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臣妻_分节阅读_第112节
小说作者:阮阮阮烟罗   内容大小:804 KB  下载:臣妻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9-12-26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11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皇帝边帮元晗把这乌金匕首别在腰间,边对他笑道:“朕最珍爱的匕首,当配朕最珍爱的儿子!”

  侍从奉命抬来穿衣镜,皇帝领着元晗向镜中看去,笑问他道:“英不英武?”

  元晗望着镜中腰别匕首、锦袍玉带的男孩,虽未直接回答,但已然唇角弯弯地悄悄挺直了脊背。

  站在元晗身边的皇帝,同样望着镜中渐褪稚气的男孩,心中感慨,仿佛抱着刚生下不久的晗儿、在建章宫中、欢欢喜喜地走到天明的往事,就在昨日,可一眨眼,晗儿都长这么大了,这些年来,孩子长大的点点滴滴,在他心中温暖流过,皇帝手搂住晗儿的肩,忍不住动情低道:“这柄乌金匕首,是你沈叔叔辛苦得来,他要是知道你很中意它,成为了它的新主人,一定会很高兴的。”

  “要是沈叔叔能亲眼看到晗儿现在的样子就好了。”

  欢喜的元晗,一时口快失言,至语罢才猛地醒觉过来,忙忐忑不安地朝父皇看去,见父皇并未敛笑露哀,只仍淡淡地笑了笑,牵起了他的小手道:“来,陪父皇出去走走。”

  春日时节,御苑清池旁的杏花,开得如云似霞,元晗随父皇慢慢地走着,认真地听父皇讲述着幼时在此与沈叔叔相识的往事,不时地好奇问上一两句,清澈的眸子里,满满都是歆羡与向往,感叹着道:“真好啊……”

  ……与他这个自小见惯人心阴暗的父皇不同,晗儿成长在光明之下,也一直被呵护得很好,很多事,目前都到不了他的耳边,但也总有一天,都会被他知晓,比如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悄悄怀在了他母妃的腹中,比如他的父皇,原是个仗权欺辱兄弟之妻的卑劣小人……

  ……这些事,无可避免,晗儿终有一日,会知道他眼中英明神武的父皇,都做下过什么,有关这些,他也并不想否认抹消,只是关于另一些事,另一些隐思,他希望他,永永远远不要知道……

  皇帝慢行的脚步,停在一株杏花之下,眼望着枝头开得正好的春日花朵,幼时与明郎走经此处,边赏看云蒸霞蔚的美景,边闲话咏杏诗词的场景,也慢慢地浮现在他眼前。

  ……那时的他,年纪虽小,身份虽卑,心气却高,那些高贵皇子看不起他,他也不肯低声下气去攀附他们,借诗咏志,道最爱的咏杏诗,乃“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一句,明郎赞他诗中心气,又道他最爱的杏花诗词,则是另一句……

  暂从旧事中醒来的皇帝,半蹲下身,抬手轻掸去落在晗儿肩头的杏花花瓣,温声笑问他道:“晗儿最喜欢的杏花诗词,是哪一句?”

  身前眉目清秀的男孩,略想了想后,高声吟起的诗句,与记忆中的清音,一一相叠,“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皇帝轻握在他肩头的手,微紧了紧,又问:“……为什么?”

  男孩笑容明朗,所说也几是一字不差,“除因此句写杏甚妙外,还因晗儿大爱后面四句意境,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人世苦短,当轻名利,惜光阴,重所爱所乐。”

  元晗笑着说罢,却见父皇怔望着他不语,暗想是否是因身为太子的自己,所说太过“胸无大志”,故而父皇不悦,一下子有些着慌了,敛了笑意,讷讷轻道:“父皇……”

  他不知所措地望着身前的父皇,见父皇起先好似定定地怔望着他,又好似眸光很远很远,不知想到多久前的往事,眸中所看着的又是何人,如此良久,复杂的眸光真正聚到他的面上,其中所涌动着的万般心绪,他半点也看不懂,只是望着如海潮般,在父皇复杂的幽深双眸中,暗暗流涌许久,最后似释然般,平静退去。

  一直未语的父皇,随着眸光澄定,轻轻笑了,笑意如涟漪漾开,在父皇面上蔓延开来,似落定了一件心事,无可奈何,却也释然欣慰,还蕴有其他许多许多,藏在父皇弯起的微湿双眸中,只他还未看清,即已被父皇紧紧搂在怀中,那样爱若入骨地用力,就像去夏沈叔叔拥他在怀。

  许久,父皇轻轻地松开了他,携他走至绚烂的花树下,笑让他挑折几支杏花,带回去给母妃和妹妹赏看。

  年幼个矮的他,本还够不着高高的花枝,可有父皇将他架在肩头,他就变得很高很高,可以攀折美丽的杏花,可以嗅闻沁人的香气,可以看到更美更远的风景,他知道,父皇是九五至尊,天底下本没有人可越在父皇上头,可他不同,他是父皇的孩子,父皇很爱很爱他,愿以己身做梯,让他站望得更高更远。

  精心挑折了满怀杏花后,父皇放他下来,边如来时牵着他的手回去,边对他道:“等到夏末秋初,杏子熟了,父皇再带你来这里摘杏”,说着语带轻笑,“到时候可不许摘杏往父皇头上扔……”

  “晗儿不会的,晗儿很乖的~”

  花林香风中,父子俩说笑的声音,渐行渐远,流光如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在染黄御苑香杏前,先将青莲巷的枇杷,催得甘甜。

  夏日里,枇杷树亭亭如盖,曾经,还只能结上寥寥几颗、仅供温家父女三人分吃几口的小小果树,如今已是香果累累,男孩子们爬上树摘熟透了的枇杷,女孩子们在下面抓拎着软布四角等接,温羡望着眼前此情此景,颇似他与阿蘅幼时在琴川家宅,唇际不由浮起笑意。

  本来今年枇杷熟透,原只是要像往年一般,摘送入宫,给阿蘅和孩子们尝鲜,但父亲已有一段时日,未见阿蘅和孩子们,颇为想念,阿蘅遂带着孩子们回家看望外祖父,顺吃枇杷,她这一来,不仅圣上同行,连近来身体尚可的太后娘娘,都被孙儿、孙女央了出来,连同着容华公主,一道来此。

  此外,父亲又与宁远将军陆峥颇似忘年交,让人喊他过来一起吃枇杷,过来的陆峥,又带了女儿稚芙过来,晗儿来后,见妹妹伽罗有陆姐姐陪伴,也要找沈哥哥一起玩,命人将如今的小武安侯给请来,于是平日里十分清静的温宅,一下子变得人头攒动、热热闹闹,男孩儿女孩儿的笑声,如银铃般脆响,长久回荡在宅园上空,直到满树黄熟的枇杷,俱被摘尽,方渐渐轻了下来。

  新摘下的枇杷,犹有夏阳余温,需湃在冰水中浸凉,方可食用,在这间隙,另有许多夏时茶点,被呈送至临风的廊亭下,供众人享用,但孩子们却无心吃喝,聚在一起似有说不完的话,期间,晗儿说着说着,要与适安比试摔跤,两个女孩儿在旁看着,适安似总让着晗儿,晗儿几次三番轻轻松松将适安撂倒后,不悦起来,而旁观的稚芙,道父亲也有教她,可平日无人和她比试,颇为跃跃欲试,晗儿遂又约与稚芙比试,道千万不要相让,稚芙一口答应下来,竟使了十成十的蛮力将晗儿摁倒,直把陆峥吓了一跳,赶紧上前拉开,而闲坐着的众人,则都笑了起来。

  穿廊风凉,枇杷冰透,温蘅与皇帝,亲剥与太后与温父,回到身边的两个孩子,又剥给他们这对父母吃,太后娘娘见如此三代同乐,自是欢喜,只是慢嚼着口中的枇杷果肉,目望向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心神又不禁恍惚飘向远方,飘向她那些虚无缥缈的梦境里,幸只一瞬即醒过来神来,未叫皇儿察觉到她心绪有变,她不想叫他,为她这个母后担心。

  皇帝也未察觉到母后如此,他另有心思,暗酿多时,边将一只新剥的枇杷递至温蘅唇边,边轻声笑对她道:“孩子还是多些热闹是不是……我们……要不再生个孩子吧?”

第221章 南巡

  作为元弘,他有晗儿和伽罗就够了,纵是晗儿极有可能不是他的亲生孩子,无奈失落的他,也在心底,为明郎留有血脉在世,而隐有欢喜,他曾和阿蘅说过的,明郎的孩子,就是他的孩子,他会对明郎的孩子,视若己出,作为元弘,一世如此。

  但,作为元氏大梁朝的皇帝,他不能明知这孩子极有可能并非父皇一系的元氏血脉,却还将江山拱手交之,若真如此,来日辞世,九泉之下,他真真无颜面见父皇……

  且,晗儿天性淳和明湛,相较东宫太子,更适做闲散王爷、安逸一生,他若强行要掰改晗儿的性子,为他设置诸多磨砺,改易天性,虽并非不可,但如此,却也折了晗儿,对轻权名的晗儿来说,许也并非好事,再又晗儿如今年纪尚小,眉眼间肖似阿蘅多些,若日后长大,更似明郎,悠悠众口,实难堵之,种种思量下来,还是与阿蘅另有子嗣为好。

  只是,他在思虑良久,终于问了她这一句后,自夏至秋,自秋入冬,始终没有等到她肯定的回答。

  又一年大雪纷飞之际,近年来身体疗养不愈的母后,在冬日里,又是顽疾缠身,几乎不能下榻,今岁无伤腿碍事的他,可常侍奉在母后病榻之前,这一日,他自木兰姑姑手中接过药碗,吹舀着送至母后唇边,要伺候母后用药时,母后却轻摆了摆手,并不急着饮药,只虚弱地笑看着他道:“晗儿昨日来陪哀家说话,讲了许多大梁山海之事,这孩子,是真爱看这些地理风情。”

  皇帝笑着道“是”,“晗儿这一点上,颇像阿蘅。”

  太后静望着自己的儿子道:“哀家知道,你早有意南巡,带着阿蘅和孩子们一起,走走看看大梁江山,只因哀家这身子,才一直拖到今年犹未成行……别再等拖了,时光不等人,明年,就走这一趟吧……”

  皇帝道:“不急,等您身体养好了,咱们一大家子,一起动身,若没您在身边,晗儿他们,一路上也无心情赏看山水的。”

  “怕是养不好了”,太后淡淡笑着说出这一句,见皇儿闻言立忧急于面,制止了他焦急劝慰的话语,淡然地笑对他道,“正是哀家急着要走这一趟呢!”

  她目望向殿外轻飞的白雪,声音也似雪意茫茫,如在梦里,“哀家这些年,梦里常回青州广陵,今夏去过一趟青莲巷后,这梦的次数,就越发频繁,总是梦到当年曾和鹤卿手植枇杷,也不知那棵枇杷树,如今可还在了、长得可好,白日梦里都在想啊想啊,就快成心魔了,若不亲眼看看,怕是死都难阖眼的了。”

  太医早已定论,母后积疾难愈,怕是只有这几年的光阴了,默坐榻边的皇帝,听至母后最后一句,喉头滞堵,心中难受,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只能哑着嗓子,轻唤一声,“母后……”

  太后轻握住皇帝的手,慈爱地望着他道:“其实当年,母后原打算着,替你姐姐报了仇后,便自尽离世,追随鹤卿而去,是你父皇替母后了结了仇怨,并以此要求母后许诺永不轻生,母后才多活了这许多年。

  原以为,纵是许诺永不轻生,失去挚爱的母后,余生也将毫无欢愉,可是,你和嘉仪的出世,为母后带来了无尽的欢喜,有你们两个好孩子,这些年,母后一直过得很好很高兴,心中只这一个心结,迟迟未了,就让母后在离世之前,再回广陵城看一眼吧,母后做了你和嘉仪许多年的母亲,做了你父皇许多年的后妃,也做了大梁朝许多年的太后,在离开这人世之前,还想再回头看看,看看广陵城中,最初的姜辛夷。 ”

  她抬起另一只手,轻轻拂去皇帝眼角的湿意,柔声问道:“弘儿,好吗?”

  大梁朝的皇帝,含泪紧握着母亲的手,重重点头。

  来年春日,天子南巡,行经青州停驻,世人以为御驾等皆歇在州城行宫,却不知,圣上携至爱家人,并随行侍卫太医等,微服在外,如寻常商旅,客游至青州广陵城中。

  自京城一路南下,在考察各地官员、访探当地民生之余,皇帝一直陪着爱人与亲人,母后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但随着离青州越来越近,每日里精神越来越好,虽按路程来讲,琴川较之广陵更近,但在阿蘅私下建议下,为母后计,一行人仍先直接掠过琴川,不做停留,先往广陵。

  等到广陵城中,母后更是精神奕奕,虽然身体虚弱,行走需人搀扶,但眸光明亮,已是多时未有之事,一行人,原欲同陪母后回辜氏旧宅看看,但母后道这是她一己之事,未让后辈同行,只让木兰姑姑跟扶着,一人在辜氏旧宅内停留许久,后又去了辜先生墓前,通共大半日的时间方返,等回来时,虽然双眸微红,似曾落泪,但缠结多年的心事,也已就此沉沉地落了下去,不再白日黑夜地牵绊着母后,母后余生心结已了,再无挂牵。

  心事澄平的母后,整个人放松下来,只说,仍想在广陵城住上几日,走走看看从前去过的地方,皇帝自然答应,一行人都在广陵城住下,每日里母后想去何处看看,家人们便一同陪往。

  这一日,应太后之愿,众人同去城中浣云湖附近赏玩,天公却不作美,忽地下起濛濛烟雨,一行人只得就近至不远处的茶馆避雨饮茶时,那茶馆店主,就袖手在不远处,悄悄地眼瞄着太后娘娘,如此可疑行径,自然引起侍卫的警觉,刚一斥问,那店主即连声解释,“小人不敢冒犯贵人,只是瞧这位夫人有些眼熟,似是旧识,才……才多看了几眼……”

  太后一听“旧识”二字,也仔细打量起这店主来,她尚未认出旧人,店主即已斗胆问道:“敢……敢问夫人,可……可是姓姜?”

  太后眼睛一亮,“……你是?”

  店主颤着声道 :“小人姓葛,多年前,曾在辜家三公子身边侍奉笔墨,公子赐名一个‘舟’字。”

  太后忆起鹤卿身边的旧仆来,面露惊意,“是你!”

  她原为辜氏家奴,在被鹤卿要到他身边后,与随侍鹤卿的几个丫头小厮,算是一同长大,她记得鹤卿去后,原先在他身边伺候的仆役如葛舟等,俱被调到另外几房侍奉去了,身为寡妇的她,还身在辜家时,镇日只在房内伤心养胎,待生下孩子不久,就在几被贱卖的险情下,逃离广陵,一直再未见过鹤卿的旧仆,没想到时搁这么多年后,会在这里相见,忙让人搀跪地的店主葛舟起来,请他坐下。

  既确知眼前的中年妇人,就是当年的辛夷丫头、辜三夫人,如今的大梁朝太后娘娘,已大抵猜出那一桌人身份的葛舟,哪里敢坐,只是垂手侍在一旁,听太后娘娘问他何时离的辜家时,恭声回道:“小人被调到大房伺候不久,就自赎自身,离了辜家,起先离开广陵做些小本生意,后来回到广陵开了这间茶馆,一直做到如今。”

  太后打量着这间宽敞洁净的茶馆道:“辜氏大房待仆刻薄,你能早些脱身,自在营生,是很好的。”

  葛舟道:“小人这些年的安生日子,全托娘娘您的福气”,说着又面有愧意,“可小人这些年过着这安生日子的同时,总想着或是小人当年给您招了祸尤,多年来心中难安……”

  太后不解问道:“这话是何意思?”

  葛舟含愧回道:“小人当年之所以有钱自赎自身,除因多年为仆、积攒下一些外,主要是因曾有过一次意外之财,三公子在时,小人一次外出为公子办事,就在这浣云湖附近,巧见有人拿一女子画像,寻一名为‘卿卿’的女子,小人听说谢银丰厚,近前看画,道自家夫人名中虽无‘卿’字,但与画中女子容貌甚似,得了那笔谢银,后来才能自赎离开辜家。

  小人在离开辜家许久后,听说了辜家欲将您卖与他人为妾的恶行,再联想此事,想是当年有人觊觎娘娘,而小人见钱眼开,泄了您的消息,若不是因为小人,您与三公子的孩子,或也不会被害,娘娘您也不用受那么多苦,小人这些年来,每每想到此事,便良心难安,原以为这事一直要在小人心里藏到老死,没想到过了几十年,还能再见到娘娘,能和您说出这些话……”

  他说着再度跪了下来,满心悔愧地朝太后娘娘磕头,皇帝望着跪地磕首的葛舟,心道,若是父皇真想找一个人,岂是他一人闭口不言,就能隐瞒得住的……最多,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没想到,陪母后回来广陵,会听到这样一件旧事,算时间,父皇当年南巡的时间,就是母后新婚那年……依他对父皇性情手段的了解,若父皇一早在青州,即已对母后情深,那么其后母后入宫,或就不是偶然……甚至辜家发生的种种……甚至……辜先生之死……

  ……他如何猜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母后心中,作如何想……

  悔带母后至此避雨的皇帝,默默地看向身旁的母后,见母后神色怔怔的、无甚表情、似已陷入了迷惘的旧事中,心中越发忐忑,微垂的目光,落在了母后丁香色的衣裙上。

  这件民间衣裙,是母后年轻时候,父皇相赠,那次,父皇带着母后一同出宫、微服踏青,母后今晨还同他提起这件旧事,笑称再穿这民间衣裙的自己,颇有装嫩之嫌,他自是笑言宽慰,道母后芳颜永驻,母后闻言嗤笑,说他这张甜嘴,半点不似他父皇,不知从何学来。

  他当时心道,父皇嘴上不会说甜言蜜语,可心中对母后的情意,却似蜜甜糖海,只不知这糖海,是否曾包有砒霜。

第222章 放手

  旧事杳远,真相迷离,父皇驾崩多年,当年参与谋害母后和姐姐的歹人,也都已命丧黄泉,眼前这个曾触碰过当年之事表面皮毛的茶馆店主,能够告诉母后的,仅仅是当年曾有人在广陵城寻找“卿卿”,仅仅是“卿卿”即是姜辛夷。

  皇帝不知母后能由此想到多深多远,他希望母后什么也不要多想,所谓难得糊涂,有时人糊涂一些,反而活得心安一些,故而此前他虽早知父皇对母后隐忍深重的爱恋,但却从未和母后提过,那只父皇为母后亲手戴上的贵妃嵌宝手镯,暗刻有“熙”“卿”二字,去扰母后多年来平静如水的心怀。

  母后此生已时日无多,他希望母后走得平和安宁、心无疑怨,有些久远的往事,已没有必要去说,有些可怕的猜测,也没有必要去想,他希望母后在人生最后的时候,就如这几日里,安心含笑,在临终之际,回望今生种种,心中温暖安定,而不是满心猜疑地,几能推翻否定过往几十年。

  他这为人子的,希望如此,却似事与愿违。

  离开那间茶馆 、回到落脚广陵城的住处后,母后单独与木兰姑姑说了许久的话,房门打开时,多年来沉稳持重、泰山崩于前亦能面不改色的木兰姑姑,眼圈竟是红的,而屏退木兰姑姑的母后,就一人待在房内,直至夜幕降临,仍是没有出来。

  阿蘅与嘉仪,只知母后情绪不对,却都不知为何,不知该从何劝起的她们,都将寄望的目光落到了他身上,他这为人夫、为人兄、为人子的,虽心知内情,但也不知如何是好,说多多错,最后只能派出两个孩子,让他们去房里,哄祖母开心。

  旧事杳远,真相迷离,父皇驾崩多年,当年参与谋害母后和姐姐的歹人,也都已命丧黄泉,眼前这个曾触碰过当年之事表面皮毛的茶馆店主,能够告诉母后的,仅仅是当年曾有人在广陵城寻找“卿卿”,仅仅是“卿卿”即是姜辛夷。皇帝不知母后能由此想到多深多远,他希望母后什么也不要多想,所谓难得糊涂,有时人糊涂一些,反而活得心安一些,故而此前他虽早知父皇对母后隐忍深重的爱恋,但却从未和母后提过,那只父皇为母后亲手戴上的贵妃嵌宝手镯,暗刻有“熙”“卿”二字,去扰母后多年来平静如水的心怀。母后此生已时日无多,他希望母后走得平和安宁、心无疑怨,有些久远的往事,已没有必要去说,有些可怕的猜测,也没有必要去想,他希望母后在人生最后的时候,就如这几日里,安心含笑,在临终之际,回望今生种种,心中温暖安定,而不是满心猜疑地,几能推翻否定过往几十年。他这为人子的,希望如此,却似事与愿违。离开那间茶馆 、回到落脚广陵城的住处后,母后单独与木兰姑姑说了许久的话,房门打开时,多年来沉稳持重、泰山崩于前亦能面不改色的木兰姑姑,眼圈竟是红的,而屏退木兰姑姑的母后,就一人待在房内,直至夜幕降临,仍是没有出来。阿蘅与嘉仪,只知母后情绪不对,却都不知为何,不知该从何劝起的她们,都将寄望的目光落到了他身上,他这为人夫、为人兄、为人子的,虽心知内情,但也不知如何是好,说多多错,最后只能派出两个孩子,让他们去房里,哄祖母开心。只身在房中待了数个时辰的母后,终是被两个孩子哄得展颜,他与阿蘅、嘉仪,听里头气氛洽和,打帘走入房中,见母后正搂着两个孩子笑语,同今日走入那间茶馆前,无甚区别。

  皇帝略略松了一口气,见接下来数日,母后心情都如之前,仿佛未在那日落雨时,踏入过那间茶馆、见过旧人、听过那些话,仍似先前一般平和,每日里精神好些,就在广陵城中略走一走,若不济,就与阿蘅、嘉仪、孩子们,坐说说话,一切都与之前没什么不同,只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母后本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太医私下里早已斗胆禀告,母后大限将至,皇帝不知母后身体的每况愈下,是否多少因与父皇相关的猜疑有关,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母后终是病体难支,滞在广陵城中缠绵病榻,再未能起。

  撒手人寰的那一夜,母后先与两个孩子告别,最后一次颤着手抚摸过晗儿和伽罗的小脸,虚弱地告诉他们,祖母只是累了睡了,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寻常,为祖母哭过一场后,就当收了眼泪,莫再悲伤,他们的一世都还长久着,要笑着长大,这样祖母在天上看着,心里才高兴。

  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分别,俱哭唤“祖母”,泣不成声。

  妹妹嘉仪也哭得像个小孩子般,伏在榻边,紧握着母后的手,在母后嘱咐她往后“不要任性胡闹、要听皇兄的话”时,掉着眼泪连连点头,在母后轻抚她的脸颊,叹说“真想疼你一世,只你姐姐孤孤单单地等了母后好久好久,母后也得紧着去疼疼她,不要吃你姐姐的醋”时,拼命摇头道“我不吃醋,我和姐姐,来世一起再做您的女儿”后,终是哽咽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如雨下。

  母后临终前的眸光,极虚弱,却又蕴满了一世的为母慈情,她柔望嘉仪许久,转看向同样跪在榻边的温羡,轻声道:“你与嘉仪之间的事,哀家一直弄不清楚,也没机会再看清楚,只知道嘉仪待你,终是有别于这世间的任何一个男子的,往后嘉仪若有什么事,也请你帮着看顾些,就当是哀家拜托你了……”

  温羡含泪磕首应下,母后又朝阿蘅伸出手去,慈爱地望着她道:“第一次见你时,母后心里就很喜欢你,没过多久,就想着收你为‘义女’,虽没收成,但后来,又以为你是我的第一个女儿,终是全了母女情分,尽管这是误会一场,再往后,你我又成了婆媳,婆媳便似母女,你我之间的母女缘分,一直都牵连不断,是天注定的……”

  紧握着母后手的阿蘅,忍着泪道:“今生能唤您一声‘母后’,是我前世修来的福气。”

  母后吃力地抬手,轻拭着阿蘅的眼泪道:“母后知道你心里的事,母后都懂得,往后诸事,都只随你的心意吧,无需为外事绊着,只听你自己的心就是了……”

  阿蘅含泪点头,再怎么极力抑制,心中潮水般的悲伤,亦冲击得她泪眼婆娑,哽声难言,她掩面退身让位与他,皇帝上前紧攥住母后的手,一字未能言,即已饮泪失声。

  榻上的母后,眸光带笑地望着她流泪的儿子,犹似望着多年前躲在被中哭泣的小男孩,嗓音虚弱而又温柔地对他道:“记得你还在襁褓中时,哭声极洪亮,木兰说这是有福之相,当时母后抱着你想,旁的福气,我不敢求,只要你一生平平安安,就算有福了,却不知,你的福气这样大,大到母后为你提心吊胆了好些年,才放下心来……”

  皇帝想起他当年一心往上,不肯做母后原所希望的寂寂无名的闲散皇子,抱着拼死的心,掺和进夺嫡的浑水里,让母后整日整夜地为他悬心吊胆,心中愧疚,忍泪哑声唤道:“母后……”

  母后含笑望着他道:“在君主、兄长、丈夫等位置上,你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儿子这个位置上,天下间,再没比你贴心的好孩子了,母后有你这样的好儿子,也是今生的福气,因为你在,母后才能走得安心,母后知道,你会照顾好嘉仪、阿蘅和孩子们的,母后知道……”

  皇帝含泪道:“您放心,儿子一定会照顾好他们,您放心……”

  母后欣慰地望着他,慈爱的眸光,渐渐缈远,如跌入了久远的梦境中,只握着他的手,依然使着最后的力气,昭示着心念的坚执,“母后糊涂了一世,到临了这几日,终是忆起‘卿卿’,究竟是何缘故了……‘卿卿’……你父皇临终前念着的‘卿卿’,是假的,只是一张画纸,‘姜辛夷’才是真正活着的,她是一个人,她有自己的心,母后不是‘卿卿’,母后是‘姜辛夷’,‘姜辛夷’希望死后葬在广陵,她能实现这一世最后的心愿吗……”

  母后最后期等的眸光中,皇帝终是点了点头,柔爱轻抚他鬓发的手,失了今世的最后一丝气力,轻而宽慰地落了下去,如山间的辛夷花,为轻风吹飘离枝,静静地落在这尘世间,芳影已远,只香如故。

  尽管嘉仪痛哭,求他这兄长,将母后遗体运回京中、葬入皇陵,好让她日后时时拜祭母后,尽管他知晓,皇陵中的父皇,已等母后合葬等了许多许多年,但皇帝仍是遵母后遗愿,将母后秘密葬在广陵,木兰姑姑请领专人在此守陵一世,大梁太后薨逝的消息,在母后真正下葬数日后传出,那将要送回京中皇陵的太后棺椁中,无世人所以为的太后遗体,唯有一套丁香色的裙裳,虽已是经年旧物,却珍藏如新。

  天子南巡中止于太后薨逝,御驾将离青州前夜,温蘅哄睡两个伤心的孩子,回到行宫御殿,见皇帝正蜷坐在窗下,对着明亮的灯光,像小孩子一样,一颗颗线串碧玺珠子,神情平静而极认真,如是在做一件重要的大事,每一颗串系的,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她走近前去,见榻几上除了那匣碧玺珠,还另有几匣琳琅璀璨的宝珠,皇帝见她过来,牵她至身边,问孩子们如何后,又问她,这几匣宝珠,哪种更配碧玺?

  他淡淡笑望着她道:“朕把你的十八子碧玺珠串,摔坏了好些年,珠子也摔丢了三颗,这么些年,也找不回来了,只能拿新的替补上了。”

  这是母后去后,温蘅第一次在皇帝面上看到笑意,尽管轻淡,却一直笑望着她,等着她的回答。

  温蘅手指了其中一匣珍珠,皇帝便拈起一颗珍珠,对着灯光望了一会儿,笑对她道:“珍珠好,温润纯净,正似咱们晗儿的性子。”

  他将那颗珍珠串上,又问,“咱们的伽罗呢?”

  温蘅细挑了一颗红珊瑚珠,皇帝接过并道出她的心思,“珊瑚是佛家七宝,也正应咱们伽罗的佛名。”

  他慢将手中珊瑚珠,串在一颗颗碧玺当中,最后问温蘅道:“朕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15页  当前第1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2/11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臣妻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