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爱芳,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去农场吗?”
“农场?当然想去,哪里种出来的东西肯定很好,想去见识一下。”她们两一听江明彤说就懂了,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就问过招待员这个问题,知道肯定是心里有去的想法。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时间,我们现在白天的时间都很紧凑。”
“要在短短七天之内教完一类作物,闲暇时间肯定不多。”
“要不然去问问能不能请学习小组组长组织一下这件事,想必大家也都想去的。”江明彤建议到,和农科所谈好大家一起去,就不用每个人都请一遍假了。
“那等下听完今晚的经验讲解后就去找组长问问。”张静和柳爱芳思索一下,也觉得组长应该会同意组织这件事。
“大家一起去,从每个人不同的角度对农场的种植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想不到的说不定别人就能想到,到时候听听别人的看法和问题也好。”江明彤说到,学习这种事,尤其是农业实践方面的知识学习,客观性没那么强,对大家主观性的要求很高,她更希望可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而不是闭门造车一样自行摸索理解。
这次的学习小组组织的就很合她心意,满足了她想学习别的地方经验的需求。
晚上,在学习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趁着组长还没走,江明彤三人赶紧找到人上前去问。
“这个主意很好。我明天就去找人问问。”学习小组组长听完江明彤她们的来意,深感赞同,立即就答应用行动来支持她们的想法。
“多谢三位同志提出的想法。”他原本还在纠结哪天能有时间像老师请半天假,现在这样安排最好不过,大家一起去,既不用担心每个人会不同进度的落下课程,也可以省的大家麻烦,每个人都请一遍假。
“我去问问大家的想法,如果大部分人都有去农场的想法,一定安排好,有结果明天晚上告知大家。”组长是个责任心强的人,自从组织了这个学习小组后更是,不自觉的就把所以小组成员都纳入了他要负责的范围,这次去农场说来也是为了学习。
“这次来进修碰上组长这么个人,我们可真是太幸运了。”回去的路上,江明彤忍不住轻笑起来,显然又要解决完一件事,心情很愉悦。
“嗯,我来之前,问我们粮站来过的前辈,她们没有说到有这种组织一起学习的组织人,有事都全是她们自己解决。”柳爱芳点头应附道。
有了这位组长后,她们有什么学习上的事情不懂,需要帮忙的,都可以请教这位组长,他对她们的态度也很好。
回去之后,江明彤打回来一盆热水,打算泡泡两只手,这两天写字强度太高,尤其是右手,写的手都僵硬不受控制了一般,现在用热水泡一泡也不知道能不能多舒展一些,接下来还要继续这样学习五天。
“明天我中午出去买本子,你们要我帮忙带吗?。”柳爱芳见江明彤和张静也都在翻看笔记,上面看着都快写满了。
“要,我没想到要记的东西会这么多,以为带了两本可够了。”江明彤立马回到,她的笔记本一本用来记录杂粮研究中心的知识,一本用来抄录两位室友的薯类知识。
每天炒完之后,她还需要全篇看一遍,把不懂的去做个标记,趁着在这里有专业的人可以问就把问题都解决掉。
自己学着的绿豆黄豆知识还好,她边记录的时间老师会在旁边边仔细讲解,不懂的当场就问完了,之后回来再过一遍主要是加深印象,不懂的问题偏少,很快就能看完。
而从张静柳爱芳那里结合抄来的笔记,因为她没有现场听到讲解,仅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这两天增加的一些知识在理解,看起来就慢,不懂的地方也多。
她把室友的两本笔记结合在一起看,张静的可能因为知识环节更薄弱,可能为了方便自己理解记忆,记录的笔记也更细致更多,但因为这样,字就写的很潦草,她看字吃力。
而柳爱芳的笔记则更简洁一些,字容易看,让江明彤意外的是,旁边还写了一些她自己学习后理解的心得,以及以她自己的理解列举了她们自己公社的例子。
两本取长补短,也让江明彤更好的学习,有不懂的先问旁边两人,再有三人都不懂的,就需要张静她们隔天请教老师。
“好累啊。”做完今天的大工程,张静往后直接一躺,深呼一口气,说道。
“嗯,精疲力尽。”江明彤也好累,现在关灯躺床上她能一秒入睡了。
“原本还以为白天听老师讲课、记录就够累了。哪知道回来自学另一种作物,还更累。”张静觉得她脑子要被抽干了,现在只想放松让大脑一片空白,啥都不用想,不用累。
“再累也要学,这机会不能浪费任何一点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只要我一想到我自己多学一些,回去就能多帮帮乡亲们,就又有学习的斗志了。”柳爱芳也赶紧关灯躺到床上,她也累。
“不止我们屋这样,其他男同志们也这样,有几个还学习到深夜。”江明彤把白天从其他人那听到的说出来,给大家一点坚持的榜样。
“真厉害,我们现在学习到晚上十点,我就觉得很累了,实在是一天学习的强度太大,学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每个字必须要进脑子的。”张静感到一丝庆幸,她还能十点钟就上床睡觉。
“快睡吧,养足精神,明天还等着我们呢。”黑暗中讲完这句话,接下来没人有心思再闲聊,没多久后只听见浅浅的打呼声传来。
整栋招待所,屋子里的灯光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被关掉,只剩下零星几个还亮着,远处看去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光芒,深夜里一片安静。
第88章 秦家璋在做好新收录绿豆的……
秦家璋在做好新收录绿豆的工作后, 就又接回了给江明彤上课的职责。
期间还讲到了很多江明彤感兴趣的种子培养方法和流程,当然,这些都是江明彤在公社条件下能做到的。
“秦老师, 农科所有哪位研究员对玉米种子培养有经验的吗?”想到自家自留地里的玉米种子, 以及在红花大队的实验田, 江明彤思考一番, 问道。
“玉米?我没听过。”秦家璋闻言,思索了一下, 印象里不记得有哪位研究员研究玉米的,“不过也可能只是我没有听说过而已,毕竟全中国的农作物种类那么多,大家私底下有兴趣的就会去研究研究别的作物, 你想学习种植玉米的知识的话,我帮你问问。”
“谢谢秦老师。”江明彤直说了,“我们公社挺重视玉米的产量, 现在还有一个实验田, 但是进程不显。我所在的大队最近两年结出的玉米看着像是变异了,颗粒数和饱满度都有很大增长。”
“变异?变化很大吗?”秦家璋听到这个, 来了点兴趣, “那产量怎么样?”
“我们大队长专门试着种植过,第一年的时候产量增长了有普通玉米种子的一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年结出的产量又下降了两成左右。”
“确定这么多?”这个数据,在秦家璋这些做惯研究, 熟悉各种数据的人来说,简直有点难以置信,想着等下下班就找人问问有没有人有研究玉米种子的经验,可惜了, 他自己对玉米这种类不熟悉,而且他现在手上的研究还需要很长时间,放不下手。
“是的,只是这些种子的稳定性不强。”江明彤装作很可惜的样子。
“你这次来带了那些玉米种子吗?”
“没有,大队长很重视这些产量高的种子,因为之前变异的种子不多,到现在还在收集种子的阶段。”反正江老爷子是舍不得那么点种子浪费的分给队员们吃,除非哪天种完后还有很多剩余,这些种子来源也不成问题的时候。
“那你回去之后寄过一些种子来,我去问问有没有人有兴趣研究。”不用先问过确定,肯定有人会接下这个项目的,他自己都很心动,毕竟是变异的高产种子。
“好。”
“你说第一年初变异后的种子产量更高,第二年的会减产一些,如果可以的话,把这两批种子都寄一些过来,还需要没有变异的普通种子。”为防江明彤只寄第二批结出的种子过来,秦家璋补充交代道。
“这没问题,大队长那里应该还留有一些第一批的种子。”别说,她爷爷江老爷子确实人老成精,每年留下来适合做种的最优种子,他都会专门留下二十颗,用来和明年后年等的做对比。这大大方便了农科所研究,虽说这些种子她自己这里也都有。
走出农科所,江明彤想着这回江老爷子得到这个消息肯定很高兴,如果真能研究出这些种子的改良版,解决她一直想解决的种子性能稳定性问题,以后玉米大大增产是必须的。
“小彤,刚刚组长告诉我们,他已经和农科所报备好了,给我们多预留了一天时间去农场,而且不算在这次进修的时间里。这么说起来我们在这得待八天。”看到抱着笔记回来的江明彤,张静立马上前接过笔记本在桌上摊开,并告知这个好消息。
“时间安排在哪一天?”
“最后一天。”
“这个时间好。”不用打乱她们的学习进程。
“唉,我们今天的笔记比较少,你可以少抄点了。”张静翻开江明彤的笔记本,看着上面又多出来的几页笔记,感觉手有点抖,又想想自己笔记里多增出的那一页,羡慕的对她说道。
“你们今天都在种植室学吗?”
“嗯,大家人多,轮着来一个个的上手尝试,自然教的东西就少了点,要记的也比较少。”柳爱芳边埋头抄笔记,边回答她的问题,“不过那些种植的要点我们都有记到,实际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也在之后加上去了。”
“现在我只想快点把这些都学会,回去试着能不能给我们公社提高作物收成。”张静照着笔记奋笔疾书的在抄写,嘴里还能一心两用的聊天。
“能的。”江明彤轻轻应声,这是她们来这里学习的目的,也是追求。
“我打听过农场的情况了,没来的时候就猜想那里的农场肯定很好,不是我们普通公社底下大队能比的。”张静揉一揉手,继续,“听完后只觉得我当初还是想的不够。”
“有多好,你说说,让我们也听听。”
“据说那里种的东西,亩产量都比我们的要多,少的增加两三成,多的三四成。而且那里的品种很多,有的说不定我们公社都没种过没见过。”
“这么多?”柳爱芳也惊讶了,难怪都说农科所下面的农场好。
“应该除去种子好,种植方法好外,还有用的化肥足够的原因吧。”江明彤猜测,全省的化肥少哪里的都不能少农科所的。
“没错,就是小彤说的那样。每年化肥厂的生产指标很大一部分就是农科所底下农场的。”
“真好。”想起江老爷子以前每年都要为肥不够而忧愁的吃不下饭,江明彤不由得也开始羡慕起农科所的农场,什么都不缺不用担心,只需要照着标准种地就好。
“难怪。”柳爱芳停下笔,情绪有些复杂,“我听我们那里的知青说,家里有关系都会给分配到农场去,那里的日子好过。”
“努力些,希望每个大队都能过上不愁吃喝的日子。”江明彤即使在最困难的那几年也没有缺吃喝,有个空间她可能永远不会被饿死。但是那几年她听说过的由缺粮引起的悲剧也不少。
就算是现在,就算是周围大队看起来已经很富裕的红旗大队,依旧有很多人不能每顿吃饱,有七八分饱是很好。
还有的人家劳动力少,吃的人多,每月过的都捉襟见肘,晚上饿了只能起来混个水饱。
遑论像张家沟那样穷的大队,日子更是艰难。很多事实就不能去多想,多想现在她也是有心而无力,只能白白难受。
还是江老爷子厉害,不仅让大队增产,还有果树、红旗大队合作社、利用草塘边的湿地种荸荠,这些都为大队队员提升了生活条件,即使这些都不是由他直接想出来的,但却是用心去试验最终做出决定的,名副其实是一位优秀的大队长。
想多了,江明彤就又想到红旗大队里有的两个池塘,一个很大,少说占了十来亩面积,近几年在江老爷子的带领下,也在里面有了些鱼。还有个就很小,大概就两三百平方米,养鱼都只能养几十条上百条而已。
这些以前都是各属于某户人家所有的池塘,只是后来政策的原因,就改成公有,现在养的鱼也是过年的时候全大队分。
江明彤其实还想把这两个池塘利用的更好一些,水产多养一些,每家每户能多分一顿两顿的吃食都是好的。
而这次来省城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寻摸一些好的水产品种带回去。
“终于抄完了,来来来,我们快点互相问问题解决不懂的。”张静最后一个放下笔,甩甩写痛了的手,看手表已经过去快两个小时。
赶着在小组经验交流开始前三人解决完今天的知识,迅速跑到另一个房间。
寻了两个空位三个人挤一挤。
“今天讲的是水田多样种植唉。”张静探过头小声的说。
江明彤看向前面挂着的小木板,果真如此。
不过,水田还能怎么多样,不应该全部种上水稻,争取吃饱饭吗?
“那位同志,据说生活的公社地形有点特殊,水田不全是在平地里,而是山上到处都开出了一块块的水田。”张静在向江明彤两人介绍打听来的这位同志的信息,每回上课前她都会去打听清楚要交流经验的同志所处的地理条件,是大山还是平原,土质有没有什么特殊的。
懂了,田多!
江明彤摆好笔记本,边听边写,听的过程中心里也在赞同这位同志带来的经验,果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值得去学习的还有很多。
越讲到后面,江明彤渐渐的诧异起来。这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完全符合标题的水田多样化种植。
很多种听着,不只可以种在水田,还可以种在池塘里啊。
“既然他都分享这个经验了,是不是说明他们那里水田多样化种植的很好。”江明彤问张静,希望她都打听到了。
“当然。”张静也很感兴趣,她打听的时候很多都是她没有听过的品种,比如前面这位同志正在讲的,虽然她们公社也是水田种植为主,但是这方面还真不如人家。
这就好,既然这样,江明彤打算自己先在省城找找有没有好的品种带回大队,没有找到再厚着脸皮去找这位同志求购一些水产品种。
像莲藕、茭白、芡实、菱角这些,都买。至于水芹,红旗大队山上那条溪边有的是,还又嫩又肥。
莲藕已经是她心里必须买的,除去可以收莲子吃,莲藕才是收成的大头。荷花荷叶也都可以吃,全身都是宝,看着本子上记录的关于众多水产的特性,她简直笑开了花。
这次一定要让她找到好的莲子品种!
第89章 心中惦记着买好的水……
心中惦记着买好的水产种子这件事, 江明彤中午下午跟着老师学完之后就去找了几个本地人问问省城的水产种子。
秦老师的研究方向不是水产,对水产作物能讲个一二三,但是那里有好的种子这还真不知道。不过农科所作为种子最全的地方, 水产作物的种子当然也保存了很多, 秦老师问过她需要之后就答应会去帮忙问问相关记录人员, 他们也许会更清楚。
连续问了几个人后, 她还专门往省城的种子站跑了两趟,到手的莲子一眼看过去是白嫩的一颗颗, 但具体怎么样她还只是听种子站的同志们介绍,没有见过长成红的。索性她把种子站里有的莲子品种都买了些,还有茭白、芡实和菱角。
最后走的时候还买了一本相关种植介绍小册子,这回心里有个底了。
有了这些, 加上之前学习小组同志的经验笔记,江明彤想,她们红旗大队这回的水产种植应该是稳了。
前几天的学习任务重, 大家的学习时间也就紧凑, 后面学的差不多的时候时间倒是更充裕些。
有了多一些的闲余时间,江明彤想想自己还没去过的后面几栋研究中心, 现在兴趣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