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教的纨绔篡位后_分节阅读_第140节
小说作者:南琴酒   内容大小:451 KB  下载:我教的纨绔篡位后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04-02 22:15: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1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这么晚?”他想着这人在朝堂上骂自己那一通,虽然被她骂惯了,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不见,让她早点回去休息。”

  说罢便半倚在榻上,揉着眉心痛苦看奏折。

  并非他不努力,并非他不勤奋,而是......这折子实在是太多了!

  就在沈清容批完一本奏折扔到一旁,决定打个盹时,入门出传来了不徐不疾的步声和王胜焦虑的低唤:“黎大人,殿下他在批折子呢,您不能......”

  沈清容条件反射般坐直了身子,抓起竹笔装出正襟危坐模样。待黎云书行礼立定在自己身前,方问:“有什么事?”

  黎云书扫了如山一般的奏折,“国事耽误不得,殿下批阅的完吗?”

  沈清容那股子倔强上来了,正想说“没问题”,黎云书就径自坐在他身旁,吩咐王胜道:“劳烦王公公备一份纸笔来。”

  “我自己的折子自己批,你去休息吧。”

  他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地往黎云书倚靠了几分。黎云书将他的小动作看进眼里,一叹,“忙不过来记得找人。整个国家大事都堆在一个人身上,怎么可能办得完?”

  他不怎么高兴地嘟囔:“你还知道体谅我啊?”

  “闭嘴,干活。”

  屋中只剩了二人提笔写字的沙沙声。

  桌前明烛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极长。

  沈清容批了一天的奏折,活像回到当年背书的时候,看字时眼前总有些花。

  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他就挪开目光,偷偷瞄黎云书一眼。

  她从来不喜欢花钱去买胭脂粉黛,素来都是干净整洁的模样。如今她眼中盛着烛光,脸颊被照得温暖通红,像是在冰雪中点燃了一盏灯火。

  他看得怔了很久,久到这人察觉目光转回头来,才收敛坐端正。

  黎云书看出他眼底的憔悴,也知他忙了这么久很难再集中精力。她试图从沈清容那边搬些折子来自己看,就被他一把摁住,“我自己看。”

  他眼中隐隐能瞧见血丝,显然已是劳累多时。黎云书觉得上朝时的话太重了些,颇不是滋味地开口:“你先休息,有我在。”

  “别争了,你的活不比我的简单,早点看完我们都能早点休息。”沈清容疲倦道,“你还要改律典,还要去探查民情,要废很多精力的。”

  他强行将黎云书的手从折子上移开,撑着头提起笔继续批改下去。

  黎云书见他倔强得很,迟疑片刻,专注做起了自己的事情。

  两人批改折子批到了子时。

  她的府邸离宫城不算近,沈清容细算了一下时间,试探道:“你要不在宫里留宿?”

  “太麻烦了。”

  “那我送你回去。”

  沈清容说完披上外衫,大有说到做到的意思。黎云书劝不住他,“罢了,我呆在宫里还不行吗?”

  自那日后,沈清容上朝的状态都好了许多。

  有了黎云书帮忙批折子,他的办事效率飞升,朝政也得以及时解决。

  而若黎云书在修订律典时碰上什么困难,沈清容都会帮忙处理。律典的修订需要时日,两人互帮互进,倒让修订律典的工作顺利了不少。

  一眨眼,礼部的登基大典也快准备完了。

  大典定在十一月中旬。

  休沐之时,黎云书问:“殿下想不想去探望一下赋儿?”

  沈清容不依不饶地纠正她,“别叫我殿下,听着生疏。”

  二人一并抵达睿王府中时,府中仆从多有害怕,太子妃则更为警觉。

  他们颤抖着跪拜在沈清容身前,被沈清容先拦住,“不必了,我只是来看看赋儿。听云书说他颇为聪慧伶俐,又勤奋好学,我还没见过他几面。”

  太子妃看了黎云书一眼,匆忙敛睫,压下了眼中晦暗。

  姜赋并不知晓大人们弯弯绕绕的心思。

  他听闻黎云书来了,二话不说从屋中跑出,一见到人,当即雀跃着扑到她怀里,“黎姐姐!”

  姜赋个子似乎长了不少,黎云书揉着他的脑袋,听沈清容重重咳了一声后,才问:“住的还习惯吗?”

  一听这话,东宫的旧仆从们正欲哭惨,姜赋高兴得眼里几乎要冒出星星。

  “习惯习惯!姐姐,他们说我不用做皇帝了,是真的吗!”

第116章 .平反总有些东西,是忘不了的。……

  一听这话,睿王府的仆从将头埋得更低了。

  “赋儿。”太子妃低唤着将人从黎云书身边拽走,压着姜赋的脑袋,逼他跪在地上。

  姜赋神色茫然,但看太子妃脸色微沉,没敢多言。

  沈清容问了几句话,太子妃都不卑不亢的应了。二人从睿王府离开后,她才板着脸斥道:“以后不准说这种话,知道吗?”

  “可是母妃,阿容哥哥登基之后......”

  “不准说就是不准说。”

  将姜赋遣去学习之后,太子妃平复许久才顺下这口气。仆从知道她是因地位一落千丈而气恼,安慰着:“您也别太焦虑了。朝中现在都没传来太子殿下的消息,兴许殿下正在其他地方按兵不动呢。”

  “登基大典在即,我怎能不气。”太子妃攥紧衣袖,“若说二殿下登基,他与夫君抗衡这么多年,技高一筹我也认了;沈清容只是个边陲小城的少爷,他凭什么坐上皇位?”

  太子妃是吏部尚书陈知纪之女。陈家将她培养了数年,就希冀她能登上皇后之位,巩固陈家在朝地位。

  姜鸿轩摄政时,朝中党派之争依然严重,让姜赋登基的呼声也很强烈,陈家还能占据一席之地;可沈清容一上台,明里暗里笼络了不少人心,竟让整个朝堂的势力都倒向了他。

  这朝中有不少是前朝元老,体会过先帝开创的盛世,也因鸿熹一朝的荒唐而心凉。他们看出了沈清容的勤政,看出了先帝的影子,早已冰凉的热血再度燃了起来。

  尤其是黎云书对沈清容说“要敬重前朝旧臣”之后,沈清容对他们礼遇再三,被批评了从不反抗,被骂了从不还嘴,一心一意只干实事。旧臣们面对面时将沈清容骂得一无是处,背地里都不由自主地感慨:“五殿下若能继位,大邺复兴有望啊。”

  一传十,十传百,沈清容登基早已成了民心所向。

  可是......

  总有人不会高兴。

  比如陈家。

  “当年为了扶立鸿熹为帝,陈家内外连通,断了先帝与外界所有联系,景和宫前那把火便是陈家人放的。”太子妃心绪阴沉地想,“黎云书既然能为沈家平反,难保不会去查景和宫一事。若叫她查出端倪,陈家就都完了。”

  陈家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沈清容并未提及,他们也已嗅到危险气息。甚至上朝时沈清容无意扫过来一个眼神,陈尚书都怀疑他是在警告自己。

  更凑巧的事情发生了。

  沈清容上位后,提拔了几位耿直的前朝老臣。那些老臣感念先帝恩泽,又被鸿熹帝埋没多年,复官后第一件事,就是让沈清容去查当年的景和宫旧案。

  他们在沈清容身旁说了许多次,沈清容都摆手不提。最后老臣们咽不下这口气,联名进谏,请求让刑部去查景和宫一事。

  而沈清容道:“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了。前辈的恩怨,不是我好置喙的,诸位随我重振当年的盛世,就是对父皇最大的安慰。”

  一席话听得陈尚书直冒冷汗。

  因为沈清容开口时,目光一直含笑盯着他。

  夜里批完奏折后,黎云书问:“真的不打算追查了?这可不像是你会做的事。”

  他合上最后一本奏折扔到桌前,“你不是一直担心太子的旧党势力会威胁我的位置吗?也该把他们连根拔起了。”

  这几日上朝时,朝中都为登基大典的两位陪从人选吵得不可开交。

  天锋军主将随沈清容征战多日,自然是人选之一;另一位置在朝臣们讨论之后,举荐出了陈尚书。

  沈清容欣然应允。

  陈知纪揣测了半天都不明白沈清容的意思。但看他不是要旧案重提,他稍稍放了些心。

  谁料没过多久,陈知纪安排在宫中的眼线传回消息:“大人,今日殿下安排了几人去景和宫附近,虽说是‘祭拜’,但在场的都是刑部官员,恐怕事情不简单。”

  陈尚书终于坐不住了。

  太子妃得知实情后道:“五殿下身边有天锋军高手庇佑,又没有我们可以掌控的近臣,登基大典是唯一的机会。”

  陈知纪很苦恼,“参与大典的人都会受到严格的筛查,宫城之内没有任何人能携带刀兵。我们完全找不到机会刺杀他,还能怎么办?”

  太子妃细想了一番,“前朝曾有在祭台之上设伏谋杀皇子的事情,我们......”

  “不可能。这次布置祭台的皆是沈清容亲信,一旦有差错,他们必然能发现。”

  太子妃又与陈尚书商议了诸多问题,咬牙道:“既然如此......女儿还有最后一个法子。”

  *

  数日后,黎云书收集了所有证据,为沈家鸣冤平反。

  她为官两年来断案公正,效率极高且从未错判,朝中和民间早就传起了她的名声。此番平反她举证齐全,处处皆用事实说话,满朝文武无不心服口服。

  外面很热闹,置身事中的沈清容都很平静。

  他提早批阅完了奏折,在偏殿中供奉沈成业的牌位祭奠后,铺陈纸笔开始作画。

  扶松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

  “难过什么?”沈清容饱蘸笔墨,似是闲谈般问,“不该高兴吗?”

  “只是想到了沈家沦落那日,殿下您只有靠作画能找到出路,如今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事情了。”

  沈清容专注地落下一笔,淡笑不应。

  片刻后扶松才发现,沈清容这次画得居然是沈将军。沈将军率兵在前,身后是一大片将士百姓,面容都很熟悉。

  可沈清容掷笔喃喃:“我都快忘了他们的模样了。”

  扶松一默,“不会的。总有些东西,是忘不了的。”

  沈家平反的消息,随着乱雪一并飞入关州。

  身在邺京的沈清容和黎云书并不知道,关州百姓如炸锅一般欢腾了一整天后,入夜时自发聚集到沈府之外。

  万民跪满街巷,俯首嚎哭,声音震天。

  许多人摆好了火盆,在门前角落中烧着纸钱。北风吹来时,纸钱的飞灰和雪花共舞,扬洒着飞入了关州城每一个角落。

  寺院中的钟声还在回响。

  一代又一代戍边的将士还在苦守,一具又一具忠骨倒在了遥远的边疆。

  万里长征人未还[1]。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6页  当前第1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0/14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教的纨绔篡位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