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门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六零之锦绣人生_分节阅读_第48节
小说作者:白云之上   内容大小:302 KB  下载:重生六零之锦绣人生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04-15 09:55: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5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这话一下子就说到江明彤的点子上了。

  “对对, 就是这样,把发动机换掉成人力, 再用上那个滚筒。”这是切实与她们利益相关的东西, 江明彤很想能早点把低价脱粒机做出来,非常积极地加入讨论。

  “换掉发动机又要使滚筒又用的话,那就得想个办法让滚筒继续运行起来,这个光凭人力摇动不行, 没那么快。”张研究员和他同事两个讨论了一会儿,纸上写下了好几个江明彤看不懂的原理和图画。

  “我在家也看了很多机械相关的书籍,可不可以用轮轴原理来减轻人力?就和自行车一样,自行车不也是光靠两只脚骑然后带动整辆车的吗?”江明彤本来还在想要这么解释, 灵机一动,想到了自行车,说起来,自行车上的轮轴原理应该和脱粒机差不多的吧?

  两位研究员听此也眼睛一亮,他们本来想到的也是和杆杠原理有关的,现在加入轮轴原理确实更加合适,两人迅速地画出相关的图纸。

  期间江明彤还给两人解释了现在公社大队里脱粒用的扮桶,想把这个滚筒脱粒建立在扮桶的基础之上,即把原有的扮桶作为现在脱粒机里用来装稻谷的方桶。

  “上面能不能加一个脚踏板,用脚踏的话不那么吃力。”在画图纸的时候,江明彤也旁观着,这回画出的图纸她终于能看懂一些,她建议到。

  “当然可以。”有两位研究员一起合作,而且原理不那么难,滚筒是现有的,画出一张图纸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最后江明彤在请求了一下把下面的脚踏板加长一些,直接和滚筒一样长,这样脱粒的时候可以两个人一起上而不是只能一个人,减时减力。

  “这太脱粒机做出来一定是个大突破。”画完最后一笔,张研究员没拿笔的手兴奋地重重捶了下桌子,两位研究员都脸色通红。这次仅由他们两人,额外加上江明彤这个外行人,就做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脱粒机,是的,他们作为图纸设计者,很清楚地知道这太脱粒机的好处,成本低而效率极高,在双抢收获季可以解放很多人力。

  最重要的是,这台脱粒机一定可以在广大农村里推广开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农科所里的各种农机一点都不少,但是真正的推广到公社大队还是很难。现在他们都在尽量地研究减低成本,再加上政府的补贴,这样才能不让各种农机束之高阁。

  “江同志,这太脱粒机能做出来你功不可没。”张研究员精神振奋地说到,耳朵也充血染上来红色,神色飞扬。

  “我作为外行人,只是提供了一点点的想法,能做出来还是全靠你们才行,没有你们这台脱粒机也做不出来。”江明彤摆摆手谦虚道,她真的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研究员们才是一切机械发明出来的功不可没者。

  “不,随便换位研究员都能研究出图纸然后制造,但是如果没有你的想法和建议的话,大家也想不到去做这台脱粒机。”张研究员也不再给她谦虚的机会,“你的功劳我会给所长上报,等脱粒机做出来,一定先给你们公社申请两台。”

  “谢谢你们,脱粒机我们公社确实很需要,那我也就不推脱了。”别的她可以不要,但是脱粒机的成品不能少,要不然她费这么大力去搞出这台脱粒机来干嘛?不就是为了她们公社大队能用上吗,现在如果能推广到全国去造福广大农民同志们,那是再好不过。

  搞完脱粒机的原理和图纸,过程看起来很快,但耗费的时间不少。江明彤从农业机械研究中心出来的时候太阳都只剩半个隐藏在天边,算算时间快是要下班的时候。

  江明彤先去六科室跟秦老师报告一下今天的收获,再看看有没有什么给她安排的事情。

  回去还是继续抄两位室友的笔记,晚上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

  也不知道图纸都出来了,结构也不复杂的脱粒机能什么时候做出成品。她现在只希望省机械厂能够给力一些。再过一个多月又是大队双抢季,期待这次能用上吧。

  不止江明彤是这么希望的。农科所的农业机械研究中心所长一拿到脱粒机的图纸,听过张研究员和他同事的讲解,请来一众研究员们听过之后,也都觉得这份图纸完全没问题,制作出来之后定有大用。

  作为农业机械研究中心所长,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这对下面的县市公社的意义。也想到了即将到来的双抢,立马亲自带着提供图纸的两位研究员去了机械厂,先做出样品,然后再安排生产。见过做出来的样品之后,他和机械厂厂长两人当即决定优先生产这个投入一个月后的双抢。

  接受机械厂厂子的赞叹夸奖之后回到自己办公室,研究所所长高兴地给两位研究员记上一功,之后,又想起提供脱粒机思路的江明彤。沉思片刻,决定给这位江同志发放一笔奖金,同时给她们粮站两台脱粒机作为奖励,他们农科所就喜欢这种人才,有想法,也敢于向研究员提出想法。

  同时这次也让研究中心的所长认识到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他们这种研究成果是用于农业的来说。心中慢慢有了个计划,打算等每到重要农事的时候,都调几名研究员下乡去看看,和老农们多沟通沟通,开发一下思路。作为实用型产品的研究员,闭门造车要不得。

  研究所长心里想好,急匆匆地去找人商量这件事要这么安排更合适。

第92章 机械厂的效率很快……

  机械厂的效率很快, 提供图纸后的第二天就把滚筒等一应零件做出来了,再配上相应的装稻谷的方形木桶和脚踏板等等,最终组合成了他们理想中的脱粒机。

  研究中心所在和机械厂厂长们都轮着上去脚踩了两下试试, 脚下发力拉动木头臂, 使得滚筒快速转动, 整个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般顺畅, 由此可见这个脱粒机是成功的。

  确定了脱粒机很成功,江明彤的奖金也拿到了手。

  总共两百块钱, 是普通工人半年多的工资。江明彤对这笔出乎意料的奖金很满意,她原本以为自己只是提供一个灵感思路,能得到两台脱粒机就很好,结果竟然还有这么大一笔奖金。

  “小彤, 你真的是太厉害了。”张静和刘爱芳两人看着江明彤和手上热乎的奖金,发出巨大的感叹。同样都是粮站出来的同志,同样的学习时间和经历, 怎么小彤就可以逛一圈农业机械研究中心下来就配合研究员研发出新产品, 而她们看再多啥想法灵感都没有,学完一天只觉得脑子都是木的。

  “我就是平时想的多了些。你们多想想你们也可以的。”这句话她说的真心话, 乡下很多工具都是队员们自己因地制宜创造出来并改进的, 虽然科技含量几近于无,但是实用也是真实用。

  “我们是来学习的,而你不仅来学习,同时还挣了钱。果然人与人是没法比。”张静调侃地说到, 看着江明彤拿奖金羡慕极了,这么大一笔钱啊。可是她又清晰地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真是打击人。

  “小彤,你知道你们研究的脱粒机什么时候能安排给大队用上吗?”江明彤的奖金是农业机械研究中心所长亲自送过来的, 给完奖金还说了几句勉励夸奖的话。周围很多人都看到了,问过之后自然也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知道之后大家除了心里默默感叹江明彤的能力,关注点都放在了所谓的脱粒机上。

  外人基于交情不熟,就没有第一时间上来询问,都是和相熟的人讨论这件事。住同个房间的柳爱芳就没这个限制因素了,想问的直接问出来。

  “我也不清楚,但听所长那样说,昨天下午画好的图纸仅过了一天今天就做出来了,制作的过程应该很简单,耗时短。”江明彤思考了会儿,推测到,“离双抢还有一个多月,应该能在那个时候用上。”

  “也不知道一台脱粒机价格高不高,要是高的话我们公社需要买上两台。”柳爱芳知道双抢前能有,提着的心才放下,她也知道每次收割稻谷后的脱粒是非常大一项工程,不比割稻谷轻松很多。

  “这个我昨天听一起研究的张研究员说过了,脱粒机的成本不高,价格肯定也不高。”江明彤回去就要盯着脱粒机生产的进程,让站长去提醒一下公社采买的相关人员。仅仅农科所提供给她们粮站的两台,就算借给下面十几个大队轮着用也不够,脱粒机很重移动也难。

  “那就好。”柳爱芳想的是要是能在脱粒这一环节轻松节省些时间,那等今年交公粮的时候应该不会像往年那样困难。有很多时候大队公粮交不上来,是好天气不等人,大队队员又忙不过来,收上来的好粮食捂个一两天也坏了,坏了的粮食顶多队员们舍不得扔掉分下去自己吃,但是交公粮是不行的。

  所以每年双抢经常是队员们白天晚上都不停,困了累了就当场找个地眯一下。

  每次收公粮的时候她听到队员们谈论的这些事,见到他们累脱一层皮的辛苦样子,都在庆幸自己家不是大队的,不用辛苦成这样。也难怪大家都羡慕公社和城里的工人,除去福利好体面不说,至少是不用经历像双抢这么累的程度。

  结束最后一天的学习,接下来就是去农场参观学习,参观完农场后,这次的农科所进修就要顺利结束了。

  一伙人准备好从招待所出来,直接跟着组织人小组长万同志就行。这次进修期间遇上万同志实在是幸运,有他在所有人都轻松了很多,不说学习小组的组织,很多时候遇上困难了去找万同志,他也会热心的帮忙解决,这次的农场学习也是一手安排好,热心又负责。

  离招待所不远有一个公交车站台,搭乘市内公交车可以直达农场外面。

  一辆车坐不下几百人,轮七八趟也够呛,还得挤着。

  江明彤和张静柳爱芳一起走在挺前面,没轮上第一二趟,赶上了第三趟。

  “省城和县里市里比起来就是不一样,不仅百货商店更大更好,商店更多,人们穿得更精神时髦,光是城内的面积也大得多啊。”难得有一个坐车环游半个省城的机会,张静柳爱芳江明彤三个人都倾斜着身子眼睛紧紧盯着窗外。虽然车外的建筑人群都是一闪而过,但是整一个看下来给人的城市面貌的感觉就很好很不一样,冲击也更大。

  “明天走之前我要再去一趟百货商店,你们去吗?”江明彤问,还是来的那天去过一次,但那次主要是看看,她要买的东西都准备在走之前买。

  “去,当然去,趁有时间最后看一眼,都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次了。”张静肯定要去的,省城的百货商店去一次哪够啊,当然要多看几眼长长见识,回去跟旁人说起来的时候才好形容。

  “我也要去买些东西带回去。”柳爱芳也点点头,省城百货商店的每一个货台都让人看了留恋不舍不想走,东西太多太丰富了,只站在面前看不买对她们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因为车上挤满的全是她们这些去农场的人,半路不需要再上车下车,公交车一路开到目的地。一下车,放眼望去,全是平坦连片的农田,外面还连着一排排的小平房。

  “这应该也是农场的地吧?可真多。”江明彤看了都不免羡慕,这硬条件太好了,老天给饭吃的那种啊。

  “嗯,还不像我们那里山地多,好好的田地都被分割成了小块小块的,远处看就像打补丁似的,种起来也麻烦。”张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平坦的田地,没得一座小山包。

  “条件不好,农科所也不会选在这里。”

  先来的人都已经进农场参观上了,江明彤不想浪费时间,拉着两人也快步往前走。

  这里外面看到的全是水田,种着的也全是稻子,青绿一片,上面还没有结稻穗,还要一段时间。

  进入农场,场长已经在等着。

  和前面两批人一样,给介绍完大致情况,就让她们也自行参观。这么多人还分批过来,让农场场长安排给每个人都跟着人讲解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这个农场很大,种的东西五花八门,农科所有的这里基本都种了。一天不可能参观完全部的,只能选择性看看,每个人的兴趣不同,分开来自己选择是最好不过。

  “你们要不先走吧,我想先抄一下数据。”江明彤拿出包里带着的纸笔,问向张静柳爱芳两人。

  “行,我们先走,下午离开的时候再一起。”她们两人对数据不感兴趣,更想马上去看实物。

  “嗯。”

  江明彤拿着东西跟着场长进办公室,看来不只她一人有这样的想法,里面还站着七八个人,手上不停地在抄写。

  她要抄的是农场最近这两年一些作物的一些数据,比如发芽率、生长期,和收成。因为农场是农科所下属的一个大型试验田地,这里的数据自然而然必须要记录,现在方便了她们这些人抄录借鉴。

  除去这些主要的数据,还有分门别类的具体数据,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农场都很细致地记录下来。得亏这次她们是拿着农科所进修生身份进来的,不然也看不到这些数据。

  花了一个小时,抄得手都酸痛了江明彤才把她需要的数据给大致抄完。

  走出办公室,她沿着场长介绍的路线选了一边走。

  一开始路边种着的全是水稻,后来慢慢的出现了其它不同的作物:花生、棉花、黄瓜、豆类等,还有辣椒、空心菜、番茄和韭菜这些,看得她很想吃。

  江明彤最先去看的是黄豆绿豆这些豆类,正好黄豆地里有几个在劳作的人,她大步走上前去认真看了几眼他们的耕作方式,没什么很大不同,这才开始闲聊般的询问黄豆等的种植方法和经验。

  “要问这种黄豆的经验,那你是问对人了,整个农场最会种黄豆的就是我们这批人。”被问到的大娘笑起来,抹掉脸上的汗水,带着自得的语气说到。

  听大娘说起,江明彤这才知道,因为这个农场作为农科所试验田的特殊性,每种作物都安排了农场里最会种植这类作物的人来种植并负责。

  “大娘,我在农科所学的就是黄豆这些豆子的种植,我只懂一些理论的,实际种起来不及你们半点,现在正好有这个机会就想跟你们学习一下,你们是怎么把豆子种那么好的。”江明彤求知欲望很浓,表现出来的态度也让大娘感到舒心。

  “你们是来农科所学习的,我们肯定不藏私全告诉你。”大娘说。她们会的也都是农科所教了十几年,再加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而来的,种起豆子来真不比农科所的研究员们差。

  要是别的地方的队员,你上去就问人家种地的绝招妙招,谁会告诉你啊。但农场的人已经习惯每年都有农科所那边来的同志来学习,而且这些种植方法很多都是农科所同志教的,藏私肯定不会,顶多因你态度问题决定讲的认不认真深不深入。

  因着江明彤的态度好,这位大娘教起来也很认真,方方面面讲的很细致,江明彤听了,只觉得这不愧是农场里选**专门种植豆子的人。一边点头应附一边不停地记下笔记。

第93章 江明彤她们一行人参观下……

  江明彤她们一行人参观下来, 心里一开始是震撼,后来是羡慕,再后来就是成为了一个追求与目标, 期望着自己所在的公社和大队能建设成这个样子。

  每一片地的作物都生长得很旺盛, 远远看过去全是绿油油的叶子枝条, 风吹过形成摇晃的绿色波浪。近看, 每一棵作物都长的很粗壮,连不种地的外行人看了都觉得长得好, 肯定能丰收。

  一上午她尽待在黄豆地里观察学习,从大娘哪里得来很多关于黄豆种植的经验,也算是收获满满。

  农场里种的黄豆她也看过了,现在虽然是刚长出苗来不久, 但是茎看着就比她见过的要粗硬一些,叶子也没有趴在地上,问大娘, 大娘也说这里的黄豆倒伏程度要比以前种的好。再想想她抄录下来的农场往年黄豆的收成, 确实要比三河公社的平均亩产量高很多,这次进修不算白来。

  “你们下午才离开吧?今天中午就到我家吃饭。”大娘边干活边和江明彤讲, 费了不少时间, 太阳高高挂在天空正中,灼人得很。

  “谢谢大娘。”江明彤原本需要自己找户人家给自己弄点饭吃,现在有大娘邀请给她省时间也省事。

  “谢啥,你们好几百号人, 让场长给安排也安排不过来。”大娘利索地抖掉锄头上沾的泥土,往肩膀上一扛他,带着江明彤,先去仓库归还锄头, 再往家里走。

  “大娘,那是你们农场知青住的房子吗?”

  “知青?”大娘疑惑,好端端地怎么问起这个话头,转头顺着江明彤的视线看去,“噢,你是看到那个房子是吧。”

  江明彤看着的房子明显与农场人家自己住的房子不同,视线内的黄泥房子是有五栋联排粘着的,没有一点空隙也没有院子,房顶不是瓦片,而是平顶不知道用什么盖住,这不像是乡下人建来自己住的,看样式不是学校就只能是给知青们住的。而农场离省城城内那么近,要上学去城里上明显更好。

  外面没有看到挂着的毛巾放着的桶、盆之类的东西,不太像是有人住的。

  “我们农场性质和别的农场不同,每年都有农科所的任务指标,接受的知青少,没有建专门的住房,安排在了几户住房宽裕的人家。”

  这样啊,江明彤想,以前只听她们那的知青说过,能去农科所下属农场的知青有多么多么幸福,现在她亲身了解到农场的情况,才能明白那话的意思。普通县市下面的公社大队就没有比得上这个农场的,无论是吃饱饭还是进城,条件都好得离谱。

  心里突然升起的那点子好奇得到解答,她没了那个欲望再对别人地盘的房子求根问底具体作用。

  “那啊,是我们农场用来培育蘑菇的。”大娘看了一眼就转过头,语气平常地说到。

  “蘑菇?”本来以为结束了这个话题,江明彤忽然听到她心心念念了好久的东西,立马转向大娘看去,询问的声音不自觉地大了一个度,惊讶与激动里面含着一丝急切。

  她当初问过农作物研究中心的几位研究员,没有说过那位研究员是研究菌类的啊。现在本来都放弃了的情况下竟然阴差阳错下碰上了蘑菇房,果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啊,建了有好多年时间。一开始建的时候大家都不赞同,蘑菇这种东西又不能当饭吃,我们这里是没有山,但是每年也都有亲戚送来,不缺吃。”大娘说起这个就感慨不已,“后来第一年种下去的蘑菇收成了之后,咱们才晓得这蘑菇房的好处,想吃新鲜的蘑菇时常能吃上,比一般的蔬菜还好吃,吃不完的还可以晒干送去城里收购,比一般的蔬菜收购价也更高。”

  江明彤又转回去看了一眼,可能因为保养的好,看不出来这房子有一些年头。

  “农科所不是没有研究蘑菇的研究员吗?”

  “这个我还真知道,这个蘑菇房是大概……得有……七八年前建起来的吧,那个时候那位研究员还会经常过来看,还要记录数据的,每天要安排人去观察。后来听说那位研究员调去别的地方,蘑菇的研究就停了,现在蘑菇房也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去天天管,享受过蘑菇房的好处后大家又不舍得浪费掉,都是散养,隔个两三天路过去看上一眼。”

  “那现在还有人会种植蘑菇吗?”

  “当然有,虽然研究蘑菇的研究员走了,但是蘑菇房又没拆,之前学到的怎么种植蘑菇的知识在脑子里也丢不掉。”

  “大娘,你能不能帮我介绍下那位同志,我老早就想在我们那公社里种蘑菇,一直苦于不能跟专业的人学习,也不好没头没脑直接就让人种,不知道怎么种还让人种,那不是害人嘛。”

  “这个简单,等下吃过午饭,我带你去。”到了家门口,大娘推开门让江明彤进去,“那位老姐姐也是个热心的,知道你要上门学,肯定很开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3页  当前第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5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六零之锦绣人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