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二嫁东宫_分节阅读_第9节
小说作者:闫桔   内容大小:364 KB  下载:二嫁东宫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3-07-06 15:09:2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0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油焖春笋最受崔家人喜爱,没有人能抵挡得了春笋的鲜嫩爽脆,在这个时节,几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它。

  皖鱼做的鱼脍颇考验刀工,需片得细薄如纸才好,其色泽洁白如霜,晶莹剔透,蘸上特制蘸料,鲜美无比。

  酱羊肉酱黄鲜亮,肥而不腻,口感咸香,是高门大户平日里的常用荤食。

  竹编的圆筲子里盛放着春盘,有烙得薄薄的饼皮,搭配的菜蔬分别是黄豆芽、萝卜丝、韭菜鸡蛋、笋、木耳、黄花菜等素品。

  若吃腻了荤食,再裹上一份春盘解腻,最适宜不过。

  甜品糕点还未呈上,需得把主食用得差不多才会传上来。

  平时各房都是自行分配饮食,只有家庭聚餐或过节才会老小坐在一起,今日崔文熙回娘家,一大家子聚到一块儿闲话家常。

  就在崔家人准备动筷时,忽见家奴来报,说庆王的马车到府门口了。

  众人吃了一惊,目光不由自主看向崔文熙,她尴尬地笑了笑,同崔平英说道:“兴许是下值过来讨口吃的。”

  不明就里的人们皆掩嘴偷笑,金氏心中高兴,忙道:“快去请。”

  崔平英心里头也很欣慰,看向自家女儿,眼神是柔和的。

  崔文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心里头有些烦躁,知道接下来她多半得被家人围攻了。

  没过多时赵承延走进厢房,一袭襕袍,身姿英挺,还戴着官帽,显然下值回来还没来得及换就过来了。

  众人忙起身朝他行礼。

  赵承延看向崔文熙,眼神炙热,刚回府得知她昨夜在听雪堂等到宵禁,他就一刻都坐不住了,匆匆赶来国公府。

  赵承延体面上前唤了一声岳父,亲自搀扶二老起身,又同崔文靖打了声招呼。

  众人陆续起身。

  婢女端来铜盆供他净手,他嫌官帽碍事,摘去递给芳凌。

  仆人添上碗筷,赵承延看向崔文熙,打趣道:“赶得早不如来得巧,元娘看我讨食吃的动作够不够快?”

  此话一出,人们皆笑了起来。

  崔文熙瞥了一眼这个男人,冷脸道:“只怕下次四郎可不容易讨到这口吃的了。”

  赵承延知道她在较劲,笃定道:“瞎说。”说罢看向崔文靖问,“大郎,你崔家的饭食可有给我赵四郎留了一份?”

  崔文靖笑道:“有,四郎什么时候来都有!”

  一家子热络笑谈,气氛轻松愉悦,好似什么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崔文熙“啧”了一声,没有吭声。

  芳凌有些担忧地看向她,可以想象得出她将被崔家人集体围攻的情形。

  这条和离路,只怕行得艰难。

第6章 崔氏

  人们陆续入坐。

  崔平英夫妻仍旧坐在上首,只不过崔文熙跟赵承延调换了位子。

  平日里赵承延跟崔家人相处得还算和睦,崔文靖不知内情,落落大方同他说笑,问起他在魏州的经历,赵承延皆一一答之。

  两人一个在工部,一个在刑部,都谋了侍郎职位,且都有爵位在身,一般情况仕途算是到顶了,宫里不会放大权到他们这类人身上,需防范逆反。

  赵承延很是心细,在同崔文靖说话时还不忘替崔文熙布菜,知道她爱食胭脂鹅脯,亲自给她夹了一片放进碗里。

  这细微的举动落到金氏眼里,觉得二人还有回旋的余地。

  一家子在饭桌上和睦相处,赵承延时不时看她,眼中皆是温柔笑意。

  崔文熙没有发作,给双方留足了体面。

  他离京小半年,作为崔家的女婿来说,是非常周到妥帖的,会问候镇国公夫妇身体情况,但凡这边有什么需要帮衬着,总会办理得干净利落。

  很讨他们喜欢。

  在为人处世方面,赵承延完好地继承了他阿娘惠妃的智慧,不论是在宫中,还是在朝堂,可谓八面玲珑。

  说起他娘惠妃,算得上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她原是丰州人氏,姓燕,家中算得上殷实。

  前夫本是秀才,却过早病逝,留下三岁幼子给她,那孩子就是庆王赵承延,他本名姓宋,单名一个良。

  早年朝中遇叛乱,武帝御驾亲征,兵败至丰州时得燕氏母子救助。

  那时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燕氏孤儿寡母临危不惧,用巧计哄得叛军被误导,从而救下先帝性命。

  武帝一生要强,风流成性,唯独对燕氏钦佩至极。

  后来朝中平叛后,武帝亲自前往丰州接母子回京,聘娶燕氏为妃,赐子宋良国姓赵,入了皇室玉牒。

  这就是庆王赵承延的来历。

  武帝一生有六子三女,赵承延排行老四。

  他虽然被皇室承认,但血脉始终不是赵家人后裔,不能像真正的皇子们恣意骄纵,故而惠妃时常告诫他莫要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赵承延打小就受惠妃管制,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处处表现得恰到好处,只为自保。

  要知道当年圣人赵君齐还是太子时,日子就不好过,更何况他们母子?

  武帝认为太子平庸难当大任,又因他酷爱音律,在武帝眼里更是玩物丧志。若不是因为太子是嫡长子,武帝念在早逝原配的情分上,早就被废了。

  东宫不受待见,老二秦王和老三靖王动了夺位的心思。

  两人明争暗斗,又都受武帝喜爱,几乎可以预见东宫的尴尬局势。

  那个时期朝中人人自危,党阀相争得异常厉害,惠妃母子怕受牵连,英明的选择跟着武帝的动静走。

  后来还是赵玥出生后,东宫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了些。

  小子聪明伶俐,又生得玉雪可爱,很讨人喜欢。

  起初武帝对这个孙儿不怎么上心,认为其父平庸,他多半也是如此。

  后来东宫亲自携幼子前往威临,三顾茅庐求来大儒陈平当老师,之后东宫开始翻身,日渐得到武帝重视。

  那时赵玥酷爱吃鱼,谁料陈平不给他吃了,并诓他,若要以后顿顿都有鱼吃,就得干活保住自家老子才行。

  赵玥幼稚,信以为真。

  陈平替东宫出谋划策,让赵玥模仿武帝脾性。

  武帝骄纵自大,擅骑射,赵玥也喜欢舞刀弄枪;武帝喜练字帖,赵玥的狂草书法颇具格调。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宫里人皆知赵玥视武帝为信仰,喜欢听他年轻时的英勇事迹,简直是个崇拜他的小迷弟。

  这极大的满足了武帝的虚荣心,开始对这个小子起了几分兴致。

  武帝虽然不喜自家儿子,但对孙儿到底有几分宽容,毕竟他还是个可爱的小豆丁,抱在怀里只有丁点大,眼睛水汪汪的,一张小嘴能说会道,有时在他怀里撒尿了还会嚎啕大哭,委实可爱得紧。

  当时赵玥为了能在武帝跟前吃上一顿鱼,是真心实意跟这个狂妄不羁的祖父亲近,讨得他喜欢的。

  爷孙俩关系亲近,又有陈平在背后出谋划策,再加之赵玥上进聪敏,借着“童言无忌”挑拨秦王和靖王,偶尔口出金句,看似小儿稚语,实则命中要害,久而久之令武帝对老二和老三生出不满。

  仅仅两三年,两个皇叔就让武帝心生嫌隙,认为他们无视东宫,野心太大,从而被武帝打压。

  任凭你儿子再有本事,也经不住老子亲自搞政斗。

  武帝意识到东宫虽然不长进,但这个嫡孙儿倒挺有前途,于是替赵玥铺路,把两位最强竞争者下狱贬为庶人,大刀阔斧为他清理门户,铺下锦绣前程。

  不仅如此,朝中的中流砥柱皆收拢到太子门下,辅佐东宫治理。

  对赵玥,武帝更是亲力亲为培养,手把手教他治国之道,把他视为大梁的未来前程,盼着他能开创盛世。

  可以说东宫之所以能在这场政斗里存活下来,全靠陈平和赵玥力保。

  后来武帝病逝,圣人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子,总算荣登大统。

  武帝在病逝前还不忘嘱托他给东宫留下来的辅佐大臣们,若太子不得力,可废黜,扶赵玥上位。

  可见对这个孙儿的器重。

  而惠妃母子因为没有乱站队,在这场政斗里侥幸存活,又因庆王没有皇室血脉,反而成为他的护身符,被天子容忍,仕途还算顺遂。

  那些年的惊心动魄令赵承延变得相当谨慎,特别是在惠妃去世后,没有了庇护者,处处都要靠自己斟酌前行,行事更是稳妥。

  而与镇国公府结亲,也是多加考虑得来的结果。

  一来他对崔文熙有几分真情,二来他是个孤王,也需要后盾扶持。

  崔家同样具有考虑。

  经过东宫洗礼后,崔平英觉得亲王的风险实在太大,但庆王不一样,没有皇族血脉却有爵位,反而是最安全的考量。

  两家一拍即合,成就这桩美事。

  崔平英对这个女婿满意,赵承延对这个妻家也很满意。

  两家相互依托,相互扶持,方才有往后的兴旺繁盛。

  这个道理崔文熙自然也是明白的,故而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场和离之路艰难,毕竟要破坏两家维持许久的利益。

  但她更不想委屈自己,受不了后半生的迫不得已。

  饭后人们坐在一块儿闲话家常,眼见天色不早了,两房妾室才散去。

  崔文熙身子乏,独自回了金玉苑,赵承延有话要同崔平英夫妇说,便留了下来。

  进入厢房,赵承延很会做人,主动向二老下跪认错,说他坏了当初求娶崔文熙发下的誓言。

  这一举动把崔平英夫妇吓着了,崔平英连忙搀扶他道:“四郎使不得!使不得!”

  金氏也道:“四郎有什么话起来再说,莫要折煞我们老两口了。”

  赵承延被老丈人搀扶起身,他自觉惭愧,如实向二老说起当初去魏州的经历,以及带雁兰回京的缘由,并再三向他们保证去母留子的想法。

  崔平英是父权代表,金氏也是传统女人,见他态度诚恳,对自家闺女也是真情实意,原本就不想让二人和离,这下更加坚定了想法。

  这不,金氏叹道:“四郎有四郎的难处,我们都能理解,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是元娘也有她的难处,四郎可又体会得到?”

  赵承延正色道:“阿娘放心,元娘心中有我,我亦是明白的。”

  金氏:“她是我苦心教养出来的女儿,我自然盼着她一辈子平安顺遂,如今她遇到了坎儿,你若真心实意待她,便拿出诚意来扶她跨过去,往后才能走得更长远。”

  赵承延谦卑道:“阿娘训导得是,四郎谨记于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页  当前第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10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二嫁东宫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