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琢看了眼面前的食材,将围衣系好,把整只鸭子处理干净后,将鸭锁骨剪断,随后用小刀小心翼翼的将其余的骨架剔除。听着简单,可做起来却不易。剔骨这道程序,若没有长年累月的练习,新手恐怕得磨上好几个时辰。
余四娘看着下意识的紧张起来,生怕沈琢一个手抖将鸭皮划破。约莫一刻钟,一张完整的外皮躺在案板上,旁边是七零八落的鸭骨。
洗净的糯米放入蒸笼上蒸,随后寻来砂锅,用剔出的鸭骨煲汤,再用葱姜蒜酒等腌制鸭皮。其实糯米提前泡好口感方会更好,只是沈琢并不知道他今日会做这道菜。
沈琢又在菜筐里寻了八种辅菜,木耳切碎,玉米青豆成粒,蕈菇、瘦肉、火腿、鲜笋、萝卜分别切丁,混合着蒸好的糯米再加入辅料搅和均匀,从鸭皮开口处塞进去,随后扎口塑形。表面抹上一层蜂蜜,放入油锅炸,随后上砂锅鸭骨汤中煮,再入蒸笼,熟后取出放入盘中,浇上勾芡汁,此菜便成。
“这是…八宝葫芦鸭?”余四娘不确定的问,看见沈琢点头,她才发出一声惊叹,“这菜我只听过,如今居然能亲眼见到。”
李修拿刀将鼓囊的鸭子切成薄片,嘴里还念道:“我原还以为能在旁边学上两分,看着沈老弟剔骨那劲,我这粗人实在学不会。”
八宝料紧贴鸭肉,切开来散发出阵阵香气。余四娘夹起尝了一口,肉质紧实,软糯弹牙,鸭皮酥脆,唇齿留香。她目光微亮,又送了一筷子到嘴边,闭眼嚼了几下。
“四娘!你们客栈今日做的什么菜啊,这么香?!”
余四娘睁眼,用热茶漱口,看了一眼沈琢,随后站起来忽然一笑,走到门口:“我家新来的午厨,做了一道八宝葫芦鸭,都进来尝一块!”
见余四娘发了话,闻香聚集的人也不客气,推攮着进来。小二在一旁准备了一筒筷子:“一人一块,乡亲们别抢啊!”
大家抽了竹筷,迫不及待的夹起来尝,一时之间称赞声不绝于耳。
余四娘走到沈琢面前:“不错嘛,没想到你小小年纪还有这手艺。”
“手艺粗糙,多谢四娘不嫌弃。”
“你倒是谦虚…午厨月薪是五两。除此之外,宴席工钱全为你所得,可有问题?”
“那我什么时候来接班?”
“不急…等个三五日。”余四娘眼梢弯弯,随后又招来小二,递给沈琢一个食盒,“你不是要回郦水村,曾公订的东西,顺便帮我捎一趟。”
沈琢点头接过,余四娘便已走进食客中聊了起来。李修忙活完,便带着沈琢回村,顺道将坛子搬上板车。
从县城回郦水村的路只有一条,平常也见不到几个人。阴沉的天乌黑黑的往下压,像是一口大锅扣在岑州的顶上。
放晴了几日,沈琢居然忘了现在是冬季。路边稀疏长开的梅树已长了嫩芽花苞,像是期待着这场风雪。
他伸手撩了下,梅枝轻颤,惹得整株梅树微微摇动。沈琢敛色,余光瞥见不远处有商队缓缓向前,四五辆车上装着一人高的货物。其中还有四人身着黑色盔甲,腰间配着大刀,两左两右分别护着队伍。
沈琢好奇:“李大哥,那是什么?”
李修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眼,了然道:“嗷~那是徐老爷给边关将士们送的过冬的物资。咱岑州挨着边关,尤其是岑县,西梁口就在咱们这几百里开外。徐老爷每年都会送什么冬衣腊肉什么的,好让将士们过个好年。”
“那些是边关来的将士?”
“对。关口乱嘛,徐老爷怕自己运,这些货送不到关口,就和那里的一个将军商量了一下,将军每次便派人回来护送。”李修说到这笑了笑,“有许多都是附近村子征兵时候招的,回来的也多数都是这些人,正巧也让他们回家看看。”
“若有人趁机跑了呢?”
“哈哈哈哈!将军这么深明大义,就算跑回家,也会被爹娘打回去的。”李修缓缓停下车,“沈老弟,曾公家到了,我在此等你。”
“好。”
沈琢点头,提着食盒敲响房子的后门。不远处便是骊山,只见灰烟和青绿互相衬托,交融相接。山顶薄雾缥缈,似如人间仙境。
沈琢无意望去,却只见山脚下两个熟悉的身影并肩而行。他定眼一看,发现是裴长渊,身边是寿宴那日带在身边的十五岁少年。
少年似乎听到了什么话,原地蹦起,好不开心。
“沈小儿,怎么是你?”
第16章 来福(四)
沈琢回神,就见曾公开了一条小门缝,他面颊深陷,两鬓全白,双眼却炯炯有神的看着食盒。
“是四娘让我提来的。”
“知道。”曾公动作缓慢的开了门,就着沈琢的手推开食盒,香气顿时充溢在两人周围。
茯苓糕晶莹剔透,还微微冒着热气。曾公夹起来咬了一口,满足道:“不错不错,还是小余靠谱…沈小儿,你在这等着。”
沈琢乖乖在原地等着,见曾公提着食盒挪了进去,方才露出些疑惑。曾家虽不是徐府那般当地显贵,也算是郦水村历史悠久的人家,为何家里一个人都没有,这么大的宅子,只有曾公一人住这。
“算了,你还是进来吧!”里头,曾公扯着嗓子叫唤道,“沈小儿!”
“来了!”
沈琢连忙进去,只见前院中央的石桌上赫然放着两个瓷杯,曾公欣喜的倒满热酒:“既然今日是你来,那便陪老头子喝一杯。”
沈琢看了看酒,又瞥见食盒里茯苓糕上那一层亮黄的糖衣,开口道:“老爷子,你年岁已高,别吃这些。”
“胡说!”曾公不满的睨了他一眼,“我便是每日一两小酒,每五日一份糕点才活得这么久,你个小儿懂什么?!”
“好好好,我错了。”沈琢无奈,怪不得人说越老越小,曾公这脾气倒真像个小孩子,“老爷子,李大哥还在外面等我呢,我不好久留。”
曾公一听这话,气得胡子都歪了:“哼,一天天都不知道着急干嘛去…你把这杯酒喝了,就当陪过我吃,我便放你走。”
沈琢举杯,朝曾公的被子上轻轻撞了一下:“今日有事,下次我再来陪您。”
“诶!说好了,下次来!你可别骗我这个老头子。”曾公满意的笑了笑,随后举杯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两人对酌后,沈琢实在不便再耽误下去,曾公却硬要他吃一块茯苓糕,无奈只得鼓着腮帮子出去。
“沈老弟,你这咋了?”李修看着嚼的满脸通红的沈琢,差点笑出声。
“说来话长…李大哥,别笑话我了,我快噎死了。”沈琢拍了拍牛,两人掉头,往自家方向走。
沈琢将瓦罐搬进厨房,烧了沸水翻来覆去的烫,待没有味道之时倒扣在院子里晾着,随后便将碟子里的茯苓糕几口下肚。临走前曾公硬要再给他塞一块,便寻了个小碟子装着。天气寒冷,过了半个时辰的味道比之之前也没有差多少。
“你在做什么?”
裴长渊一进门就看见七八个黑色大坛子围了一圈朝向门口。
“腌萝卜。”沈琢看了眼裴长渊身后。
“怎么了?”
“……没什么。”
说到底也只是裴长渊的私事,他还是不多问的好。
沈琢背过身进屋:“我看看阮姨做工回来没。”
“等下。”
沈琢脚步顿住,不明所以地回头:“怎么了?”
只见裴长渊慢悠悠的走上前,微微低头凑近看了他两眼,随后伸出一根手指虚点了一下他的面颊:“你这是什么东西?”
沈琢下意识的往后缩,随后抹了一下嘴角,才发现有些黏糊。定是刚才吃糕点的时候太急了,蹭上的糖。
“莫不是偷了谁家小孩的糖?”
“……”沈琢继续往里走,“我没先生那么闲。”
裴长渊跟上去:“哦?我哪里闲了?说来听听。”
“没什么。”
“没什么,那你便是在给人乱扣罪名。”
“我没有。”“那你倒是解释一下。”
“不知道,你烦不烦?”
裴长渊眉毛微挑,这小孩几天不见倒变凶了。
……
沈琢将萝卜处理后放进瓦罐,再加入醋、盐等调料腌制。他当时还担心这时代没有辣椒,进了集市后才发现,这东西早已普遍大梁。
待做完这些事,他便进城。
和上次来看到的不一样,来福客栈前整整齐齐的排着长队,沈琢挤了好久,还是店小二认识他,带他走后门方才进的客栈。
“四娘,怎么回事?”
“呦,小沈来啦。”余四娘浅笑,用团扇轻轻拍了他肩膀,“还不都是因为你那八宝葫芦鸭。大家吃完之后都夸你的手艺,都想来我这吃饭呢。楼上还有住了好几晚的富贾商户,就为了逮你。”
“所以你让我等几日再来?”沈琢了然。
“没错,”余四娘慢慢悠悠道,“越是容易得到,反而没那么期待。越是稀缺,大家越都上赶着来。”
第17章 来福(五)
她感叹似的说完,随即推了下沈琢:“你去后厨准备着,这里我们招呼就够了。”
余四娘这招效果果然不错,许多人听闻新厨上任,成群结队的往来福客栈赶,其中点的最多的菜便是这道八宝葫芦鸭。
余四娘给来往顾客发了块木牌,限定八宝葫芦鸭的份数。虽说只有十多份,可光要剔骨便极为费力,更不用说还要兼顾客人点的别的菜。沈琢一瞬间仿佛回到他在师父餐厅后厨帮忙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是他和几个师哥分别负责一部分,而不是像如今一样一人全揽。
他忙活了将近两个时辰,方才有喘息的机会。
“沈厨子…你咋才刚吃?”小二在厨房门口探头,见沈琢捧着碗扒拉饭,都不忍心开口。
“我没想到大家对我这么认可。”沈琢哭笑不得,放下手里的碗,准备重新系上围衣,“哪个菜?”
他以前很少听过客人的反馈,也不知道结果如何。师父不让他们知道,怕他们沾沾自喜。
“不说其他,反正我上菜的时候都馋。四娘算了下,今日光午间进账就比昨日一天还要多,嘿嘿。”小二笑了两声,“没事,不用很久,就点了份花生。”
“花生?”
沈琢心想估计是哪个失意人来喝酒吧。他快速炒好,呈上前堂去,一低头就和桌边的人来了个四目相对:“岑大人?”
“怎么,不能是我?”岑南接过那盘花生,用筷子敲了敲酒壶,“专门来看你,挤了半天才进来。小沈不错啊!”
“只会些皮毛唬人。”沈琢坐在对面,看着面前的酒,又想起那日的雪里晴来。
醉人是醉人,香也是真香。
岑南见他目光游离,挥了挥手道:“怎么了?”
“想起雪里晴来了。岑大人可知道是出自哪家酒馆?”沈琢随意问道。
“说到这个,你家先生上次送了半瓶给我,结果大晚上不知抽的什么风,闯到我府上来又抢了回去。”岑南叹了口气,“若不是帮我看了几日案卷,我非得让他看看师兄的威严。”
“看什么?…岑大人,你怎么来我这就光喝酒,小沈这么好的手艺你都看不上?”
“可别这么说,四娘。小沈手艺确实好,是我如今囊中羞涩,下次发了俸禄再来。”
“哈哈哈哈,我就说说而已,岑大人何必当真。”余四娘遮面掩笑道,“谁不知道每年岑大人都把省下来的银子不是犒劳下属,就是给将士们补贴去了…诶,说到这个,今年去西梁口的厨子定了吗?”
若无战事,临近西梁口的县每年都会派厨子去边关,为将士们做一日年前饭。这是周边几个县联合起来的约定,为的就是保证我大梁将士,在外衣食无忧,也添点过年的氛围。
“未曾。西梁口路远,地方偏僻,要翻山走上半日,大多都不肯去。”岑南发愁道。
余四娘在沈琢面前屈指敲桌,对岑南道:“你还未问小沈呢。听说他傻了些年,如今好了,不如带他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