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容亦看向了王胜,以及一众偷偷觑向这边却不敢吱声的宦官。他吩咐:“你们先下去吧。我有事情想和黎大人单独聊聊。”
待众人走后,黎云书无奈道:“你知道身为君主该用什么称呼自己吗?”
沈清容弯起眼角,“不知道,你来教我吧。”
“......”
她知沈清容是在说笑,收回了话题,“我知道你的好意,但若让我兼任那一个身份,我不愿意。”
“为何?”
“古来礼制设立皇后与权臣陪同,乃是表达对百官拥簇的感激,希望后宫和睦、朝中太平。这位置代表的是你的态度,你让我一个人立在那里,外人只会觉得你是个为情所困之人,他们又用什么理由来信任辅佐你?”
黎云书见他在自己身旁坐下,将手搭在他手背上,“那两个位置必须有人。最好的方法,是把一个位置让给为你打天下的天锋军首领,另一个位置给朝中的太子旧党。你找谁都行,但不能是我。”
他听了这话有些不舒服,“你为我做的一切就不算数了吗?”
“选仪典之人,是大局;你我情谊,是私情。”
说话之时,沈清容悄悄从身后揽住她的腰,将头靠在她肩上。黎云书正要提醒,他道:“这里没人看着,你继续说。”
那人的温度隔着衣衫传来,温暖而轻柔,像有羽毛拂过她心尖。黎云书不由自主地缓下声音,“朝中仍有不少人亲附姜赋,但他们不见得想与你为敌。你好好待见,自然能笼络不少力量。而天锋军将士随你征战这么久,功劳比我要大得多,万不可怠慢了。”
沈清容靠在她身旁,指尖沿着她的掌纹划过,一阵酥麻顺着掌心传遍全身。
“我知道。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设想的。”
黎云书微愣,“那你传唤我......”
“只是怕你会不高兴,想听听你的看法。”他笑得很开心,“果然与我一样。”
黎云书没来得及回应,颈旁传来点点凉意。她心绪一晃,便觉他吻过脖颈,附耳轻道:“你是我很重要的人,这次我不想委屈你。”
她无奈,“殿下,大局为重。”
“所以我翻遍章程,替你找到了另一个职务。”他将她的长发别至耳后,扳过她肩膀,认真地看着,“他们说,要有一人代表百官为帝王宣读颂词。你是整个京城公认最清正的清官,这位置给你很合适。以往的颂词多是臣子表明忠君心志,由那人带领众臣宣誓,这次我想变动一下。”
黎云书微微睁大眼,见他笑得温柔,“你要告诉他们,效忠的不是我,是天下百姓。颂词由你来写,至于宣誓,我会和大家一起。”
她回过神,“好。还有吗?”
“还有......”
沈清容敛睫上前,轻吻在她唇旁。
气息交织。
情丝渐乱。
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轻轻浅浅的缠绵,在试探中触碰着久违的情感和心绪。
她望着金碧辉煌的房梁和圆柱,正怔神着,听他附耳轻道:“等一切都安定下来,我想娶你。”
她眼睫颤了颤,如湖泊一般的双眼泛起细碎的光,双唇抿得极紧。
“可我不愿做第二个昭妃。”
“你本就是朝中权臣,是黎云书,而非某一人的妃嫔。若让你重蹈覆辙,我会后悔一辈子。”沈清容捧着她的脸,认真道,“这世间没人支持昭妃,但我会支持你。”
黎云书拥住面前之人,静默看着殿内一切。
“多谢。”
*
沈家一案本就是冤案,卷宗上漏洞百出,平反并未消耗多少时间。
剩下的时日,黎云书将她和昭妃一并整理的律令上奏,请求更替。
礼部的人还在固执己见,“祖宗之法畅行多年,怎能说变就变?”
黎云书一一辩驳了他们,字字铿锵,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沈清容摆手,“律典既是为了稳定秩序,自然也要顺应时代,一味固守反而愚昧了。就按照黎大人说得去做吧。”
他向着她,黎云书却不敢有分毫放肆。
这是她想做的事情,是昭妃一生都想去拯救的事情,也是能造福全天下百姓的事情。
所以她找到沈清容,“我可能还需要一些人手......”
不等她解释缘由,沈清容道:“你自己挑,需要我做什么尽管开口。”
大邺朝中百废待兴,六部都需要重新考量,沈清容每天批奏折要批到凌晨,正忙得不可开交。黎云书知道他的情况,领了人后没再打扰,张贴告示向百姓征求修改律典的意见。
布告一贴出,百姓们都震惊了,“向我们征求意见?这怎么可能?刑部是说着玩的吧?”
可当他们在街巷中看见黎云书的身影,看见她拿着纸笔领人挨家挨户问询时,他们振奋了。
他们把自己心中认为不平等的事情一一举例,七嘴八舌地议论:
“黎大人,以后百姓与官员犯法都会受到一样的处罚吗?”
“我们控诉官员还会挨打吗?”
而其他分不清刑部和礼部的百姓,则懵懂地问:“会不会影响科考啊?黎大人这般厉害,是不是代表更多的女子都能入朝为官了?”
她一一回应,听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认真点头道:“一定可以的。”
细想来,距离她中举已有三年。
今年恰是乡试之时。
因为战乱,八月秋闱被推迟到了十月。沈清容登台后,科考照常进行,民间十分热闹。
邺京的考点由刑部之人监视。黎云书任职巡查,惊觉今年参与乡试的女子竟比往年翻了一倍,十三道之中更有两位解元是女子。
等乡试结束后,黎云书立在昭妃墓前,心道:“孟姐姐,你看见了吗?”
昭妃不喜欢束缚。当年与黎云书闲聊时,她曾希冀自己死后能化为灰烬,去往天地间每一个角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而她也确实做到了,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连尸身都辨不出形迹。
在黎云书的一意要求下,沈清容保留了昭妃宫中旧址,牌位没有设在皇陵之中。他们单独找了片山头垦作陵园,为昭妃立了第一块碑。碑上的她不是以妃嫔身份出现,而是大邺第一位敢于冲破身份牢笼、第一个在朝堂上为女性发声的女子。她是孟棠吟。
当时沈清容批改奏折批到吐血,没有时间陪黎云书去看,她身旁只有黎子序和一群工匠。黎子序左右望望,十分不解:“这么大的陵园,就为了昭妃娘娘一块碑吗?”
“她只是个开始。我希望千秋万代中愿意为大家做出贡献的女子,都可以葬在这里。即便人已经不在了,这份精神也能够流传下去。”
黎云书替孟棠吟上好香,认真祭拜洒扫。
“包括我。”
如今她在昭妃坟前虔诚三拜,拿出在狱中列举律典弊病的书册,一页页烧着。
“这一页的律令,已经被我改了。”
“这一页的条目......他们仍在争论,我会努力说服他们的。”
修改好了的律条都被她烧成了飞灰,未来得及修整的则放在另一旁。黎云书等最后一簇火苗熄灭,缓缓起身。
“你看,有越来越多的人追上来了。”
“我们设想的一切,总有一天会实现。”
*
北地,天气转凉,营帐内升起了炭火。
“太子殿下既是大邺人,想必要更怕冷些,务必好生招待。”
蛮人首领勒先吩咐着,又往太子所在营帐中一瞧,低道:“还是不愿意答应吗?”
“这人仗着自己是大邺太子,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还凭着印章想让我们送他回国。弟兄们本想和他商量协同发展大计,他非说这是叛国,怎么也不肯答应。”那蛮人嗤了一声,足尖往草地上狠狠一踢,踢起大片灰尘,“神气什么啊,他再有身份,如今不也只是个阶下囚?”
勒先是姜鸿轩生父的弟子,颇受姜鸿轩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借此攻占大邺。他比其余的蛮人首领更通透些,懂得好言相劝,也更有耐心。听了属下的禀报,勒先道:“我知道了。备上上等的牛羊肉和奶茶,我亲自去营帐中一趟。”
太子为了彰显自己的高贵,已经好几日没有吃饭了。
勒先进营帐时,他语气极不好地开口:“如果是劝降,或者想让我听从你们北蛮的话,就请出去吧。”
勒先笑了下,“太子殿下多虑了。我们只是担心殿下身体,备了些吃食而已。”
他没有过多停留,将东西放在桌上便离了帐。
未过多时,饭菜的香气幽幽勾住了太子的鼻尖。
饿到极致的时候,没有人会拒绝到口的馅饼。
太子与菜肴对峙许久,见账内没人注意,心道:“孤就悄悄吃一点,没人会注意的。”
——由此落入陷阱之中。
既然是欲望,岂会因“一点”就能满足?
正如他口中的食物,正如蛮人的野心。
正如一代又一代,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的人。
第115章 .琐事我们一起批折子~
去寻找太子的人迟迟没有消息。
而此时,登基大典愈发近了。
有顾子墨在礼部,大典的谋划十分符合沈清容心意。他抽空问及黎云书有关登基之事,黎云书总是道:“太子生死未卜,大典最好趁早。若太子还在大邺自然最好,怕的就是他被北蛮掳去做人质。届时朝中没有皇帝坐镇,难免会被北蛮抓住把柄。”
沈清容深以为然。
战乱导致大多数百姓流离失所,他赦免了十几个城池的赋税,促进与大理的通商,尽最大力度来安抚百姓。
此外,他为了笼络旧臣心思,拼命规劝自己要和蔼待人。上朝之时,沈清容从不会做甩折子砸人、痛骂权臣、愤然离席的举措。群臣们起先对他有些忌惮,不敢直言心中所想,唯独黎云书慷慨进谏,从头到尾把他批得一无是处。
“两天前上奏的折子今天才有消息,效率如此低下,有半点明君风范吗?”
“江南道一带为何仅仅是降低赋税,而非减免?”
“朝中百官敢怒不敢言,言路不顺,乃是朝代颓败之兆——殿下难道还不去想解决的办法?”
虽然早知黎云书为人耿直,但见她说得如此不留情面,满朝文武都捏了把冷汗。
“这黎大人也太生猛了。”他们中有许多人不清楚二人的关系,听黎云书进谏时,往往会在心里为她点几柱香,“可惜可惜,怕是官位不保喽。”
出乎意料的是,沈清容一脸忍辱负重地听她说完,居然点了点头,“批阅奏折我一定尽力。江南道赋税就免除了吧,至于言路,在朝之人言明我的过错,如果说得中肯,进谏一次赏银十两,如何?”
众臣愕然地面面相觑,见沈清容没有发怒的征兆,才慌忙鞠躬,“殿下英名。”
当天,沈清容一直批折子批到天黑。
入夜后没多久,王胜忽然来报:“殿下,黎大人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