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兰:姐妹,你怎么不说话?
张兰兰:???
[“张兰兰”撤回了一条消息]
[“张兰兰”撤回了一条消息]
……
正当赵之意想点开大图看看跟赵西洲不相上下的大帅逼到底有多帅,张兰兰意识到发错了群,飞快撤回。
晚上,赵之意接到科里护士的电话,她上午接进来那个小孩发烧了,体温39度,她认命跑回医院加班——唉,干急诊的都是劳碌命啊!
一进急诊科的大门,赵之意就发现了急诊科各个角落里多了许多监控摄像头——天天到医院报到,赵之意闭着眼都知道医院的哪个角落有什么东西。
大门旁边多了一块蓝色的公告牌,上面写着:国内首部医疗纪录片——《蓝色医学》正在录制,有意参与拍摄者请联系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不仅是急诊候诊大厅,在急诊诊室、急诊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都安装了新的摄像头,没有装上摄像头的地方大概只有急诊普通病房和更衣室。
赵之意从值班室的门后摸出自己的白大褂穿上,看了那小孩的情况,现在小孩已经烧到39.5度了,小孩不比大人,他的神志已经有点不清醒,赵之意马上给他开了布洛芬口服,然后又开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小孩果然还是因为早上落水导致急性肺炎,术业有专攻,赵之意拿不准两岁多的小孩肺炎该怎么用药,儿科床位紧张,赵之意跟儿科的医生扯皮了一通,才要到一个床位,将小孩转去儿科住院部。
好不容易忙活通这些事,赵之意一看时间,嚯!晚上十点了,她的休息时间已经没了。
明明是休息,却感觉加了一天班,果然学医的没有休息日。
赵之意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很怕哪一天就秃了。
第二天七点,赵之意被闹钟叫醒,七点半,赵之意收拾好自己,走出家门准备乘电梯下楼。
‘咔哒’。
经过隔壁邻居家的时候,邻居家的房门被打开,赵之意扭头看了眼,发现这个新搬来的邻居是个年轻男人,还有点眼熟。
“是你!”赵之意有些惊讶,这个男人正是昨天早上跳进湖里救小孩的男人,没想到这么巧他就住在隔壁。
林宗衡也认出了赵之意,赵之意的这张脸,见过便难以忘记。
赵之意朝林宗衡微微一笑:“早上好。”
林宗衡的舌头微微抵住上颚,“早上好,赵医生。”
男人的嗓音有点沙哑。
“你认识我?”电梯还没来,赵之意微蹙着眉,似有不解,“我们在昨天以前见过?”
“没有,我是在市一官网上看到了赵医生的照片,”林宗衡道,“我叫林宗衡,是《蓝色医学》的总导演,接下来三个月咱们要一起共事,赵医生,请多关照。”
男人朝赵之意伸出手,赵之意礼貌回握,两只手一触即分,赵之意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蓝色医学》的总导演?传说中颜值能跟赵西洲平分秋色的那位?
她想起昨天张兰兰误发到群里的消息,忍不住抬头偷偷看了眼林宗衡的脸。
林宗衡的长相与赵西洲那种清俊儒雅斯文败类的样貌截然相反,他是那种具有攻击性的长相,五官棱角分明,似刀刻斧凿的鬼斧神工,他的眉毛又粗又浓,眉眼深邃犀利,不怒自威,看起来是个不好接近的主,如果时间线再往前几十年,他这副长相会让人怀疑他的混黑的大哥。
不过大概是因为和林宗衡是一起做过好人好事的交情,而且他们是邻居,接下来的三个月也算半个同事,赵之意并没有察觉到林宗衡身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酷气场,电梯到了,赵之意眉眼微弯,邀请林宗衡:“林导有没有兴趣尝尝我们市一食堂的早餐?我们市一食堂师傅做的叉烧包很好吃。”
林宗衡率先走入电梯;“那我就不客气了,赵医生。”
第5章 心衰的老人
食堂师傅的手艺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最佳水准,尤其是叉烧包百吃不腻。
赵之意本以为自己的吃饭速度已经够快了,没想到林宗衡更快,不过他是快而不失优雅,看得出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相比之下,赵之意觉得自己的吃相有些粗鲁了。
赵之意拿纸巾擦掉嘴角的酱汁,“林导吃饭还是要细嚼慢咽,吃太快对胃不好。”
林宗衡看着赵之意面前的空盘子,“赵医生也不慢。”
赵之意:“咳,职业习惯。”
林宗衡:“彼此彼此。”
两个人客套地打着官腔,离开食堂一前一后走进急诊科。
站在急诊科的分诊台前,赵之意突然发觉急诊科今天的气氛不太对劲,怎么说呢,就像是乱哄哄的菜市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热闹却井然有序的大卖场,人还是那些人,但感觉不对。
“之意早上好啊!”分诊台的护士肖艾云跟赵之意打招呼,赵之意终于察觉出了哪里不对——今天科里的同事特别温柔。
她眯着眼仔细盯着肖艾云看了两秒:“肖老师你今天化妆了?”
“被你看出来了?”肖艾云不好意思地笑笑,温柔得一点也不像平时以一个大嗓门维持候诊大厅秩序的霸气肖老师,“不是要拍记录片嘛,得化个漂亮的妆,之意你看我眉毛画对称了吗?”
赵之意:“对称了,肖老师今天很漂亮。”
到交班的时候,赵之意发现大部分的性别为女的医生护士都化了全妆,剩下几个没化妆的是昨晚夜班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没什么奇怪,但——
赵之意看向她的搭档林程原,“师兄你今天的眉毛十分优秀啊。”
“好看吧,我女朋友帮我修的眉。”
赵之意:……
有女朋友了不起啊!
素面朝天的赵之意十分醒目,好在机智如她,口罩一戴,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她今天没化妆。
每天早交班的流程已经很熟练,赵之意跟林程原两个人管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的28张床位,看过病人,开医嘱,看检查结果,和病人家属谈话,一个上午这样就过去了。
急诊科早饭和午饭之间的时间段一般没什么病人,到了12点之后门诊下班的那段时间,才真正迎来今天第一波小高峰。
许多在门诊挂不到号的病人涌向急诊,预检分诊台的肖艾云已经忘了要在镜头前保持淑女的一面,扯着大嗓门道:“要挂号请先到预检分诊台分诊!发热请先测量体温后就诊!”
“大哥普通感冒咳嗽不属于急诊科的就诊范围,要看感冒请去门诊挂呼吸内科!”
“要挂号的按次序排队,不要插队!不在急诊收治范围内的疾病请等到门诊开诊去门诊看病!”
与外面的忙碌相比,抢救室、重症监护室里虽然有各种仪器滴滴滴地响着,但却显得格外宁静。
抢救室的后面,隔着一道墙,便是急诊科的库房,如今被改成了纪录片摄制组的大本营,库房的墙上挂着十几块显示屏,正直播着七十多个高清摄像头拍到的画面。
工作了一早上,急诊科人来人往,但纪录片的摄制组并没有拍到很好的素材,这似乎是个糟糕的开端。
做这一行的都有点封建迷信,觉得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得出一个好的结尾。
“导演,要不再让小杨去跟7床的家属沟通,7床也是个不错的素材。”
“不用,”因为要长时间盯监控,林宗衡戴了一副无框眼镜,戴上眼镜的他看起来多了几分书生气,显得平易近人不少,“7床的素材已经达不到我的要求。”
他的视线盯着一处画面,那块区域是重症监护室,这个时候重症病房里的病人大多没有清醒着的——要么一直都是昏迷的、要么正在午睡。
护士站上摆着一个监控,林宗衡控制那个摄像头往护士站里面转,只见一张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的脸出现在监控屏幕上,她正专心盯着电脑,时不时在键盘上敲打。
林宗衡站起来,往外走去。
其他几个人看着林宗衡的离开背影面面相觑,“导演要去哪?”
“不知道,不会是因为咱们半天没拍到一个素材发火了吧?”
“不会,”一个跟了林宗衡好几年的工作人员回道,“林导要发火肯定不会这么平静,大概是人有三急吧。”
“不对,你们看导演进了抢救室。”
林宗衡刷卡打开抢救室的自动铅门,抢救室与重症监护室是相通的,穿过抢救室就是重症监护室。
林宗衡像是来串门聊天的,不着痕迹地看了眼护士站上的摄像头,问:“赵医生中午不休息吗?”
林宗衡显然对急诊科的排班了若指掌,按照排班,赵之意今天中午有一段休息时间。
“病历没写完。”上午收了一个病人,到现在才有空补上病历,休息?干急诊的不需要休息。
不过赵之意觉得林宗衡的嗓音有点不对,似乎比早上更沙哑了点,还带着点鼻音,她抬头看了眼林宗衡,“你感冒了?”
林宗衡点头:“有点,可能是昨天下水着凉了。”
赵之意眉头微皱,从护士站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口罩递过去,“这里有两个身体虚弱的重症病人,他们抵抗力弱,你最好把口罩戴上,不要把感冒传染给我的病人。”
林宗衡愣了下,随后抱歉一笑,接过口罩戴上,“抱歉,是我没有了解考虑周全。”
监控室里,把画面和声道转到重症室的工作人员听了全程,齐齐露出一副微妙又暗爽的表情:林宗衡这个片场暴君也会有被怼的一天,这个医生很猛啊!
赵之意当然不会揪着别人的一点小过错不放,“没事,其实戴口罩不仅仅是为了病人考虑,也是保护你们自己,在外面大厅也是一样的,最好把口罩戴上,我们这里是急诊,这里的病人又多又乱,你都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有一个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
“还有尽量避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带有血液的东西,如果有必要记得戴手套,我想何主任应该不会介意你们用几副手套的。”
林宗衡被她说得愣了几秒,这些都是很细节的东西,也没有多高深的知识在里面,但没有人提醒的话外行根本不会注意到。
工作时候的赵之意与生活中的她好像有点不一样。
仅是今天早上的一面之缘,林宗衡便知道赵之意在日常生活里应当是个很随和的人,没想到进入工作状态的赵之意十分严肃,严肃中又不失细心。
“小赵说得对,”何主任从外面走进来,刚好听到赵之意的话,他赞同道:“我们急诊科收了你们摄制组的钱,不会吝啬几副手套的。”
“我刚刚看到你们的人没有多少防护意识,这样太危险了,我看得抽时间给你们做个安全培训才行,”何主任看向赵之意,“之意,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赵之意:?
何主任和善地笑了笑,“没问题吧小赵?”
赵之意能说什么?
“没问题主任,后天我上夜班,林导,培训时间就定在后天早上吧。”
林宗衡道:“那麻烦赵医生了,有空我请你吃饭?”
赵之意认为,这个‘有空请你吃饭’是成熟的成年人社交的客套话,就跟老赖说‘我过两天就还钱’一样没有可信度。
“赵医生,有个疑似心衰患者,你过来看一下!”
急诊科因为人员精简,也就是缺人,只在急诊门诊划分内外科,而病房的医生不管内科外科的病人都管的,就像赵之意,如果到她上门诊班,她是出急诊外科的门诊,也可以上手术,但在病房值班,她内科外科的病人都看。
但不要以为赵之意只擅长处理外科疾病,她同样擅长内科急症,不然也不会选择急诊科这种锻炼人的地方。
急诊科的医生如果综合实力不强根本干不下去,急诊科的每一位医生都能处理在急诊科收治范围内的疾病。
赵之意瞬间进入工作状态,丢下鼠标从护士站小步快走出去。
抢救室的门正对着分诊台,赵之意看见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手捂着胸口,张着嘴费力地大口呼吸,呼吸急促,大概可以达到35次/分,比正常人快一倍,口唇紫绀,是很明显的缺氧症状,心脏听诊发现肺部布满湿罗音、哮鸣音,心脏奔马律,再一问家属,老人平时活动后会自觉胸闷、呼吸困难。
老人的这些症状,符合急性左心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不必再进行其他辅助检查,赵之意就能断定老人是左心衰急性发作。
赵之意马上将这位患者送进抢救室,吸氧、上心监,她的血氧从80升到了87、88,但心率依然有140多。赵之意又给她推了一支强心针。
整个处理的过程赵之意与护士之间的配合十分默契,根本不需要过多废话,五分钟过去,老人的情况开始好转,呼吸不再那么急促,血氧升到90以上,心率降到90多,心电监护不再滴滴滴地报警。
老人的女儿看到老人的情况有所改善,顿时松了口气,“医生,我妈没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