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他醒来之时,不见陈蔺明的踪影,也不见身侧小厮的踪迹,此之种种,必是有人算计了他,他在途中,还想着必要剥了那人的皮,如今转念想来,算计他的人,怕是眼前的小兔崽子。
“没有差错。”成言低声而道。
“宫中贵妃谋害陛下,此才是大逆不道之行,太子殿下仁德,赐鸩酒,全了皇家的颜面。而二皇子不顾百姓性命,贪赈灾之银,意图谋反,养私兵造铁器。这一桩桩重罪,天理难容,太子殿下只是顺势而为,名正言顺,何为谋位?”
成言眼睫轻颤,脊背挺直如松,他目光幽暗,直直地看着成国公。
成国公见他不知悔改,执着手上的马鞭,复而甩了过去,那鞭子过堂顺风,带起一声呼响,成言撇过头去,生生地受了这一鞭,加上适才的那一鞭,两鞭打在成言的身上,他的脸伤了,衣裳也破了。
他算计成国公,此乃无奈之举,他怕成国公以愚忠误事,若成国公带着朝中老臣阻拦太子顺势而为,那对他和赵阙来说,也是一股不小的阻力。
陈蔺明为太子太傅,尚能带着那些老臣识时务,可一旦成国公插手,事情便没有那么容易。
就在成国公还要挥出一鞭时,便听耳侧传来一声软言:“肃肃。”舟舟从远处瞧见成言的背影,一时欢喜,随即他放开阿瑜的手,撒欢似地朝着成言跑去。
舟舟个子还小,没能瞧见站在成言面前的成国公,阿瑜可是瞧得极为清楚,她见舟舟不管不顾地往前跑,刚想阻拦,却不料小团子一溜烟就跑远了。
她赶忙追了上去,步入正堂之时,见舟舟脚下稍有踉跄,直扑向前。好在成言眼疾手快,不顾身上的伤痛,俯身托住了舟舟。
成国公双眼一瞪,看着儿子怀中的面团子,手上的马鞭从手上掉落,他瞧着这面团子,怎么如此面熟,像是在哪儿见过一样,他稍有咂舌,反复诽腹道。
舟舟一头扎进了成言的怀中,待缓了缓神,他便抬头看向成言,却瞧见了他脸上的血痕,小小的人儿,见此,先懵了一下,而后眸中浮出水雾,怒气冲冲地说道:“肃肃,你脸上怎么了?”
“是不是有人打你了,你告诉舟舟,舟舟替你打他。”舟舟刚把话说完,便小心翼翼地抬起手,摸了摸成言的脸,还凑上前去,轻轻地呼了呼。
第139章 失惊倒怪
成国公眸中含着惊愕,他绷着下颚,一边盯着舟舟,一边听着舟舟的童声稚语,尤其是在听到小娃娃说要打他时,他不由得语塞,可瞧见小娃娃面上不似作伪的神情,他胸腔发笑,这小娃娃从哪里冒出来的,还唤他的混账儿子肃肃?
肃肃又是什么称呼,肃肃?叔叔?成国公吹胡子瞪眼,觑着儿子怀里的小娃娃,心底一热,他怎么越瞧着小娃娃,便越觉得稀罕呢,他侧过身,正了正神色,过了一瞬后,他转回身子,盯着舟舟,又紧了紧神,说道:“你这小娃娃口气可不小,做父亲的要教训做儿子的,莫非还要得了你的同意?”
浑厚的声音传入舟舟的耳中,他四处瞥目,搂着成言的脖子,从他的肩膀处探过身去,入目便是成国公板着一张脸,神情甚为严厉,舟舟见他身形魁梧,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不仅没有被吓着,还一本正经地说道:“伯伯,你是肃肃的父亲吗?您为什么要教训肃肃啊?”
成国公瞧见舟舟脸上的两团软肉,随着小嘴一张一合,左右微动,他甚是难耐,背在身后的手有点发痒,止不住地摩挲着,不就是个小娃娃,他怎么还萌生出了这番念头,他佯怒,怨气满腹地说道:“恐怕混账儿子早就不认我这个父亲了,而我教训他,自有我的道理。”
话音一落,成国公睨了成言一眼,见他仍旧是那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心中不禁一怒,再瞥目瞧见舟舟眸中的不解,他心神一定,假以辞色地说道:“混账儿子做错了事,做父亲的不该教训他吗?”
看在小娃娃唤他伯伯的份上,他过后再与混账儿子清算,不过,他的混账儿子平日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这么一个惹人疼爱的小娃娃肯亲近他,倒也是奇怪,如今若不是小娃娃在侧,他才不会如此和颜悦色。
成国公话音一落,舟舟听之,小嘴撇了撇,好言好语地说道:“虽然舟舟没有父亲,可是……可是学堂里的段夫子说过,上行下效,也就是说长辈怎么做,下面的小辈就会跟着怎么做,而言传身教,是为良方。”
“舟舟是娘亲的儿子,娘亲也和舟舟说过,如果舟舟做错了事情,她不仅不会动手打舟舟,反而会言传身教,告诉舟舟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如此一来,舟舟下一回就不会犯错。”
“伯伯,舟舟不知道肃肃做错了什么事情,惹了您生气,可是您动手打肃肃,这就是不对的。拳头和武器只能留着对付坏人,肃肃不是坏人,您能不能不打肃肃?”
舟舟直言直语说完了一大段话,趴在成言的肩上,喘了好几口气,他可怜兮兮地看着成国公,一双圆鼓鼓的眸子中尽是恳求,自从他知道眼前的伯伯是肃肃的父亲,他就再也没说着要用小拳头打人了,伯伯是肃肃的父亲,也就是舟舟的长辈,舟舟是不能对长辈无礼的。
小小的人儿砸吧砸吧小嘴,继而念念有词道:“不对啊,伯伯是肃肃的父亲,叔叔伯伯是同辈,好像不能把肃肃的父亲唤作伯伯。”一番饶舌的话在舟舟的口中打了个圈,他一会念到肃肃,一会又念到叔叔,眼珠子转了转,总算是理清楚了。
阿瑜瞧着舟舟古灵精怪的模样,嘴角带起弧度,微微一笑,再听到他的念念叨叨后,转而思之,眼前的祖孙三人,齐聚一堂,和和睦睦,倒让人羡慕了起来。
舟舟挺起小身子,不能唤做伯伯,那舟舟要怎么唤肃肃的父亲?他眸子黑白分明,骨碌碌地看了看成言,又去找娘亲站在哪儿,不知道该唤作什么,就找娘亲问问,娘亲定是知道的。
成言闷吭了一声,他硬生生地挨了两鞭,脸上的伤痕袒露在外,瞧着极为吓人,而身上的伤,虽然被衣裳遮掩住了,可痛起来,也是让人难以忍受,更何况,他把舟舟抱在怀里,舟舟左顾右盼,牵动了他的伤处。
见之,阿瑜指节微颤,眉心一跳,见成言暗暗忍着的模样,而舟舟一无所觉,还在他的怀中左晃右荡,她忍不住地出口说道:“舟舟,你成肃肃身上有伤,你这番折腾,他身上的伤口可要渗血了。”
成国公还在想着舟舟方才的那番话,拳头和武器只能留着对付坏人,小娃娃年岁不大,想事情倒是通透。他失笑地摇了摇头,待阿瑜话音刚起,成国公陡然听到了女子的声音,他霎是惊疑,适才小娃娃吸引了他的目光,他自然就忽视了随后而来的阿瑜。
如今,他侧身仔细瞧了瞧站在混账儿子身后的姑娘,容色姝绝,那浑身的气韵,倒是压过了眉间的那抹艳色,他知道自己的混账儿子不近女色,往前与儿子有所瓜葛的那个女子,也已经故去,只是不知眼前的这位姑娘,怎么会出现在儿子的府邸,她与儿子有何关系?
还不待成国公开口相问,就见成言不动声色地往前挡了挡,似是要遮掩住成国公的注视,成国公眉头蹙起,怒瞪着他,二人谁也不让着谁,直直地对上,就看谁先败下阵来。
舟舟听见娘亲的话,小嘴一张一合,他低了低小脑袋,寻视着,在瞧见成言身上的衣裳破了道口子之时,他越过那道口子,依稀能够看见里衣,那里衣上沾了一点儿血迹,舟舟见之,鼻头一酸,忙是说道:“肃肃,快把舟舟放下来吧,你身上流血了。”
小娃娃语气中略带哭腔,成国公听了,把视线一移,而舟舟正好挡住了那抹血迹,他也就没瞧见成言身上渗血,倒是不以为意,自顾自地瞥目,瞬即安慰着小娃娃:“才挨两鞭,皮肉伤罢了,伤的是他,可不是你,你哭什么?况且,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你是个男娃娃,怎么能因为区区小事就要哭。”
成国公改不了骨子里头的血性,年少时,他曾被成老国公丢进军营里待了几年,而军营中的汉子,哪个不是铁血铮铮?他们一贯奉行宁可流血也不流泪,兵刃交接,没有人能顾得上脸上的水光,他们只能顾着伤口处涌出来的鲜血。
正是那短短的几年间,成国公知道了要想守住成国公府,自己身后的子子孙孙万不能坐享其成,且不说能上阵杀敌,就说那性子也该磨练出来。而成言的性子,便是他一手磨练出来的。
能忍能担当,便是成国公言传身教,教予成言的,假若当下哭的不是舟舟,是他嘴里念着的混账儿子,恐怕他会二话不说,捡起地上的鞭子,抽向成言。
成言听了舟舟的话,心里滑过阵阵暖意,他把舟舟安安稳稳地放了下来,再抬头之时,他侧眸看向阿瑜,方才她出言,是在关心他?一念及此处,他心头微微发热,眉梢处的褶痕浅了些。
舟舟双脚落地,蹦跶了两步,他站在成国公的跟前,仰起头看着他,鼓着小脸,郑重其事地说道:“舟舟没有哭,舟舟只是忍不住想哭,但是泪珠子没有流出来窝。”
成国公光顾着看小娃娃,也就没瞧见混账儿子眸中的柔情,他见小娃娃个头小小的,站在他的跟前,还没有他的小脚高,使坏般地伸出脚去碰了碰舟舟的膝盖,脚尖一触,舟舟的小身子晃了晃。
成言转身的一瞬,就瞧见了这一幕,他双目骤凝,直蹲下身去,扶住了舟舟,直言不讳地对着成国公说道:“父亲,他年岁尚小,你不要弄伤他。”
年幼时,成国公拿着军营中的那些法子教养他,从来不拘小节,成言自小习武,习武之时,身上的伤大大小小,多处是成国公不知轻重弄的。
听之,阿瑜见成国公面色阴沉了起来,就在她以为成国公要动怒了之时,便听他说道:“小胳膊小腿,我就是想看看小娃娃筋骨如何,你摆出这幅模样给谁看?你瞧瞧你自己,失惊倒怪,没有了往日的稳重。”
成言扶着舟舟的肩膀,刚想把他抱起来,舟舟撇开他的手,摇了摇头,软声软语地说道:“肃肃身上有伤,舟舟太重了,肃肃还是不要抱舟舟了,不然舟舟会压着您的伤口。”
成国公见眼前的两人漠视了他,心头五味杂陈,他抿了抿唇,刚想开口说些什么,就见舟舟扑哧扑哧跑到了那个姑娘身侧,小小的身子紧紧地挨着她,那双嫩乎乎的小手还不忘抱着她的腿。
他瞧着那姑娘和小娃娃之间的亲昵,眸色一深,他不知道小娃娃的来历,也不知道眼前的姑娘是何人,可他方才就瞧着小娃娃眼熟,小娃娃和他混账儿子站在一起时,那一大一小的脸,令他下意识比照了一番。
在此之后,他总算是知道这莫名的熟悉是从何而来,纵然小娃娃的脸蛋偏圆,但是也改不了他似极了成言幼时的样子,两人就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成国公直直地盯着阿瑜,心中的念头一起,便再也止不住了,刚才小娃娃还说他没有父亲,还把他的混账儿子唤作叔叔,怎么会是叔叔呢?合该是唤作爹爹。
阿瑜瞧见成国公明晃晃的视线向她投来,她肩脊微僵,倏忽间,似是想到了什么,她垂在身侧的手,稍稍一顿,不露声色地拉着舟舟的小手,两手交叠,阿瑜的手心慢慢地渗出细汗。
第140章 问心无愧
成国公那抹视线而过,成言瞧见了阿瑜把舟舟护入羽翼之下,他也察觉到了她的顾虑,无非是怕成国公知晓舟舟是成国公府的子嗣,会强逼着她把舟舟送还入成国公府。
为隔断成国公投在她面上的目光,成言瞥过丢在地上的鞭子,那条马鞭就躺在成国公脚边,他明知父亲善用的兵器是长矛,而成国公府家法所用的鞭子,远比地上的那条粗,其上还有不少短刺,落在皮肉上,且不说是皮开肉绽,被抽上几鞭,他恐怕连腰都直不起来。
如今躺在地上的马鞭,想来是成国公驾马用的,马走慢哉,执鞭策之,日行千里,当下,成国公知宫中之事,已然动怒,顾不上另寻他物,直接拿马鞭抽他,假若让他得知舟舟是成国公府的子嗣,横插一脚倒是轻的,唯恐人仰马翻,闹的不得安宁。
况且,他已欠她良多,她是舟舟的母亲,谁也不能从她身边抢走舟舟,就连他也不可以。他早就自请出府,而成国公府就当没有他这个不肖子孙罢。
他把地上的鞭子捡起,缓缓屈膝而跪,双手捧着马鞭,奉给成国公,低沉着声音说道:“宫中之事,儿子谋划已久,容不得半点闪失,若是父亲怪儿子算计了您,儿子知错。可朝中局势瞬息万变,圣上深中奇毒,昏迷不醒,无法执掌朝政大事,太子仁德足以配其位,由太子奉圣上为太上皇,于行宫将养,此乃万全之策,延绵国祚,安定民心,儿子无错也不悔。”
成国公府子嗣不丰,成国公膝下也只有成言一个儿子,他怕儿子养在杨氏身侧,性子会变得没有主见且软弱无能,故而,在成言幼时起,就与他同吃共住,他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成言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才识过人,远见卓识,跟在太子的身侧,更是受到太子殿下的赏识。
前些年,太子处境艰难,朝中之人皆以为成国公府是坚定不移地站在太子身后,但他身为成国公府的执掌者,不敢把整个成国公府赔上,只敢把自己的儿子推出去,成为太子的属臣。
纵然成言身上挂着成国公府世子的名头,可身上的官职,却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升迁而来,成国公府并没有给他应有的助力。成国公相信他能够独挡一面,于朝堂上厮杀,见刃不见血。
数年来,成国公以朝堂作为磨练场,让一只幼狼在狼群中厮杀,狩猎完成后,狼群中鲜血淋漓,被伤得遍体鳞伤的不仅不是幼狼,反而是那于狼口中夺权的狼群。
如今的局势,他还有何不满?狼崽子如他所盼,伴太子左右,助太子夺得大权,而成国公府也安然无恙,再继皇恩。
成国公暗叹了一口气,瞧着跪在地上的成言,他愤怒自己的儿子欺瞒着他,也算计了他,可若是成言同他实话实说,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放手一搏,为成国公府再争取一朝荣光,他做了二十多年的成国公,背有所负,早就不复年少时的爽朗,行事瞻前顾后,不能全凭自己的心意。
静默了片刻,正堂中只剩下成国公和成言二人,阿瑜不想掺合成国公府的家事,也不想看成国公教训自己的儿子。况且,她似有所觉,明明那股凛冽的视线是向她投来,若不是成言岔开了话锋,她在灼灼的目光中,怕是原形毕露,她想藏起舟舟,不让舟舟被成国公府中的人知晓。
而成言出口的那番话,也是她今日想听的。成言在入宫之前,就让人知会了一声,因之,她知风云变,宫乱骤生,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府内等着消息,于端坐之时,她又忍不住惦念,怕会出差错。
好在,几个时辰过去,她让林卲守在府门前,若是成言从宫中回府,就与她说道一声,如此一来,成言回府没多久,阿瑜带着舟舟于隔壁府邸叩门,府邸中守门的小厮,似是早得了吩咐,对她恭恭敬敬的,仿若她是府上的主子。
她一时也没有多想,舟舟又紧缠着她,硬是让她带着他一同来找成言,她实在是没有料及成国公在成言的府上。而今,她既明白了成言的一番苦心,也知道他是故意吸引了成国公的目光,那她也没想着要客气,就此趁着成国公把心思放在了成言身上,她带着舟舟悄悄地离开了正堂。
她抬头望着天光,晴空万里,风云来的快,去的也快,往后的日子,只见坦途,不见暗淡。
舟舟牵着她的手,顺着她的目光,仰着头,眯着眼睛看着万里无云的天际。阿瑜低头瞧见舟舟的模样,抿唇一笑,心中暗念道,父王,女儿势必要还您清白,您且再等等,圣上也该遭报应了,就算他病榻在床,也改不了他罪孽深重。太子夺势,女儿终能放开手来,替您喊冤,为您鸣屈。
……
朝中大臣多日上谏,望太子殿下奉圣上为太上皇,择日躬行礼制,登基为帝。
于七月初一,圣上正式禅位,以太上皇的身份移居行宫将养,太子殿下不愿劳民伤财,以从简为由,使御撵随太上皇去往逸林行宫,就算如此,为保皇室安危,禁军围街,开大道而行,左右两侧的百姓见皇威,伏跪在地,目送太上皇出京都,入逸林行宫。
太上皇在御撵中昏睡,太子殿下在侧守着,他瞧着父皇的面容,心中生出厌恶。
陆贵妃于六月二十八日,饮鸩酒而亡,在她临死之前,太子去见了她一面,许是不甘,抑或是想要留活在世的人愧疚,陆贵妃早先就知道太子的性子不似圣上,反倒像极了元德皇后,元德皇后心怀仁善,而太子毕竟是元德皇后的亲子,狠心不足,善意犹存。
不过,陆贵妃也没想着要求太子殿下放过她,她往圣上的汤药里投毒,此罪可是死罪,太子殿下也不可能会宽恕她,更何况,她若是不死,朝中的臣子怎么肯善罢甘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反正她都要赴死了,干脆把事情同太子殿下说道说道。
她同太子殿下讲到元德皇后时,却见太子面上并无异色,好像是早知此事,陆贵见之,反而轻笑,既然此事激不起太子的愤怒和痛苦,那她还有一件大事,能呈于他面前,也不知道太子知道后,该作何反应?
太子与皇儿争了数年的皇位,虽隐含着无上荣光,却也是一个肮脏的物件,以罗织谎言,踩着鲜血,蒙骗世人,得来的脏物。
“太子殿下,你以为你赢了吗?你所谓的名正言顺,也不过如此。你的父皇,是个掩耳盗铃的窃贼,他是个贼,他偷了胞弟的皇位,还把胞弟打发地远远的。”
“元德皇后正是知道了他是个贼,才与他生出芥蒂。贼终究是贼,他怕世人皆知他是个贼,他怕至高无上的权力离他而去,他怕你的母后与远在澧州的端王勾结,所以,他杀了你的母后,也杀了端王,就此来成全他稳坐帝位。”
“纵然是你笑到了最后,可你得到的皇位,沾着元德皇后的血,也沾着端王的血。”陆贵妃嗤笑着,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大光明,倒也无话可说。可称王的人,本身就是寇贼,那该如何?
陆贵妃见到太子面上的惊恐,她觉得还远远不够,她可是将死之人,真相怎么能随着她的死,给埋进土里?她背了数年的罪孽,日日难眠,如今,她要死了,终于能摆脱罪孽。可活着的人,又凭什么能安安稳稳地享受荣华,他们理应承继罪孽。
她在深宫中待了数年,杀人诛心,不留余地,言语即是:“不过,说来倒也不假,皇室无情,一回生二回熟,你的父皇已经当了一回贼,而你如今享有的一切,皆是你父皇偷窃而来,来之不易,你且好好享用罢。”
话音一落,陆贵妃似是达到了目的,她端起桌上的鸩酒,甘愿赴死,死去的那一刻,她的唇角微微勾起,尚留了一丝笑意。
太子坐在御撵中,眼下乌黑,自从见了陆贵妃,听了陆贵妃说的那些话,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该不该把那番话同旁人说道,如今,他与太上皇共处在御撵中,若不是太上皇昏睡不醒,他早就想连声质问。
贼,原来父皇是个窃贼,他偷了端王叔的皇位,还时时刻刻怕端王叔知道。而母后知道了真相,那封去往澧州的信,究竟又写了些什么,他不信母后会置父皇于不顾,也不信母后会心安理得地享用偷来的物件。
为何父皇会觉得端王与母后有染,于梦魇中,口出梦话,污蔑母后。
他后悔了,他不该去见陆贵妃的。如今的他,知道了母后身死的真相,也知道父皇为何要污蔑端王叔谋逆的真相,他该如何去面对堂妹和堂弟,他名正言顺得来的皇位,根本就不属于他。
纵然端王叔身死,可端王叔膝下的霁之堂弟还活着,父皇已经窃取了端王叔的皇位,他从父皇手中得来的皇位,如陆贵妃所言的那般,是贼偷窃而来的脏物,莫非他还要继续窃取霁之堂弟的皇位?
太子枯坐在侧,浑浑噩噩地想着,他做不到视若罔闻,也做不到问心无愧。
正在这时,御撵的不远处,传出阵阵喧闹,他骤然回神,敛了敛容色,掀开御撵其轩上的锦帷,捻着一角,缓缓地探出头去。
第141章 正文完结
“发生了何事?”太子单刀直入,问了问跟着御撵的禁军。
禁军唯唯诺诺地回道:“不知从哪儿,冲出来一位姑娘,拦在御撵前,张公公带人去驱赶了。”
太子身侧的小全子,伴太子多年,如今圣上于行宫将养,奉为太上皇,那圣上身侧的大监也要随侍,既是如此,等及太子登基,小全子自是新帝身侧的大监,当下足以让禁军尊称一声张公公。
闻言,太子皱了皱眉,以为不过是寻常百姓闹起的恐慌,派人安抚了便是,他放下锦帷,隔着帷裳说道:“百姓不易,不要伤了那位姑娘,好好言语即是。”
禁军谨声应道:“诺。”
太子闭目,靠在御撵的轩侧上,理着自己纷杂的思绪。
御撵停着,迟迟不动,太子头痛得紧,额头两侧似针刺,他隐隐约约听见从外头传来的声音:“天子无道……陷害忠良,官员勾结……逼人太甚。”
张公公气喘吁吁地爬上御撵,跪伏在御辕上,隔着锦帘道:“殿下,那位姑娘口出狂言,成国公府世子护在她身侧,奴婢无能。”张公公言语中尽是惶恐,那位姑娘说的那番话,是真是假,他暂且不知,可他知道那都是些要掉脑袋的话,他都恨不得直接上前去堵上她的嘴巴,让她不要再嚷嚷了。
可成国公世子一脸凝重地站在那姑娘的身侧,他彻底没有了法子,总不能不顾那尊煞星,上手去动他要护着的人。
如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圣上退居行宫,禅位给太子殿下,成国公府的世子功不可没,待太子殿下正式登基为帝,成国公府的世子便是皇帝手下的能臣,他可开罪不起成国公府的世子,张公公如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