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记忆里小毅拿着各种小人书看的画面,曾月秀也忘了问外孙女怎么把书带回来了,以前都是在隔壁看完的。
“吃饭吧,我做好饭有一会儿了。”
“今天不是休息的日子怎么又回来了?”曾月秀和人一起出去,把饭菜搬到堂屋里来。
“粮站这么清闲?”王正桥也听见了,问道,偶尔听人说起粮站的工作,清闲忙碌的时候就跟冬夏两季一样,两极端。
“也没那么清闲。我这是得了我们粮站去省城农科所进修的机会,明天出发,今天回来收拾东西的。”
“进修?”王正桥皱皱眉,吃到一块很辣的姜,“你的资历在你们粮站是垫底的,怎么能轮到你去。”
“我们粮站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去过了,所以这次就把机会让给我了。”
“嗯,所以说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王正桥吃了几口菜,觉得几十天没吃,小彤的厨艺是不是又好了。
“外公,你这话在收公粮的那段日子就不合适了。”江明彤问过刘姐她们,知道每年那个时候粮站是最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都没有半点休息,整个人都累垮。
“身上的钱票够不够,我这里积了几张票也用不出去,等下你拿去。”
“钱我有,外公外婆你们有没有什么想要的,我给你们买回来。”
“我是没有。”王正桥手上有一块带了十几年的手表,外面有一辆同样骑了很久的自行车,大件有了,小件可以在公社或县里买。
“他没有,我有。”好不容易的一个机会,肯定好好用,省得要用的时候再买买不到好的,“你给我带几块好看的布料回来,最好是大红色的,不然蓝色嫩黄色也可以,你看哪些好看就买。”
“没了?”江明彤问。
“没了。”
这样看,她帮别人带的东西也不多。家里可能嫂子会需要带,她爸妈应该不用。
第84章 “这玉米打哪来的?乍一看……
“这玉米打哪来的?乍一看我还以为眼花了呢。”江明彤临走前, 曾月秀忽然想起在厨房放着的几苞玉米,急忙去拿了出来。
“时毅哥送过来的,说是梅姨的同事亲戚家的特产。”
“玉米也能特产, 有什么稀罕的地?”曾月秀不解, 看着这几苞玉米也没多大区别啊, 疑惑了会儿才想起来自己是想问这怎么种出来的, “现在这时候哪来的玉米啊?我们自个地里的还是玉米还是苗呢。”
“不知道,可能是梅姨同事亲戚家那边和我们这不一样吧。”江明彤只收了玉米, 自己也忘记多问了,这个时候有温室大棚种植吗?应该没有的吧?反正她们省还没有,但这玉米的出现又告诉她这会儿可能确实已经有了。
心里又多了份期望,如果别的省已经出现了简易的温室大棚模式, 那这次去农科所或许也能看到。
找个时机问一问农科所的人员,如果能引进大棚,第一年的成本可能会高一些, 用几年成本自然也下来了, 冬天能生产的东西多一些,能为她们公社创收。
“你都带回去吃, 我们也不需要。”曾月秀觉得这个季节就有玉米挺稀奇, 把那几苞都放进了自行车前面的铁车框里。
“留两个尝个新鲜。”江明彤拿出两个,还剩下三个。
回到红旗大队的时候天已经不早了。
江明彤把一堆宝贝书抱回屋里,出来才惊喜地看到她小哥竟然回来了。
“小哥,你终于回来了。”这次去了一个多月将近两个月, 还以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小妹,这次我带了很多好吃的新鲜吃食回来,今天晚上就做来吃,大家都尝尝。”江向南也一个月没见家人, 回来的一路上都在思念家人,而他回来的早点,只先见到了妈和嫂子。此时看到小妹回来,赶紧把送她的礼物拿出来。
江明彤看到自己的礼物,惊讶于竟然是一串珍珠项链。每次江向南出去外面,只要有机会都会给她带上一点礼物,不论大小。
“小哥,这次你们不是去的北边吗?”虽然运输队是各地都会去,但每次都有计划出路线,而不是随便去。她记得这次出发之前小哥说的他们去的最远一个城市是北方的城市,沿线应该没有经过海边才对啊。
江明彤看向手里这串珍珠,个头食指指甲盖那么大,珠圆玉润,散发着饱满的光泽。
“不是沿海,这是淡水珍珠,我也是听那的老乡讲的。”江向南也不懂这些,只是觉得好看,又不贵,他就买下来了。
“噢,谢谢小哥啦,我很喜欢。”江明彤开心的收下了,女孩子谁不喜欢这种漂亮的东西,回头她就要放进空间里。
除去这个,剩下的江明彤最喜欢的就是有一小包坚果,吃着像是坚果,但是江明彤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只听小哥说是叫榛子。剥去壳后的果肉酥香脆口,含油量应该也很高。她一向喜欢吃坚果,可惜这里她能吃到的只有花生,以及山上采下来的山核桃。
还是小哥去了运输队之后开始往外面走,很多江明彤曾经吃过的但是这里没有的东西可以再吃吃到。所以每次小哥跟着运输队去外面的时候,除了格外担心安全问题,剩下的就是期待小哥又将会带回来什么新鲜玩意。
尝过小哥带回来的各种东西,江明彤这才想起来被自己落在了车框里的三苞玉米。
“小哥,你拿去蒸或者烤一下,晚上吃。”江明彤把玉米给小哥,她打算骑车去公社把大哥接回来,省得她拿走了自行车大哥回来要自己走回来。
等江明彤和江向东两人最后回来的时候,家里饭好就等他们吃饭了,江老爷子也在。
“南子,去把你奶叫过来吃饭。”江志民只看到他爹,没见到他娘,喊着小儿子。
“叫了,奶说她自己煮了饭菜不过来。”在把老爷子留下来吃饭的时候,江向南就去了老屋叫他奶,只是这么叫他奶都不过来。
“那把没碗菜夹一点送过去。”
“早送了,我奶这个时候饭都吃完了。”哪来还需要等到他爸来交代。
江志民满意了,还算这小子有良心。
去拿碗筷的时候,江向南跑到他妹边上,“老爷子专为你那玉米留下来的。”
“啊?”江明彤还以为是有别的什么事要跟她爸或大哥讲,原来是为了那几苞玉米,不过这确实是老爷子做的出来的事,“那玉米你们蒸了吗?”
“没,老爷子不让,拿走了。”江向南自己也挺好奇的,“你哪儿来的?这个时节到处的玉米都还没结果吧?而且你拿来的那几苞玉米和我们这里种的还不一样,是白色的。”
本来今天下午江老爷子只是听说他回来了过来看看,正好就看见他蹲在那里剥玉米皮,而且剥开了里面竟然还是没见过的白色的玉米,当场二话不说,老爷子就把三苞玉米全拿走了。
“我也不知道,是别人送梅姨的,梅姨送了一些给外婆,然后外婆又叫我带了一些回来。”具体情况江明彤是真不知道,不过听说这玉米竟然还是糯玉米,当真有些惊讶了,难怪说是特产,根本就不是她们省内产的。托江老爷子和粮站的福,江明彤现在对于她们省内基本有什么作物是一清二楚。
晚上饭桌上,江老爷子也问起来这件事。
活到这个岁数还当了这么多年的大队长,江老爷子这个眼力是有的,他一是想知道这玉米是怎么提前两个月就种出来了,二是通过剥掉玉米壳后通过上面的玉米粒来看,比他们自己种的更饱满更多一些,如果这种玉米和现有的每棵玉米苗能结的苞数一样,那这种玉米的产量肯定是要更高。
江老爷子还非常舍不得的用手碾碎了一小颗玉米,碾开后里头看着也没什么不对劲,就是不知道这种玉米吃起来怎么样。
面对江老爷子期待的小眼神,江明彤只能表示无能为力,说出来源。
听后,江老爷子是有些失望,“可能是哪个农科所里面搞出来的试验品也说不定。”
他还是听说过的,农科所里不仅在试验各种新农作物品种,还有很多种植实验室,他们或许能有这个能耐。
江明彤心里也是赞同的,听刘姐他们说,农科所的种植实验室她听着就很像是温室大棚的样子。这此她去了可得好好看。
“既然你说你要去农科所进修一个星期,千万要把握好机会,多学习人家专家是怎么做的。”知道江明彤要去省城农科所进修,全家都很高兴,尤其是江老爷子,毕竟就他最在乎的是江明彤能不能学到什么东西有利于他们大队生产活动,而其他人是只是高兴江明彤前途好、受重视。
“知道了,爷爷。”
“没本子了去我那里拿,本子一定要带够,人家说的话,无论懂还是不懂,都要记下来,不懂的多问多学。”因为江明彤曾经送给他的那本笔记本,以及之后又听她说过一些粮站的工作,江老爷子也去买了几本本子回来,学着把大队的作物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字是不认识太多,但江老爷子也有他自己的记录方式,别说,这种方法还真不错,帮他对大队的情况把握的更清晰直观。
“我会带的。”
“嗯,南子你明天休息吧?”叮嘱完江明彤后,江老爷子想了想,对着江向南问道。
“是,爷爷你要我做什么你说。”运输队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有两天假让队员修养。
“明天,你去桥湾大队,找一下这个玉米的主人,问一问是怎么种的,能问道最好,问不到就算了。”有这么个玉米在这,啥都不知道江老爷子也不甘心。
“行,我知道了。”江向南一口应下来,他也好久没去见外公外婆,这次正好,而且他和梅姨家也挺熟的。
吃完饭,江老爷子慢悠悠地回去,想着该把那几根玉米晒好留种,无论是什么玉米,明年种出来看看最好,说不定就是什么意外之喜呢。
王秀英也在收拾东西,这次南子带了不少东西回来,挑一些明天让南子带过去给她爹娘。又多装了一包打算送给梅子姐,明天南子去问玉米的事,要麻烦梅子姐,而且梅子姐家有什么吃也会给她爹娘送去,有来有往,她送点东西回去更好。
江明彤不管别的什么事,她在空间里数自己存的钱,明天去省城,她要买的东西应该不会少,这些钱不知道要花多少出去,还有这两个月存的票。数了又数,怕会不够,江明彤跑去她妈的房间要了一些票。
她大嫂也把布票送了过来,想让她带点质地好一些的布料给牛牛做衣服,至于钱等她回来再给。
整理好东西,她才心急地坐上床看她从时毅哥那里带回来的书。
王秀英本来想催闺女快点下决定的,这次一去得一个星期,回来没两天人小毅就得回部队了。又怕催了让闺女心烦意乱,影响在农科所的学习,只好硬生生的憋住等她回来再讲。
第85章 一大早,江明彤就醒了。
……
一大早, 江明彤就醒了。
吃过早饭,江向南先把妹妹送去了县城车站才去桥湾大队。
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粮站,加上县里的一些人, 光他们县里就有十几个人。
集合了后, 由县里粮站来的人做领队, 管理整个队伍的秩序, 那人是县里粮站的,身份上比公社粮站上高一些, 大家还算是服气。
大家得先从县城坐公交车去市里的火车站,然后再由火车站坐火车去省城。
这时候的火车速度不快,江明彤早早的从家里出发,他们赶在午饭前从经过几个小时的火车总算是到了省城, 得亏他们市里离省城不是那么远,离得最远的那个市要下午人才能到。
江明彤想着自己付出去的火车票钱,心里隐隐一阵心痛, 对比起公交车费是太贵了, 还好这些粮站都会报销。他们离得近已经这么贵了,那离得远的那些市里的人, 不仅要在车上待更久, 花的钱也要更多。
先去招待所把东西放下,同时遇上另一个市里的队伍,一伙人浩浩汤汤地往农科所去。
虽然这个时候的国家和政府最重视的理科重工业,但人民群众吃饭问题也是大事, 农业相比一些不起眼轻工业已经算是很重视。由省城的农科所就可以看得出来,占地可能比她们县里最大的工厂还大。
里面的建筑很多,除去建筑,还有几块外露的农田, 这在省城这种地方也是稀奇。江明彤好奇的往农田里看,里面种满了作物,每一块外面还竖起一块木牌,上面只写了标号。
走进建筑,才知道每栋建筑都是不同的分区,比如他们走过的第一栋就是水稻研究中心,之后还有油菜、花生、烟草、薯类等研究中心。这时候,农科所的招待人员也到了,带着他们更细致的边观看边讲解。
这时候江明彤才知道农科所除了前面都是作物研究中心,后面还有几栋建筑是专门研究农业机械、农业养殖、农业气象以及农业化学的。如此一看,他们省的这个农科所建立的还是很完整,关于农业的各方面都齐全。很合江明彤的心意,她不就是想学想了解各种有关农业的知识嘛,这里全都有。
招待员带着他们转了一圈,先大概了解农科所里的作物研究中心,这也是他们这些人重点学习的地方。然后才带着他们去办公室自己选择要进入的研究中心,是的,这些都是可以自己选的,来的时候江明彤还以为要农科所给她们分配。
听招待员的意思是选好了之后由该研究中心的初级研究员带领她们学习,这倒是在江明彤的意料之中,她们很多都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而且那些高级研究员专家们进行研究都是争分夺秒,哪能浪费时间来教她们。
江明彤斟酌了一下,在有的这些选项里,深思熟虑后选了杂粮研究中心,杂粮研究中心包括了黄豆、绿豆、红豆、黑豆和蚕豆豌豆等的研究。农科所里没有玉米研究中心,不然她就选玉米了。玉米她们省虽然会种,但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要在北方的省份才会有专门研究的。杂粮包含的种类最多,且种子与玉米种子最像。
一起在参观的这个队伍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薯类研究中心,少部分人和江明彤一样选了其它的。薯类研究中心有甘薯和红薯两大类,这些都是产量高,种了能让人吃饱饭的,选这个的人多才正常。
“同志,请问我们选好了研究中心后还可以进别的研究中心学习参观吗?”江明彤等招待员说完话,赶紧说出自己的问题。
周围人听到,也都期待的看着招待员。农科所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都是最梦想来学习的地方,现在有机会来了,当然要多走走多看看,那才对得起组织给自己的这个好机会。
“不可以自己随意进入。你们如果想进入非自己选定的研究中心,需要由你们等下分配的老师带领你们进去才可以。”招待员解释完这个问题,对着这群人继续问道,“还有什么问题吗?想问的能答的我尽量回答你们。”
“那我们可以去农科所下设的农场看看吗?”江明彤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她在来的路上就想好了在农科所要做的事,现在有机会当然要提前问清楚,免得惹出不好的祸端。
“这个你们只需要找你们老师开一张证明,拿着证明就可以进去。现在我跟你们说一下农场的具体地址,你们拿纸记一下。”
底下的人听着,赶紧拿出纸笔,把招待员说的地址快速的记下。
交代好全部的注意事项,招待员把她们一群人送进了分别选中的研究中心,让研究中心给她们分配领导老师。走的时候大家路过江明彤还有的人对她道谢,谢谢她问了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
和江明彤一起留在杂粮研究中心的只有另外四个男同志。
“嘿,今年来咱这的还比上次多了一个,你们是最后一批?”杂粮研究中心的人看到她们,一人问道。
“不是,还有两个市的人要晚一些到。”看另外四位都没有说话的意思,江明彤自己回答道。感觉来了这里,自己说的话都更多了。
“那看来今年我们中心还不错,虽然比不上薯类,但是比起烟草那边的好多了。”旁边有人接话道。
“行了,你们谁有时间有兴趣的,来带一带她们。”杂粮研究中心的副所长向底下一群人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