手臂,分开人群,扬长离去。

  两人携手登楼,道士屏退左右,笑道:“施主莫非想问将来?”

  钟庆余道:“不错。”

  道士道:“施主命中福薄,不会大富大贵。但此次科举,却有幸题名。不过荣归之后,恐怕天人两隔,难见令堂。老夫人身染沉疴,福祸未知。”

  钟庆余为人至孝,听说母亲病重,泣不成声,急道:“多谢道长指点,我这就赶回家中,至于科考,下次再说吧。”

  道士道:“错过这次,下次再考,只怕无缘中榜。”

  钟庆余道:“母亲生死难料,我若不见她一面,替老人家送终,还有何面目做人?即使贵为卿相,又有何用?”

  道士笑道:“施主不用着急,我说过,咱两前世有缘,今日相见,理应尽力相助。”说话间探手入怀,取出一枚丹药,说道:“此药名为‘天机一粒’,遣人送回家中,快马赶路,令堂服用后,可延七日性命。施主且放心赶考,事成之后返家,母子尚有机会见面。”

  钟庆余连连致谢,珍而重之藏好药丸,匆匆而出,自我寻思:“母亲寿命有限,早回家一日,便可多奉养她老人家一天。”想到此处,买了一头毛驴,试也不考了,与仆人一道,即刻还乡。

  路行里许,毛驴忽尔使性,掉头回奔,用鞭打它,毛驴死活不走,原地乱跳。钟庆余无计可施,只得另换一头毛驴,结果仍是一般,仆人劝道:“看来天意如此,非要公子考完科举不可。反正还剩下明天最后一场,何必争此一夕之快?不如这样,我先替公子送药,你留下来吧。”

  钟庆余万般无奈,只有答允。

  次日应试,钟庆余草草答完卷宗,星夜奔驰,赶回老家。凑巧仆人同时到达,主仆两跨入庭院,推门入室,只见老母亲缠绵病榻,奄奄一息,钟庆余取出丹药,和水喂母亲吞服。老太太服药后,病情痊愈,说道:“适才入梦,阴司冥王召我晋见,说道:尔生平并无大罪,儿子孝顺有加,特赐你十二年寿命。”

  钟庆余闻言大喜,数日后,母亲红光满面,果然清健如昔。

  不久,科举放榜,钟庆余赫然在列。捷报传来,钟庆余喜不自禁,跟母亲说:“孩儿能有今日,全赖道士之助。做人当知恩图报,孩儿打算亲自前往济南府,当面致谢。”

  母亲点头道:“理应如此。”于是打点行囊,前往济南。与道士见面,一番寒暄,钟庆余道:“前日得道长丹药相助,救命之德,永不敢忘。”

  道士道:“得闻施主高中,老夫人又添阳寿,可喜可贺。此皆施主仁孝,感动上苍,贫道只不过略尽绵力,不必如此。”

  钟庆余讶然道:“家母添寿一事,在下并未外传,道长何以知之?真乃神人也。敢问道长:在下前程如何?”

  道士道:“施主命无大贵,然寿命悠长,活到九十岁,不成问题。你我前世有缘,同为僧侣,施主前世贪玩,投石击犬,误毙一蛙。此青蛙已投生为驴,若论因果轮回,施主本应折寿。只是为人至孝,故尔无恙。但尊夫人前世不贞,为人放.荡,只怕命犯灾星,活不过今秋。”

  钟庆余恻然伤感,问道:“妻子死后,我可以再娶吗?”

  道士道:“自然可以。有缘人早已降临,年方十四,家在中州。言尽于此,时候不早,施主该走了。临别之时,再送你一句话:若遇危急,且奔东南。”

  第四百四十七章 钟生(二)

  这年秋天,妻子果然病逝。钟庆余有一位舅舅,在西江当县令,母亲命其前往省亲。

  钟庆余心想:“此去西江,途中必过中州,正好碰碰运气,说不定道士算得准,真的会遇上未婚妻呢。”(中州即河南。)

  于是整装上路,这一日来到河南,偶至一村庄,恰逢过节,河道旁搭起戏台,大唱戏曲,游人云集,男女混杂。

  钟庆余急欲赶路,无暇看戏,眼见人潮如流,水泄不通,一拉坐骑缰绳,高叫道:“有劳,借过!”扬鞭欲冲。

  忽听得蹄声杂沓,一健硕公驴发情,尾随左右,不肯离去,惹得胯下母驴不满,连连暴跳,左颠右簸。

  钟庆余大怒不止,提起长鞭,对准公驴耳朵,一通乱打。公驴吃痛,发力狂奔。凑巧河边有一世家公子,年方六七岁,正坐在乳母腿上看戏,不曾想公驴急冲而至,左右护卫不及防范,纷纷掉入河中,小公子年幼体弱,亦不能幸免。

  河水冰冷幽深,小公子活该倒霉,当场毙命。

  众护卫怒气填膺,纷纷自水中爬起,提刀执剑,扬言要找钟某拼命。钟庆余眼见闯了大祸,慌乱中想起道士言语“若遇危急,且奔东南。”来不及细想,双腿力踹驴肚,毛驴痛急,认准东南方向,一路快跑,尘土飞扬,瞬息不见。

  如此疾驰三十来里,入一山村,见一茅舍,一老叟立于门前,勒马下地,上前作揖,老叟笑道:“小老儿姓方,公子行色匆匆,却不知打哪儿来?”

  钟庆余道:“在下姓钟,辽东人,路过贵宝地,不小心惹出人命,请老丈救我。”

  老叟道:“无妨,公子且先住下,待我出去探探消息。”语毕告辞,傍晚始归,骇然道:“公子闯了大祸,死者来头不小,他老子是当今王爷,财大势大,小老儿爱莫能助。”

  钟庆余闻言变色,跪倒在地,求道:“请老丈慈悲,无论如何想想法子。”

  老叟道:“办法倒不是没有,不过王爷爱子遇难,此刻已发出通牒,四处捉拿凶手,小老儿贸然收留公子,若给发现,只怕难逃一死,这可真叫人为难。”说着微微一笑。

  钟庆余是聪明人,眼见老叟笑容古怪,显是成竹在胸,急道:“只要能逃过此劫,老丈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在下无有不允。”

  老叟手摸胡须,笑道:“有公子这句话,我便放心了。小老儿斗胆,且问公子一句:未知尊夫人芳龄几许?”

  钟庆余道:“在下孤身一人,和尚念经,逍遥快活。”

  老叟道:“如此说来,公子还是童子之身了?”

  钟庆余道:“童子倒不是,以前也娶过一房妻室,只是浑家命薄,今秋病重,撒手人寰了。”

  老叟笑道:“太好了。”见钟庆余面色不悦,忙道:“公子别误会,我不是咒你娘子死得早!实不相瞒,小老儿有一外甥女,相貌颇不丑陋,从小跟在老汉身边,琴棋书画,针织刺绣,样样精通。公子单身未娶,外甥女待字闺中,正好凑成一对,不知公子意下如何?”

  钟庆余寻思:“道士算得真准,他说我会娶妻,有缘人果然便在中州,岂非天意?”笑道:“承蒙老丈垂青,在下喜不自禁。只是有罪之身,只怕连累老丈。”

  老叟笑道:“即是一家人,何必见外?公子既与老汉结亲,决不会眼看你送命。再说了,外甥女刚刚定下婚事,转眼便要守寡,我可不乐意。”

  钟庆余心道:“就等你这句话呢。”问道:“不知老丈有何妙计,救我脱离苦海。”

  老叟摆手道:“我可没这等大本事,要救公子性命,还得靠外甥女。咱们先成亲,有什么疑问,自己跟媳妇慢慢合计。啊,差点忘了告诉你,新媳妇来头可不小,他老子,也就是我姐夫,乃有道高僧,道术通天,你就是捅下天大的篓子,有老丈人罩着,包你逢凶化吉。”语毕,哈哈大笑。

  却说外甥女年方十六,艳绝无双,自小两口成亲,夫妻对酌,钟庆余每每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外甥女不悦道:“贱妾虽丑,相公也用不着如此嫌弃?我招你惹你啦。”

  钟庆余谢罪道:“娘子误会了,似娘子这等美貌,能娶你过门,高兴还来不及,哪敢嫌弃?实言相告,你相公我误杀王爷世子,命在旦夕,故尔烦恼。”

  外甥女皱眉道:“此乃弥天大祸,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舅舅也真是的,回头再骂他!你别急,容我想想法子。”

  钟庆余道:“娘子,我知道你不是普通女子,可‘生死人’、‘肉白骨’!死人尚且能够救活,怎么着也得救你相公一救。若能令我脱难,自今往后,端茶倒水,任你差遣。”

  外甥女道:“事已至此,我自不会袖手旁观。只不过爹爹他削发出家,与我断绝往来。我也好一阵子没见过他老人家了。此次灾难,非和尚之大神通难以化解。咱两明早上山,碰碰运气吧。哎,就怕事未成,先受辱。”

  钟庆余道:“我不怕受辱,大不了学习韩信便是。再说了,你老爹,我老丈人,怎么着也不会叫我钻裤裆吧?”

  外甥女笑道:“那倒不会,最多叫你下跪!嗯,说到下跪,咱们可得好好准备准备。对了,你喜欢戴护膝吗,我给你做一个,说不定会派上用场。”

  钟庆余眼珠转动,赞道:“娘子,你真是天才。我跟你说,既要做护膝,那就做个大的,多塞点棉花布片,嘻嘻,我怕下跪时间长了,膝盖会痛。”

  夫妻两彻夜未眠,赶做护膝。次日清晨,启程前往南山,入山十余里,山道险峻,履步维艰,两人徒步攀登,外甥女弱质纤纤,行不上数步,粉汗淫淫,气喘吁吁。钟庆余大为怜惜,叹气道:“为我一人,累娘子如此受罪,实在该死!”

  外甥女笑道:“这也算受罪,更大的苦还在后头呢。”

  未几,山道趋缓,转过一个山角,群峰庙宇,隐隐在望。推门入寺,夫妻两先上过香火,拜过罗汉,尔后直奔后院,曲折前行,至一禅房,推门进去,房内一老僧,面壁打坐,双眉低垂,闭目不语。

  房内清洁异常,一尘不染,正中间一座如来铜佛,高约数丈,气势恢宏。老僧正襟端坐,身前一蒲团,团后布满沙砾,碎石如笋,棱角锐利,钟庆余乍见之下,倒抽一口凉气,肚里思量“我的亲娘,如此尖石,可怎么下跪?”

  却见外甥女神色从容,屈膝跪倒在尖石之上,合十请安,说道:“女儿新婚燕尔,今日与夫君一道,来给爹爹道喜。您老人家身体可好?”一面说话,一面向钟某连使眼色,命他下跪。

  钟庆余无奈,只得跪倒,尖石刺入衣裤,划破肌肤,冷汗直冒。幸亏有护膝罩着,不然,非出血不可。

  老僧闻言不为所动,一如既往,闭目参禅,良久无声。直至夕阳西下,方才睁眼,目视女儿,一声长叹“小妮子累人不浅!你的事情,我已知道,回去吧。三日后,给你答复。”

  夫妻两长跪多时,双膝麻木,勉强站起,告辞离去。

  三日后,夫妻两正自下棋,仆人来报:“误杀世子之元凶,已经擒拿,午时三刻问斩。”

  又过一日,夫妻两进山谢恩,不见老僧踪影,一沙弥手持断竹,正是老僧弟子,说道:“师父命我传话:好好安葬恩公,替女婿赴死者,即是此竹。”

  原来老僧为救女婿,施展大神通,找来一根翠竹,变成钟某模样,替他顶罪。

  钟庆余得知真相,大发感慨:我这位老丈人可真厉害,点木成人,不简单,不简单。恭恭敬敬接过断竹,略一凝视,只见断竹拦腰切落,断口处血痕斑斑。那自是刽子手行刑之时,用力过猛之故。只是竹子本无生命,竟会出血,也算稀奇。

  第四百四十八章 梦狼

  直隶白某,年近五旬,育有二子。长子白甲,在南方当官,两年间不闻消息。

  白某有一亲戚姓丁,常穿梭于阴阳之间,这一日登门造访。白某问道:“不知阴间景致如何,人情世故又如何?可与阳间相似?”

  丁某含糊敷衍,笑道:“也就那样,阳间人多,阴间鬼多罢了。”

  数日后,丁某再次造访,白某正自午睡,忙起身招呼。丁某说道:“眼下无事,不知员外可有兴致,前往阴司一游?”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6页  当前第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6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聊斋鬼故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